新闻内容
“网络搭桥”走近野外台站
2011-08-29 来源:搜狐网
野外台站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普通网友来说,中科院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的上百个野外台站似乎有些神秘。8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4位院士专家做客人民网访谈室,并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互动,“揭秘”中科院野外台站。参加“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网络访谈”系列节目第二期的四位科学家包括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中科院资环局国土与遥感处处长黄铁青,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常务副站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建站,为了国家需求野外台站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能为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手的数据与信息。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科院陆续建成一批野外台站。有网友问,“野外台站有啥作用?能否举出几个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真实案例?”“各项野外台站都是因为国家的需求才逐渐布置起来的。”曾经组织并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孙鸿烈,十分熟悉中科院野外台站建设的历史。在茫茫野外,小小的台站有何作为,竟然能够满足国家需求?从孙鸿烈的解读中,网友们了解到野外台站不同寻常的作用。宁夏沙坡头站用草方格固定腾格里沙漠的沙子,使包兰铁路50年畅通无阻,从来没有被风沙掩埋过;河北封丘试验站的科研人员改良盐碱地,解决了限制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西鹰潭站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改变了自然的面貌,为红壤丘陵的治理提供了典范。孙鸿烈一口气举了三个例子。网友们可能不曾料到,小小的野外站甚至还能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基于沙坡头站工作建成的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封丘站、禹城站等多个农田生态站探索出的综合配套治理技术,被成功应用于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使大面积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从过去的亩产194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08公斤,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观测,支撑学科发展野外台站除满足国家需求、为地方提供优化示范模式,以及转化科研成果以促进经济发展等显性成绩外,大多数时间里显得寂寞无闻。熟悉野外台站的白永飞把野外台站的另外两项重要作用总结为,一是对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二是利用这些台站来作基础研究。正是有了野外台站长期的定位监测,以及基于科学数据积累开展的过程、机理研究。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这些站成为促进某一方面学科发展很重要的研究基地,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最近10年,我们通过这些站培养了大概1000多名博士生、1000多名硕士生。说明它在国家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基地。”孙鸿烈在交流中说。经过60年的发展,中科院不断追踪和支撑国家需求,已经建成上百个野外台站。黄铁青在与网友交流中介绍说,目前中科院基本形成五个野外台站网络:地表生态系统方面的观测研究、地球物理性状研究、大气环境研究、特殊环境(像高山冰川、冻土类)与灾害监测研究以及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科研,野外苦乐并存很多野外台站建立在远离城市,甚至远离农村的地方,通信、交通大多不便,台站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有时为了取得科学数据,研究员要面临天气、地质灾害的威胁。科学家们在野外的科研生活也是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孙鸿烈说,“冰川、冻土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以上,人到了就喘不过气来。晚上睡觉头疼,长年累月坚持在这个地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然而冰川冻土研究的作用举足轻重。我国多年冻土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3,加上季节冻土,冻土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3。冻土在西部开发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意义重大。在我国青藏高原腹地4500米以上唯一的野外站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工作环境特别艰苦。“最初建站时只有科学家进去。”姚檀栋说,“在这些地方工作,首先要有一定献身精神。”由于科学家长期不懈的观测研究,格尔木站的相关研究成果为2008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矗野外台站有苦有乐。黄铁青说,如果能够沉醉在环境里面,会感觉到做科研的快乐。
今天(11/23日星期六) | 明天(11/24日星期日) | 后天(11/25日星期一) |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
低温12℃~高温19℃ | 低温12℃~高温16℃ | 低温9℃~高温16℃ | 低温7℃~高温14℃ | 低温4℃~高温14℃ |
晴转多云 <3级 |
小雨 <3级 |
小雨 <3级 |
多云 <3级 |
多云 <3级 |
鹰潭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