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阳江天气 > 阳江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系列综述之业务篇 坚...

2010-12-01 来源:中国气象局

  近年来,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增多对人类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到甘肃气象局视察工作时,对气象工作者提出:“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气象部门已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业务体系。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候观测系统,种类繁多、科学可靠的气候观测数据,与时俱进、稳步增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为我国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开展铸造出坚实的“后盾”。2008年5月,满载众望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以整合全局力量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夯实基础 气候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观测是整个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要首先炼好这块重要“基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气候变化中心理事吴可军告诉记者,为推进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和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建设,更好地助力气候变化研究工作,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相关单位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项目组,积极开展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优化工作。在气象行业专项的支持下,通过对站网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以及布局方案等的积极探索,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优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为保证气候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国家气候观测试点也顺利开始实施。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原有天气观测站网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评估选出试点台站,根据气候观测要求布设仪器,除进行常规观测外,还包括大气边界层观测、通量观测及脉动风观测等。新型仪器的考核工作也正在进行。“新的气候观测网将及时传回气候变化研究所需数据资料,同时观测数据的精度更高,时间尺度更长,有效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开展长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帮助很大。”吴可军如是说。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也得到了稳步发展,高空基准观测网的建设作为气候观测的重点部分按计划准备实施。内蒙古锡林浩特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GCOS高空基准观测网(GRUAN)的第一批基准探空站,将配备符合气候观测要求的精度更高的探空仪,可及时获取很多重要的气候观测数据。2010年7月,在广东阳江举办了第八届国际探空仪对比试验,我国的探空仪发挥出色,探测技术基本满足了WMO在探空方面的需求,获得了WMO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观云测天还少不了一双敏锐的“慧眼”——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具备了先进的天基观测能力和地面业务能力。为了及时“追踪”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还开展了二氧化碳含量等大气成分的卫星遥感观测,初步满足了大气本底观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大气成分站网运行保障工作。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GCOS中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表示,自中国气象局制定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各级气象部门观测系统建设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气候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包括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能力得到提高,卫星观测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温室气体、生态观测能力逐步增强,气候观测资料得到广泛应用。

  积极探索 数据研发工作逐步推进

  对于气象部门气候变化业务水平的高低,数据研发这张“牌”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对高质量数据及数据集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此,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各相关单位以及各区域气候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数据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工作,进行了长时间气候变化基本要素数据集分析,开展了区域气候变化数据集以及卫星气候数据集的建设。

  据国家气候中心影响评估部副主任徐影介绍,根据IPCC评估报告提供的模拟结果,并对区域气候模式的未来气候变化模拟结果进行加工和处理,国家气候中心先后于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发布了1.0和2.0版的“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新数据集的研发为从事气候变化的科研业务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据信息服务,并在国内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林业的影响评估工作以及部分省级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编写中得到应用,初步建立起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网站。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为方便对气候变化模拟数据的使用,在深化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据集产品进一步完善,并全面开展新数据集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旬值、日值的积雪、冻土、地温、土壤湿度,高空规定层定时和月值数据集,以及中国地面自动站日值风数据集等。同时,根据对实时和历史资料以及不同观测来源的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研制出能直接接入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产品。

  为使得卫星的应用效益在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对长时间序列静止和极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据集,利用风云卫星资料进行气候变化应用研究和产品服务。在时空分辨率和数据处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气象业务科研,特别是精细化预报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批数据集的研制也加强了各级气象部门在信息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稳步发展 影响评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影响的评估报告均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积极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并已于2006年12月正式发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中心等有关单位还将继续认真做好第二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专项项目都将为该报告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补充。

  在影响评估方法方面,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与国家气候中心依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的影响综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平面、海岸带、人体健康、交通、能源和社会经济等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框架和使用方法。该方法的制定可以为区域(省)级业务单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区域(省)级气候变化预估业务的质量检验标准。

  在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气候中心还牵头协助区域(省)级气象部门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的影响评估工作。徐影介绍说,按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塔里木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三峡工程、鄱阳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以及云南省等8个区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编写,并已进入出版阶段。

  省(市)级气象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为提高省(市)级气象部门的影响评估能力,国家气候中心与省(市)级业务单位共同组织召开了各类培训和研讨班,讲授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方法。此外,还合作开展了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业务系统试验研究。研发并改进了基于SWAT模型的水资源影响评估系统,并在华中区域气候中心、河南省气候中心、陕西省气候中心进行推广应用。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晴 晴 晴
低温12℃~高温20℃ 低温11℃~高温15℃ 低温10℃~高温15℃ 低温11℃~高温20℃ 低温13℃~高温22℃
多云
3-4级
多云
3-4级
多云
<3级
多云转晴
<3级

<3级
阳江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