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调兵山发现四座小型山城遗址 距今3000年左右
2011-03-31 来源:中工网
铁岭是全省第一个完成“三普”田野调查阶段工作的市,也是第一个验收合格的市。铁岭在“三普”中新发现的青铜时期山城遗址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兴趣:为何在铁岭地区会有如此之多的古山城存在呢?这些山城究竟为谁所建?山城遗址的发现在考古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系列的问号,都足以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
新发现1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从2007年10月“三普”启动到2009年6月上旬,铁岭市在全省率先结束了普查的野外调查工作。据铁岭市“三普”办统计,在普查中共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另外还复查了920处,总计普查约19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实现了“兼顾复查、注重发现、力争翻番”的普查工作目标。
高柄豆文化是复合文化
铁岭地区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是高柄豆文化,但是其来源却是一个较难说清的问题。
可以看出它受到了来自于南面高台山文化乃至辽南双房类型文化的影响,也有来自于北面团山文化的影响。在开原、西丰、铁岭、昌图4县市范围内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并采集到了许多标本,这些发现都表明铁岭的高柄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文化,是带有周边各种同期文化印痕的杂交文化。
这也是铁岭文化的一个特点,八面来风和连接沙漠、草原与山地丘陵的自然地理区位,使它具有了吸收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先天条件,使这里的传统文化一旦遇有适当契机,就会以一跃突起的后劲迅速与最先进的文化结合起来,汇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去。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向永
“三普”新发现:四座小型山城集中连片分布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告诉记者,调兵山地区此次“三普”新发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所发现的小型山城址特别集中。
这些古代山城遗迹从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汇总普查成果时才惊异地发现,在调兵山这个幅员并不大的地区里,竟然一下子发现了四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小型山城。
周向永说,新发现的四处山城相距都不远,有的只是隔着一条沟谷而已。山城的历史时代相同,规模与形制也大致相仿,可以说,这一地区小型山城是成片集中分布的。而这种情况在辽北地区的青铜时期考古发现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引发了考古专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调兵山市为何会集中分布这么多小型山城呢?
周向永讲解说,这首先要从调兵山市的地理区位来进行分析。调兵山市位于辽河西岸,与西部较先进的文化更方便接触,受其影响,在文化特征上更多地显现出受辽西地区同时期文化浸染的痕迹;另一方面,这里的地质受侵蚀作用,山地形态表现为山体丘顶浑圆,坡度和缓,低平地面蜿蜒分布着河流,为古代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以及构筑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新发现的4座山城分别是:九槽山山城、点将台山城、南城子山城和北城山山城。这些山城的外形都很有特点,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
九槽山山城位于调兵山市南郊前峪村,修筑在山的顶部。记者看到在这座山城的城南及城北各有一个?望台。登临其上可望远,方圆几十里的景物尽收眼底。看来,古人对这处山城的选址与营建,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点将台山城位于调兵沟社区北1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点将台”的山坡上,城址呈“凸”字形。山城最大的特点是?望台众多。在山城北侧的山坡处,?望平台从坡底到半山腰就有三层,每层又都筑有?望平台六七个,层层错落,依次列置,看上去颇为壮观。
南城子山城位于晓南镇泉眼沟村,这一带群山的山顶多呈浑圆状,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山势来防御敌人来犯。据专家介绍,通过现场考察发现,山城建成后有一个部族曾在此居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后来这支部族却突然消失、不知所终,其中原因没人能给出答案。
另外,距南城子山城不远的北城山山城也为同一时期所建,二城南北呼应,鼓角相闻。北城山山城位于前峪村西约5华里处,隔一沟谷与南城子山城相对,外观也与南城子山城十分相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山城保存的完好程度十分少见。
只设一门并修有“环城路”:山城设计“防守第一”
新近发现的四座山城城址特点相似,均为“凸”字外形,人工修整的痕迹明显。
记者观察到,这些山城的山顶平台之下一般都有一周或两周“环城路”,而山城的周长一般都在200米到300米之间,最大的是北城山山城,周长为350米,最小的是九槽山山城,周长仅有230米左右。
记者还发现,山城一般只设有一个门道,或在东面或在西面,选择坡度较缓、便于登临的方向开设城门。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山城的城墙已无存,但石墙的基础还可分辨。筑墙所用的石块大小都很均匀,只是外形不甚规整。
在南城子山城中间有一处隆起的台基,登上去放眼四望,周围几十里尽收眼底。周向永说,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这个台子上,向东甚至可以看到距此有四五十里之遥的铁岭电厂的晾水塔和烟囱,就连铁岭城也依稀可见。
周向永说,根据在点将台山城上采集的夹砂红褐陶的陶片标本,可以推定这些山城与“高台山文化”有关。他告诉记者:这些标本的形制,与3000年前调兵山及其附近的法库以及再远些的沈阳、新民分布的一种名为“高台山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近,因为这种地域联系和文化面貌上的相似性,我们认为调兵山几座山城的主人即应是“高台山文化”的先民。
那么“高台山文化”能否代表辽北地区先民的生存方式呢?先民当时在这里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周向永认为,这几处山城遗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3000年前青铜时期辽北地区西部先民的生活情况。
当时的辽北地区已经进入了氏族部落联盟解体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各部落间互相兼并,战争经常发生。为了安全,部落一般都在视野宽广便于?望、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的山上筑城而居。关系友好的部落毗邻而居,城城相望,互为犄角,一旦发生战争,便互相支援,协同作战。
周向永介绍说,构筑山城居住是东北地区的古老传统习俗之一。从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来看,辽东、辽西及辽北山区都发现了一些早期山城。比如,阜新及内蒙古赤峰地区就发现了许多青铜时期用石块垒砌的山城遗址,而且有的规模较大,时代亦较早,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具有联系。
开原马市原址在今威远堡镇
明代以来,开原马市一直是一处贸易兴旺的市场,远近闻名。但是自从明亡后,这个马市便突然消失了,以至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某些相关古籍中对其进行探考了。
那么,历史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开原马市究竟在哪儿,当年的贸易情况到底怎样呢?这次“三普”的一个成果,就揭开了开原马市之谜。
周向永介绍说,马市在明代是为适应辽东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设立的商品贸易市场,最初是以马匹为主要交易品,故称作“马市”。后来随着商品交易种类范围的扩大,又增设了木市。但马市和木市也只是一个代称,其实市场上交易的物品品类绝非只限于马匹和木材。
明朝与兀良哈三卫及女真诸部互市始于15世纪初,明朝一方面在国家法典《大明律》中明确规定严禁辽东民众私出辽东境外,还下谕禁止边外的异族入境;另一方面又准许各族人民在国家指定的地方定期进行贸易。这些指定进行交易的场所多在边关一带,故马市又有“关市”之谓。
马市的设置大大方便了边关附近的各族人民,一经开市,边民均获其利。
明朝辽东马市受边关地区局势的影响很大,如遇蒙古、女真侵边,掠劫明军辖境,则马市即被关闭,如无异常,马市便按时开市。
开原的马市共有两处,在开原城南马市交易的主要是海西女真,在开原城东交易的主要是建州女真等。但是马市所在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儿,各种史料中却未见记载。所以在“三普”中,普查队员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
周向永说,经过调查和分析,《全辽志·山川》中所记载的开原城东马市即“女真马市”,“去城四十里”,应在现今开原市威远堡镇境内,但古人的“里”比现在的“里”要短一些,那时的40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里。
但威远堡与开原老城的方位关系并非是正东和正西,而是东北与西南的关系,这种偏差可能与古人的方位叙述习惯有关,那时人们也将东北方称为东方。故而位于开原老城东北方向的威远堡,即应是史籍中所记载的明代马市所在地。
参考“三普”的实地调查之发现,周向永认为,在威远堡镇双城子村发现的城址可能就是明代开原两马市之一的城东马市。
高柄豆类遗存又有新发现
高柄豆类遗存是铁岭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三普”中这一文化遗存又有大量发现。
高柄豆类遗存广泛分布在铁岭市境内的寇河、碾盘河及清河上游区域。它很有特色,对分析和判断燕秦时期中原对辽北的文化影响意义重大,所以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开原市八棵树镇的团山遗址便是一处比较典型的高柄豆类遗存。考古人员在团山遗址中采集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尤其是高柄豆和制作粗糙的环耳都发现了很多。另外,还发现了安装在青铜短剑柄部的加重器,这证明该遗址与青铜短剑文化也有关联。
在西丰的山地与丘陵地区也发现了高柄豆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棺墓葬。
高柄豆文化遗存在辽北地区,除了在开原东部和西丰几条大小河流沿岸有发现外,在昌图县的东北和铁岭县的东南也有少量发现。昌图镇双利村北山上发现了红褐夹砂陶的鬲足、带假圈足的器底、桥耳及舌状扳耳、豆柱以及叠唇口沿等,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该地为一处具有高柄豆文化特征的遗址。
新发现1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从2007年10月“三普”启动到2009年6月上旬,铁岭市在全省率先结束了普查的野外调查工作。据铁岭市“三普”办统计,在普查中共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另外还复查了920处,总计普查约19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实现了“兼顾复查、注重发现、力争翻番”的普查工作目标。
高柄豆文化是复合文化
铁岭地区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是高柄豆文化,但是其来源却是一个较难说清的问题。
可以看出它受到了来自于南面高台山文化乃至辽南双房类型文化的影响,也有来自于北面团山文化的影响。在开原、西丰、铁岭、昌图4县市范围内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并采集到了许多标本,这些发现都表明铁岭的高柄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文化,是带有周边各种同期文化印痕的杂交文化。
这也是铁岭文化的一个特点,八面来风和连接沙漠、草原与山地丘陵的自然地理区位,使它具有了吸收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先天条件,使这里的传统文化一旦遇有适当契机,就会以一跃突起的后劲迅速与最先进的文化结合起来,汇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去。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向永
“三普”新发现:四座小型山城集中连片分布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告诉记者,调兵山地区此次“三普”新发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所发现的小型山城址特别集中。
这些古代山城遗迹从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汇总普查成果时才惊异地发现,在调兵山这个幅员并不大的地区里,竟然一下子发现了四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小型山城。
周向永说,新发现的四处山城相距都不远,有的只是隔着一条沟谷而已。山城的历史时代相同,规模与形制也大致相仿,可以说,这一地区小型山城是成片集中分布的。而这种情况在辽北地区的青铜时期考古发现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引发了考古专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调兵山市为何会集中分布这么多小型山城呢?
周向永讲解说,这首先要从调兵山市的地理区位来进行分析。调兵山市位于辽河西岸,与西部较先进的文化更方便接触,受其影响,在文化特征上更多地显现出受辽西地区同时期文化浸染的痕迹;另一方面,这里的地质受侵蚀作用,山地形态表现为山体丘顶浑圆,坡度和缓,低平地面蜿蜒分布着河流,为古代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以及构筑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新发现的4座山城分别是:九槽山山城、点将台山城、南城子山城和北城山山城。这些山城的外形都很有特点,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
九槽山山城位于调兵山市南郊前峪村,修筑在山的顶部。记者看到在这座山城的城南及城北各有一个?望台。登临其上可望远,方圆几十里的景物尽收眼底。看来,古人对这处山城的选址与营建,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点将台山城位于调兵沟社区北1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点将台”的山坡上,城址呈“凸”字形。山城最大的特点是?望台众多。在山城北侧的山坡处,?望平台从坡底到半山腰就有三层,每层又都筑有?望平台六七个,层层错落,依次列置,看上去颇为壮观。
南城子山城位于晓南镇泉眼沟村,这一带群山的山顶多呈浑圆状,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山势来防御敌人来犯。据专家介绍,通过现场考察发现,山城建成后有一个部族曾在此居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后来这支部族却突然消失、不知所终,其中原因没人能给出答案。
另外,距南城子山城不远的北城山山城也为同一时期所建,二城南北呼应,鼓角相闻。北城山山城位于前峪村西约5华里处,隔一沟谷与南城子山城相对,外观也与南城子山城十分相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山城保存的完好程度十分少见。
只设一门并修有“环城路”:山城设计“防守第一”
新近发现的四座山城城址特点相似,均为“凸”字外形,人工修整的痕迹明显。
记者观察到,这些山城的山顶平台之下一般都有一周或两周“环城路”,而山城的周长一般都在200米到300米之间,最大的是北城山山城,周长为350米,最小的是九槽山山城,周长仅有230米左右。
记者还发现,山城一般只设有一个门道,或在东面或在西面,选择坡度较缓、便于登临的方向开设城门。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山城的城墙已无存,但石墙的基础还可分辨。筑墙所用的石块大小都很均匀,只是外形不甚规整。
在南城子山城中间有一处隆起的台基,登上去放眼四望,周围几十里尽收眼底。周向永说,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这个台子上,向东甚至可以看到距此有四五十里之遥的铁岭电厂的晾水塔和烟囱,就连铁岭城也依稀可见。
周向永说,根据在点将台山城上采集的夹砂红褐陶的陶片标本,可以推定这些山城与“高台山文化”有关。他告诉记者:这些标本的形制,与3000年前调兵山及其附近的法库以及再远些的沈阳、新民分布的一种名为“高台山文化”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近,因为这种地域联系和文化面貌上的相似性,我们认为调兵山几座山城的主人即应是“高台山文化”的先民。
那么“高台山文化”能否代表辽北地区先民的生存方式呢?先民当时在这里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周向永认为,这几处山城遗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3000年前青铜时期辽北地区西部先民的生活情况。
当时的辽北地区已经进入了氏族部落联盟解体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各部落间互相兼并,战争经常发生。为了安全,部落一般都在视野宽广便于?望、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的山上筑城而居。关系友好的部落毗邻而居,城城相望,互为犄角,一旦发生战争,便互相支援,协同作战。
周向永介绍说,构筑山城居住是东北地区的古老传统习俗之一。从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来看,辽东、辽西及辽北山区都发现了一些早期山城。比如,阜新及内蒙古赤峰地区就发现了许多青铜时期用石块垒砌的山城遗址,而且有的规模较大,时代亦较早,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具有联系。
开原马市原址在今威远堡镇
明代以来,开原马市一直是一处贸易兴旺的市场,远近闻名。但是自从明亡后,这个马市便突然消失了,以至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某些相关古籍中对其进行探考了。
那么,历史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开原马市究竟在哪儿,当年的贸易情况到底怎样呢?这次“三普”的一个成果,就揭开了开原马市之谜。
周向永介绍说,马市在明代是为适应辽东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设立的商品贸易市场,最初是以马匹为主要交易品,故称作“马市”。后来随着商品交易种类范围的扩大,又增设了木市。但马市和木市也只是一个代称,其实市场上交易的物品品类绝非只限于马匹和木材。
明朝与兀良哈三卫及女真诸部互市始于15世纪初,明朝一方面在国家法典《大明律》中明确规定严禁辽东民众私出辽东境外,还下谕禁止边外的异族入境;另一方面又准许各族人民在国家指定的地方定期进行贸易。这些指定进行交易的场所多在边关一带,故马市又有“关市”之谓。
马市的设置大大方便了边关附近的各族人民,一经开市,边民均获其利。
明朝辽东马市受边关地区局势的影响很大,如遇蒙古、女真侵边,掠劫明军辖境,则马市即被关闭,如无异常,马市便按时开市。
开原的马市共有两处,在开原城南马市交易的主要是海西女真,在开原城东交易的主要是建州女真等。但是马市所在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儿,各种史料中却未见记载。所以在“三普”中,普查队员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
周向永说,经过调查和分析,《全辽志·山川》中所记载的开原城东马市即“女真马市”,“去城四十里”,应在现今开原市威远堡镇境内,但古人的“里”比现在的“里”要短一些,那时的40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里。
但威远堡与开原老城的方位关系并非是正东和正西,而是东北与西南的关系,这种偏差可能与古人的方位叙述习惯有关,那时人们也将东北方称为东方。故而位于开原老城东北方向的威远堡,即应是史籍中所记载的明代马市所在地。
参考“三普”的实地调查之发现,周向永认为,在威远堡镇双城子村发现的城址可能就是明代开原两马市之一的城东马市。
高柄豆类遗存又有新发现
高柄豆类遗存是铁岭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三普”中这一文化遗存又有大量发现。
高柄豆类遗存广泛分布在铁岭市境内的寇河、碾盘河及清河上游区域。它很有特色,对分析和判断燕秦时期中原对辽北的文化影响意义重大,所以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开原市八棵树镇的团山遗址便是一处比较典型的高柄豆类遗存。考古人员在团山遗址中采集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尤其是高柄豆和制作粗糙的环耳都发现了很多。另外,还发现了安装在青铜短剑柄部的加重器,这证明该遗址与青铜短剑文化也有关联。
在西丰的山地与丘陵地区也发现了高柄豆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棺墓葬。
高柄豆文化遗存在辽北地区,除了在开原东部和西丰几条大小河流沿岸有发现外,在昌图县的东北和铁岭县的东南也有少量发现。昌图镇双利村北山上发现了红褐夹砂陶的鬲足、带假圈足的器底、桥耳及舌状扳耳、豆柱以及叠唇口沿等,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该地为一处具有高柄豆文化特征的遗址。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3℃~高温-3℃ | 低温-9℃~高温-3℃ | 低温-11℃~高温-2℃ | 低温-12℃~高温-3℃ | 低温-13℃~高温-4℃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铁岭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