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朔州天气 > 朔州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朔州市市情概述

2010-08-23 来源:新华网

   一、基本概况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是晋陕蒙交界区域一座新兴的能源工业和生态畜牧城市。始建于1989年,现辖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和右玉县6个县区、7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688个行政村,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85%;总人口154.4万人,占全省的4.5%。其中,乡村居住人口8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4.8%。市区距首都北京约500公里,距省城太原约230公里,距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约250公里。境内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9和208国道纵贯南北,神木至朔州、朔州至黄骅铁路横贯东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07公里,万人拥有公路58.3公里,在全省位居第一。邮电通讯事业也比较发达。

  朔州的工业优势是煤、电、瓷。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430亿吨,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煤系分布面积1603.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煤炭品质以气煤、长焰煤为主,属石炭二迭纪动力煤。原煤发热量在每千克4200—5300大卡之间。煤层厚、埋藏浅,便于开采,有利于兴办大型煤炭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动力煤基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98个矿区,我市的平朔矿区、朔南矿区就在其中的晋北基地。全市6个县区,除应县外,其余5个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全市共有地方煤矿67座,平均单井生产规模为年产131万吨,增加近2倍;产能为年产8780万吨,增长43%;井田面积464.3平方公里,增加约74平方公里;保有储量98.8亿吨,增加近30%,全部实现综采。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矿37座,产能4580万吨,分别占55.2%和52%;民营煤矿30座,产能4200万吨,分别占44.8%和48%。基本形成国有大集团和地方骨干企业各占一半的办矿格局。加上平朔露天煤矿和同煤集团在朔州的煤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洗选能力、发运能力均达到2亿吨以上,居全省第一。2009年,实际生产原煤1.3亿吨,比上年增长7.1%,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电力装机容量455.1万千瓦,比“十五”末的351.8万千瓦增长29.4%。其中,利用清洁能源煤矸石发电的3座,装机容量为10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3.5%;在全省最早建成风力发电企业2座,装机容量7.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6%。目前,正在建设的电厂有17座,装机容量388万千瓦,建成后,全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43.1万千瓦。其中,煤矸石电厂267万千瓦,占31.7%;新能源电厂55.5万千瓦,占6.6%。“十二五”期间,规划火电项目17个,装机容量2254万千瓦;规划新能源发电项目24个,装机容量467.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中,光伏发电12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我市电力能源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朔州有优质、丰富的陶瓷资源,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日用陶瓷企业49个,93条生产线,年可生产日用陶瓷11.66亿件,琉璃瓦200万件,墙地砖500万平方米,中高铝球12万吨。2009年,实际生产日用陶瓷5.13亿件,琉璃瓦100万件,墙地砖100万平方米,中高铝球1.5万吨,完成总产值5亿元。

  朔州的农业特色是杂粮、畜牧和生态。全市平原、丘陵、山区面积比为38:36:26,基本各占三分之一。现有耕地550万亩,乡村居住人口人均近6.5亩,居全省第一。水资源总量8.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537.6立方米。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2680—2936小时,无霜期为103—147天,年平均气温3.9℃—7.9℃,年降水量为391—411mm,是小杂粮的优势种植区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谷子、莜麦、豌豆、黍子、荞麦、葫麻、甜菜、瓜菜等30多种。朔州地处北纬39°—40°之间,气候凉爽,是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历史上又是一个农牧结合比较紧密的地区,广大农民祖祖辈辈有浓厚的养殖情结;饲草饲料资源也比较丰富,现有天然草地292万亩,人工草地75万亩,还有400万亩未利用的荒山荒坡,每年可种植玉米180多万亩,年可生产各类牲畜食用秸秆18亿公斤以上,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乳品业在全省形成一强,2009年底,奶牛存栏15万头,约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鲜奶产量45.2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2%。全市有机械化挤奶站504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据统计,全市农民每年依靠养奶牛的收入大约在10亿元以上,占畜牧业总收入的50%以上。同时,我市又是全国重要的肉羊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羊100万只左右。目前,山阴、平鲁、右玉三个县区进入全省畜牧十强县,右玉县已跨入半农半牧县行列。生态建设是朔州农业的另一特色。目前,全市林木绿化面积400万亩,林木绿化率26.6%,加上天然草地及近年来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全市林草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50%。市区和六个县区都有万亩以上连片生态治理工程,全市共形成万亩以上连片的生态示范区域10多个。特别是市区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连片面积已达到20万亩,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与山阴县、怀仁县西山生态治理工程连为一体,形成横跨3个县区、总长度130公里左右的生态长廊,成为全市最为靓丽、最为壮观的风景线。

  朔州的文化底蕴厚重。两万八千多年前,峙峪“猎马人”的出现,拉开了朔州史前文化的序幕。从此,朔州人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出无数智勇双全的将帅、聪颖卓越的志士和名垂青史的豪杰。据史料记载,先后出现过5个皇帝(李存勖、李克用、李嗣源、李从厚、刘武周)、5个皇后(辽代兴宗皇后萧太后、宋仁宗皇后郭氏、后晋高祖皇后李氏、北齐后主皇后斛律氏、后唐末帝皇后刘氏)和13个宰相(王家屏、赵壁、高汝砺、崔斌、毕士安、邢抱朴、邢抱质、郭崇、安重诲、贺拔允、贺拔胜、高阿那肱、厍狄干)。山西历史上14个文状元中,唐朝状元苑论、宋朝父子状元安德裕、安守亮就是朔州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曹魏名将张辽和唐代开国元勋、民间佑安驱魔的门神尉迟恭等也是朔州人。朔州的文化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边塞文化。春秋前,朔州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居;战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开启了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在朔州大地上的征战与交融。之后,历经汉击匈奴、魏战鲜卑、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刺等长期征战厮杀,形成了浓郁的边塞文化。长期金戈铁马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古军事遗迹。有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杀虎口、戍边屯军的广武古城堡、掩埋汉代屯军将士遗骸的汉墓群、宋代杨家将血战抗辽的“金沙滩”和象征华夏文明的内外长城等。历史上著名的蒙恬筑城养马建马邑和汉武帝的“马邑之谋”,所说的“马邑”就在朔州朔城区。二是佛祖文化。朔州的佛文化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佛祖文化。首先,朔州有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意思是说,应县木塔是佛陀的宫殿,释迦牟尼的塔。其次,朔州有佛祖瑰宝。2005年,经查阅经典验证,1974年在应县木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属稀世珍宝。由此奠定了朔州佛祖文化的地位。三是古建文化。朔州境内有全世界唯一的全木质结构的应县木塔,千年屹立、雷轰不焚、强震不倒、战火不毁、世人称绝。有全国罕见的以减柱艺术筑就的朔城区崇福寺等,均为典型辽金建筑,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四是西口文化。朔州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互通关市的重要通道和近代贫苦人民西迁谋生的重要出口。自古以来,南起雁门关、宁武关,经朔州大部分地方,从西北出杀虎口,形成一条古道,是中原地区和大漠地带以至中亚地区及欧洲互通商品、传播文化的大动脉。民间唱段《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朔州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五是回归自然文化。远古的朔州,水源充足、草原丰盛,马羊肥硕,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随着战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建国以来,勤劳的朔州人民一直为恢复生态不懈奋斗。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坚持以雁门关生态畜牧基地建设为载体,植树造林连年在全省位居前列。右玉县坚持近60年植树不止,把昔日“不毛之地”建成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形成了独特的回归自然文化。如今的朔州,春有和风,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俨然一派塞外北欧风光。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低温-14℃~高温-5℃ 低温-14℃~高温-4℃ 低温-14℃~高温0℃ 低温-13℃~高温1℃ 低温-15℃~高温0℃

3-4级转<3级

3-4级转<3级

3-4级转<3级

<3级

<3级
朔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