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为了农民收入早日翻番朔州市工商局开展“一村一品”调研纪实
2011-08-07 来源:腾讯网
编者按: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武乡县砖壁村调研后指出,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6月6日至22日,朔州市工商局带着袁纯清书记给全省领导干部一封信的嘱托,深入全市六个区县十个乡镇就“发挥工商职能,推进‘一村一品’”展开了专题调研,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收入翻番献计献策,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好评。
一村一品:从无到有寻找发展的关键点
2011年6月7日,记者随同朔州市工商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题调研组进入国家级绿化县城右玉。
首站调研地是右卫镇。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城北25公里处,农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业主要以土豆、玉米、小杂粮为主,畜牧业以羊、奶牛为主。
从历史沿革看,右卫镇自古为北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社会进入太平时期,右卫镇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平静的农耕生活。
今天的右卫镇在全省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处于劣势,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均排在后位。
调研小组组长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博贵堂对记者说:“找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还要从农民的实际生产、劳动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打开突破口。”
对于此行第一站右卫镇的状况,调研组一行基本了解,但“一村一品”在当地干部和老乡的心里到底是什么位置,如何拓展自身优势,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就成为调研组首先需要搞清的问题。
右卫镇杨家堡村有200多户人家,耕地2400亩。村支书介绍,他们村主要是种土豆,前些年因为土豆的籽种不好,所以产量很低。近几年,村民通过引进优良籽种,试种成功,苗齐,无病毒,产量高,虽然籽种价格高,村民逐渐都能接受。现在,杨家堡村土豆种植从最初的两三户试种,发展到十来户,最后全村五六十户人家都种土豆。
在右卫镇,调研组了解了该镇下元村、红旗沟村、中元村、西社村的情况。发现这几个村大多数种植传统的土豆、胡麻、草玉米、荞麦等小杂粮。存在的问题让右卫镇镇长杨成道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没有好的经纪人,多数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了。”
应有的利润被中间环节拿走,这样的事例在很多农村都存在,右卫镇杨家堡村只是一个缩影。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增收不明显。
对于这个现象,右卫镇领导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如何通过“一村一品”这个当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让当地土豆种植户的利润留到农民手中?
右卫镇镇长杨成给调研组介绍了在外经商回乡创业的刘文军。刘文军创办的山西古风农副产品批发公司,形成了土豆种、销、储一条龙经营,已累计投资900多万元,建起了专门储存土豆的恒温库、冷冻库和土豆交易市常
“在零至四度的恒温库里,土豆‘冬眠’了,比老百姓自家建的直筒地窖至少多存放两个月。”刘文军说,他准备与山东寿光搞联营,送去土豆,拉回蔬菜。他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采用滴灌技术培养了18个品种的土豆,试验成功后,无偿向周边农民提供籽种,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按市场价统一收购。
刘文军的做法得到调研组一行的认可,右玉的农民就是需要像刘文军这样的企业,与农民实现互补和双赢。
6月8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了距离县城10公里的威远镇。109国道穿境而过,境内有苍头河干流。设施蔬菜、苗木、马铃薯种植、花卉、畜牧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形成。据乡党委书记韩日华介绍,去年全乡种植了10000亩常规绿化苗木,基本满足本地和周边内蒙古等地的需求,由于当地特殊气候造成苗木发芽迟,病虫害少,苗木产业发展快,今年又新增了2000亩。
“右玉60年前种树是为了生存,现在面临生态的二次创业。”中科院一位院士指出,右玉植树要向生态要效益。
右玉县金源林生态农业科技综合园区董事长谢富华说:“右玉生态建设面临着二次创业,经济苗木是最大的缺口,只有重视种苗,种苗和成品苗结合发展,苗木产业链才能做长。”
“如果把苗木、花卉、蔬菜等品牌打出去,对威远经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带动。”乡党委书记韩日华对品牌建设非常重视。
在两个乡镇,工商干部留下了实施“一村一品”的四点建议: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向着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解放思想,放宽思路。“一村一品”不能只局限在种植、养殖上,还要从市场等多方面发展。三是要想方设法深挖当地历史沿革、典故的内涵,从中找出商机,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注重培养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
实践在“一村一品”的发展路上 6月14日,怀仁县工商局冯佐洲陪同调研组一行来到亲河镇。
亲河镇南小寨村是怀仁县远近闻名的肉羊养殖基地,每年可出栏上百万只肉羊。该村支部书记介绍:“我们这里没有耕地,改革开放那会儿就开始了做买卖,养羊也是被逼出来的。”这几年羊肉市场行情好,南小寨养羊户都挣了不少钱,村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南小寨村支书介绍,全村800户人家,700户在养羊。每户养1000只羊的人家占全村25%,多数人家养着200到300只。
一位叫康熙的养殖户,在南小寨名气最大。据当地人介绍,康熙现在自己基本上不动手了,规模大了以后全部是雇人给他干。康熙自己也坦言,村里养殖户他是规模最大的,每天都在忙销售,忙管理。
康熙目前养的存栏数是7000只。据养殖户介绍,他们每年可以养四茬,每三个多月就能出一茬。康熙一年总出栏数在3万只左右。
南小寨一年羊出栏数约100万只,一位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只羊的利润是75元左右,75乘以100万只羊等于7500万元,再除以全村2400口人等于3万元。
3万元是南小寨村农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今年60多岁的张大爷对记者说,我家养了100只,早晨、下午各喂一次,白天闲着没事就打扑克。晚上回家再给羊喂一次,我和老伴就睡了,日子过得舒坦,每年也能挣两三万元。
老张年纪大了对养羊没有更高要求,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却感觉自己的羊因没有很好的包装,没有商标,大部分利润都让来村里的商贩截取了。
“你们的羊就不愁销路吗?”记者问一位村民。村民说,附近有冷库,隔几天就有人来收。羊进入冷库后,经屠宰后将各部位的肉进行分解,再销往北京、大同、内蒙古等地。
“现在的问题是,村里养羊户都是零散的个体,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注册自己的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博贵堂说。
村民们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如何注册商标,需要什么资格?花多少钱他们一概不知。
在怀仁县工商局局长冯佐洲的介绍下,养殖户们对注册商标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希望工商局能够帮助他们联系商标事务所,到时大家一起办理了。
6月15日,调研组来到应县南河种镇。
南河种镇地处应县东南部,辖25个行政村,3.65万口人,在册耕地面积11.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
镇党委书记王振信介绍,“蔬菜产业一直是我镇农业的重要支柱。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我们坚持主打蔬菜牌。通过实践,进一步放大了地域特色,拓展了‘一镇一业’内涵。”
蔬菜产业是该镇重要经济支柱,大型蔬菜批发有6家,设施农业3000亩,两大千亩园区,六个百万亩园区。天美是应县新农业、新品种、新农民的示范园区。
调研组一行来到王庄村,参观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淡水养鱼常据这里的老板介绍,去年他投资2万元,今年收入12万元。“我这2000平方米的池是养鲤鱼的,今年卖了9万元,鲤鱼效益非常可观。”
6月22日,调研组来到朔城区窑子头乡调研。该乡有15600口人,近8万亩耕地,其中水浇地4万亩,主要种植蔬菜、玉米。窑子头乡在“一村一品”实践中,最具典型的是梨元头村的葱头种植产业。村支书王林济介绍,全村1210口人,8000亩耕地,其中水浇地6000亩,村里种葱头已有20年的历史。无论丰收与欠收,村民都没有放弃过种葱头。去年全村种了3000亩葱头,按市场价每斤5毛计算,平均每亩产7000斤,仅此一项,全村就实现收入1200万元,户均收入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由于种葱头历史悠久,广州、湛江、上海、郑州等地的客商闻名赶来,旺季时,每天往外运十个挂车的葱头。“村里人靠种葱头挣了钱,2007年村民在城里买了70套房,去年又买了40套。”村支书王林济自豪地说。与梨元头仅隔3里地的亲疙瘩村的年轻人都到外头打工了,而梨元头村的年轻人没有出去打工。王林济说,在村里种葱头的收入要比外出打工的收入高。
思考趟出一条引导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我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科学决策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朔州市农业虽小而优,虽弱而特,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只有把这种优势建立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创造出更大价值。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土地流转、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平鲁西钟牌村支部书记韩建岗说,合作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和人才,该村组建的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去年5月建了44个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香瓜、草莓、蘑茹等,每个大棚长130米(标准棚是50米),在全省创造了先例。“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是设施农业的重要保障。”韩建岗深有感触地说。其次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平鲁区向阳堡乡是全区的育苗基地,朔州市平鲁区维厚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亮从1992年开始栽培苗木,获得收益,带动向阳堡村四五十户农民种树,农民见到经济利益后,不愿再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选择了自己栽种,限制了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第三是资金问题。农民没钱,贷款难。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建岗说,建一个大棚需6万元,农民拿不出钱,目前建起的44个大棚,农民每个棚仅出了1万元,余下的都是四处筹措加个人垫付。右玉农民老吴说,大棚采用滴灌技术,省水、省力,一座棚上一个滴灌设备需500元,仅靠农民解决不了这部分资金。第四是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化种植。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将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避免互相压级压价,无序竞争。同时,职能部门的监管要跟上,打击恶性竞争,维护竞争秩序,保障农民和经纪人双方的利益。第五是品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怀仁养羊已成规模,今年怀仁县工商局帮助申报了“怀仁羔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鲁工商分局正在帮助申报“平鲁红山荞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村一品”工程已在朔州全面启动,朔州市工商局局长于剑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帮助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全省转型跨越的旗帜下,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帮助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和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通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
本报记者刘成根通讯员刘瑛
(刘成根刘瑛)分享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空间朋友推荐微博:
杨峰
6月6日至22日,朔州市工商局带着袁纯清书记给全省领导干部一封信的嘱托,深入全市六个区县十个乡镇就“发挥工商职能,推进‘一村一品’”展开了专题调研,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收入翻番献计献策,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好评。
一村一品:从无到有寻找发展的关键点
2011年6月7日,记者随同朔州市工商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题调研组进入国家级绿化县城右玉。
首站调研地是右卫镇。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城北25公里处,农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业主要以土豆、玉米、小杂粮为主,畜牧业以羊、奶牛为主。
从历史沿革看,右卫镇自古为北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社会进入太平时期,右卫镇和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平静的农耕生活。
今天的右卫镇在全省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处于劣势,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均排在后位。
调研小组组长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博贵堂对记者说:“找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还要从农民的实际生产、劳动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打开突破口。”
对于此行第一站右卫镇的状况,调研组一行基本了解,但“一村一品”在当地干部和老乡的心里到底是什么位置,如何拓展自身优势,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就成为调研组首先需要搞清的问题。
右卫镇杨家堡村有200多户人家,耕地2400亩。村支书介绍,他们村主要是种土豆,前些年因为土豆的籽种不好,所以产量很低。近几年,村民通过引进优良籽种,试种成功,苗齐,无病毒,产量高,虽然籽种价格高,村民逐渐都能接受。现在,杨家堡村土豆种植从最初的两三户试种,发展到十来户,最后全村五六十户人家都种土豆。
在右卫镇,调研组了解了该镇下元村、红旗沟村、中元村、西社村的情况。发现这几个村大多数种植传统的土豆、胡麻、草玉米、荞麦等小杂粮。存在的问题让右卫镇镇长杨成道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没有好的经纪人,多数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了。”
应有的利润被中间环节拿走,这样的事例在很多农村都存在,右卫镇杨家堡村只是一个缩影。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增收不明显。
对于这个现象,右卫镇领导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如何通过“一村一品”这个当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让当地土豆种植户的利润留到农民手中?
右卫镇镇长杨成给调研组介绍了在外经商回乡创业的刘文军。刘文军创办的山西古风农副产品批发公司,形成了土豆种、销、储一条龙经营,已累计投资900多万元,建起了专门储存土豆的恒温库、冷冻库和土豆交易市常
“在零至四度的恒温库里,土豆‘冬眠’了,比老百姓自家建的直筒地窖至少多存放两个月。”刘文军说,他准备与山东寿光搞联营,送去土豆,拉回蔬菜。他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采用滴灌技术培养了18个品种的土豆,试验成功后,无偿向周边农民提供籽种,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按市场价统一收购。
刘文军的做法得到调研组一行的认可,右玉的农民就是需要像刘文军这样的企业,与农民实现互补和双赢。
6月8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了距离县城10公里的威远镇。109国道穿境而过,境内有苍头河干流。设施蔬菜、苗木、马铃薯种植、花卉、畜牧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形成。据乡党委书记韩日华介绍,去年全乡种植了10000亩常规绿化苗木,基本满足本地和周边内蒙古等地的需求,由于当地特殊气候造成苗木发芽迟,病虫害少,苗木产业发展快,今年又新增了2000亩。
“右玉60年前种树是为了生存,现在面临生态的二次创业。”中科院一位院士指出,右玉植树要向生态要效益。
右玉县金源林生态农业科技综合园区董事长谢富华说:“右玉生态建设面临着二次创业,经济苗木是最大的缺口,只有重视种苗,种苗和成品苗结合发展,苗木产业链才能做长。”
“如果把苗木、花卉、蔬菜等品牌打出去,对威远经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带动。”乡党委书记韩日华对品牌建设非常重视。
在两个乡镇,工商干部留下了实施“一村一品”的四点建议: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向着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解放思想,放宽思路。“一村一品”不能只局限在种植、养殖上,还要从市场等多方面发展。三是要想方设法深挖当地历史沿革、典故的内涵,从中找出商机,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注重培养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
实践在“一村一品”的发展路上 6月14日,怀仁县工商局冯佐洲陪同调研组一行来到亲河镇。
亲河镇南小寨村是怀仁县远近闻名的肉羊养殖基地,每年可出栏上百万只肉羊。该村支部书记介绍:“我们这里没有耕地,改革开放那会儿就开始了做买卖,养羊也是被逼出来的。”这几年羊肉市场行情好,南小寨养羊户都挣了不少钱,村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南小寨村支书介绍,全村800户人家,700户在养羊。每户养1000只羊的人家占全村25%,多数人家养着200到300只。
一位叫康熙的养殖户,在南小寨名气最大。据当地人介绍,康熙现在自己基本上不动手了,规模大了以后全部是雇人给他干。康熙自己也坦言,村里养殖户他是规模最大的,每天都在忙销售,忙管理。
康熙目前养的存栏数是7000只。据养殖户介绍,他们每年可以养四茬,每三个多月就能出一茬。康熙一年总出栏数在3万只左右。
南小寨一年羊出栏数约100万只,一位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只羊的利润是75元左右,75乘以100万只羊等于7500万元,再除以全村2400口人等于3万元。
3万元是南小寨村农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今年60多岁的张大爷对记者说,我家养了100只,早晨、下午各喂一次,白天闲着没事就打扑克。晚上回家再给羊喂一次,我和老伴就睡了,日子过得舒坦,每年也能挣两三万元。
老张年纪大了对养羊没有更高要求,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却感觉自己的羊因没有很好的包装,没有商标,大部分利润都让来村里的商贩截取了。
“你们的羊就不愁销路吗?”记者问一位村民。村民说,附近有冷库,隔几天就有人来收。羊进入冷库后,经屠宰后将各部位的肉进行分解,再销往北京、大同、内蒙古等地。
“现在的问题是,村里养羊户都是零散的个体,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注册自己的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博贵堂说。
村民们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如何注册商标,需要什么资格?花多少钱他们一概不知。
在怀仁县工商局局长冯佐洲的介绍下,养殖户们对注册商标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希望工商局能够帮助他们联系商标事务所,到时大家一起办理了。
6月15日,调研组来到应县南河种镇。
南河种镇地处应县东南部,辖25个行政村,3.65万口人,在册耕地面积11.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
镇党委书记王振信介绍,“蔬菜产业一直是我镇农业的重要支柱。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我们坚持主打蔬菜牌。通过实践,进一步放大了地域特色,拓展了‘一镇一业’内涵。”
蔬菜产业是该镇重要经济支柱,大型蔬菜批发有6家,设施农业3000亩,两大千亩园区,六个百万亩园区。天美是应县新农业、新品种、新农民的示范园区。
调研组一行来到王庄村,参观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淡水养鱼常据这里的老板介绍,去年他投资2万元,今年收入12万元。“我这2000平方米的池是养鲤鱼的,今年卖了9万元,鲤鱼效益非常可观。”
6月22日,调研组来到朔城区窑子头乡调研。该乡有15600口人,近8万亩耕地,其中水浇地4万亩,主要种植蔬菜、玉米。窑子头乡在“一村一品”实践中,最具典型的是梨元头村的葱头种植产业。村支书王林济介绍,全村1210口人,8000亩耕地,其中水浇地6000亩,村里种葱头已有20年的历史。无论丰收与欠收,村民都没有放弃过种葱头。去年全村种了3000亩葱头,按市场价每斤5毛计算,平均每亩产7000斤,仅此一项,全村就实现收入1200万元,户均收入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由于种葱头历史悠久,广州、湛江、上海、郑州等地的客商闻名赶来,旺季时,每天往外运十个挂车的葱头。“村里人靠种葱头挣了钱,2007年村民在城里买了70套房,去年又买了40套。”村支书王林济自豪地说。与梨元头仅隔3里地的亲疙瘩村的年轻人都到外头打工了,而梨元头村的年轻人没有出去打工。王林济说,在村里种葱头的收入要比外出打工的收入高。
思考趟出一条引导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我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科学决策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朔州市农业虽小而优,虽弱而特,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只有把这种优势建立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创造出更大价值。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土地流转、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平鲁西钟牌村支部书记韩建岗说,合作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和人才,该村组建的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去年5月建了44个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香瓜、草莓、蘑茹等,每个大棚长130米(标准棚是50米),在全省创造了先例。“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是设施农业的重要保障。”韩建岗深有感触地说。其次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平鲁区向阳堡乡是全区的育苗基地,朔州市平鲁区维厚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亮从1992年开始栽培苗木,获得收益,带动向阳堡村四五十户农民种树,农民见到经济利益后,不愿再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选择了自己栽种,限制了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第三是资金问题。农民没钱,贷款难。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建岗说,建一个大棚需6万元,农民拿不出钱,目前建起的44个大棚,农民每个棚仅出了1万元,余下的都是四处筹措加个人垫付。右玉农民老吴说,大棚采用滴灌技术,省水、省力,一座棚上一个滴灌设备需500元,仅靠农民解决不了这部分资金。第四是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化种植。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将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避免互相压级压价,无序竞争。同时,职能部门的监管要跟上,打击恶性竞争,维护竞争秩序,保障农民和经纪人双方的利益。第五是品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怀仁养羊已成规模,今年怀仁县工商局帮助申报了“怀仁羔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鲁工商分局正在帮助申报“平鲁红山荞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村一品”工程已在朔州全面启动,朔州市工商局局长于剑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帮助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全省转型跨越的旗帜下,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帮助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和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通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
本报记者刘成根通讯员刘瑛
(刘成根刘瑛)分享到:微博争当转播第一人空间朋友推荐微博:
杨峰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4℃~高温-5℃ | 低温-14℃~高温-4℃ | 低温-14℃~高温0℃ | 低温-13℃~高温1℃ | 低温-15℃~高温0℃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朔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