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槐花开青岛又现养蜂人 记者揭秘漂泊生涯(图)
2011-05-21 来源:搜狐网
两个月前,安徽黄山养蜂人宋大中抱着刚满月的女儿,和父亲、妻子、弟
弟一道,踏上了为期半年的“赶花”路程。他们要跨越安徽、江苏、山东、北京、内蒙古等省市,趁着当地油菜花、槐花等的花期采集花蜜。眼下,他们就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棉花社区附近落脚,采集当地的槐花蜜。近日,记者走近这家人,听他们讲述与蜜蜂为伴、随花期流动的故事。
一条路聚集20多安徽养蜂人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棉花社区,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近期,社区附近出现了不少养蜂人,茂密的槐树林中群蜂飞舞,成为一道新的风景。
5月18日,记者驾车沿王沙路一路行驶,在离棉花社区还有1公里的路边,看到了一个个黑色的小帐篷,这就是养蜂人的住所。
31岁的养蜂人宋大中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安徽黄山市歙县。王沙路周边有20多位养蜂人,都是黄山人,相互之间都认识。宋大中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养蜂人,但随花期四处流动的养蜂人主要来自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大家常年在外面漂,每到一处,老乡和老乡自然喜欢抱团在一起。”宋大中告诉记者,相互之间方便照顾只是同乡养蜂人抱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与生意有关。“路人路过这里,顺便买点蜂蜜,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毛毛雨",我们的蜂蜜主要是卖给蜂蜜加工厂,我们和这些加工厂都有联系。例如我们到了青岛,就通知青岛周边地区的加工厂,他们就会派车过来收蜜。我一家在这干能收多少蜜?所以大家都聚在一起,总产量上去了,才能吸引加工厂过来收蜜。”
“赶花”足迹遍及多个省市
谈话中,婴儿的啼哭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宋大中所住的帐篷里,她的妻子正在逗着3个月大的女儿玩。“我们是今年3月从老家出来的。那时孩子刚满月,妻子也不忍心让孩子跟着我们奔波。但没有办法,花期不等人。”
宋大中家的养蜂历史源于上一辈,上世纪70年代末,宋大中的父亲开始靠养蜂养活一家人,到上世纪90年代,父亲养蜂一年能挣1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宋大中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养蜂。后来,弟弟、妻子也加入了养蜂队伍。目前,养蜂卖蜜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
“赶花期”是宋大中频频提到的一个词。“养蜂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地方的花蜜产量有限,而且过了花期就无蜜可采,所以养蜂人就得全国各地跑,哪里开花就到哪去,这就叫赶花期。”宋大中说,他们主要赶槐花、荆条花、油菜花、枣花的花期,因为这些花产蜜多,收成好。
今年3月,宋大中一家先是在安徽赶油菜花的花期,4月10日左右又到了江苏盐城。5月1日,一家人来到惜福镇,赶这里的槐花。“这里的槐花花期不长,到5月21日、22日就差不多结束了。到时候我们再去威海,那里的槐花正好刚开。”宋大中说,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北京和内蒙古,转完这几个省市,大约就到了9月份,“到时我们就会回家休整。”
蜂箱运费一年开销2万多
宋大中一家在槐花林旁搭了两个帐篷。一个是他和妻子、女儿住,一个是父亲和弟弟祝帐篷都是先用木头搭起支架,然而罩上防雨布,里面的家具就是木板床,水杯、碗筷等物品都放在一个铁皮桶上。
宋大中父亲所住的帐篷里还有简易的锅灶,一家人平时就围坐在这里吃饭。一个小木板就是饭桌,上面还有两包没吃完的黄瓜条咸菜。“我们吃得挺简单,平时煮点米饭,有胃口时炒点菜,没胃口时啃点咸菜就行。”宋大中说,他们家忙活这半年,净收入能达7万元,一家人全靠这些钱来生活。全家人在吃穿住上可谓是一分钱掰成几瓣花,但有一笔开支却省不得。“我们有100个蜂箱,还有帐篷和生活用品,每到一个省市,都得雇货车把这些东西运过去,运费是我们家一年最大的花销。”宋大中告诉记者,他们从盐城将东西运到临沂,再在临沂换车运到青岛,这两趟运费就花了将近5000元,而去年光运费就花了2万多元。
最关心糖价和天气变化
最令这些养蜂人头疼的是白糖价格和天气变化。“到了冬季,蜜蜂就采不到蜜了,蜜蜂是以花蜜为食物的,要是没有蜜怎么办?我们只能往蜂箱里灌白糖给蜜蜂吃,一个蜂箱的蜜蜂就要吃上100斤白糖,100个蜂箱就得5吨多白糖。糖价要是一上涨,我是真的一哆嗦。2010年,我就比2009年多花了1万多的糖钱。”宋大中说。
大风、连绵阴雨、干旱,这是养蜂人最不
愿遇到的三种天气。“大风天蜜蜂被刮远了,来回飞行的速度就变慢了,忙活一天也采不了多少蜜;遇到阴雨天,蜜蜂是不会出去采蜜的,只能自动停工;果树容易在干旱天招虫子,果农就得打农药灭虫,这不就把蜜蜂也毒死了?”宋大中说。
讲述
担心蜜蜂水土不服死亡提前十天来青适应气候
离着两个帐篷10米远,就是宋大中家的100个蜂箱。记者看到,这些木制蜂箱大都80厘米高、40厘米宽,底部有个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的小门。“蜂箱分两层,底层住着一只蜂王,里面有很多雄蜂,每天都和蜂王交配,不断产生新的工蜂和雄蜂。蜂王和雄蜂都不用外出采蜜,采蜜的只有工蜂。”宋大中告诉记者,蜂箱的上层就是工蜂的“住处”,里面有6个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的蜂框。
宋大中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蜂框,蜂框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六边形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都是工蜂筑的,它们采回来花蜜就运到这个小格子里去,如果看到小格子亮晶晶的,就说明已经装满了花蜜。”
都说蜜蜂勤劳,养了15年蜜蜂的宋大中深有体会。“工蜂每天早上出门采蜜,一直到晚上回到蜂箱,这中间不知道要折返多少趟。而且晚上它们也不休息,有时候蜂蜜里面的水分多,它们就利用晚上这段时间,使劲用翅膀扇动,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来蒸发水分。”
宋大中说,短时1天,长时5天,他们就要收一次花蜜,这100个蜂箱每次大约能收到1000斤蜂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蜜蜂如果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短,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大量死亡。“其实,惜福镇的槐花差不多5月10日左右才开,为什么我5月1日就来了?就是提前让蜜蜂适应这里的气候,这样一旦发生天气变化,蜜蜂也能挺过来。”宋大中介绍说。
链接
养蜂人教你辨别槐花蜜
蜂蜜的真假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宋大中给记者介绍了几种辨别真假槐花蜜的方法。
“首先,看色彩。真正的槐花蜜看上去很白。”宋大中递了一瓶新鲜槐花蜜给记者看,只见这瓶槐花蜜的颜色与浆糊的颜色相似,但比浆糊要透明,与在商场中常见的那种黄色甚至是琥珀色的槐花蜜相差很大。
“其次是闻。”宋大中打开一瓶槐花蜜,记者凑上去一闻,果然能闻到一股槐花的清香,“要是用糖假冒的槐花蜜,只会有甜味,绝不会有这种香味。”宋大中说,再次是喝。可以猛喝一口槐花蜜,如果真的是蜜,会觉得喉头齁得难受。如果是糖浆,会感觉甜甜的,不会很难受。
辨别真假槐花蜜的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天然蜂蜜遇冷后会产生结晶。“现在有的假蜜也会造出结晶,但那种结晶很硬,而且看上去一个疙瘩连着一个疙瘩,这是因为糖浆不均匀。天然蜂蜜的结晶很软,看上去很均匀。”(文/记者李兵图/本报记者陆金星)
弟一道,踏上了为期半年的“赶花”路程。他们要跨越安徽、江苏、山东、北京、内蒙古等省市,趁着当地油菜花、槐花等的花期采集花蜜。眼下,他们就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棉花社区附近落脚,采集当地的槐花蜜。近日,记者走近这家人,听他们讲述与蜜蜂为伴、随花期流动的故事。
一条路聚集20多安徽养蜂人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棉花社区,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近期,社区附近出现了不少养蜂人,茂密的槐树林中群蜂飞舞,成为一道新的风景。
5月18日,记者驾车沿王沙路一路行驶,在离棉花社区还有1公里的路边,看到了一个个黑色的小帐篷,这就是养蜂人的住所。
31岁的养蜂人宋大中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安徽黄山市歙县。王沙路周边有20多位养蜂人,都是黄山人,相互之间都认识。宋大中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养蜂人,但随花期四处流动的养蜂人主要来自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大家常年在外面漂,每到一处,老乡和老乡自然喜欢抱团在一起。”宋大中告诉记者,相互之间方便照顾只是同乡养蜂人抱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与生意有关。“路人路过这里,顺便买点蜂蜜,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毛毛雨",我们的蜂蜜主要是卖给蜂蜜加工厂,我们和这些加工厂都有联系。例如我们到了青岛,就通知青岛周边地区的加工厂,他们就会派车过来收蜜。我一家在这干能收多少蜜?所以大家都聚在一起,总产量上去了,才能吸引加工厂过来收蜜。”
“赶花”足迹遍及多个省市
谈话中,婴儿的啼哭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宋大中所住的帐篷里,她的妻子正在逗着3个月大的女儿玩。“我们是今年3月从老家出来的。那时孩子刚满月,妻子也不忍心让孩子跟着我们奔波。但没有办法,花期不等人。”
宋大中家的养蜂历史源于上一辈,上世纪70年代末,宋大中的父亲开始靠养蜂养活一家人,到上世纪90年代,父亲养蜂一年能挣1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宋大中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养蜂。后来,弟弟、妻子也加入了养蜂队伍。目前,养蜂卖蜜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
“赶花期”是宋大中频频提到的一个词。“养蜂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地方的花蜜产量有限,而且过了花期就无蜜可采,所以养蜂人就得全国各地跑,哪里开花就到哪去,这就叫赶花期。”宋大中说,他们主要赶槐花、荆条花、油菜花、枣花的花期,因为这些花产蜜多,收成好。
今年3月,宋大中一家先是在安徽赶油菜花的花期,4月10日左右又到了江苏盐城。5月1日,一家人来到惜福镇,赶这里的槐花。“这里的槐花花期不长,到5月21日、22日就差不多结束了。到时候我们再去威海,那里的槐花正好刚开。”宋大中说,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北京和内蒙古,转完这几个省市,大约就到了9月份,“到时我们就会回家休整。”
蜂箱运费一年开销2万多
宋大中一家在槐花林旁搭了两个帐篷。一个是他和妻子、女儿住,一个是父亲和弟弟祝帐篷都是先用木头搭起支架,然而罩上防雨布,里面的家具就是木板床,水杯、碗筷等物品都放在一个铁皮桶上。
宋大中父亲所住的帐篷里还有简易的锅灶,一家人平时就围坐在这里吃饭。一个小木板就是饭桌,上面还有两包没吃完的黄瓜条咸菜。“我们吃得挺简单,平时煮点米饭,有胃口时炒点菜,没胃口时啃点咸菜就行。”宋大中说,他们家忙活这半年,净收入能达7万元,一家人全靠这些钱来生活。全家人在吃穿住上可谓是一分钱掰成几瓣花,但有一笔开支却省不得。“我们有100个蜂箱,还有帐篷和生活用品,每到一个省市,都得雇货车把这些东西运过去,运费是我们家一年最大的花销。”宋大中告诉记者,他们从盐城将东西运到临沂,再在临沂换车运到青岛,这两趟运费就花了将近5000元,而去年光运费就花了2万多元。
最关心糖价和天气变化
最令这些养蜂人头疼的是白糖价格和天气变化。“到了冬季,蜜蜂就采不到蜜了,蜜蜂是以花蜜为食物的,要是没有蜜怎么办?我们只能往蜂箱里灌白糖给蜜蜂吃,一个蜂箱的蜜蜂就要吃上100斤白糖,100个蜂箱就得5吨多白糖。糖价要是一上涨,我是真的一哆嗦。2010年,我就比2009年多花了1万多的糖钱。”宋大中说。
大风、连绵阴雨、干旱,这是养蜂人最不
愿遇到的三种天气。“大风天蜜蜂被刮远了,来回飞行的速度就变慢了,忙活一天也采不了多少蜜;遇到阴雨天,蜜蜂是不会出去采蜜的,只能自动停工;果树容易在干旱天招虫子,果农就得打农药灭虫,这不就把蜜蜂也毒死了?”宋大中说。
讲述
担心蜜蜂水土不服死亡提前十天来青适应气候
离着两个帐篷10米远,就是宋大中家的100个蜂箱。记者看到,这些木制蜂箱大都80厘米高、40厘米宽,底部有个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的小门。“蜂箱分两层,底层住着一只蜂王,里面有很多雄蜂,每天都和蜂王交配,不断产生新的工蜂和雄蜂。蜂王和雄蜂都不用外出采蜜,采蜜的只有工蜂。”宋大中告诉记者,蜂箱的上层就是工蜂的“住处”,里面有6个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的蜂框。
宋大中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蜂框,蜂框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六边形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都是工蜂筑的,它们采回来花蜜就运到这个小格子里去,如果看到小格子亮晶晶的,就说明已经装满了花蜜。”
都说蜜蜂勤劳,养了15年蜜蜂的宋大中深有体会。“工蜂每天早上出门采蜜,一直到晚上回到蜂箱,这中间不知道要折返多少趟。而且晚上它们也不休息,有时候蜂蜜里面的水分多,它们就利用晚上这段时间,使劲用翅膀扇动,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来蒸发水分。”
宋大中说,短时1天,长时5天,他们就要收一次花蜜,这100个蜂箱每次大约能收到1000斤蜂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蜜蜂如果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短,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大量死亡。“其实,惜福镇的槐花差不多5月10日左右才开,为什么我5月1日就来了?就是提前让蜜蜂适应这里的气候,这样一旦发生天气变化,蜜蜂也能挺过来。”宋大中介绍说。
链接
养蜂人教你辨别槐花蜜
蜂蜜的真假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宋大中给记者介绍了几种辨别真假槐花蜜的方法。
“首先,看色彩。真正的槐花蜜看上去很白。”宋大中递了一瓶新鲜槐花蜜给记者看,只见这瓶槐花蜜的颜色与浆糊的颜色相似,但比浆糊要透明,与在商场中常见的那种黄色甚至是琥珀色的槐花蜜相差很大。
“其次是闻。”宋大中打开一瓶槐花蜜,记者凑上去一闻,果然能闻到一股槐花的清香,“要是用糖假冒的槐花蜜,只会有甜味,绝不会有这种香味。”宋大中说,再次是喝。可以猛喝一口槐花蜜,如果真的是蜜,会觉得喉头齁得难受。如果是糖浆,会感觉甜甜的,不会很难受。
辨别真假槐花蜜的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天然蜂蜜遇冷后会产生结晶。“现在有的假蜜也会造出结晶,但那种结晶很硬,而且看上去一个疙瘩连着一个疙瘩,这是因为糖浆不均匀。天然蜂蜜的结晶很软,看上去很均匀。”(文/记者李兵图/本报记者陆金星)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2℃ | 低温-8℃~高温-2℃ | 低温-7℃~高温-1℃ | 低温-4℃~高温4℃ | 低温-5℃~高温7℃ |
多云 6-7级转5-6级 |
晴 4-5级 |
晴 <3级转3-4级 |
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黄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