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甘肃民勤在盐碱化和荒漠化之间摇摆不定
2011-08-31 来源:人民网
◎文并供图/冯永锋
2011年6月5日,柴尔红获得了“SEE·TNC生态奖”的“个人生活者”奖项,奖金5万元,扣掉税,还剩4万元。有些人对他的得奖很是疑惑,觉得他什么也没有做;有些人则觉得他很不容易,一心只想让家乡民勤县多存些水。柴尔红的护水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水尽量不要露出地表,把水藏起来,这样水就不会蒸发掉、跑掉了。
这“理论”看上去有些幼稚又有些深奥。因此,就得有人下决心走近他,走近民勤,去看一看,这块土地上,在人和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与环境有关的事。
■人物简介
柴尔红:1965年生,民勤县东湖镇人,民勤六中地理教师。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员,“拯救民勤”会员。二十多年来遍访河西走廊,钻研民勤绿洲沙漠化、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等难题。
■“民勤,在盐碱化和荒漠化之间摇摆不定”
天色已晚,但尚未黑透。这是甘肃民勤常见的一个夏日。民勤县交通繁荣,人人脸上闪烁着喜悦和滋润。柴尔红推着28自行车,这辆车他骑了快20年。
走在路上,他突然支起车架,蹲下身子,对我说:“你来看,这就是我刚才和你说的那个漏水缝隙。”
车行道与人行道中间的树,被一圈砖围着,两块砖之间,有一厘米宽的小缝,小缝的底部,被人用心地往下掏了掏,形成小小的凹陷。“这样雨水就能顺着这个缝,漏进里面浇树了。下雨时,街面上也不会积水。”过去,用来砌马路牙子的这些砖中间,本来就存在着将近两厘米的缝隙。后来不知道是为了追求齐整好看,还是为了追求工程翻新的快感,缝隙没有了,雨水没有通道,钻不进树根边的土壤;而树在需要水时,得用水车从渠道里抽水来补给。可住在路两边的人,一向是明白这些道理的,他们自发地“捅咕”出了这些小的缝隙,让雨水有家可归,让树有水可依。然而沙子、树叶、杂物,常常把小小的缝隙堵上,柴尔红遇到了,老是想伏下身子去清理一下。
柴尔红是民勤六中的地理老师,学校只有初中部,地理只属于“辅课”,可他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松。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他都要为教学而忙碌。好在已经进入暑假,他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得闲。
他带着我穿过民勤的小巷,巷子两边的人家,家家都修着颇为美观的小门楼,贴着对联,门楼前,种着果树、杨柳,或者围出一块小菜园。边边角角处,野草杂花抓住难得的热量和水分,尽情地生长。
柴尔红又蹲下身说:“你看,这就是盐碱化。”他指指墙根。像是有人老在上面撒尿似的,夯土有些疏松,碎末慢慢地垮塌到地面,颜色也比墙的上部要深一些。“地下水位比较高,地下水因为土壤的毛细作用,向上渗透,然后蒸发了。它带上来的盐分,就留在了墙根,慢慢地掏空它。”
柴尔红边走边嘟哝:“地下水位高,就会盐碱化;地下水位低,就会荒漠化。民勤,就在盐碱化和荒漠化之间摇摆不定。”
县城边上,是奔流的跃进总干渠,上世纪60年代修的。里面湍急的水流,来自拦截石羊河而修成的红崖山水库。它匆忙向前,是为了浇灌干渴的庄稼地。前几天上游下雨,水库生怕对大坝形成冲击,就不再蓄积了,慷慨地向下排放。
跟着柴尔红转了一圈,看着和所有县城一样,肮脏、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民勤,这个正忙于壮大的城市,我有些糊涂——这真的是传说中的饱受干旱之苦的地方?既然地下水高到足以让家家户户的墙盐碱化,既然城市一心想着把雨水排走,那么,这个地方的水危机,到底体现在哪里?
■“水一定不能裸露,只要一裸露,就完了”
柴尔红在学校忙了一天,傍晚,他推着自行车去探望父亲。他的父亲快九十岁了,13岁那年,民勤发生军阀马仲英屠城事件,他匆忙向东逃跑,进入了内蒙古,从此成了牧民,长得格外高大健壮,牧人的生活习惯至今未变。
2010年,柴尔红对父亲十来平方米的院子进行了“节能节水改造工程”。
他的理论并不复杂。院子是露天的,冬天家里烧暖气,热气就从院子里跑到空中去了。如果再刮大风,沙子什么的又会趁势落下来,搞得家里面清扫不迭。柴尔红买了一些建塑料大棚的金属架,又买了些薄膜、压力线,把薄膜压到金属架上,院子在冬天就被围封起来了,热气跑不出去,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滴回到土地上。效果是有的,至少家里烧的煤就节约了一半左右。所谓的节能,如果能让产生的热气不逃逸,就不需要依靠煤释放出更多的热气。院子在冬天暖和了许多,“春天”也就来得早了,种的葡萄之类发芽早,长势好。水汽没有跑出去,沙子没有落下来,院子自然也就“湿润”了许多。土地又暖和又湿润,植物就长得很蓬勃。柴尔红信手插的几株红柳,也长得不错。
柴尔红觉得平房的节能节水改造有无穷的可钻研之处。他在屋顶上打了几个洞,装上玻璃,这样,原本在大白天也幽暗的储藏室,就不需要灯光了。他又觉得棚子不好控制,于是又想买台电动卷帘机,白天天气热时,把塑料棚卷上去,晚上天气凉时,把它放下来。甚至可以加个定时器,自动控制。
柴尔红放眼四望,如果县城、乡村所有的平房都这样改造,那么效果将很好。家家都可以在庭院里种些瓜果蔬菜,庭院经济很是甜蜜。甚至幻想,屋里暖和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可以下定决心返回家乡。不过柴尔红更加担心的其实是水。他的实验,最想保护的是水。
民勤一些乡镇,就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过去,让这两个沙漠没有联片合一的原因,是因为有条石羊河在奔流,它从高山上带来的水分滋养出了民勤绿洲。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要想继续在绿洲上过幸福安康的日子,只能节水、保护水。
柴尔红老在说:“水一定不能裸露,只要一裸露,就完蛋了。”他解释民勤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说民勤一年降水量才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左右。2500毫米等于2.5米,也就是说,如果你拿一个两米半高的桶,里面装满水,一年之后,就会全部蒸发掉。而降水量才110毫米,形象地说,你拿一个桶,放在门外,敞开迎接雨水雪水露水,一年下来,最多只能接得上0.11米高的水。在这样的地方,水只要裸露在地表,很快就会飞到天上去,再也不回来。要想不蒸发,只有一个办法,把水藏到地下。
■每年有5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水白白被蒸发掉了
有一个说法,民勤之所以面临干旱的重重威胁,与石羊河修建了太多的水库有关。石羊河有九条支流,每一条都修建了好几座水库。而修建在石羊河最末端的红崖山水库,可能是导致石羊河向上游萎缩一百来公里的主要原因。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专家组来民勤考察水资源与生态问题时说,过去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流河洪水与下游生态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塔河、黑河、石羊河等内流河的中上游兴修了一系列拦蓄洪水水库,不恰当地扩大人工绿洲,片面引水垦荒,结果几十年后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
石羊河进入沙漠地带后,生出一大片沼泽湿地,过去叫休屠泽,后来慢慢地干涸,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干涸,另一部分被称为青土湖。湖面开阔时,面积达几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红崖山水库修建后不到四年,青土湖就彻底干涸了。
由祁连山融雪汇流而成的石羊河一直是民勤的生命源泉,也滋润着大半个甘肃武威市。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上游来水年径流量达6亿立方米,到90年代已不足2亿立方米,2000年后仅为6800万立方米。几十年间,流域人口增加了,牲畜的数量翻了几番,水却与日剧减。
民勤只能靠打井来解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水资源危机显露端倪时,民勤就开始打井采水,此后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年提取地下水近6亿多立方米,致使地下水位以每年0.3米-0.8米的速度下降,矿化度也以每年0.2克/升的速度上升,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克/升以上。
2004年前后,连红崖山水库也彻底干涸了。后来经过石羊河流域所经区域的多次协商,最后,上游的水库保证向下放一些水,又通过旁边的景电二期工程,把黄河的水抽上来补给石羊河。这样,红崖山水库勉强维持着生命。
柴尔红带着我们去红崖山水库,想徒步看一下水库的现状。他盯着颇为开阔的水面,对于他这个“藏水思想家”来说,在干旱地区让水如此裸露,简直就是要让水白白丢失。他拿出纸笔,开始尝试计算水面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水库的蓄水面积在15平方公里到25平方公里之间浮动,平均以20平方公里计算。我引导学生查资料,得知水库多年来平均蒸发量是2600毫米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每年纯蒸发量2500毫米左右。然后,我领着学生计算出水库的年均蒸发体积:面积×高=20平方公里×2.5米=5000万立方米。这样,若以总库容1.2亿立方米算,每年近一半的蓄水被蒸发;若以“兴利库容”9000万立方米计算,则多半蓄水被无效蒸发。民勤引黄工程的年调水量是6000万立方米,而仅水库本身的年净蒸发量就是5000万立方米。学生和我一样震惊:这是多么粗放的利用!民勤红崖山水库,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同时也是蒸发量最大的水库。每年有5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水没有发挥任何效益,没有参与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利用,也没有参与生态植被的光合作用,就白白被散发到空中去了。再往上游,还有大大小小若干水库,算出它们的生态账,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库要丢失多少水资源啊!
一只苍鹭慢慢飞过。我们的讨论因此而展开。有人说,红崖山水库虽然让石羊河倒退了一百来公里,但水库本身形成的“湿地”,在当地生态系统中也颇为重要。如果我们只紧盯着水是不是被蒸发了,可能很狭隘。柴尔红站在大坝上,仍旧坚持他的藏水理论:如果这些水不这么裸露,顺着原有的河道向下流,可能会滋养更多的生命。天然河道是最护水的,河的两岸长着大量的黄柳,它们的根形成了一道防护网,它们的茎和叶往上生长,又互相交织,形成了一道保护墙。上有防护墙,下有防护网,河水就不会被太阳给带走。
讨论进行得并不深入,我们匆匆地加快了步伐。因为正是各种涉禽、草甸鸟类的繁殖季节,红隼妈妈假装身受重伤,金眶鸻妈妈在近处频繁地跌倒,云雀干脆在草丛里不停地扑腾吸引你的注意力。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远离年幼的子女。柴尔红回望鸟儿一眼,忽然说,鸟类最需要的是这种裸露的湿地。如果我们能够让大地有更多的水,那无论怎么裸露,也没有关系。可惜,我们这里是民勤。“不过,也许恰恰有了它们,我们的水才是健康的。”
显然,他有些矛盾。民勤水很少,但即使这么少的水,也可能在局部地区成为某些鸟类的栖息地。
■地下水真的在恢复吗?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
旁边的村子传来一些井成了“自流井”的消息。民勤过去打的井,深的几十米,浅的也有十多米,电机不动,水泵不抽,水不会自行流出地面。但2011年7月之后,新闻里到处地播放,民勤一些村庄出现了自流井,可能是2007年以来,关井压田政策推广之后,水生态恢复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民勤过去一年的地下水抽采量是5亿方以上,而强制性的“关井压田”、“计量用水”政策推行之后,理论上说,民勤的地下水抽采量已经控制在1亿方以内,正向5000万方的目标挺进。
柴尔红将信将疑,他去看了看。在黄案村等一些村庄,是有那么几眼井默默地淌水,它们的面前形成了一小片湿地,芦苇、菖蒲等长相很好,一些鸟类也躲在里面生儿育女。而旁边的土地,由于关井压田政策,已经抛荒了几年,地里自由地生长着当地颇为有名的野生药材——甘草。
柴尔红想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这些井是一直都在流淌,还是最近才开始流淌;第二,这些井是否打在了泉脉上——那样地下水压会比较高,容易形成自流井。他说,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搞清楚民勤的地下水是不是真的在恢复。
柴尔红拿起自己制作的教具——立体的河西走廊的地势图,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祁连山起源的石羊河的发育与形成的机理。石羊河与青土湖、民勤的关系,就像黑河与居延海的关系,疏勒河与罗布泊的关系一样,微妙,而又那么清晰。
让荒漠复活
马俊河的“嫁接”实验
柴尔红有个朋友,叫马俊河,是环保组织“拯救民勤”的骨干。马俊河不到30岁,18岁时出门去做生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一带奔走。后来回乡,一度做过药材代理。
2007年,马俊河一心想在家乡种梭梭,恢复生态。
梭梭树是盐碱地里比较适合的树,也比较耐旱,它能把体内的盐分从根部分泌、排放出来,盐糊在根部,需要野生动物或者牛羊去舔食,就不会结晶得太紧,树的活力就能够保持。梭梭树最怕的是风,风可以把沙子、土壤带走,把树一点一点地架空。树要想不被风弄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旁边要长草,要有苔藓、地衣的保护。草树结合,才可能让沙子慢慢地进化为土壤。在沙地里,树并不是最强大的,如果没有草,种树不过是一种固沙的想象,或者是拙劣的表演。
2007年之后,民勤开始大量关井。此前,由于地下水超采很厉害,很多原本长得好好的树,整批整批地死亡,连生命力很顽强的沙枣,也难逃渴死的命运。马俊河的家乡,原来有一大片沙枣林,他童年的时候,走进去都看不到阳光,地上老是漫着一层水。然而1990年之后,民勤掀起了开荒的热潮——如果你用农业的眼光去看,一切没被种上庄稼的土地,都是荒地。然而,沙枣树被砍倒除根后几年,当地就没有水了,当地人原本喜欢种的经济作物油葵(榨油用的向日葵)也无法再种了。于是地就真的成了荒地,虽然还残存着几年前的秸秆以及地膜——当年为了保水增墒覆盖的塑料地膜,依然大量留在了地里。
马俊河与村里商量,能不能把这些地转租给他,他重新给种上梭梭树。不仅如此,他还想在梭梭根部种上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保健品,很多人相信它可以壮阳补肾,诸多妙用集于一身。肉苁蓉喜欢寄生在梭梭的根上,或者说,二者是伴生植物。
于是一种保护与经济双赢的想法出现了。马俊河认为,要想固沙,就需要恢复过去的梭梭林生态系统,而如果单纯地种梭梭,花费很大,当地人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够让梭梭长出更多的苁蓉,那么当地人就会种大量的梭梭,以便其身体上“嫁接”出更多的保健品。
马俊河买了一批苁蓉的种子——小得几乎要用放大镜才看清——他事先把它粘在一片营养基土上,然后把基土糊在一片纸上,每片纸上有十来个种子,放到挖好的沙坑里,每个沙坑都挖在梭梭树边二十厘米处。有的梭梭树很小,才两三岁,但马俊河也把苁蓉的种子埋上了。因为植物有一种休眠能力,在条件不合适时,它能够十多年隐忍不发。
埋下了种子,就要浇水,每个坑浇四桶水。他雇用两辆运水车和二三十个村民,足足浇了四天,才把所有“嫁接”了苁蓉的梭梭树浇完。有时候井里的水不够用,就从旁边灌渠里抽。灌渠的水是从跃进总干渠里一步步分下来的,每一个节点都修有闸门,水务局的人说让放,才可能往下放。农民要用水,得购买智能卡,分配给多少指标就用多少,而且尽量多用地表水,少用井水。分配的水量用完了,就没有权利再用水了。
马俊河迷上治沙种树之后,他在农村的房子经常成为全国各地志愿者的临时居住地。就连柴尔红也盘算着,想看看能否用他的房子做试验,在农村推广自己研究出来的节能节水的方法。
2011年6月5日,柴尔红获得了“SEE·TNC生态奖”的“个人生活者”奖项,奖金5万元,扣掉税,还剩4万元。有些人对他的得奖很是疑惑,觉得他什么也没有做;有些人则觉得他很不容易,一心只想让家乡民勤县多存些水。柴尔红的护水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水尽量不要露出地表,把水藏起来,这样水就不会蒸发掉、跑掉了。
这“理论”看上去有些幼稚又有些深奥。因此,就得有人下决心走近他,走近民勤,去看一看,这块土地上,在人和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与环境有关的事。
■人物简介
柴尔红:1965年生,民勤县东湖镇人,民勤六中地理教师。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员,“拯救民勤”会员。二十多年来遍访河西走廊,钻研民勤绿洲沙漠化、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等难题。
■“民勤,在盐碱化和荒漠化之间摇摆不定”
天色已晚,但尚未黑透。这是甘肃民勤常见的一个夏日。民勤县交通繁荣,人人脸上闪烁着喜悦和滋润。柴尔红推着28自行车,这辆车他骑了快20年。
走在路上,他突然支起车架,蹲下身子,对我说:“你来看,这就是我刚才和你说的那个漏水缝隙。”
车行道与人行道中间的树,被一圈砖围着,两块砖之间,有一厘米宽的小缝,小缝的底部,被人用心地往下掏了掏,形成小小的凹陷。“这样雨水就能顺着这个缝,漏进里面浇树了。下雨时,街面上也不会积水。”过去,用来砌马路牙子的这些砖中间,本来就存在着将近两厘米的缝隙。后来不知道是为了追求齐整好看,还是为了追求工程翻新的快感,缝隙没有了,雨水没有通道,钻不进树根边的土壤;而树在需要水时,得用水车从渠道里抽水来补给。可住在路两边的人,一向是明白这些道理的,他们自发地“捅咕”出了这些小的缝隙,让雨水有家可归,让树有水可依。然而沙子、树叶、杂物,常常把小小的缝隙堵上,柴尔红遇到了,老是想伏下身子去清理一下。
柴尔红是民勤六中的地理老师,学校只有初中部,地理只属于“辅课”,可他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松。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他都要为教学而忙碌。好在已经进入暑假,他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得闲。
他带着我穿过民勤的小巷,巷子两边的人家,家家都修着颇为美观的小门楼,贴着对联,门楼前,种着果树、杨柳,或者围出一块小菜园。边边角角处,野草杂花抓住难得的热量和水分,尽情地生长。
柴尔红又蹲下身说:“你看,这就是盐碱化。”他指指墙根。像是有人老在上面撒尿似的,夯土有些疏松,碎末慢慢地垮塌到地面,颜色也比墙的上部要深一些。“地下水位比较高,地下水因为土壤的毛细作用,向上渗透,然后蒸发了。它带上来的盐分,就留在了墙根,慢慢地掏空它。”
柴尔红边走边嘟哝:“地下水位高,就会盐碱化;地下水位低,就会荒漠化。民勤,就在盐碱化和荒漠化之间摇摆不定。”
县城边上,是奔流的跃进总干渠,上世纪60年代修的。里面湍急的水流,来自拦截石羊河而修成的红崖山水库。它匆忙向前,是为了浇灌干渴的庄稼地。前几天上游下雨,水库生怕对大坝形成冲击,就不再蓄积了,慷慨地向下排放。
跟着柴尔红转了一圈,看着和所有县城一样,肮脏、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民勤,这个正忙于壮大的城市,我有些糊涂——这真的是传说中的饱受干旱之苦的地方?既然地下水高到足以让家家户户的墙盐碱化,既然城市一心想着把雨水排走,那么,这个地方的水危机,到底体现在哪里?
■“水一定不能裸露,只要一裸露,就完了”
柴尔红在学校忙了一天,傍晚,他推着自行车去探望父亲。他的父亲快九十岁了,13岁那年,民勤发生军阀马仲英屠城事件,他匆忙向东逃跑,进入了内蒙古,从此成了牧民,长得格外高大健壮,牧人的生活习惯至今未变。
2010年,柴尔红对父亲十来平方米的院子进行了“节能节水改造工程”。
他的理论并不复杂。院子是露天的,冬天家里烧暖气,热气就从院子里跑到空中去了。如果再刮大风,沙子什么的又会趁势落下来,搞得家里面清扫不迭。柴尔红买了一些建塑料大棚的金属架,又买了些薄膜、压力线,把薄膜压到金属架上,院子在冬天就被围封起来了,热气跑不出去,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滴回到土地上。效果是有的,至少家里烧的煤就节约了一半左右。所谓的节能,如果能让产生的热气不逃逸,就不需要依靠煤释放出更多的热气。院子在冬天暖和了许多,“春天”也就来得早了,种的葡萄之类发芽早,长势好。水汽没有跑出去,沙子没有落下来,院子自然也就“湿润”了许多。土地又暖和又湿润,植物就长得很蓬勃。柴尔红信手插的几株红柳,也长得不错。
柴尔红觉得平房的节能节水改造有无穷的可钻研之处。他在屋顶上打了几个洞,装上玻璃,这样,原本在大白天也幽暗的储藏室,就不需要灯光了。他又觉得棚子不好控制,于是又想买台电动卷帘机,白天天气热时,把塑料棚卷上去,晚上天气凉时,把它放下来。甚至可以加个定时器,自动控制。
柴尔红放眼四望,如果县城、乡村所有的平房都这样改造,那么效果将很好。家家都可以在庭院里种些瓜果蔬菜,庭院经济很是甜蜜。甚至幻想,屋里暖和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可以下定决心返回家乡。不过柴尔红更加担心的其实是水。他的实验,最想保护的是水。
民勤一些乡镇,就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过去,让这两个沙漠没有联片合一的原因,是因为有条石羊河在奔流,它从高山上带来的水分滋养出了民勤绿洲。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要想继续在绿洲上过幸福安康的日子,只能节水、保护水。
柴尔红老在说:“水一定不能裸露,只要一裸露,就完蛋了。”他解释民勤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说民勤一年降水量才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左右。2500毫米等于2.5米,也就是说,如果你拿一个两米半高的桶,里面装满水,一年之后,就会全部蒸发掉。而降水量才110毫米,形象地说,你拿一个桶,放在门外,敞开迎接雨水雪水露水,一年下来,最多只能接得上0.11米高的水。在这样的地方,水只要裸露在地表,很快就会飞到天上去,再也不回来。要想不蒸发,只有一个办法,把水藏到地下。
■每年有5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水白白被蒸发掉了
有一个说法,民勤之所以面临干旱的重重威胁,与石羊河修建了太多的水库有关。石羊河有九条支流,每一条都修建了好几座水库。而修建在石羊河最末端的红崖山水库,可能是导致石羊河向上游萎缩一百来公里的主要原因。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专家组来民勤考察水资源与生态问题时说,过去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流河洪水与下游生态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塔河、黑河、石羊河等内流河的中上游兴修了一系列拦蓄洪水水库,不恰当地扩大人工绿洲,片面引水垦荒,结果几十年后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
石羊河进入沙漠地带后,生出一大片沼泽湿地,过去叫休屠泽,后来慢慢地干涸,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干涸,另一部分被称为青土湖。湖面开阔时,面积达几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红崖山水库修建后不到四年,青土湖就彻底干涸了。
由祁连山融雪汇流而成的石羊河一直是民勤的生命源泉,也滋润着大半个甘肃武威市。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上游来水年径流量达6亿立方米,到90年代已不足2亿立方米,2000年后仅为6800万立方米。几十年间,流域人口增加了,牲畜的数量翻了几番,水却与日剧减。
民勤只能靠打井来解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水资源危机显露端倪时,民勤就开始打井采水,此后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年提取地下水近6亿多立方米,致使地下水位以每年0.3米-0.8米的速度下降,矿化度也以每年0.2克/升的速度上升,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克/升以上。
2004年前后,连红崖山水库也彻底干涸了。后来经过石羊河流域所经区域的多次协商,最后,上游的水库保证向下放一些水,又通过旁边的景电二期工程,把黄河的水抽上来补给石羊河。这样,红崖山水库勉强维持着生命。
柴尔红带着我们去红崖山水库,想徒步看一下水库的现状。他盯着颇为开阔的水面,对于他这个“藏水思想家”来说,在干旱地区让水如此裸露,简直就是要让水白白丢失。他拿出纸笔,开始尝试计算水面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水库的蓄水面积在15平方公里到25平方公里之间浮动,平均以20平方公里计算。我引导学生查资料,得知水库多年来平均蒸发量是2600毫米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每年纯蒸发量2500毫米左右。然后,我领着学生计算出水库的年均蒸发体积:面积×高=20平方公里×2.5米=5000万立方米。这样,若以总库容1.2亿立方米算,每年近一半的蓄水被蒸发;若以“兴利库容”9000万立方米计算,则多半蓄水被无效蒸发。民勤引黄工程的年调水量是6000万立方米,而仅水库本身的年净蒸发量就是5000万立方米。学生和我一样震惊:这是多么粗放的利用!民勤红崖山水库,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同时也是蒸发量最大的水库。每年有5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水没有发挥任何效益,没有参与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利用,也没有参与生态植被的光合作用,就白白被散发到空中去了。再往上游,还有大大小小若干水库,算出它们的生态账,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库要丢失多少水资源啊!
一只苍鹭慢慢飞过。我们的讨论因此而展开。有人说,红崖山水库虽然让石羊河倒退了一百来公里,但水库本身形成的“湿地”,在当地生态系统中也颇为重要。如果我们只紧盯着水是不是被蒸发了,可能很狭隘。柴尔红站在大坝上,仍旧坚持他的藏水理论:如果这些水不这么裸露,顺着原有的河道向下流,可能会滋养更多的生命。天然河道是最护水的,河的两岸长着大量的黄柳,它们的根形成了一道防护网,它们的茎和叶往上生长,又互相交织,形成了一道保护墙。上有防护墙,下有防护网,河水就不会被太阳给带走。
讨论进行得并不深入,我们匆匆地加快了步伐。因为正是各种涉禽、草甸鸟类的繁殖季节,红隼妈妈假装身受重伤,金眶鸻妈妈在近处频繁地跌倒,云雀干脆在草丛里不停地扑腾吸引你的注意力。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远离年幼的子女。柴尔红回望鸟儿一眼,忽然说,鸟类最需要的是这种裸露的湿地。如果我们能够让大地有更多的水,那无论怎么裸露,也没有关系。可惜,我们这里是民勤。“不过,也许恰恰有了它们,我们的水才是健康的。”
显然,他有些矛盾。民勤水很少,但即使这么少的水,也可能在局部地区成为某些鸟类的栖息地。
■地下水真的在恢复吗?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
旁边的村子传来一些井成了“自流井”的消息。民勤过去打的井,深的几十米,浅的也有十多米,电机不动,水泵不抽,水不会自行流出地面。但2011年7月之后,新闻里到处地播放,民勤一些村庄出现了自流井,可能是2007年以来,关井压田政策推广之后,水生态恢复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民勤过去一年的地下水抽采量是5亿方以上,而强制性的“关井压田”、“计量用水”政策推行之后,理论上说,民勤的地下水抽采量已经控制在1亿方以内,正向5000万方的目标挺进。
柴尔红将信将疑,他去看了看。在黄案村等一些村庄,是有那么几眼井默默地淌水,它们的面前形成了一小片湿地,芦苇、菖蒲等长相很好,一些鸟类也躲在里面生儿育女。而旁边的土地,由于关井压田政策,已经抛荒了几年,地里自由地生长着当地颇为有名的野生药材——甘草。
柴尔红想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这些井是一直都在流淌,还是最近才开始流淌;第二,这些井是否打在了泉脉上——那样地下水压会比较高,容易形成自流井。他说,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搞清楚民勤的地下水是不是真的在恢复。
柴尔红拿起自己制作的教具——立体的河西走廊的地势图,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祁连山起源的石羊河的发育与形成的机理。石羊河与青土湖、民勤的关系,就像黑河与居延海的关系,疏勒河与罗布泊的关系一样,微妙,而又那么清晰。
让荒漠复活
马俊河的“嫁接”实验
柴尔红有个朋友,叫马俊河,是环保组织“拯救民勤”的骨干。马俊河不到30岁,18岁时出门去做生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一带奔走。后来回乡,一度做过药材代理。
2007年,马俊河一心想在家乡种梭梭,恢复生态。
梭梭树是盐碱地里比较适合的树,也比较耐旱,它能把体内的盐分从根部分泌、排放出来,盐糊在根部,需要野生动物或者牛羊去舔食,就不会结晶得太紧,树的活力就能够保持。梭梭树最怕的是风,风可以把沙子、土壤带走,把树一点一点地架空。树要想不被风弄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旁边要长草,要有苔藓、地衣的保护。草树结合,才可能让沙子慢慢地进化为土壤。在沙地里,树并不是最强大的,如果没有草,种树不过是一种固沙的想象,或者是拙劣的表演。
2007年之后,民勤开始大量关井。此前,由于地下水超采很厉害,很多原本长得好好的树,整批整批地死亡,连生命力很顽强的沙枣,也难逃渴死的命运。马俊河的家乡,原来有一大片沙枣林,他童年的时候,走进去都看不到阳光,地上老是漫着一层水。然而1990年之后,民勤掀起了开荒的热潮——如果你用农业的眼光去看,一切没被种上庄稼的土地,都是荒地。然而,沙枣树被砍倒除根后几年,当地就没有水了,当地人原本喜欢种的经济作物油葵(榨油用的向日葵)也无法再种了。于是地就真的成了荒地,虽然还残存着几年前的秸秆以及地膜——当年为了保水增墒覆盖的塑料地膜,依然大量留在了地里。
马俊河与村里商量,能不能把这些地转租给他,他重新给种上梭梭树。不仅如此,他还想在梭梭根部种上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保健品,很多人相信它可以壮阳补肾,诸多妙用集于一身。肉苁蓉喜欢寄生在梭梭的根上,或者说,二者是伴生植物。
于是一种保护与经济双赢的想法出现了。马俊河认为,要想固沙,就需要恢复过去的梭梭林生态系统,而如果单纯地种梭梭,花费很大,当地人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够让梭梭长出更多的苁蓉,那么当地人就会种大量的梭梭,以便其身体上“嫁接”出更多的保健品。
马俊河买了一批苁蓉的种子——小得几乎要用放大镜才看清——他事先把它粘在一片营养基土上,然后把基土糊在一片纸上,每片纸上有十来个种子,放到挖好的沙坑里,每个沙坑都挖在梭梭树边二十厘米处。有的梭梭树很小,才两三岁,但马俊河也把苁蓉的种子埋上了。因为植物有一种休眠能力,在条件不合适时,它能够十多年隐忍不发。
埋下了种子,就要浇水,每个坑浇四桶水。他雇用两辆运水车和二三十个村民,足足浇了四天,才把所有“嫁接”了苁蓉的梭梭树浇完。有时候井里的水不够用,就从旁边灌渠里抽。灌渠的水是从跃进总干渠里一步步分下来的,每一个节点都修有闸门,水务局的人说让放,才可能往下放。农民要用水,得购买智能卡,分配给多少指标就用多少,而且尽量多用地表水,少用井水。分配的水量用完了,就没有权利再用水了。
马俊河迷上治沙种树之后,他在农村的房子经常成为全国各地志愿者的临时居住地。就连柴尔红也盘算着,想看看能否用他的房子做试验,在农村推广自己研究出来的节能节水的方法。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23℃~高温-13℃ | 低温-21℃~高温-16℃ | 低温-22℃~高温-14℃ | 低温-25℃~高温-17℃ | 低温-26℃~高温-16℃ |
晴 <3级 |
小雪 <3级转3-4级 |
晴转多云 3-4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黑河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