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贵州凤冈县“金色烤烟产业”在发展中升级(图)
2010-10-27 来源:中国烟草在线
烟草在线据新华网贵州频道报道2010年,贵州凤冈县烤烟喜获丰收,共落实种烟户5220户,面积56900亩,移栽6216344株烟,签订合同产量14.78万担。实际完成产量15.4万担,总产值1.1亿元,烟税2000多万元,总均价达718.9元/担,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烤烟方面)增加281元,实现了烟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三增”的目标。凤冈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农民爱上“金色产业”
一辆辆车在水泥上穿梭,体现出乡村的现代气息;一间间工场式的“烟叶楼”,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一座座黔北民居展现出村民们的富足。这是10月13日,记者在进化镇熊坪村采访时见到的景象。上坝组村民赵宗义夫妻俩已是50多岁,看的是液晶电视,2010年种了20余亩烤烟,已经卖了5.5万元,家里还有1800斤烟没有卖,全部卖完,估计总收入7万元。
在当地,像赵宗义这样的烟农比比皆是。熊坪村是一个老烟区,这里的烟农素有“铁杆烟农”之称。据统计,全村2010年的259户烟农,收入两万以上的有254户,烟叶产量82.13万斤,产值650万元,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2000余元。其中,上坝组60户人家有58户种烟,单产达400斤/亩,人均烤烟收入达5000元。熊坪村50%的群众住上新修的砖房,家庭小汽车19辆,小货、农用车18辆,摩托车、各类家电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进化镇副镇长李勇介绍,2010年进化镇种植烤烟6660亩,计划产量225万斤,实际产量235万斤,超计划10万斤。明年进化镇将依托有利条件,以“熊坪村1300多亩的现代烟草烟示范园,红安村山区特色烟叶,临江村的有机烟叶”这“三碗菜”为带动,把进化打造成中华烟的原料生产基地,力争产量达到280万斤,争取两年后达到300万斤。
38岁的土溪镇鱼泉村胜利组村民朱克友对烤烟有更深的体会。因为地处土溪连山,家境条件不好,朱克友自小就在外地打工。因为诚实苦干,学得一手好活,朱克友成了优秀的泥水工,这几年,他都在凤冈县城包小工程做。2010年的2月份,他回家见到镇里的干部动员发展烤烟产业后,通过仔细分析比较,认为种烟“有搞头”,他毅然退了工程承包合同,决定回到连山租地发展烤烟产业。
朱克友夫妻俩干事雷厉风行,他们租了20亩地,加上自家的5亩地,共种了25亩烤烟,建起两间智能式烤房,从育苗、翻地、建烤房、烘烤一点一滴学起。艰辛的付出换回来丰收的回报,他2010年烤烟已经买了5.3万元,家里还有3000斤烟没有卖,总收入不下7万元。朱克友打趣地说:“烤烟是见效快的产业,像我这样的‘新手’,只要肯干,同样能找钱。”他明年计划种烟40亩。
近几年,土溪镇在烤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坚定信心,推行“集团承包”和“责任风险金”制度,烤烟产业年年上台阶。2010年计划种烟150万斤,追加计划15万斤,总收购量170万斤,超5万斤。县烟办副主任安廷阳介绍,2010年全县各乡镇都超计划完成,最多的进化镇和天桥乡分别超计划10万斤。烤烟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农民通过发展烤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天桥乡烟叶收购点曾祥文是一名多年的收购员,他的感受是现在烟农对烤烟收购都很满意,因为价钱提升和平稳眼光收购,不存在以前收购员与烟农打架扯皮的现象。何坝乡副乡长曾奎说,发展烤烟已发生改变,由以前的“要老百姓种烟”改变成现在的“老百姓要种烟”。几年前,他在花坪镇东山村任村支书的时候,为了发展烤烟产业,曾经打着酒、买上烟请老百姓种,现在不同了,2010年的烤烟收购还没结束,何坝的烟农就主动问明年的烟地规划情况了。
“金色产业”发展之路
凤冈县是全国种植烤烟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烤烟成为凤冈经济的支柱产业,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据资料介绍,凤冈县种植烤烟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植,种植面积从1951年的300亩发展到1958年的0.8万亩左右,经历了60年代的小发展,80年代的大发展,90年代的高峰时期,21世纪的曲折中稳定生产四个阶段。
1984年,凤冈县成立烟草公司以来,不断强化职工培训,培训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生产技术进一步成熟。烤烟生产经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烟农多年的艰辛探索、共同努力,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烟叶产量从50年前的60斤/亩到现在270斤/亩以上,质量从1985年2.1℅上等烟提高到2010年51.63℅的上等烟。
1988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为了更好地贯彻“无粮不稳,无烟不富”的精神,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实情的基础上,决定把发展烤烟生产作为振兴经济、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将烤烟种植计划向适宜烟区、种植能手转移,向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方向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全县80℅农户种植烤烟,基本消除了无烟村,1997年创历史高峰,种植面积达22万亩,收购烟叶39.6万担。
20多年来,凤冈县委、县政府正确判断和把握烤烟发展形势,突出烤烟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着力优化烟区和培育种烟能手,建立“以生产促进收购、以收购带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烤烟生产的模式和路子。到2006年后的5年间,已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成为成熟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全县收购烟叶14.7万担,实现产值10054.63万元(含煤贴440万元),10年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9年,烤烟产业再创新高,共收购烟叶14.72万担,产值1.08亿元。
烤烟生产已成为凤冈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是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烟草行业增效的好路子。为了将烟税有效地用在“刀刃”上,凤冈较好地落实税收返还等扶农政策,2009年乡镇共分成返还1043.5万元,其中,进化、天桥、永和、土溪各获得了1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乡镇“无钱办大事”的被动局面。烤烟产业不但深刻地改变了凤冈县的经济格局,使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烤烟先进县,跨入了全省优质烤烟强县之列。
产业发展难忘今年
王寨乡党委书记周宗琴介绍,由于该乡烤烟生产条件基础较差,2010年采取了“笨鸟先飞”的做法抓早抓实,王寨乡的任务数是80万担,追加了5万担的任务,为了做实面积,全乡共安排机关干部18人督查烟苗,乡里有32名干部职工和四村一社区的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一窝窝地核实烟苗株数。通过督查,有一名乡领导干部被扣责任金2000元,有4名工作人员被经济处罚,有6名工作人员被待岗处理。
回忆起2010年发展烤烟的那些日子,王寨乡新民村工作人员安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些天,他每天天一亮就骑着摩托车出发,到烤烟基地数漂盘和窝数、核实面积,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村里,又累又饿。一个工作人员最少的要数80亩,多的要数120亩,为了节约时间,经常把方便面带到田间地头。其中,财政所的工作人员余燕兰在木坝组核实面积的时候还被摔成严重骨折,至今都还不能上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王寨烤烟生产量共90万担,不但完成了85万担的任务,还超产5万担。王寨乡党政对烤烟发展信心百倍,争取2011年达到100担的计划数。王寨乡2010年发展烤烟的经历是全县的一个缩影。
“2010年的烤烟发展充满了艰辛与泪水,也充满了收获与喜悦。”县烟办主任谢仁万这样评价。2010年遵义市下达凤冈的计划14万担,由于2009年超收抵扣后,计划为13.28万担,指导计划面积5.1万亩,到4月1日前共落实种植面积5.19万亩,3706户,育苗42.4143万盘,可供5.66万亩。
去冬今春,由于受严重干旱天气的影响,温家宝总理视察贵州后,国家烟草局考虑到西南省区干旱灾害严重,追加100万担计划,凤冈县增加计划1.5万担,2010年烟叶生产计划为14.78万担。这给凤冈烤烟生产带来机遇,但是,由于干旱灾害严重,季节较晚,导致要实现目标难度大,困难多,压力大。
面对烤烟生产在新增计划时间晚、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准确把握机会,及时将新增任务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分解到乡镇,并采取措施及时抓好落实。
一场苦战20天的“烟仗”打响了。全县干部职工责任到人,由干部职工找原有烤房,找烟农户,找适宜烟地落实新增计划;各乡镇通过开群众会、宣传车等形势宣传政策,再发动落实新曾面积;干部带头领办基地,带动新增计划的落实,没有烟苗,就到外地调苗;进一步巩固原落实计划面积,必要按丘块编号核实面积、窝数,定移栽株数,按1100株为1亩返套面积,不足必须补足。
2010年,全县落实种烟户4375户,面积56781.9亩,其中4月1日后新增619户,9554亩。一名在乡镇从事烤烟生产管理的干部坦言,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比往年任何一年都实,以前发展烤烟存在“有亩无实”的情况,一直没有找得到好的办法解决,2010年全县按1100株/1亩返套面积的做法是一种工作的创新。
产业在发展中升级
天桥乡天桥村青熬组烟农陶安康2010年种了1.38万株烟,至少可以卖5万元,将近划4元/株。他说,现在种烟“株株都是摇钱树”,原因很简单,现在种烟有了智能式烤房、自动调温烘烤,不会再烤出核桃叶和盗汗烟叶了,有了早采、烟株一次性砍烤技术,脚叶烟和病株烟就不会丢了,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益。陶安康介绍,他们的小组有17户人家,2010年家家户户种烟,产值在40万元以上。
县烟办副主任任明文分析,现在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力于新技术的推广适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指导面。一是分离式移栽,使移栽时间缩短,田间长势整齐;二是商品化漂浮育苗,达到了省时,苗壮的要求;三是加大烘烤技术的培训力度,烟农烘烤技术提高;四是地膜烟的推广应用,保水、保肥,提早生产季节;五是下部脚叶早采,上部叶一次性带茎砍烤技术推广应用,可以提高12%的生产效益;五是病害的联防联治,减少了灾害的损失;六是通过加强烟叶初分预检,提高烟叶等级质量,使烟叶的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
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是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从2006年以来至2010年,各项基础设施投入,每年都在3500万元左右,5年累计投入1.5亿元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建设密集烤房群,共建烟房2742间,通过改造输电线路、安装变压器,试点密集化烘烤面积达到90%以上;二是实施烟水工程项目41个,受益面积10.2万亩;三是全县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推广旋耕机起垄机650台套,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烟农的投入成本(机械起垄比人工起垄每亩减少30元投入);四烟区公路建设,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改变生产组织模式,烟地资源潜力促进生产发展。家住蜂岩镇巡检村的曹永维的丈夫已外出打工,她家有4亩地,2010年,她两亩地租给了来当地发展烤烟的湄潭人湛寿喜,自家种了两亩地的蔬菜和粮食,种蔬菜和粮食喂了4头肥猪,平时就到湛寿喜的烤烟基地打工,光是打工钱就收入4000元。曹永维真是一举两得,在家照看了孩子,又增加了收入。在巡检村,像曹永维这样的打工族还不在少数。
2010年,蜂岩镇巡检村在烤烟发展中,采取干部引导烟农自主协商调节的方式实施烟地流转346亩,成立金苑烤烟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种烟能手+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烤烟。从湄潭、绥阳镇、进化镇、本镇引进的4户烤烟能手,基地亩产量达370元,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湛寿喜种了3.8万株烟,卖了17万元,除干打尽纯赚9万元。
蜂岩镇副镇长高茂飞介绍,近两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提高烤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蜂岩镇发展烤烟5800亩,种烟户493户,户均达12亩。有200备以上的基地3个,100以上的5个,50亩的9个,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这种方式发展,一是便于烟农在生产互比互学,提高种植水平;二是便于烤烟指导部门能集中统一管理;三是能解决农村发展产业“有土地无劳力、有劳力无土地”的矛盾。据统计,2010年全县共有烟地租赁户2231户,流转面积23181亩,占种植面积的41%。
烤烟发展各方支招
观点一、“打造现代烟草农业,强化烟叶品牌建设”是总的发展方向。从2008年在绥阳镇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3500亩,2009年扩展到进化、琊川、何坝共4个乡镇,建工场化点5个,2010年又增加了蜂岩镇,今年除完善进化熊坪、琊川朝阳工场点外,新建蜂岩巡检现代烟草农业工场一个,示范面积扩展到20970亩。
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科学,主体培育适度,模式改革适当,技术标准先进、规模效益明显、专业支持有力”的新型烟叶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烟叶生产“降本减工、降损增收”。同时,强化健全质量安全体系,狠抓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设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尽早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全县4个单元示范建设。
观点二、实施有机烟叶开发项目。今年在进化镇临江村示范有机烟面积618亩,涉及烟农55户,烟质好于传统烟叶,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开发地方区域特色风格的烟叶,区域烟叶发展与对口卷烟企业相结合,围绕中式卷烟烟叶市场需求,全面组装创新现代全面质量的优质烟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全县烟叶外观质量、内在质量,突出凤冈烟叶特色风格,充分发挥“有机、绿色、健康”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达到烟叶“绿色”的目的,推动凤冈县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观点三、抓好山区基地基础设施和烟叶工场建设。边远山区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种烟农民劳动力成本增加,不种烟农民因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会导致返贫现象。然而这些地区又是质量较好的山区特色烟叶生产地。县烟草部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抓好山区基地基础设施和烟叶工场建设,烟区规划和标准化生产,组织烟农开展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其它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各乡镇要积极作出规划,作好相关对接工作。
观点四、多予少取让利基层。烤烟生产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各乡镇的积极性,要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关键又是处理好烤烟生产的利益分配。取消农业税以后,发展烤烟生产,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经济来源。当前,很多乡镇由于财力不足,普遍存在没钱办事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乡镇,让乡镇通过发展烤烟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不但能较好地维护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运转,还能有效解决乡镇党委政府无钱办事的问题。这对巩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很有意义。
农民爱上“金色产业”
一辆辆车在水泥上穿梭,体现出乡村的现代气息;一间间工场式的“烟叶楼”,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一座座黔北民居展现出村民们的富足。这是10月13日,记者在进化镇熊坪村采访时见到的景象。上坝组村民赵宗义夫妻俩已是50多岁,看的是液晶电视,2010年种了20余亩烤烟,已经卖了5.5万元,家里还有1800斤烟没有卖,全部卖完,估计总收入7万元。
在当地,像赵宗义这样的烟农比比皆是。熊坪村是一个老烟区,这里的烟农素有“铁杆烟农”之称。据统计,全村2010年的259户烟农,收入两万以上的有254户,烟叶产量82.13万斤,产值650万元,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2000余元。其中,上坝组60户人家有58户种烟,单产达400斤/亩,人均烤烟收入达5000元。熊坪村50%的群众住上新修的砖房,家庭小汽车19辆,小货、农用车18辆,摩托车、各类家电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进化镇副镇长李勇介绍,2010年进化镇种植烤烟6660亩,计划产量225万斤,实际产量235万斤,超计划10万斤。明年进化镇将依托有利条件,以“熊坪村1300多亩的现代烟草烟示范园,红安村山区特色烟叶,临江村的有机烟叶”这“三碗菜”为带动,把进化打造成中华烟的原料生产基地,力争产量达到280万斤,争取两年后达到300万斤。
38岁的土溪镇鱼泉村胜利组村民朱克友对烤烟有更深的体会。因为地处土溪连山,家境条件不好,朱克友自小就在外地打工。因为诚实苦干,学得一手好活,朱克友成了优秀的泥水工,这几年,他都在凤冈县城包小工程做。2010年的2月份,他回家见到镇里的干部动员发展烤烟产业后,通过仔细分析比较,认为种烟“有搞头”,他毅然退了工程承包合同,决定回到连山租地发展烤烟产业。
朱克友夫妻俩干事雷厉风行,他们租了20亩地,加上自家的5亩地,共种了25亩烤烟,建起两间智能式烤房,从育苗、翻地、建烤房、烘烤一点一滴学起。艰辛的付出换回来丰收的回报,他2010年烤烟已经买了5.3万元,家里还有3000斤烟没有卖,总收入不下7万元。朱克友打趣地说:“烤烟是见效快的产业,像我这样的‘新手’,只要肯干,同样能找钱。”他明年计划种烟40亩。
近几年,土溪镇在烤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坚定信心,推行“集团承包”和“责任风险金”制度,烤烟产业年年上台阶。2010年计划种烟150万斤,追加计划15万斤,总收购量170万斤,超5万斤。县烟办副主任安廷阳介绍,2010年全县各乡镇都超计划完成,最多的进化镇和天桥乡分别超计划10万斤。烤烟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农民通过发展烤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天桥乡烟叶收购点曾祥文是一名多年的收购员,他的感受是现在烟农对烤烟收购都很满意,因为价钱提升和平稳眼光收购,不存在以前收购员与烟农打架扯皮的现象。何坝乡副乡长曾奎说,发展烤烟已发生改变,由以前的“要老百姓种烟”改变成现在的“老百姓要种烟”。几年前,他在花坪镇东山村任村支书的时候,为了发展烤烟产业,曾经打着酒、买上烟请老百姓种,现在不同了,2010年的烤烟收购还没结束,何坝的烟农就主动问明年的烟地规划情况了。
“金色产业”发展之路
凤冈县是全国种植烤烟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烤烟成为凤冈经济的支柱产业,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据资料介绍,凤冈县种植烤烟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植,种植面积从1951年的300亩发展到1958年的0.8万亩左右,经历了60年代的小发展,80年代的大发展,90年代的高峰时期,21世纪的曲折中稳定生产四个阶段。
1984年,凤冈县成立烟草公司以来,不断强化职工培训,培训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生产技术进一步成熟。烤烟生产经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烟农多年的艰辛探索、共同努力,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烟叶产量从50年前的60斤/亩到现在270斤/亩以上,质量从1985年2.1℅上等烟提高到2010年51.63℅的上等烟。
1988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为了更好地贯彻“无粮不稳,无烟不富”的精神,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实情的基础上,决定把发展烤烟生产作为振兴经济、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将烤烟种植计划向适宜烟区、种植能手转移,向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方向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全县80℅农户种植烤烟,基本消除了无烟村,1997年创历史高峰,种植面积达22万亩,收购烟叶39.6万担。
20多年来,凤冈县委、县政府正确判断和把握烤烟发展形势,突出烤烟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着力优化烟区和培育种烟能手,建立“以生产促进收购、以收购带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烤烟生产的模式和路子。到2006年后的5年间,已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成为成熟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全县收购烟叶14.7万担,实现产值10054.63万元(含煤贴440万元),10年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9年,烤烟产业再创新高,共收购烟叶14.72万担,产值1.08亿元。
烤烟生产已成为凤冈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是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烟草行业增效的好路子。为了将烟税有效地用在“刀刃”上,凤冈较好地落实税收返还等扶农政策,2009年乡镇共分成返还1043.5万元,其中,进化、天桥、永和、土溪各获得了1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乡镇“无钱办大事”的被动局面。烤烟产业不但深刻地改变了凤冈县的经济格局,使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烤烟先进县,跨入了全省优质烤烟强县之列。
产业发展难忘今年
王寨乡党委书记周宗琴介绍,由于该乡烤烟生产条件基础较差,2010年采取了“笨鸟先飞”的做法抓早抓实,王寨乡的任务数是80万担,追加了5万担的任务,为了做实面积,全乡共安排机关干部18人督查烟苗,乡里有32名干部职工和四村一社区的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一窝窝地核实烟苗株数。通过督查,有一名乡领导干部被扣责任金2000元,有4名工作人员被经济处罚,有6名工作人员被待岗处理。
回忆起2010年发展烤烟的那些日子,王寨乡新民村工作人员安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些天,他每天天一亮就骑着摩托车出发,到烤烟基地数漂盘和窝数、核实面积,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村里,又累又饿。一个工作人员最少的要数80亩,多的要数120亩,为了节约时间,经常把方便面带到田间地头。其中,财政所的工作人员余燕兰在木坝组核实面积的时候还被摔成严重骨折,至今都还不能上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王寨烤烟生产量共90万担,不但完成了85万担的任务,还超产5万担。王寨乡党政对烤烟发展信心百倍,争取2011年达到100担的计划数。王寨乡2010年发展烤烟的经历是全县的一个缩影。
“2010年的烤烟发展充满了艰辛与泪水,也充满了收获与喜悦。”县烟办主任谢仁万这样评价。2010年遵义市下达凤冈的计划14万担,由于2009年超收抵扣后,计划为13.28万担,指导计划面积5.1万亩,到4月1日前共落实种植面积5.19万亩,3706户,育苗42.4143万盘,可供5.66万亩。
去冬今春,由于受严重干旱天气的影响,温家宝总理视察贵州后,国家烟草局考虑到西南省区干旱灾害严重,追加100万担计划,凤冈县增加计划1.5万担,2010年烟叶生产计划为14.78万担。这给凤冈烤烟生产带来机遇,但是,由于干旱灾害严重,季节较晚,导致要实现目标难度大,困难多,压力大。
面对烤烟生产在新增计划时间晚、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准确把握机会,及时将新增任务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分解到乡镇,并采取措施及时抓好落实。
一场苦战20天的“烟仗”打响了。全县干部职工责任到人,由干部职工找原有烤房,找烟农户,找适宜烟地落实新增计划;各乡镇通过开群众会、宣传车等形势宣传政策,再发动落实新曾面积;干部带头领办基地,带动新增计划的落实,没有烟苗,就到外地调苗;进一步巩固原落实计划面积,必要按丘块编号核实面积、窝数,定移栽株数,按1100株为1亩返套面积,不足必须补足。
2010年,全县落实种烟户4375户,面积56781.9亩,其中4月1日后新增619户,9554亩。一名在乡镇从事烤烟生产管理的干部坦言,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比往年任何一年都实,以前发展烤烟存在“有亩无实”的情况,一直没有找得到好的办法解决,2010年全县按1100株/1亩返套面积的做法是一种工作的创新。
产业在发展中升级
天桥乡天桥村青熬组烟农陶安康2010年种了1.38万株烟,至少可以卖5万元,将近划4元/株。他说,现在种烟“株株都是摇钱树”,原因很简单,现在种烟有了智能式烤房、自动调温烘烤,不会再烤出核桃叶和盗汗烟叶了,有了早采、烟株一次性砍烤技术,脚叶烟和病株烟就不会丢了,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益。陶安康介绍,他们的小组有17户人家,2010年家家户户种烟,产值在40万元以上。
县烟办副主任任明文分析,现在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力于新技术的推广适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指导面。一是分离式移栽,使移栽时间缩短,田间长势整齐;二是商品化漂浮育苗,达到了省时,苗壮的要求;三是加大烘烤技术的培训力度,烟农烘烤技术提高;四是地膜烟的推广应用,保水、保肥,提早生产季节;五是下部脚叶早采,上部叶一次性带茎砍烤技术推广应用,可以提高12%的生产效益;五是病害的联防联治,减少了灾害的损失;六是通过加强烟叶初分预检,提高烟叶等级质量,使烟叶的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
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是烤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从2006年以来至2010年,各项基础设施投入,每年都在3500万元左右,5年累计投入1.5亿元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建设密集烤房群,共建烟房2742间,通过改造输电线路、安装变压器,试点密集化烘烤面积达到90%以上;二是实施烟水工程项目41个,受益面积10.2万亩;三是全县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推广旋耕机起垄机650台套,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烟农的投入成本(机械起垄比人工起垄每亩减少30元投入);四烟区公路建设,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改变生产组织模式,烟地资源潜力促进生产发展。家住蜂岩镇巡检村的曹永维的丈夫已外出打工,她家有4亩地,2010年,她两亩地租给了来当地发展烤烟的湄潭人湛寿喜,自家种了两亩地的蔬菜和粮食,种蔬菜和粮食喂了4头肥猪,平时就到湛寿喜的烤烟基地打工,光是打工钱就收入4000元。曹永维真是一举两得,在家照看了孩子,又增加了收入。在巡检村,像曹永维这样的打工族还不在少数。
2010年,蜂岩镇巡检村在烤烟发展中,采取干部引导烟农自主协商调节的方式实施烟地流转346亩,成立金苑烤烟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种烟能手+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烤烟。从湄潭、绥阳镇、进化镇、本镇引进的4户烤烟能手,基地亩产量达370元,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湛寿喜种了3.8万株烟,卖了17万元,除干打尽纯赚9万元。
蜂岩镇副镇长高茂飞介绍,近两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提高烤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蜂岩镇发展烤烟5800亩,种烟户493户,户均达12亩。有200备以上的基地3个,100以上的5个,50亩的9个,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这种方式发展,一是便于烟农在生产互比互学,提高种植水平;二是便于烤烟指导部门能集中统一管理;三是能解决农村发展产业“有土地无劳力、有劳力无土地”的矛盾。据统计,2010年全县共有烟地租赁户2231户,流转面积23181亩,占种植面积的41%。
烤烟发展各方支招
观点一、“打造现代烟草农业,强化烟叶品牌建设”是总的发展方向。从2008年在绥阳镇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3500亩,2009年扩展到进化、琊川、何坝共4个乡镇,建工场化点5个,2010年又增加了蜂岩镇,今年除完善进化熊坪、琊川朝阳工场点外,新建蜂岩巡检现代烟草农业工场一个,示范面积扩展到20970亩。
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科学,主体培育适度,模式改革适当,技术标准先进、规模效益明显、专业支持有力”的新型烟叶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烟叶生产“降本减工、降损增收”。同时,强化健全质量安全体系,狠抓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设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尽早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全县4个单元示范建设。
观点二、实施有机烟叶开发项目。今年在进化镇临江村示范有机烟面积618亩,涉及烟农55户,烟质好于传统烟叶,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开发地方区域特色风格的烟叶,区域烟叶发展与对口卷烟企业相结合,围绕中式卷烟烟叶市场需求,全面组装创新现代全面质量的优质烟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全县烟叶外观质量、内在质量,突出凤冈烟叶特色风格,充分发挥“有机、绿色、健康”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达到烟叶“绿色”的目的,推动凤冈县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观点三、抓好山区基地基础设施和烟叶工场建设。边远山区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种烟农民劳动力成本增加,不种烟农民因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会导致返贫现象。然而这些地区又是质量较好的山区特色烟叶生产地。县烟草部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抓好山区基地基础设施和烟叶工场建设,烟区规划和标准化生产,组织烟农开展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其它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各乡镇要积极作出规划,作好相关对接工作。
观点四、多予少取让利基层。烤烟生产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各乡镇的积极性,要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关键又是处理好烤烟生产的利益分配。取消农业税以后,发展烤烟生产,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经济来源。当前,很多乡镇由于财力不足,普遍存在没钱办事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乡镇,让乡镇通过发展烤烟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不但能较好地维护党政机关正常的工作运转,还能有效解决乡镇党委政府无钱办事的问题。这对巩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很有意义。
今天(12/27日星期五) | 明天(12/28日星期六) | 后天(12/29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30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31日星期二) |
低温3℃~高温6℃ | 低温3℃~高温8℃ | 低温3℃~高温7℃ | 低温4℃~高温7℃ | 低温6℃~高温11℃ |
阴转小雨 <3级 |
阴 <3级 |
阴 <3级 |
多云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遵义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