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电量增长助力城市建设发展
2011-08-17 来源:新华网
进入盛夏高温天气,“供电负荷”这个专业名词经常跃入人们的视线。简单来说,供电负荷就是用户同一时刻消耗的功率。据悉,今年7月,全市用电负荷最高达192.6万千瓦,并四次刷新,而上半年全市供电量(含澳门)已经达到59.52亿千瓦时。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当历史的页码重新翻回30年前特区创立之初,全市供电量仅2.115亿千瓦时。30年不断增长的数字似乎清晰可见,整个社会经济腾飞的壮丽篇章背后,是珠海电网建设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变电站、一基基高耸入云的铁塔,是逐年刷新的供电量和供电负荷……
增长65倍供电量助力城市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珠海告别了紧靠几台小发电机供电的时代,并入珠江电网,成立了珠海县供电所,由此开始有了供电量的记录和统计。当时的供电负荷以城镇轻工业、农村电力排灌、生活照明为主。1978年,全国工作重点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珠海县投运110千伏翠微变电站,珠海地区供电量开始有了较大增长,达到1600多万千瓦时。已经退休的老供电人黄伯,仍依稀记得困难时期珠海的大致供电情况。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珠海经济特区初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解决特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和对澳门供电的问题,建局伊始的珠海供电局,开始重点抓220千伏珠海枢纽变电站和110千伏供电系统的建设工作。
“那时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几天几夜连续加班也不觉得辛苦。到1985年末,市区范围内共建成35千伏以上变电站7座,设备总容量33.22千伏安,全市供电量达到2.115亿千瓦时。虽然不能与今日同语,但也是珠海供电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发展期。”
与此同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处于电力生产空白的斗门县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小型火电。在1980年后的五年时间里,全县供电总量从4001万千瓦时到7624万千瓦时,增长将近一番。不过,由于“七五”计划期间,广东省经济建设发展步伐较快,而广东大电网缺电严重,拉闸限电频繁,完全依赖省电网显然适应不了珠海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为此,珠海市政府在八十年代后期投建地方火力发电厂,以此填补省网供电高峰负荷时的负荷差额,缓和日趋严重的缺电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珠海工农业用电量继续保持激增的势头。1991年夏季,市区最高负荷达16.3万千瓦。在全市限电的情况下,日供电量仍然达到280290万千瓦时。1992年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下,珠海又掀起一轮生产、建设发展的新高潮。至2000年末,珠海供电量已能满足珠海本地的生产生活用电和向澳门供电的需要。全年最高负荷53.8万千瓦,最高日供电量达到1103.5万千瓦时。全市供购电量增加到28.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25%。
迈入21世纪,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奏响了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时代强音。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伴随着经济腾飞的是供电负荷和供电量的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底,供电量达到129.7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80万千瓦。
降低线损转变电网管理模式
让珠海供电人引以为豪的是,供电量节节攀高,线损率却屡创新低。在厚厚的《珠海电力工业志》中,记者发现了一张“珠海地区线损状况表”,经过专业人士解读,那一条条越来越平缓的波动曲线所隐藏的“达芬奇密码”终于被破解。
理论上,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各个元件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它是电网极其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电网规划、生产技术、电网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珠海供电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利用科技进步,强化线损管理、降低电网损耗,对搞好节能和提高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看似普通的指标却可以折射出城市电力发展的巨大变化:电网更加坚强,科技更加先进。
遥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能用上电便是一件幸事,哪谈得上电压质量怎样,可靠性好不好。”该负责人说:“以前电灯还没有煤油灯亮。由于线路和设备陈旧,大量的电能消耗在传输的途中。但那时,‘线损’两个字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谈得上线损管理,一切都处于极为原始而粗犷的状态”。直到1978年前后,线损才开始列入供电部门的统计项目,并制定出珠海地区线损管理制度,收效明显。1978年,线损率有了较为精确的数据13.76%,也从此开始了线损管理的漫漫征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珠海供电局狠抓农网、低压配电器、高损耗变压器改造,防止变压器“小马拉大车”。并加强线路巡视,及时堵塞漏洞,每月跟踪分析线损波动,并采取多项措施降损,率先吹响了节能降耗的号角,电网粗犷的管理方式将得到彻底改变,可谓是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
到了九十年代,该局在开展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和创建全国一流供电企业的过程中,更将线损率作为考核的难点和重点,建立线损管理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开展线损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作,强化公用变压器的管理,做好抄表收费和用电普查工作。
滴水可以穿石。到2000年,珠海电网线损率降至5.15%,领先全省供电企业。而自建局至2000年末,线损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以当年售电量28.62亿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省电能约0.5亿千瓦时,节能降耗节省了数千万元。
近十年来,随着珠海电网的逐渐强大,线损管理再上新台阶,已连续多年小于4.5%,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曾在变电站工作十几年的工程师老刘告诉记者,以前,电网结构没有现在复杂,值班操作任务少,值班员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抄电表,手工计算线损指标上。有的变电站回路多,完整抄完一遍就需要一个多小时。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无法准时抄表,自然不能准确地计算出线损。自从安装了电能量采集系统和集抄系统,所有回路的负荷电量,都被系统实时记录在案,并确保对所有的居民客户进行实时抄表,数据及时准确,随时为线损计算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有效保障了线路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了电量损失。如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电网,处处闪耀着新思路与新技术碰撞出的火花。
数说历史
为降低线损率,珠海供电局对高损耗变压器进行分期分批的更换。1998年,全市共有高损耗变压器585台,全部由电力部门列入珠海市城网和农网改造中分期分批更换成低耗损变压器,至2000年全部更换完毕。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当历史的页码重新翻回30年前特区创立之初,全市供电量仅2.115亿千瓦时。30年不断增长的数字似乎清晰可见,整个社会经济腾飞的壮丽篇章背后,是珠海电网建设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变电站、一基基高耸入云的铁塔,是逐年刷新的供电量和供电负荷……
增长65倍供电量助力城市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珠海告别了紧靠几台小发电机供电的时代,并入珠江电网,成立了珠海县供电所,由此开始有了供电量的记录和统计。当时的供电负荷以城镇轻工业、农村电力排灌、生活照明为主。1978年,全国工作重点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珠海县投运110千伏翠微变电站,珠海地区供电量开始有了较大增长,达到1600多万千瓦时。已经退休的老供电人黄伯,仍依稀记得困难时期珠海的大致供电情况。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珠海经济特区初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解决特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和对澳门供电的问题,建局伊始的珠海供电局,开始重点抓220千伏珠海枢纽变电站和110千伏供电系统的建设工作。
“那时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几天几夜连续加班也不觉得辛苦。到1985年末,市区范围内共建成35千伏以上变电站7座,设备总容量33.22千伏安,全市供电量达到2.115亿千瓦时。虽然不能与今日同语,但也是珠海供电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发展期。”
与此同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处于电力生产空白的斗门县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小型火电。在1980年后的五年时间里,全县供电总量从4001万千瓦时到7624万千瓦时,增长将近一番。不过,由于“七五”计划期间,广东省经济建设发展步伐较快,而广东大电网缺电严重,拉闸限电频繁,完全依赖省电网显然适应不了珠海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为此,珠海市政府在八十年代后期投建地方火力发电厂,以此填补省网供电高峰负荷时的负荷差额,缓和日趋严重的缺电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珠海工农业用电量继续保持激增的势头。1991年夏季,市区最高负荷达16.3万千瓦。在全市限电的情况下,日供电量仍然达到280290万千瓦时。1992年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下,珠海又掀起一轮生产、建设发展的新高潮。至2000年末,珠海供电量已能满足珠海本地的生产生活用电和向澳门供电的需要。全年最高负荷53.8万千瓦,最高日供电量达到1103.5万千瓦时。全市供购电量增加到28.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25%。
迈入21世纪,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奏响了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时代强音。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伴随着经济腾飞的是供电负荷和供电量的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底,供电量达到129.7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180万千瓦。
降低线损转变电网管理模式
让珠海供电人引以为豪的是,供电量节节攀高,线损率却屡创新低。在厚厚的《珠海电力工业志》中,记者发现了一张“珠海地区线损状况表”,经过专业人士解读,那一条条越来越平缓的波动曲线所隐藏的“达芬奇密码”终于被破解。
理论上,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各个元件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它是电网极其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电网规划、生产技术、电网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珠海供电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利用科技进步,强化线损管理、降低电网损耗,对搞好节能和提高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看似普通的指标却可以折射出城市电力发展的巨大变化:电网更加坚强,科技更加先进。
遥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能用上电便是一件幸事,哪谈得上电压质量怎样,可靠性好不好。”该负责人说:“以前电灯还没有煤油灯亮。由于线路和设备陈旧,大量的电能消耗在传输的途中。但那时,‘线损’两个字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谈得上线损管理,一切都处于极为原始而粗犷的状态”。直到1978年前后,线损才开始列入供电部门的统计项目,并制定出珠海地区线损管理制度,收效明显。1978年,线损率有了较为精确的数据13.76%,也从此开始了线损管理的漫漫征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珠海供电局狠抓农网、低压配电器、高损耗变压器改造,防止变压器“小马拉大车”。并加强线路巡视,及时堵塞漏洞,每月跟踪分析线损波动,并采取多项措施降损,率先吹响了节能降耗的号角,电网粗犷的管理方式将得到彻底改变,可谓是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
到了九十年代,该局在开展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和创建全国一流供电企业的过程中,更将线损率作为考核的难点和重点,建立线损管理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开展线损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作,强化公用变压器的管理,做好抄表收费和用电普查工作。
滴水可以穿石。到2000年,珠海电网线损率降至5.15%,领先全省供电企业。而自建局至2000年末,线损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以当年售电量28.62亿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省电能约0.5亿千瓦时,节能降耗节省了数千万元。
近十年来,随着珠海电网的逐渐强大,线损管理再上新台阶,已连续多年小于4.5%,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曾在变电站工作十几年的工程师老刘告诉记者,以前,电网结构没有现在复杂,值班操作任务少,值班员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抄电表,手工计算线损指标上。有的变电站回路多,完整抄完一遍就需要一个多小时。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无法准时抄表,自然不能准确地计算出线损。自从安装了电能量采集系统和集抄系统,所有回路的负荷电量,都被系统实时记录在案,并确保对所有的居民客户进行实时抄表,数据及时准确,随时为线损计算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有效保障了线路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了电量损失。如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电网,处处闪耀着新思路与新技术碰撞出的火花。
数说历史
为降低线损率,珠海供电局对高损耗变压器进行分期分批的更换。1998年,全市共有高损耗变压器585台,全部由电力部门列入珠海市城网和农网改造中分期分批更换成低耗损变压器,至2000年全部更换完毕。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8℃ | 低温18℃~高温23℃ | 低温17℃~高温24℃ | 低温16℃~高温21℃ | 低温14℃~高温18℃ |
转多云 <3级 |
多云 <3级转3-4级 |
多云转阴 <3级转3-4级 |
多云转阴 3-4级 |
阵雨转多云 3-4级 |
珠海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