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珠海测绘三十年前行之路
2010-11-01 来源:新华网
2010年8月26日,风雨中前行的珠海特区迎来而立之年的生日。时光回溯三十年,1980年11月1日,特区诞生后的第66天,珠海市测绘院的前身珠海市测绘队正式成立。三十年来,正是不断向前的测绘事业擎起珠海经济建设的保障大旗。测绘人用脚步丈量城市前行的步伐,用汗水感受城市发展的心跳。三十载光阴消融在他们辛勤测绘的背影中,却又一点一滴的幻化出浪漫之城的锦绣风情。
对许多市民来说,对测绘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街头身穿工服,顶着烈日在马路上时而摆弄仪器、时而低头记录的测绘人。事实上,测绘是一项古老而现代的事业。陕西省咸阳市附近的汉代阳陵的罗经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测量标石。这就说明早在汉代,古人就开始用星罗棋布的测量标石构成了测量控制网的框架,用以绘制地图。在现代社会中,它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三十年间,珠海市测绘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和珠海的发展脚步叠摞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壮大。
成立之初:8人撑起测绘队
1980年,对珠海注定是意义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特区成立,珠海两个字从此有了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等内涵的加入。然而特区的发展不能只靠精神、不能只靠口号,更是要踏踏实实、一砖一瓦的建设,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吴健民对此深有体会“建设第一步,没有测绘不行”。
据吴健民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年请省建筑工程设计院组织规划专家小组来珠海搞总体建设规划。先要测绘出1500的地形图,但珠海本地竟然连一个测绘人员也找不到,甚至还闹出了笑话省里参加规划工作的测绘部门干部说:“省测绘局已派来4个测绘人员,编成一组。工作的进度是,一个组完成一幅图,要10个工作日;每1平方公里的地形图,要绘20幅图,共花200个工作日。”照这个进度计算,珠海的陆地面积是364平方公里,如果只靠这4个人,这幅测绘图得要近200年才能完成!
吴健民深刻意识到测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省政府批准设立珠海市测绘机构,名为珠海市测绘规划局,下设一个测绘队,承担测绘任务,而赖作礼就是当时珠海市测绘队的第一任队长。
赖作礼是斗门赖家村人,可谓地地道道的珠海仔。十几岁时,赖作礼参军离开家乡,1952年进入北京测绘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进入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工作。1979年即将转业的赖作礼面临着多项选择,而这时,家乡的测绘事业也在召唤他回来。“当时组织上找我谈话,南方发展需要测绘人才,问我愿不愿意回珠海,我当时离家多年,就趁着十一从北京坐火车一路辗转回来看一看,做个决定。”据赖作礼回忆,当时的珠海真的就是“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到处都是田埂路,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这和当时的首都北京完全不能相比。但即便如此,赖作礼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吴健民和其他领导对珠海测绘事业的重视打动了他。
“当时的吴健民书记找到我,给了20万人民币让我想办法筹建测量队。在那个年代,20万是什么概念?这是好大一笔钱。但对于供应限制的时期,怎么把钱花出去,买到合适的设备也是大问题。”赖作礼告诉记者,最初为了购置装备,他可谓是用尽神通。“要买测绘仪器买不到,我们就坐火车去北京找国家测绘局的局长,经过他的批准到南京购买了设备、仪器回来……”
仪器、设备都置办好了,就差人员了。据赖作礼介绍,当时专业的测绘人员本来就少,愿意来珠海的更是不多。当时广东省测绘局看珠海没有人,就支援了4个测绘人员,后来市里又挑选了几个,就这么8个人组成了最初的测绘队。“我们8个人分成三个组,不管领导还是下属,大家骑着单车,背着几十斤的仪器,到一线去测绘。那时候真的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顶着大太阳,都要去干活,因为特区刚成立,要测绘的项目太多了1赖作礼十分感叹地说。
虽然人员不多,但设备还算得上先进,珠海的测绘队建立了起来,开始为特区建立后的第一轮大建设服务。最初的迎宾大道、九洲大道等道路的测绘工作就陆续展开,珠海的测绘事业与经济发展一起经历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奋斗岁月:为珠海建设作保障
丁德成来到珠海市测绘大队担任大队长的时候,已经是邓小平再度南巡之后的1992年。用现在的话说,丁德成是被珠海从四川省勘测设计单位“挖”过来的高级技术人才,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城市测绘专业,是一名在测绘方面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丁德成和其他测绘人的共同努力下,珠海的测绘事业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后,整个珠海又一下被点燃了,到处都是建设的热潮,那时候即使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干,等我们去测绘的工程还是排满了一个月。那时候珠海在奋斗,我们也在奋斗,而且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已经退休多年的丁德成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子,忙碌和压力是不能抹去的关键词。“当时的工程真是多,而且各个都是重大工程项目,关系到珠海的未来发展。比如珠海机尝对澳供水隧道、情侣路等等,都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如果放点放线工作做不好,工程就动不了工。”丁德成说,当时的测量工作不比现在,到处都是电子测量设备,用的都是GPS定位。当时的测量仪器落后,测量工作者都是一边拿着测绘仪器、一手拿着计算器、翻着对数表来测算数据,稍有差池就会酿成大错。在丁德成看来,对澳供水隧道工程的测绘工作就是压力巨大又充满挑战的一次经历。“对澳供水隧道采取的是从两边修管线,最后汇合接通的模式。这对我们测绘精密度的要求极高,一旦有一点偏差,两边的隧道就会对不上,水就不能从南屏水库流到竹仙洞水库了,这责任可想而知1丁德成感慨地说,当年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测绘队员迎难而上,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成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为了规范化管理,当时的测绘大队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便于队员掌握各式各样的测量规范与制度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制定了程序化的测量规程。根据各类测量工程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了标准化的测量成果范本。按照“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最后验收”的原则,对基础测绘项目和重大工程测量项目实行“三级检查、两级验收”制度,对一般测量项目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为了提高测绘人才的素养,加强队伍建设,丁德成在担任测绘大队队长的时期,还建立了一套培训进修机制。不少珠海的测绘工作者都有过前往武汉测绘学院进修学习的经验,通过更加系统专业的培训,珠海测绘队伍的专业素质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矗
革新时期:新体制带来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测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现和重视,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珠海测绘系统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全市的测绘机构统一整合为珠海市测绘院,下辖吉大测绘所、海洋测绘所、拱北测绘所、南湾测绘所、横琴测绘所、斗门测绘所、金湾测绘所、高栏测绘所、高新测绘所等工作部门。整合后的测绘院现有在岗职工23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6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93人,测绘实力大幅提升。在刚刚过去的9月,珠海市测绘院荣升国家甲级测绘单位,这是广东省首个地级市测绘院获此殊荣,而这一荣誉也是对珠海市测绘院三十周年生日的最大贺礼。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珠海面临着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再度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十大重点工程相继动工,这对珠海的测绘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测绘院院长马德富的记忆里,为十大工程加班加点工作的例子数不胜数,有时甚至要顶着狂风暴雨作业。
2009年9月11日下午,市测绘院接珠海市航空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委托的白龙河尾生活配套用地项目勘测定界测绘业务,该地块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金湾测绘所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利用公休时间,将原本四个作业组临时分成五个作业小组开展工作。“当天正值台风‘巨爵’来临前夕,海面活动的船都回港避风了,天气非常恶劣,又风雨交加,加上在海上作业,我们野外测绘的困难可想而知1马德富告诉记者,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测绘人员冒着狂风暴雨,顶着巨浪,连续奋战测量。“当时我看到他们个个浑身湿透,雨靴里灌满了水,大家没有抱怨一声。为了赶时间,连中餐都是直接送到海堤上吃的。”经过争分夺秒地苦干加巧干,测绘人员最终顺利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当天晚上,大家不顾休息,通宵达旦,第二天就完成了此项目的地形图编辑工作。之后的4天时间,队员们加班加点处理内业,甚至通宵加班,最终共完成编绘、打英整理700多幅勘测定界图等工作,并按时提交了测绘成果资料,得到委托方的一致好评。
马德富还告诉记者,为顺应市场改革潮流、迎接日益严峻挑战,市测绘院依靠测绘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强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把队伍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高技术型的测绘队伍。测绘院倡导科技创新,广泛应用GPS、GIS、RS等测绘高新技术,配置全站式数字采集仪等先进的测量仪器装备,不断优化测量数据采集、处理与管理软件,以此推进测绘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并力争在 “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取得丰硕成果,为建设“数字珠海”作出重大贡献。
马德富表示,市测绘院建院三十周年,对珠海的测绘人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纪念日,但同时他们更加清楚,在回望过往辉煌的同时,脚步却不敢停歇,因为前方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他们。“老一辈测绘人留下的精神、科技时代带来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时期体制改革创造的活力都是我们今天巨大的财富,我们会加倍珍惜这些财富,努力为珠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保障服务,我相信测绘会为我们的浪漫之城绘出一幅幅锦绣新貌,珠海测绘事业的未来是无限的1(沐清涯)
对许多市民来说,对测绘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街头身穿工服,顶着烈日在马路上时而摆弄仪器、时而低头记录的测绘人。事实上,测绘是一项古老而现代的事业。陕西省咸阳市附近的汉代阳陵的罗经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测量标石。这就说明早在汉代,古人就开始用星罗棋布的测量标石构成了测量控制网的框架,用以绘制地图。在现代社会中,它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三十年间,珠海市测绘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和珠海的发展脚步叠摞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壮大。
成立之初:8人撑起测绘队
1980年,对珠海注定是意义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特区成立,珠海两个字从此有了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等内涵的加入。然而特区的发展不能只靠精神、不能只靠口号,更是要踏踏实实、一砖一瓦的建设,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吴健民对此深有体会“建设第一步,没有测绘不行”。
据吴健民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年请省建筑工程设计院组织规划专家小组来珠海搞总体建设规划。先要测绘出1500的地形图,但珠海本地竟然连一个测绘人员也找不到,甚至还闹出了笑话省里参加规划工作的测绘部门干部说:“省测绘局已派来4个测绘人员,编成一组。工作的进度是,一个组完成一幅图,要10个工作日;每1平方公里的地形图,要绘20幅图,共花200个工作日。”照这个进度计算,珠海的陆地面积是364平方公里,如果只靠这4个人,这幅测绘图得要近200年才能完成!
吴健民深刻意识到测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省政府批准设立珠海市测绘机构,名为珠海市测绘规划局,下设一个测绘队,承担测绘任务,而赖作礼就是当时珠海市测绘队的第一任队长。
赖作礼是斗门赖家村人,可谓地地道道的珠海仔。十几岁时,赖作礼参军离开家乡,1952年进入北京测绘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进入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工作。1979年即将转业的赖作礼面临着多项选择,而这时,家乡的测绘事业也在召唤他回来。“当时组织上找我谈话,南方发展需要测绘人才,问我愿不愿意回珠海,我当时离家多年,就趁着十一从北京坐火车一路辗转回来看一看,做个决定。”据赖作礼回忆,当时的珠海真的就是“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到处都是田埂路,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这和当时的首都北京完全不能相比。但即便如此,赖作礼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吴健民和其他领导对珠海测绘事业的重视打动了他。
“当时的吴健民书记找到我,给了20万人民币让我想办法筹建测量队。在那个年代,20万是什么概念?这是好大一笔钱。但对于供应限制的时期,怎么把钱花出去,买到合适的设备也是大问题。”赖作礼告诉记者,最初为了购置装备,他可谓是用尽神通。“要买测绘仪器买不到,我们就坐火车去北京找国家测绘局的局长,经过他的批准到南京购买了设备、仪器回来……”
仪器、设备都置办好了,就差人员了。据赖作礼介绍,当时专业的测绘人员本来就少,愿意来珠海的更是不多。当时广东省测绘局看珠海没有人,就支援了4个测绘人员,后来市里又挑选了几个,就这么8个人组成了最初的测绘队。“我们8个人分成三个组,不管领导还是下属,大家骑着单车,背着几十斤的仪器,到一线去测绘。那时候真的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顶着大太阳,都要去干活,因为特区刚成立,要测绘的项目太多了1赖作礼十分感叹地说。
虽然人员不多,但设备还算得上先进,珠海的测绘队建立了起来,开始为特区建立后的第一轮大建设服务。最初的迎宾大道、九洲大道等道路的测绘工作就陆续展开,珠海的测绘事业与经济发展一起经历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奋斗岁月:为珠海建设作保障
丁德成来到珠海市测绘大队担任大队长的时候,已经是邓小平再度南巡之后的1992年。用现在的话说,丁德成是被珠海从四川省勘测设计单位“挖”过来的高级技术人才,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城市测绘专业,是一名在测绘方面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丁德成和其他测绘人的共同努力下,珠海的测绘事业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后,整个珠海又一下被点燃了,到处都是建设的热潮,那时候即使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干,等我们去测绘的工程还是排满了一个月。那时候珠海在奋斗,我们也在奋斗,而且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已经退休多年的丁德成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子,忙碌和压力是不能抹去的关键词。“当时的工程真是多,而且各个都是重大工程项目,关系到珠海的未来发展。比如珠海机尝对澳供水隧道、情侣路等等,都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如果放点放线工作做不好,工程就动不了工。”丁德成说,当时的测量工作不比现在,到处都是电子测量设备,用的都是GPS定位。当时的测量仪器落后,测量工作者都是一边拿着测绘仪器、一手拿着计算器、翻着对数表来测算数据,稍有差池就会酿成大错。在丁德成看来,对澳供水隧道工程的测绘工作就是压力巨大又充满挑战的一次经历。“对澳供水隧道采取的是从两边修管线,最后汇合接通的模式。这对我们测绘精密度的要求极高,一旦有一点偏差,两边的隧道就会对不上,水就不能从南屏水库流到竹仙洞水库了,这责任可想而知1丁德成感慨地说,当年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测绘队员迎难而上,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成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为了规范化管理,当时的测绘大队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便于队员掌握各式各样的测量规范与制度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制定了程序化的测量规程。根据各类测量工程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了标准化的测量成果范本。按照“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最后验收”的原则,对基础测绘项目和重大工程测量项目实行“三级检查、两级验收”制度,对一般测量项目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为了提高测绘人才的素养,加强队伍建设,丁德成在担任测绘大队队长的时期,还建立了一套培训进修机制。不少珠海的测绘工作者都有过前往武汉测绘学院进修学习的经验,通过更加系统专业的培训,珠海测绘队伍的专业素质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矗
革新时期:新体制带来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测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现和重视,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珠海测绘系统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全市的测绘机构统一整合为珠海市测绘院,下辖吉大测绘所、海洋测绘所、拱北测绘所、南湾测绘所、横琴测绘所、斗门测绘所、金湾测绘所、高栏测绘所、高新测绘所等工作部门。整合后的测绘院现有在岗职工23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6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93人,测绘实力大幅提升。在刚刚过去的9月,珠海市测绘院荣升国家甲级测绘单位,这是广东省首个地级市测绘院获此殊荣,而这一荣誉也是对珠海市测绘院三十周年生日的最大贺礼。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珠海面临着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再度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十大重点工程相继动工,这对珠海的测绘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测绘院院长马德富的记忆里,为十大工程加班加点工作的例子数不胜数,有时甚至要顶着狂风暴雨作业。
2009年9月11日下午,市测绘院接珠海市航空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委托的白龙河尾生活配套用地项目勘测定界测绘业务,该地块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金湾测绘所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利用公休时间,将原本四个作业组临时分成五个作业小组开展工作。“当天正值台风‘巨爵’来临前夕,海面活动的船都回港避风了,天气非常恶劣,又风雨交加,加上在海上作业,我们野外测绘的困难可想而知1马德富告诉记者,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测绘人员冒着狂风暴雨,顶着巨浪,连续奋战测量。“当时我看到他们个个浑身湿透,雨靴里灌满了水,大家没有抱怨一声。为了赶时间,连中餐都是直接送到海堤上吃的。”经过争分夺秒地苦干加巧干,测绘人员最终顺利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当天晚上,大家不顾休息,通宵达旦,第二天就完成了此项目的地形图编辑工作。之后的4天时间,队员们加班加点处理内业,甚至通宵加班,最终共完成编绘、打英整理700多幅勘测定界图等工作,并按时提交了测绘成果资料,得到委托方的一致好评。
马德富还告诉记者,为顺应市场改革潮流、迎接日益严峻挑战,市测绘院依靠测绘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强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把队伍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高技术型的测绘队伍。测绘院倡导科技创新,广泛应用GPS、GIS、RS等测绘高新技术,配置全站式数字采集仪等先进的测量仪器装备,不断优化测量数据采集、处理与管理软件,以此推进测绘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并力争在 “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取得丰硕成果,为建设“数字珠海”作出重大贡献。
马德富表示,市测绘院建院三十周年,对珠海的测绘人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纪念日,但同时他们更加清楚,在回望过往辉煌的同时,脚步却不敢停歇,因为前方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他们。“老一辈测绘人留下的精神、科技时代带来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时期体制改革创造的活力都是我们今天巨大的财富,我们会加倍珍惜这些财富,努力为珠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保障服务,我相信测绘会为我们的浪漫之城绘出一幅幅锦绣新貌,珠海测绘事业的未来是无限的1(沐清涯)
今天(11/23日星期六) | 明天(11/24日星期日) | 后天(11/25日星期一) |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
低温19℃ | 低温17℃~高温22℃ | 低温15℃~高温19℃ | 低温14℃~高温18℃ | 低温12℃~高温20℃ |
转阵雨 3-4级 |
中雨 3-4级转4-5级 |
阵雨转多云 4-5级转3-4级 |
晴转多云 4-5级转3-4级 |
多云 3-4级 |
珠海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