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解读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连创新高的“密码”
2011-06-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6月29日电解读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连创新高的“密码”━━河南省夏粮生产九连增的背后
记者罗辉李钧德李鹏
我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再传捷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克服了严重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总产和单产预计均比去年略有增长,在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基础上,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在连续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九连增,背后有哪些秘诀?
全省上下齐努力政策到位粮满仓
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河南省以占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占全国1/4强的小麦,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200亿公斤。
在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认为,河南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的抓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去年麦播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只有夺取夏粮丰收,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认真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3月15日前,就已将全省89.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现到户,并于2月中旬提前安排2亿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抗旱机具进行补贴。
同时,河南省还不断加大对89个产粮大县的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售粮大户、农技推广人员、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科技奖项评癣技术职称评审等向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倾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产粮大县抓粮和有关单位、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刘满仓介绍说,由于惠农政策到位快落实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达797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良种覆盖率接近100%。麦播以后,虽然先后两次遭遇严重干旱,但全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使全省夏粮仍然获得较好收成。
面对严重旱情,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对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商会,安排部署各项抗旱措施。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明察暗访,督促抓好落实。
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省财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7.2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打机井86108眼,维修机井20991眼,埋设管道1700万米,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6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今年这么旱的天气,小麦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象。”夏收时节,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留尚村,村民范立军这样告诉记者。
范立军说,从去年小麦播种到今年收获,他家的小麦先后浇了五遍水,这要在以前根本不可能,一是水利设施跟不上,地里可能无水可浇,第二,会觉得不划算而选择放弃。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是近几年政府投资新打了不少机井,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第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不但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连抗旱也都给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抗旱浇水有动力,所以才会有今年的好收成。
向政策要动力向科技要潜力
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政策要动力的同时,河南省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实践找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河南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先后启动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目前,河南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5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近400公斤,增长了近10倍。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告诉记者,经验证明,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近几年,河南省十分重视新品种对提高粮食单产的推动作用,除了已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河南省还选育了一批产量潜力比较大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据许为钢介绍,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6个小麦新品种经小面积测产,亩产超过700公斤。其中由温县农民育种专家吕平安培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平安8号”,经河南省科技厅验收,获得亩产730.5公斤的高产纪录。
二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组装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分区域实施主推技术。目前,优良品种、包衣种子、普遍中耕、化学除草、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已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
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充分利用媒体、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讲座、技术明白卡等方式,着力解决好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切实推进体制创新走高效农业之路
到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过千亿斤。有人认为,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河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
河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里?河南省有关部门认为,要想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优质的前提下靠科技驱动、组织创新,充分挖掘单产潜力,让粮农大幅增收,推动粮食生产走上现代高效农业之路。
有鉴于此,近几年,河南省把高产创建当做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创新、良种良法相配合,使农业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已建设万亩以上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300多个,示范片内实现技术培训、品种布局、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耕种、秸秆还田“六统一”。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多公斤,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大面积开展高产创建的同时,河南省还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办法,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据河南省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17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12.04%。
记者罗辉李钧德李鹏
我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再传捷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克服了严重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总产和单产预计均比去年略有增长,在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基础上,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在连续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九连增,背后有哪些秘诀?
全省上下齐努力政策到位粮满仓
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河南省以占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占全国1/4强的小麦,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200亿公斤。
在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认为,河南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的抓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去年麦播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只有夺取夏粮丰收,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南省认真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3月15日前,就已将全省89.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现到户,并于2月中旬提前安排2亿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抗旱机具进行补贴。
同时,河南省还不断加大对89个产粮大县的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售粮大户、农技推广人员、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科技奖项评癣技术职称评审等向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倾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产粮大县抓粮和有关单位、行业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刘满仓介绍说,由于惠农政策到位快落实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达797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良种覆盖率接近100%。麦播以后,虽然先后两次遭遇严重干旱,但全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使全省夏粮仍然获得较好收成。
面对严重旱情,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对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商会,安排部署各项抗旱措施。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明察暗访,督促抓好落实。
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省财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7.2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打机井86108眼,维修机井20991眼,埋设管道1700万米,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6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今年这么旱的天气,小麦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象。”夏收时节,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留尚村,村民范立军这样告诉记者。
范立军说,从去年小麦播种到今年收获,他家的小麦先后浇了五遍水,这要在以前根本不可能,一是水利设施跟不上,地里可能无水可浇,第二,会觉得不划算而选择放弃。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是近几年政府投资新打了不少机井,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第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不但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连抗旱也都给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抗旱浇水有动力,所以才会有今年的好收成。
向政策要动力向科技要潜力
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向政策要动力的同时,河南省紧紧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实践找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河南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先后启动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目前,河南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5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近400公斤,增长了近10倍。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告诉记者,经验证明,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近几年,河南省十分重视新品种对提高粮食单产的推动作用,除了已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河南省还选育了一批产量潜力比较大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据许为钢介绍,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6个小麦新品种经小面积测产,亩产超过700公斤。其中由温县农民育种专家吕平安培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平安8号”,经河南省科技厅验收,获得亩产730.5公斤的高产纪录。
二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组装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分区域实施主推技术。目前,优良品种、包衣种子、普遍中耕、化学除草、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已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
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充分利用媒体、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讲座、技术明白卡等方式,着力解决好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切实推进体制创新走高效农业之路
到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五年超过千亿斤。有人认为,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河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
河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里?河南省有关部门认为,要想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优质的前提下靠科技驱动、组织创新,充分挖掘单产潜力,让粮农大幅增收,推动粮食生产走上现代高效农业之路。
有鉴于此,近几年,河南省把高产创建当做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创新、良种良法相配合,使农业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已建设万亩以上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300多个,示范片内实现技术培训、品种布局、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耕种、秸秆还田“六统一”。2010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多公斤,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大面积开展高产创建的同时,河南省还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办法,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据河南省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17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12.04%。
今天(12/26日星期四) | 明天(12/27日星期五) | 后天(12/28日星期六) | 第四天(12/29日星期日) | 第五天(12/30日星期一) |
低温-1℃ | 低温-2℃~高温9℃ | 低温0℃~高温11℃ | 低温-2℃~高温13℃ | 低温-1℃~高温10℃ |
转晴 3-4级 |
晴转多云 <3级 |
阴转多云 <3级转3-4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郑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