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火箭冲天,射落一片及时雨(组图)
2011-05-11 来源:网易
●局部旱情缓解
●明日雨方初歇
调整发射架
撕下火箭弹上的塑料纸和编号
装弹
“滴、滴滴、滴滴滴……”发射控制器上的声音越来越急促,工作人员按下发射按钮,“轰”地一声,发射架上的火箭增雨弹腾空而起,拖着一股火焰飞向8000米的高空。
昨日凌晨,在夷陵区分乡镇长岭岗作业点,一场人工增雨正在进行。当天全市有17具火箭和37门高射炮蓄势待发,只等条件适合便发射,从“老天爷”手中抢下更多的降雨以缓解旱情。
等云
10日凌晨0时,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闵宪法来到夷陵区气象局监控室,来不及跟熟人寒暄就跑到唯一开启的电脑前查看卫星云图,看到那层厚厚的白云尚在十堰上空时,他不禁感叹:“还有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宜昌上空,不知道还剩多少雨水留给我们了……”
这位中年汉子用“雁过拔毛”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只是对象由大雁换成了数千米高空的云层。”为了等待那片厚厚的云层,闵从9日下午5时就开始守候在市气象台里。虽然这片云层会在10日当天给宜昌市带来中雨的降水过程,但是这对于已经干旱了4个月的宜昌市远远不够,“今天的人工增雨工作就是让这场雨持续时间更长、下的雨更多。”
此时,夷陵区气象局副局长鲁秀英也一样站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虽然此前鲁已经在现场指导了5次发射作业,但是这一次的意义明显不同:宜昌各地遭遇干旱,夷陵区1~4月的总降水量位居历史同期倒数第三位,在这个重要关头,就等着云层按照预计的时间和方向移到宜昌上空。
凌晨1时20分许,宜昌多地上空形成局部对流云。闵和鲁立即奔向停在院子里的作业车,载着早已准备好的发射器和火箭弹朝分乡镇长岭岗作业点飞奔而去。
追云
从小溪塔东湖四巷到分乡镇长岭岗,车速飞快。因为对流云移动的速度不一定比飞机慢,鲁秀英笑言,“抢在飞机之前抵达长岭岗。”
一路上,闵的手机5分钟就响一次,都是市气象台工作人员通知的云层移动情况。到达长岭岗作业点时,已是凌晨1时26分。此时开始下雨这是局部对流云到来的前兆。来不及穿上雨衣,闵宪法就和几位工作人员开始移动发射架,装火箭弹。不到5分钟时间,小雨变成了暴雨,他们的衣服和裤子都已经湿透,黑色的皮鞋已完全被黄泥裹祝
“方位东南、高度8000米、仰角50°。”闵一边接电话一边告诉工作人员调整发射架。
凌晨1时35分,所有准备工作就绪。这时闵宪法和鲁秀英的电话同时响起发射推迟20分钟左右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这个消息让他们松了一口气,此前关于云层已经移走的担心已经不存在。
射云
凌晨1时57分,闵宪法的电话响起时间恰好,可以发射!
由于发射时需要加压,大约等待了15秒左右,只听到“轰”地一声,一枚火箭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向天空。站在一旁已经捂住耳朵的记者此时感觉周围到处都是轰鸣声,而一旁的工作人员却没有捂耳朵。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已经历过多次发射,司空见惯,“高射炮比这更响,在那附近才要捂耳朵。”
凌晨2时,第二枚火箭弹发射。调整发射器方向之后,2时15分,第三枚火箭弹朝着天空飞去。闵宪法说:“那个方位增雨,很有可能降雨出现在远安和保康等地。”
任务完成,闵一行收拾工具返回小溪塔。路过黄花时,正下着中雨,他说这是第一次发射的2枚火箭弹的作用,火箭弹在发射后,飞行到预定高度就会“一路”播撒碘化银,待燃料燃烧殆尽后就会下坠,“火箭弹在掉下来时会自动打开降落伞,不会对地面造成伤害。”
昨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证实:9日至10日的人工增雨效果十分明显,160个自动雨量站点监测的数据显示,有133个站点降水量超过25毫米。
本报记者聂烽通讯员陈丹/文记者刘康/图
将中雨“增”为大雨
昨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贺有春介绍,截至当日17时,全市7个人工增雨作业点的17具火箭发射器和高射炮,共计发射火箭弹20枚,高炮炮弹600枚。这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宜昌各地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方降暴雨,降水强度超过此前预报的中雨。
增雨规模今年最大
贺有春告诉记者,今年宜昌市已开展人工增雨作业5次,耗弹112发。此次人工增雨过程的耗弹量是前面5次增雨耗弹量的5倍还多。去年,宜昌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共计消耗15000枚炮弹,其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兴山、秭归等地的除冰雹作业,而今年的耗弹预计会偏向人工增雨方面。
人工增雨是何原理
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闵宪法告诉记者,在低于0℃的云中,有大量的过冷水滴存在。火箭弹里装有碘化银的冰核形成剂,可产生千余个冰晶,破坏云中相态结构的稳定状态,通过水汽的凝华,可迅速长大而成雪晶。这样水分从大量的过冷水滴中不断转移到少数冰晶上去,最终形成降水粒子。
●明日雨方初歇
调整发射架
撕下火箭弹上的塑料纸和编号
装弹
“滴、滴滴、滴滴滴……”发射控制器上的声音越来越急促,工作人员按下发射按钮,“轰”地一声,发射架上的火箭增雨弹腾空而起,拖着一股火焰飞向8000米的高空。
昨日凌晨,在夷陵区分乡镇长岭岗作业点,一场人工增雨正在进行。当天全市有17具火箭和37门高射炮蓄势待发,只等条件适合便发射,从“老天爷”手中抢下更多的降雨以缓解旱情。
等云
10日凌晨0时,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闵宪法来到夷陵区气象局监控室,来不及跟熟人寒暄就跑到唯一开启的电脑前查看卫星云图,看到那层厚厚的白云尚在十堰上空时,他不禁感叹:“还有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宜昌上空,不知道还剩多少雨水留给我们了……”
这位中年汉子用“雁过拔毛”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只是对象由大雁换成了数千米高空的云层。”为了等待那片厚厚的云层,闵从9日下午5时就开始守候在市气象台里。虽然这片云层会在10日当天给宜昌市带来中雨的降水过程,但是这对于已经干旱了4个月的宜昌市远远不够,“今天的人工增雨工作就是让这场雨持续时间更长、下的雨更多。”
此时,夷陵区气象局副局长鲁秀英也一样站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虽然此前鲁已经在现场指导了5次发射作业,但是这一次的意义明显不同:宜昌各地遭遇干旱,夷陵区1~4月的总降水量位居历史同期倒数第三位,在这个重要关头,就等着云层按照预计的时间和方向移到宜昌上空。
凌晨1时20分许,宜昌多地上空形成局部对流云。闵和鲁立即奔向停在院子里的作业车,载着早已准备好的发射器和火箭弹朝分乡镇长岭岗作业点飞奔而去。
追云
从小溪塔东湖四巷到分乡镇长岭岗,车速飞快。因为对流云移动的速度不一定比飞机慢,鲁秀英笑言,“抢在飞机之前抵达长岭岗。”
一路上,闵的手机5分钟就响一次,都是市气象台工作人员通知的云层移动情况。到达长岭岗作业点时,已是凌晨1时26分。此时开始下雨这是局部对流云到来的前兆。来不及穿上雨衣,闵宪法就和几位工作人员开始移动发射架,装火箭弹。不到5分钟时间,小雨变成了暴雨,他们的衣服和裤子都已经湿透,黑色的皮鞋已完全被黄泥裹祝
“方位东南、高度8000米、仰角50°。”闵一边接电话一边告诉工作人员调整发射架。
凌晨1时35分,所有准备工作就绪。这时闵宪法和鲁秀英的电话同时响起发射推迟20分钟左右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这个消息让他们松了一口气,此前关于云层已经移走的担心已经不存在。
射云
凌晨1时57分,闵宪法的电话响起时间恰好,可以发射!
由于发射时需要加压,大约等待了15秒左右,只听到“轰”地一声,一枚火箭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向天空。站在一旁已经捂住耳朵的记者此时感觉周围到处都是轰鸣声,而一旁的工作人员却没有捂耳朵。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已经历过多次发射,司空见惯,“高射炮比这更响,在那附近才要捂耳朵。”
凌晨2时,第二枚火箭弹发射。调整发射器方向之后,2时15分,第三枚火箭弹朝着天空飞去。闵宪法说:“那个方位增雨,很有可能降雨出现在远安和保康等地。”
任务完成,闵一行收拾工具返回小溪塔。路过黄花时,正下着中雨,他说这是第一次发射的2枚火箭弹的作用,火箭弹在发射后,飞行到预定高度就会“一路”播撒碘化银,待燃料燃烧殆尽后就会下坠,“火箭弹在掉下来时会自动打开降落伞,不会对地面造成伤害。”
昨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证实:9日至10日的人工增雨效果十分明显,160个自动雨量站点监测的数据显示,有133个站点降水量超过25毫米。
本报记者聂烽通讯员陈丹/文记者刘康/图
将中雨“增”为大雨
昨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贺有春介绍,截至当日17时,全市7个人工增雨作业点的17具火箭发射器和高射炮,共计发射火箭弹20枚,高炮炮弹600枚。这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宜昌各地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方降暴雨,降水强度超过此前预报的中雨。
增雨规模今年最大
贺有春告诉记者,今年宜昌市已开展人工增雨作业5次,耗弹112发。此次人工增雨过程的耗弹量是前面5次增雨耗弹量的5倍还多。去年,宜昌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共计消耗15000枚炮弹,其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兴山、秭归等地的除冰雹作业,而今年的耗弹预计会偏向人工增雨方面。
人工增雨是何原理
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闵宪法告诉记者,在低于0℃的云中,有大量的过冷水滴存在。火箭弹里装有碘化银的冰核形成剂,可产生千余个冰晶,破坏云中相态结构的稳定状态,通过水汽的凝华,可迅速长大而成雪晶。这样水分从大量的过冷水滴中不断转移到少数冰晶上去,最终形成降水粒子。
今天(11/23日星期六) | 明天(11/24日星期日) | 后天(11/25日星期一) |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
低温9℃ | 低温4℃~高温14℃ | 低温4℃~高温10℃ | 低温4℃~高温15℃ | 低温5℃~高温18℃ |
转小雨 <3级 |
小雨转多云 <3级 |
阴 <3级 |
多云 <3级 |
晴 <3级 |
宜昌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