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徐州市:生态格局变化"徐州南迁800里"
2010-04-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于4月27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森林低碳城市两型社会”中国经济网现场直播本届论坛。图为徐州市副市长漆冠山。鲁南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梁梦晚)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漆冠山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介绍说,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1%跃升至近30%,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组委会提供这一难得的交流平台,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演讲,为我市创建森林城市坚定了信心。首先我代表徐州市人民政府,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徐州生态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徐州的情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946万,辖4县、2个县级市、6个区。徐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文化闻名于世。徐州是一座不幸的城市,历史记载,3000年间这里发生了500场战争,一次次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石灰岩构造的山峦,千年裸露,寸木不生。以至于1952年毛泽东登上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号召徐州“发动群众,上山造林”。徐州是一座顽强的城市,60年来,响应国家号召,徐州人民义务植树,男女老少,筐抬钎凿,绿化荒山,绿化平原,从未终止。徐州更是一座幸福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张敬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和省林业部门一直关心支持徐州绿化事业发展,2008年10月22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到徐州调研指导绿化和林业产业工作;副局长李育才等林业部门领导和专家也多次来徐指导我市生态建设。2010年2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聚万众之力”冲刺的号角在徐州大地吹响。
目前,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1%跃升至近30%,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64%,绿化覆盖率41.6%,人均公共绿地13.52平方米,均已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徐州已从昔日一个典型煤都、童山秃岭,发展成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徐州这个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的城市,已经实现从“黑能源”到“绿能源”的华丽转身。今天的湖光山色、水墨丹青,凝结着几代徐州人的心血和智慧。
60年凿山播绿60万亩,72座山头森林全覆盖。徐州的城市名片里,如今有一个新头衔:“全国平原绿化十佳城市”。徐州以“中国石灰岩山地高标准造林的示范”得此殊荣。据参加当年绿化的人回忆说,山上都是大青石,就是用铁钎在石头上一点一点地凿出个坑,再从山下背土、拎水上来,才能把树苗栽上去。那时两个工人用风钻一天只能打一个坑,有时还用上爆破手段。从山下背的土包平均每袋30斤重,还要爬上300米山坡,20个人干一上午才能种下一棵树,一个小山坡,要栽整整3个月。
徐州市区及周边山头,主要是石灰岩,平均土壤厚度不超过10厘米,加上气候骤旱骤涝,根本无法保持水土,一桶水倒下去,5分钟内渗漏得只剩一片水渍。为破解石灰岩山地的绿化难题,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摸索,想出了多种妙招:“见缝插树”,用风镐拓宽岩石缝隙,在缝隙里填土种树;筑垒“鱼鳞坑”,在山坡上垒砖砌石,形成一个个看起来像鱼鳞的树坑,再在里面种植树木,对付断崖,把草籽混入泥浆,高压喷到断崖上,让种子落在缝隙里生长。即使是这样,2002年末,全市尚有20多万亩荒石山未被绿化。
面对自然条件的艰难,徐州人没有退却,以一种决不服输的劲头,发起了更猛烈地进攻,打响了我市荒山绿化攻坚战。2007年1月,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加大对市区荒山的绿化力度,用3年时间完成市区范围内2.5万亩荒山绿化。市、县、镇三级联动加大荒山绿化投入,2007年-2009年市政府在市区山地绿化工程共投入资金1.5亿元,平均每亩投资4500多元,重点山头每亩投资高达1.1万元;
今年又绿化荒山1万亩,市级公共投入达到历史最多。经过60余年的持续努力,全市60余万亩荒山艰难地披上了绿装。其中规划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今年4月,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在新华日报作出批示“徐州植树造林、见缝插绿的经验值得全省推广”。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作出批示,指出:“请省林业局按照梁书记要求,总结推广徐州植树造林好的经验,更大力度地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这是对徐州人民大搞荒山绿化的最好褒奖。
生态修复徐州“南迁800里”。自然之美是城市建设对生态之美的追求,合理建设青山、碧水、绿树、繁花则是对城市生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徐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市民对绿色期盼为诉求,以民生工程牵引为根本,唱响“修、显、建”三部曲,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变化。所谓“修”,就是修复生态植被。对市区周边一些石宕口、采石场旧址,通过生态挂网喷播,把山体石层用钢丝网包裹,然后把种植土和草种混合喷播到网上,形成泥土、草种的覆盖;同时采用常绿与落叶、外来与乡土树种相结合的办法,遮挡采石面,形成高大绿色屏障;还巧妙利用过去开矿时的遗址,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建成了国内首座宕口遗址公园。
所谓“显”,就是显山露水。徐州建成区内部分山体和湖边曾被大量店铺、住宅占据。2003年以来,徐州市大规模开展“显山露水”工程,投资5亿多元,搬迁拆除了山坡内杂乱无章的店铺和违章建筑,兴建滨湖绿地,实施了十里杏花、五百亩荷塘等一大批精品绿化,拓展森林空间,再现森林景观。所谓“建”,就是扩湖建绿。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通过扩建城区及周边6大湖泊,美化观岸景观,着力打造湖泊生态绿地群。“荒山造景、湖泊扩景”是徐州拓展城市“绿肺”、打造城市森林的大手笔。
以荒山绿化、湖泊生态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徐州加强了城市主次干道、广尝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市区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100多处公共绿地,在闹市开辟了一片片绿色港湾,市民出行4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五年来,徐州总计投入267亿元,实施178项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工程。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到组织规划的大片“泼绿”,形成了“一路一景致,一园一特色,楚风汉韵、山水相依”的园林城市风格。
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就是“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
工程造林率先创新绿化体制。如果说是技术创新让苗木在石头上扎下了根,那么让森林绿地连成片的法宝则是体制创新。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绿色徐州”建设,采用“租地绿化”、“工程代建”等新方式、新机制,积极致力于打造绿色空间,园林精品不断涌现。以往徐州的绿化工作主要都是组织机关干部、学生、部队义务植树造林,树木成活率低;后来演变成以每亩800元的拨款交给各个区组织完成,其效果也没有太大改观。
2006年,徐州在全国首创山地绿化招投标机制。绿化项目请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以8000元/亩的价格,面向全国招施工队,合同期3年。移交的时候按棵点算,少一棵树,减一份钱,留给施工队的合理利润只有10%,一旦管护不好,就会挣不到钱。用这种模式,徐州林木成活率从原来的20%一跃升至90%以上。
迈向新目标践行绿色宣言。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森林是文明的摇篮,是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绿色之都、生态之城,是徐州的必然选择,是徐州人民的绿色宣言。去年,徐州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张敬华主持召开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程红主任出席会议,要求徐州以“生态建设、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勤俭节约”的理念开展创建活动,真正把创建工作办实办好;省林业局夏春胜局长到会指导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踊跃参与城乡绿化,积极弘扬生态文明,“植绿、兴绿、爱绿、护绿”已蔚然成风。如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进程已经全面开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市有信心、有决心建成有山水林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水孕育了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植树造绿,建设生态城市,回报大自然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为子孙万代留下绿色,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梁梦晚)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漆冠山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介绍说,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1%跃升至近30%,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组委会提供这一难得的交流平台,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演讲,为我市创建森林城市坚定了信心。首先我代表徐州市人民政府,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徐州生态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徐州的情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946万,辖4县、2个县级市、6个区。徐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文化闻名于世。徐州是一座不幸的城市,历史记载,3000年间这里发生了500场战争,一次次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石灰岩构造的山峦,千年裸露,寸木不生。以至于1952年毛泽东登上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号召徐州“发动群众,上山造林”。徐州是一座顽强的城市,60年来,响应国家号召,徐州人民义务植树,男女老少,筐抬钎凿,绿化荒山,绿化平原,从未终止。徐州更是一座幸福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张敬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和省林业部门一直关心支持徐州绿化事业发展,2008年10月22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到徐州调研指导绿化和林业产业工作;副局长李育才等林业部门领导和专家也多次来徐指导我市生态建设。2010年2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聚万众之力”冲刺的号角在徐州大地吹响。
目前,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1%跃升至近30%,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64%,绿化覆盖率41.6%,人均公共绿地13.52平方米,均已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徐州已从昔日一个典型煤都、童山秃岭,发展成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徐州这个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的城市,已经实现从“黑能源”到“绿能源”的华丽转身。今天的湖光山色、水墨丹青,凝结着几代徐州人的心血和智慧。
60年凿山播绿60万亩,72座山头森林全覆盖。徐州的城市名片里,如今有一个新头衔:“全国平原绿化十佳城市”。徐州以“中国石灰岩山地高标准造林的示范”得此殊荣。据参加当年绿化的人回忆说,山上都是大青石,就是用铁钎在石头上一点一点地凿出个坑,再从山下背土、拎水上来,才能把树苗栽上去。那时两个工人用风钻一天只能打一个坑,有时还用上爆破手段。从山下背的土包平均每袋30斤重,还要爬上300米山坡,20个人干一上午才能种下一棵树,一个小山坡,要栽整整3个月。
徐州市区及周边山头,主要是石灰岩,平均土壤厚度不超过10厘米,加上气候骤旱骤涝,根本无法保持水土,一桶水倒下去,5分钟内渗漏得只剩一片水渍。为破解石灰岩山地的绿化难题,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摸索,想出了多种妙招:“见缝插树”,用风镐拓宽岩石缝隙,在缝隙里填土种树;筑垒“鱼鳞坑”,在山坡上垒砖砌石,形成一个个看起来像鱼鳞的树坑,再在里面种植树木,对付断崖,把草籽混入泥浆,高压喷到断崖上,让种子落在缝隙里生长。即使是这样,2002年末,全市尚有20多万亩荒石山未被绿化。
面对自然条件的艰难,徐州人没有退却,以一种决不服输的劲头,发起了更猛烈地进攻,打响了我市荒山绿化攻坚战。2007年1月,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加大对市区荒山的绿化力度,用3年时间完成市区范围内2.5万亩荒山绿化。市、县、镇三级联动加大荒山绿化投入,2007年-2009年市政府在市区山地绿化工程共投入资金1.5亿元,平均每亩投资4500多元,重点山头每亩投资高达1.1万元;
今年又绿化荒山1万亩,市级公共投入达到历史最多。经过60余年的持续努力,全市60余万亩荒山艰难地披上了绿装。其中规划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今年4月,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在新华日报作出批示“徐州植树造林、见缝插绿的经验值得全省推广”。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作出批示,指出:“请省林业局按照梁书记要求,总结推广徐州植树造林好的经验,更大力度地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这是对徐州人民大搞荒山绿化的最好褒奖。
生态修复徐州“南迁800里”。自然之美是城市建设对生态之美的追求,合理建设青山、碧水、绿树、繁花则是对城市生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徐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市民对绿色期盼为诉求,以民生工程牵引为根本,唱响“修、显、建”三部曲,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变化。所谓“修”,就是修复生态植被。对市区周边一些石宕口、采石场旧址,通过生态挂网喷播,把山体石层用钢丝网包裹,然后把种植土和草种混合喷播到网上,形成泥土、草种的覆盖;同时采用常绿与落叶、外来与乡土树种相结合的办法,遮挡采石面,形成高大绿色屏障;还巧妙利用过去开矿时的遗址,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建成了国内首座宕口遗址公园。
所谓“显”,就是显山露水。徐州建成区内部分山体和湖边曾被大量店铺、住宅占据。2003年以来,徐州市大规模开展“显山露水”工程,投资5亿多元,搬迁拆除了山坡内杂乱无章的店铺和违章建筑,兴建滨湖绿地,实施了十里杏花、五百亩荷塘等一大批精品绿化,拓展森林空间,再现森林景观。所谓“建”,就是扩湖建绿。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通过扩建城区及周边6大湖泊,美化观岸景观,着力打造湖泊生态绿地群。“荒山造景、湖泊扩景”是徐州拓展城市“绿肺”、打造城市森林的大手笔。
以荒山绿化、湖泊生态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徐州加强了城市主次干道、广尝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市区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100多处公共绿地,在闹市开辟了一片片绿色港湾,市民出行4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五年来,徐州总计投入267亿元,实施178项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工程。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到组织规划的大片“泼绿”,形成了“一路一景致,一园一特色,楚风汉韵、山水相依”的园林城市风格。
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就是“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
工程造林率先创新绿化体制。如果说是技术创新让苗木在石头上扎下了根,那么让森林绿地连成片的法宝则是体制创新。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绿色徐州”建设,采用“租地绿化”、“工程代建”等新方式、新机制,积极致力于打造绿色空间,园林精品不断涌现。以往徐州的绿化工作主要都是组织机关干部、学生、部队义务植树造林,树木成活率低;后来演变成以每亩800元的拨款交给各个区组织完成,其效果也没有太大改观。
2006年,徐州在全国首创山地绿化招投标机制。绿化项目请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以8000元/亩的价格,面向全国招施工队,合同期3年。移交的时候按棵点算,少一棵树,减一份钱,留给施工队的合理利润只有10%,一旦管护不好,就会挣不到钱。用这种模式,徐州林木成活率从原来的20%一跃升至90%以上。
迈向新目标践行绿色宣言。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森林是文明的摇篮,是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绿色之都、生态之城,是徐州的必然选择,是徐州人民的绿色宣言。去年,徐州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张敬华主持召开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程红主任出席会议,要求徐州以“生态建设、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勤俭节约”的理念开展创建活动,真正把创建工作办实办好;省林业局夏春胜局长到会指导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踊跃参与城乡绿化,积极弘扬生态文明,“植绿、兴绿、爱绿、护绿”已蔚然成风。如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进程已经全面开启,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市有信心、有决心建成有山水林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水孕育了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植树造绿,建设生态城市,回报大自然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为子孙万代留下绿色,谢谢大家!
今天(11/24日星期日) | 明天(11/25日星期一) | 后天(11/26日星期二) | 第四天(11/27日星期三) | 第五天(11/28日星期四) |
低温9℃~高温13℃ | 低温1℃~高温9℃ | 低温1℃~高温7℃ | 低温1℃~高温4℃ | 低温2℃~高温8℃ |
阴转小雨 <3级 |
中雨转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徐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