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我市气象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0-12-22 来源:许昌新网
“十一五”是我市气象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气象部门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大力发展气象事业,气象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人民安康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科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新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幢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以“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为台站建设目标,以提升预报预测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能力建设目标。
综合探测网基本形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大基础业务的投资力度,对713天气雷达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8个、乡镇自动雨量站70个;完成许昌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国家气象观测站自动化改造,建成土壤水分监测站5个,同时加快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了各类气象观测资料的实时调阅查询。
预报预测业务精细化,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了新一代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市(县)预报会商业务平台,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期预报得到了加强,预警信息覆盖率在8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4%,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本世纪前10年的1∶50。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市气象系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多方面提升队伍素质,加大在岗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有30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是5年前的2倍;拥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8人,其中盛市级业务拔尖人才2人。这些科技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台站建设富有成效,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将基本气象事业费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的支持,市局和4个县(市)局实施了综合改善和部分项目建设,全部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更新配备了业务标准化设备以及其他现代化设施,基层台站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气象部门5个独立创建单位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达4个,禹州市气象局、长葛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市气象局和鄢陵县气象局被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被市纪委等单位命名为“首批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全市气象系统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丰富服务内容,及时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重要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信息等决策气象服务,为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为农气象服务逐步实现精细化和多样化;气象信息覆盖面明显扩大并积极向基层延伸,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在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全市乡镇达100%、村级在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在90%以上,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多次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气象服务工作在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和各类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7月份的防汛抗洪、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入冬的首场特大暴雪等气象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依据、防御措施、应对建议等,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在2006年7月2日和2008年7月13日至14日,全市突下罕见特大暴雨,气象预报、情报信息为科学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08年至2009年的秋冬特大连旱气象服务中,全市气象部门反应迅速,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群众提供生产建议和技术支持,在全省抗旱保苗保丰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并出色完成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来许视察以及历届中原花博会、三国文化周等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任务。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高
我市气象系统建成新一代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区域性强对流诊断分析预报、冬春季沙尘天气短期预报、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等10余项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市、县二级预报会商业务平台,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期预报得到了加强,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0%。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4%,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本世纪前10年的1∶50。
完善市级气候业务系统平台,实时开展气候监测和评估业务,定期发布汛期、春播、三夏、麦播期气候趋势预测,滚动发布月、季尺度短期气候预测。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预报预测产品不断丰富,开展了地质灾害、空气质量、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潜势、农用天气、高温中暑气象等级等专业专项气象预报,气象预报预测领域进一步拓宽。预报预测准确率逐步提高,月降水、温度趋势预测准确率较“十五”期间分别提高0.9、2.2个百分点,中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专业气象预报产品新增4种,为农服务预报产品新增6种,气象服务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显著
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全市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节,每年发布农用天气预报、产量预报、主要作物发育期预报、适宜收获期和适宜播种期预报、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等服务产品数百期,送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等科技优势,及时提供卫星遥感监测信息,为全市遏制秸秆焚烧发挥了有效作用。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亿公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今年,在经历低温连阴雨灾害后,我市夏粮总产量达到了15.1亿公斤,平均亩产470公斤,夏粮总产和单产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农业气象服务已由过去主要为农事活动某些生产环节服务,拓展到为各个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
全市自动气象站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市完成5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改造,新建18个乡镇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70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密度和监测准确率大幅提升,与713多普勒雷达、卫星遥感监测设备一起构筑了空间、地面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
我市新建2个国家农业气象二级观测站、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业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完善,自动化建设步伐加快;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建成实景观测系统;新建1个酸雨观测站。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通信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建成省局—市局—县(市)局的MPLS-VPN气象通信备份线路;对省局—市局视频会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初步建成市局、县(市)局视频会商系统。市气象信息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核心交换机进行了升级,建成了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深入推进
我市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建立。市气象局与市发改委、市安监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电信运营商等单位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或联合发文,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社区、农村、学校和矿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向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已建成4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3000多名兼职气象信息员;开展全市中小学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共排查1375所,已整改413所。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完成全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报告,绘制全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完成1984年至2007年历史气象灾情普查资料订正、完善,建立全市气象灾情数据库;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和源头治理,联合市发改委、安监部门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目前已对5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
积极开展气象变化研究等工作。市气象部门编写了《许昌市近50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加强了气候变化对许昌市水资源和许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开展了风能资料调查评估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高、综合效益凸显
积极推进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我市建成标准化固定炮站8个;新增高炮5门,达到11门;新增火箭发射系统6套,达到16套;地面作业控制面积增加20%,达到全市国土面积的60%。我市建立了基于GIS的用于盛市、县3级作业单位的人影业务系统,提高了指挥科学性和信息传递效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季节性向常年性、常规化转变,由应急抗旱型向蓄水型、生态型转变,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高科技水平、总体效益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防雹增雨作业22次,比“十五”期间增加60%,火箭弹(炮弹)用量比“十五”增加一倍以上,年均增水约3225万吨,防雹保护面积298平方公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2009年春季的抗旱保苗夺丰收保障工作中人影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和人才支撑显著增强
我市组建了许昌应用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和气候监测诊断、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增雨消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共有4项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10余人次参加了全国学术交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收入EI和ISTP3篇。
全市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与“十五”末相比,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7%提高到8%,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由53%提高到8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由11%提高到37%;有3人先后获得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值班预报员、优秀维护与开发员称号,2人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优秀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和杰出青年工作者;建立了天气预报、气候应用、农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4个科技创新团队。
气象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
《许昌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进一步健全了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市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许政〔2006〕68号)、《关于成立许昌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许政文〔2009〕44号)、《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许政办〔2010〕134号)、《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许昌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更名并调整成员的通知》(许政文〔2009〕47号)等重要文件,深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气象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市气象局法制工作机构更加完善,建立了37人的专兼职执法队伍;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气象法律知识竞赛100余次;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建立健全了《许昌市气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6项制度;执法水平明显提高,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案件56起;认真履行行业管理、雷电灾害防御、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等一系列社会管理职能,气象事业整体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新轨道。
和谐部门建设成果丰硕
全市基层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进行综合环境整治,显著改善全市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软件硬件并举、促进部门和谐、推进科学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全市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全市气象部门5个独立创建单位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达4个,禹州市气象局、长葛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市气象局和鄢陵县气象局被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被市纪委等单位命名为“首批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许昌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军)
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科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新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幢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以“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为台站建设目标,以提升预报预测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能力建设目标。
综合探测网基本形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大基础业务的投资力度,对713天气雷达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8个、乡镇自动雨量站70个;完成许昌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国家气象观测站自动化改造,建成土壤水分监测站5个,同时加快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了各类气象观测资料的实时调阅查询。
预报预测业务精细化,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了新一代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市(县)预报会商业务平台,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期预报得到了加强,预警信息覆盖率在8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4%,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本世纪前10年的1∶50。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市气象系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多方面提升队伍素质,加大在岗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有30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是5年前的2倍;拥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8人,其中盛市级业务拔尖人才2人。这些科技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台站建设富有成效,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将基本气象事业费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的支持,市局和4个县(市)局实施了综合改善和部分项目建设,全部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更新配备了业务标准化设备以及其他现代化设施,基层台站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气象部门5个独立创建单位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达4个,禹州市气象局、长葛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市气象局和鄢陵县气象局被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被市纪委等单位命名为“首批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全市气象系统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丰富服务内容,及时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重要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信息等决策气象服务,为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为农气象服务逐步实现精细化和多样化;气象信息覆盖面明显扩大并积极向基层延伸,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在内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全市乡镇达100%、村级在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在90%以上,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多次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气象服务工作在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和各类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7月份的防汛抗洪、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入冬的首场特大暴雪等气象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依据、防御措施、应对建议等,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在2006年7月2日和2008年7月13日至14日,全市突下罕见特大暴雨,气象预报、情报信息为科学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08年至2009年的秋冬特大连旱气象服务中,全市气象部门反应迅速,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群众提供生产建议和技术支持,在全省抗旱保苗保丰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并出色完成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来许视察以及历届中原花博会、三国文化周等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任务。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高
我市气象系统建成新一代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区域性强对流诊断分析预报、冬春季沙尘天气短期预报、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等10余项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市、县二级预报会商业务平台,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期预报得到了加强,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0%。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目前的2%至4%,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本世纪前10年的1∶50。
完善市级气候业务系统平台,实时开展气候监测和评估业务,定期发布汛期、春播、三夏、麦播期气候趋势预测,滚动发布月、季尺度短期气候预测。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预报预测产品不断丰富,开展了地质灾害、空气质量、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潜势、农用天气、高温中暑气象等级等专业专项气象预报,气象预报预测领域进一步拓宽。预报预测准确率逐步提高,月降水、温度趋势预测准确率较“十五”期间分别提高0.9、2.2个百分点,中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专业气象预报产品新增4种,为农服务预报产品新增6种,气象服务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显著
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全市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节,每年发布农用天气预报、产量预报、主要作物发育期预报、适宜收获期和适宜播种期预报、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等服务产品数百期,送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等科技优势,及时提供卫星遥感监测信息,为全市遏制秸秆焚烧发挥了有效作用。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亿公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今年,在经历低温连阴雨灾害后,我市夏粮总产量达到了15.1亿公斤,平均亩产470公斤,夏粮总产和单产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农业气象服务已由过去主要为农事活动某些生产环节服务,拓展到为各个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
全市自动气象站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市完成5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改造,新建18个乡镇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70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密度和监测准确率大幅提升,与713多普勒雷达、卫星遥感监测设备一起构筑了空间、地面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
我市新建2个国家农业气象二级观测站、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业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完善,自动化建设步伐加快;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建成实景观测系统;新建1个酸雨观测站。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通信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建成省局—市局—县(市)局的MPLS-VPN气象通信备份线路;对省局—市局视频会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初步建成市局、县(市)局视频会商系统。市气象信息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核心交换机进行了升级,建成了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深入推进
我市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建立。市气象局与市发改委、市安监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电信运营商等单位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或联合发文,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社区、农村、学校和矿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向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已建成4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3000多名兼职气象信息员;开展全市中小学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共排查1375所,已整改413所。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完成全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报告,绘制全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完成1984年至2007年历史气象灾情普查资料订正、完善,建立全市气象灾情数据库;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和源头治理,联合市发改委、安监部门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目前已对5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
积极开展气象变化研究等工作。市气象部门编写了《许昌市近50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加强了气候变化对许昌市水资源和许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开展了风能资料调查评估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高、综合效益凸显
积极推进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我市建成标准化固定炮站8个;新增高炮5门,达到11门;新增火箭发射系统6套,达到16套;地面作业控制面积增加20%,达到全市国土面积的60%。我市建立了基于GIS的用于盛市、县3级作业单位的人影业务系统,提高了指挥科学性和信息传递效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季节性向常年性、常规化转变,由应急抗旱型向蓄水型、生态型转变,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高科技水平、总体效益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防雹增雨作业22次,比“十五”期间增加60%,火箭弹(炮弹)用量比“十五”增加一倍以上,年均增水约3225万吨,防雹保护面积298平方公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2009年春季的抗旱保苗夺丰收保障工作中人影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和人才支撑显著增强
我市组建了许昌应用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和气候监测诊断、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增雨消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共有4项成果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10余人次参加了全国学术交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收入EI和ISTP3篇。
全市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与“十五”末相比,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7%提高到8%,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由53%提高到8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由11%提高到37%;有3人先后获得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值班预报员、优秀维护与开发员称号,2人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优秀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和杰出青年工作者;建立了天气预报、气候应用、农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4个科技创新团队。
气象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
《许昌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进一步健全了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市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许政〔2006〕68号)、《关于成立许昌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许政文〔2009〕44号)、《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许政办〔2010〕134号)、《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许昌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更名并调整成员的通知》(许政文〔2009〕47号)等重要文件,深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气象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市气象局法制工作机构更加完善,建立了37人的专兼职执法队伍;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气象法律知识竞赛100余次;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建立健全了《许昌市气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6项制度;执法水平明显提高,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案件56起;认真履行行业管理、雷电灾害防御、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等一系列社会管理职能,气象事业整体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新轨道。
和谐部门建设成果丰硕
全市基层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进行综合环境整治,显著改善全市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软件硬件并举、促进部门和谐、推进科学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全市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全市气象部门5个独立创建单位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达4个,禹州市气象局、长葛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市气象局和鄢陵县气象局被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被市纪委等单位命名为“首批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许昌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军)
今天(11/24日星期日) | 明天(11/25日星期一) | 后天(11/26日星期二) | 第四天(11/27日星期三) | 第五天(11/28日星期四) |
低温6℃~高温10℃ | 低温-1℃~高温12℃ | 低温-1℃~高温9℃ | 低温0℃~高温8℃ | 低温2℃~高温11℃ |
小雨 <3级 |
多云转晴 3-4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4级 |
晴 3-4级转<3级 |
许昌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