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安徽绿茶之乡成就“郎溪现象”
2011-02-11 来源:搜狐网
深圳商报记者夏和顺发自安徽郎溪
皖江开发看宣城,宣城发展看郎溪。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吃家乡菜、喝家乡酒,听家乡歌舞,会乡亲朋友,记者在家乡郎溪感受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三,郎溪县委、县政府召开在外人士新春联谊会,数百位同乡欢聚一堂。记者躬逢其盛,感受到了其乐融融的乡情。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郎溪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34万,与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交界,处于国家级示范区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前沿,地域优越明显。
郎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又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境内有8万多亩茶园。多年以前,郎溪经济发展滞后,长期给人贫困落后的印象。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皖江经济示范区的崛起,郎溪更是迎头赶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
以交通为例,记者更是亲身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以往记者回乡,一到郎溪境内,道路便是坑坑洼洼,四处泥泞,如遇雨雪天气,更是举步维艰。但是现在不同了,宣杭高速公路贯通郎溪,进入县城,道路四通八达,整洁壮观,回到乡下,也是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郎溪县城老城区原来面积仅4平方公里、道路两纵三横。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道路出行及配套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十一五”期间,该县下大力气进行城市建设,进一步明晰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新规划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仅2009年,该县即投入4.2亿元用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12条道路全面开工,城市路网框架全面形成,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市政项目相继竣工。
据介绍,郎溪今后在注重发展工、农业的同时,会利用长三角后花园的优势,重点突出服务行业,目前在建项目中,就包括一座四星级宾馆。
“郎溪现象”备受关注
新春联谊会上,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县长余宏汉介绍,“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励精图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跨入了奋力起跳的新征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238亿元,利用外资5200万美元,分别是“十五”的12倍和5倍。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是“十五”的7倍。201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0多亿元,财政收入近8亿元。
在工业方面,郎溪完成了“两区三园”扩区升级,规划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其中郎溪经济开发区、十字开发区先后被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近两年来,园区建设加速发展,郎溪经济开发区一期23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企业基本布满;一大批产业集群相继落户,如开发区内的无锡工业园,吸引资金超过150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8个。
郎溪的超常规发展,被省委、省政府赞誉为“郎溪现象”。余宏汉很自豪地引用省领导的一句话说:“如果全省都像郎溪一样,那么安徽的崛起指日可待。”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郎溪并没有放弃对农林渔业的重视。比如茶叶生产,郎溪目前已经注册8个绿茶商标,成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精制茶叶加工中心和中国绿茶主要出口基地,年出口绿茶3万余吨。
邵建华说,郎溪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黄金十年”,我们一定咬定目标、矢志不渝,郎溪发展一定会大踏步前行。
不让传统文化断流
郎溪县委宣传部长吕旻告诉记者,近几年,郎溪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县委、县政府最近通过了建设“文化郎溪”的方案,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
郎溪历史上曾是一个移民县,各地文化元素在此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历史积淀深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地方民俗,如云舞、跳五猖、降福会、小马灯、大马灯、跳八卦、大小锣鼓和大小喇叭等等。今年春节,记者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旱船歌、猴子舞,不禁勾起儿时的记忆,倍感亲切。
据悉,郎溪县目前正在搜集、整理、发掘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吕旻告诉记者,家乡的郎川河断流固然令人担忧,但还有补救的办法,而传统的文化的断流则更加可怕,因为它不能再生和复原。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上去以后,郎溪县开始全力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他们正在筹划编辑出版《郎溪文化丛书》和《郎溪作家精品集》。
吕旻说,相信经过几年的建设,文化一定不会再是郎溪的软肋,郎溪民众的素质和郎溪的品牌和知名度一定会大大提高。据悉,最近,郎溪县梅渚镇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姚村乡姚村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皖江开发看宣城,宣城发展看郎溪。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吃家乡菜、喝家乡酒,听家乡歌舞,会乡亲朋友,记者在家乡郎溪感受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三,郎溪县委、县政府召开在外人士新春联谊会,数百位同乡欢聚一堂。记者躬逢其盛,感受到了其乐融融的乡情。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郎溪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34万,与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交界,处于国家级示范区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前沿,地域优越明显。
郎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又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境内有8万多亩茶园。多年以前,郎溪经济发展滞后,长期给人贫困落后的印象。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皖江经济示范区的崛起,郎溪更是迎头赶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
以交通为例,记者更是亲身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以往记者回乡,一到郎溪境内,道路便是坑坑洼洼,四处泥泞,如遇雨雪天气,更是举步维艰。但是现在不同了,宣杭高速公路贯通郎溪,进入县城,道路四通八达,整洁壮观,回到乡下,也是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郎溪县城老城区原来面积仅4平方公里、道路两纵三横。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道路出行及配套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十一五”期间,该县下大力气进行城市建设,进一步明晰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新规划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仅2009年,该县即投入4.2亿元用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12条道路全面开工,城市路网框架全面形成,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市政项目相继竣工。
据介绍,郎溪今后在注重发展工、农业的同时,会利用长三角后花园的优势,重点突出服务行业,目前在建项目中,就包括一座四星级宾馆。
“郎溪现象”备受关注
新春联谊会上,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县长余宏汉介绍,“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励精图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跨入了奋力起跳的新征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238亿元,利用外资5200万美元,分别是“十五”的12倍和5倍。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是“十五”的7倍。201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0多亿元,财政收入近8亿元。
在工业方面,郎溪完成了“两区三园”扩区升级,规划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其中郎溪经济开发区、十字开发区先后被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近两年来,园区建设加速发展,郎溪经济开发区一期23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企业基本布满;一大批产业集群相继落户,如开发区内的无锡工业园,吸引资金超过150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8个。
郎溪的超常规发展,被省委、省政府赞誉为“郎溪现象”。余宏汉很自豪地引用省领导的一句话说:“如果全省都像郎溪一样,那么安徽的崛起指日可待。”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郎溪并没有放弃对农林渔业的重视。比如茶叶生产,郎溪目前已经注册8个绿茶商标,成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精制茶叶加工中心和中国绿茶主要出口基地,年出口绿茶3万余吨。
邵建华说,郎溪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黄金十年”,我们一定咬定目标、矢志不渝,郎溪发展一定会大踏步前行。
不让传统文化断流
郎溪县委宣传部长吕旻告诉记者,近几年,郎溪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县委、县政府最近通过了建设“文化郎溪”的方案,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
郎溪历史上曾是一个移民县,各地文化元素在此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历史积淀深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地方民俗,如云舞、跳五猖、降福会、小马灯、大马灯、跳八卦、大小锣鼓和大小喇叭等等。今年春节,记者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旱船歌、猴子舞,不禁勾起儿时的记忆,倍感亲切。
据悉,郎溪县目前正在搜集、整理、发掘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吕旻告诉记者,家乡的郎川河断流固然令人担忧,但还有补救的办法,而传统的文化的断流则更加可怕,因为它不能再生和复原。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上去以后,郎溪县开始全力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他们正在筹划编辑出版《郎溪文化丛书》和《郎溪作家精品集》。
吕旻说,相信经过几年的建设,文化一定不会再是郎溪的软肋,郎溪民众的素质和郎溪的品牌和知名度一定会大大提高。据悉,最近,郎溪县梅渚镇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姚村乡姚村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0℃~高温10℃ | 低温-1℃~高温7℃ | 低温-1℃~高温10℃ | 低温-1℃~高温12℃ | 低温-1℃~高温13℃ |
多云 3-4级转<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宣城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