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多灾之年 秋粮能否丰收 探寻秋粮生产背后的科技
2010-10-06
新华网
多灾之年,秋粮能否丰收
探寻秋粮生产背后的科技力量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张辛欣)已到收获季节,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的玉米却杆直穗重,仍在茁壮生长,与周围早已收割完毕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是因受灾还没成熟?还是新的品种?科技专家告诉记者,玉米晚收一天,单产能增加5公斤之多,这是今年秋粮生产科技创新的成果。
频发的气象灾害让今年的粮食生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调整技术路线、开展科学抗灾、推进高产创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科学手段的运用,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过半,从各地情况看,秋粮生产呈面积增加、单产提高的趋势,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科技创新发挥窗口效应
玉米成熟时节,山东省兖州市农科所副所长王西芝每隔几天就要进行这样一项工作:把玉米籽粒剥下来烘干,测量干物质重量,计算比前一次增重多少。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以前总是估摸个大概就收获了,玉米的产量并没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晚收10-15天,可增产50-70公斤,相当于产量的10%。”王西芝说。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培泉告诉记者,晚收增产这项技术理论上早已成熟,但如何研究出玉米最大产量的收获时机,并将科技普及给农户却并不简单。“试验田相当于科技创新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比对、计算等方式开展实践,并建成开放式农田方便周边农户观摩、学习。只有让他们眼见为实,才能更好地在粮食生产中推广。”王培泉说。
在河北省赵县新品种展示园里,47个玉米新品种分区域种植,作物长势一一展示;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科学配测的营养液让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得到提升……一个个科技成果的研究、示范、应用正在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也将获得一个好收成,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保障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在考察水稻生产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科技。在当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高产创建带动农民致富
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焦苗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五万亩玉米密实而整齐地排列着,每株在2米左右,粗壮笔直的玉米杆下结着饱满的果实。据专家测产,这里的单产能达到717公斤。
“我干农技推广41年,从没见过这么大面积超700公斤的成果。”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马仁元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遭遇低温、多雨、大风降温等不利天气侵袭,秋粮生育期较常年推迟。面对严峻挑战,各级农业部门调动一切力量,通过落实指导服务、结构调整、品种调换等措施,力争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将先进的科技、优良的品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展示出来,带动周边区域增产增收,成为科技助推秋粮丰产的一大亮点。
在河北省赵县韩村镇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由于品种优良,管理到位,玉米亩产达到800公斤。远远高出普通农田的产量吸引了韩村镇周围众多农户,69岁的何春德就是其中一位。
他告诉记者,高产创建示范方成了他家种田的“指南针”。通过观摩、学习,他家今年也种上了新品种,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一一参照高产的管理方法施肥、浇水。
“总用老办法种田不行了,要相信科学。”何春德说,“我家的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看样子今年又是个丰收年1
作为农业部稳定发展粮棉油糖生产的重要举措,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出单产潜力,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实现了由专家产量向农民产量的转变、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的转变、由单纯技术推广向生产方式变革的转变。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中央财政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建设50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粮食4380片,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进行管理。同时,把万亩示范片的种植模式向基层推进,覆盖更大范围,实现更高产量。
科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
有了先进的技术,如何让其进村入户,让农户掌握并正确运用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地纷纷探索农技推广机制,构建“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技术传播快捷通道,取得了明显效果。
“地薄,多插秧;地壮,少插秧。”谈起种粮的技巧,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农户尹华林讲得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今年光照欠缺,病虫害较多,但由于管理得当,亩产预计比去年增加200斤。“这200斤水稻,离不开技术员的功劳。”尹华林说,“配方施肥、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样样都靠他们指导。”
今年,河南省组织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确保科技进村入户到田。
在山东,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效益十分明显。山东省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马仁元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给农民指导,农民总说‘你种起来还不一定比俺强’。现在我们先将技术推广给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的示范田让农民看到了科技的效果。这样技术推广起来就快多了。”
据悉,为确保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农业部多次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督促、指导各地落实秋作物田间管理措施,大力开展秋粮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方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多灾之年,秋粮能否丰收
探寻秋粮生产背后的科技力量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张辛欣)已到收获季节,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的玉米却杆直穗重,仍在茁壮生长,与周围早已收割完毕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是因受灾还没成熟?还是新的品种?科技专家告诉记者,玉米晚收一天,单产能增加5公斤之多,这是今年秋粮生产科技创新的成果。
频发的气象灾害让今年的粮食生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调整技术路线、开展科学抗灾、推进高产创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科学手段的运用,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过半,从各地情况看,秋粮生产呈面积增加、单产提高的趋势,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科技创新发挥窗口效应
玉米成熟时节,山东省兖州市农科所副所长王西芝每隔几天就要进行这样一项工作:把玉米籽粒剥下来烘干,测量干物质重量,计算比前一次增重多少。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以前总是估摸个大概就收获了,玉米的产量并没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晚收10-15天,可增产50-70公斤,相当于产量的10%。”王西芝说。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培泉告诉记者,晚收增产这项技术理论上早已成熟,但如何研究出玉米最大产量的收获时机,并将科技普及给农户却并不简单。“试验田相当于科技创新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比对、计算等方式开展实践,并建成开放式农田方便周边农户观摩、学习。只有让他们眼见为实,才能更好地在粮食生产中推广。”王培泉说。
在河北省赵县新品种展示园里,47个玉米新品种分区域种植,作物长势一一展示;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科学配测的营养液让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得到提升……一个个科技成果的研究、示范、应用正在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也将获得一个好收成,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保障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在考察水稻生产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科技。在当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高产创建带动农民致富
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焦苗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五万亩玉米密实而整齐地排列着,每株在2米左右,粗壮笔直的玉米杆下结着饱满的果实。据专家测产,这里的单产能达到717公斤。
“我干农技推广41年,从没见过这么大面积超700公斤的成果。”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马仁元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遭遇低温、多雨、大风降温等不利天气侵袭,秋粮生育期较常年推迟。面对严峻挑战,各级农业部门调动一切力量,通过落实指导服务、结构调整、品种调换等措施,力争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将先进的科技、优良的品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展示出来,带动周边区域增产增收,成为科技助推秋粮丰产的一大亮点。
在河北省赵县韩村镇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由于品种优良,管理到位,玉米亩产达到800公斤。远远高出普通农田的产量吸引了韩村镇周围众多农户,69岁的何春德就是其中一位。
他告诉记者,高产创建示范方成了他家种田的“指南针”。通过观摩、学习,他家今年也种上了新品种,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一一参照高产的管理方法施肥、浇水。
“总用老办法种田不行了,要相信科学。”何春德说,“我家的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看样子今年又是个丰收年1
作为农业部稳定发展粮棉油糖生产的重要举措,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出单产潜力,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实现了由专家产量向农民产量的转变、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的转变、由单纯技术推广向生产方式变革的转变。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中央财政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高产创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建设50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粮食4380片,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进行管理。同时,把万亩示范片的种植模式向基层推进,覆盖更大范围,实现更高产量。
科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
有了先进的技术,如何让其进村入户,让农户掌握并正确运用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地纷纷探索农技推广机制,构建“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技术传播快捷通道,取得了明显效果。
“地薄,多插秧;地壮,少插秧。”谈起种粮的技巧,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农户尹华林讲得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今年光照欠缺,病虫害较多,但由于管理得当,亩产预计比去年增加200斤。“这200斤水稻,离不开技术员的功劳。”尹华林说,“配方施肥、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样样都靠他们指导。”
今年,河南省组织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确保科技进村入户到田。
在山东,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效益十分明显。山东省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马仁元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给农民指导,农民总说‘你种起来还不一定比俺强’。现在我们先将技术推广给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的示范田让农民看到了科技的效果。这样技术推广起来就快多了。”
据悉,为确保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农业部多次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督促、指导各地落实秋作物田间管理措施,大力开展秋粮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方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5℃~高温6℃ | 低温-2℃~高温7℃ | 低温-4℃~高温9℃ | 低温-3℃~高温8℃ | 低温-4℃~高温7℃ |
多云转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新乡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