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专家详解1942年河南天气 未来十年干旱将增加
2012-12-19 来源:新浪网
12月19日,针对1942年的河南天气,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纪芳进行了详细解读,她称,1942年的河南天气历史罕见,气温极高,降水极少,导致发生严重灾荒,给河南留下了意义深远的启示和建议。
1942年河南饥荒的主要原因
王纪芳说,造成1942年河南饥荒的原因有三,一是严重干旱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蝗虫肆虐致使粮食生产雪上加霜;三是战乱及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导致灾害影响加重。
综观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是主要原因。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加大,土壤严重失熵,导致秋收作物几乎不能成活,秋粮绝收。此外,由于温高少雨,1942年,河南小麦收获季节遭受大范围严重干热风,据史料记载,全省有34个县市出现干热风,严重干热风加剧了旱情,造成小麦干枯,大幅度减产,一般仅收获二成,为该年灾荒埋下伏笔。
干旱常诱发蝗虫等次生生物灾害。1942年河南等省降雨少引发蝗虫大量繁殖,严重地区,蝗虫过境遮天盖地,晴天如阴,蝗虫落地,作物尽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72个县、市有蝗虫为害的记载,干旱引发的蝗虫灾害也是加重灾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2年,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大量军需供给靠人民负担。1941年起,中国的战时粮食实行全面统购机制。1942年的河南灾荒,正赶上了粮食归中央分配的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再调剂民事。但事实上国民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狂征暴敛;地主奸商囤积居奇,残酷剥削,恶意推高粮价。一系列社会因素,致使河南大量灾民被饿死,人民被推向死亡的深渊。
未来十年河南干旱增加
据了解,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为此,当地的百姓有着“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无雨一大旱”的说法。
干旱是河南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也曾发生过1966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但由于省委省政府重视防灾减灾,加大农业投入、兴修农田水利,选育耐旱作物品种,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抗旱能力极大增强,干旱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王纪芳说,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近50年来我省气候偏暖趋势明显,降水波动大,极端干旱事件增多,强度增大,干旱呈增加趋势,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我省接连出现严重秋冬连旱。未来10年我省季节性干旱将增加,干旱灾害的风险增加,干旱影响更加凸显。干旱将造成水资源短缺,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将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干旱会直接造成粮食减产,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粮食生产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们应做好长期应对干旱的准备,调整作物结构,选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科学应对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抗旱应急体系建设,增加人工增雨的投入,增强抗旱救灾的能力。
相关内容:
1942年河南大旱灾害简介
从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进入一个干旱时期,1936、1942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2次干旱。根据当时仅有的9个站雨量资料分析,1942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少于建国后所有气象记录。
极端干旱,加上蝗虫为患、干热风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受灾范围几乎遍布河南全境,其灾情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战时粮食实行中央统购机制,国民政府不顾百姓,导致了严重的灾荒,致使灾民饿死达300万人,流亡300万人,均占全省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者15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人口仅20万的郑州就饿死10万人之多。
1942年河南干旱气候背景
(一)降水极端偏少
19世纪40年代我国整体处于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之中,全国继1941年发生大范围干旱之后,1942年北方广大地区全年降水量稀少,再次遭受严重干旱,其中河南干旱最重。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受旱的县(市)达82个,占全省的80%,除东部边界的濮阳市、新乡、开封2市东部、商丘大部和豫南信阳旱情较轻外,其余地区均发生特大干旱。
1942年河南境内仅有淇县、洛阳、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遂平、内乡9个雨量观测站,9个站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比常年值(1981-2010年平均值)(737.7毫米)偏少45%,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464.2毫米、1966年)还少12%。,9个站中有5个站(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少值。对比历史雨量记录(仅有5个站),降水仅多于1936年(226.4毫米)。
冬季平均降水量(30.1毫米)偏少29%,春季平均降水量(143.4毫米)基本正常,夏季平均降水量(129.5毫米)偏少68%,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199.7毫米、1997年)还少,9个站中有6个站(汝
从月降水情况看,除3月和10月降水量偏多外,其余各月均偏少,其中夏季的6、7、8月和冬季12月偏少最为明显,均偏少6成以上,7月降水量仅有44.4毫米,少于1961年以来所有降水记录;6月降水量为13.6毫米,为1961年有记录以来次少值。
(二)气温异常偏高
1942年河南只有安阳、开封2个站有气温记录资料。2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4.8℃和16.2℃,比常年(1981-2010年)同期偏高0.7℃和1.9℃。
开封站年平均气温高于建国后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除2月偏低、5月正常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气温最高的6~9月偏高均在2.5℃以上,7月偏高最多达4.0℃,6月平均气温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持平,7、8、9三个月均高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气温高致使蒸发加快、旱情加剧。
1942年河南饥荒的主要原因
王纪芳说,造成1942年河南饥荒的原因有三,一是严重干旱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蝗虫肆虐致使粮食生产雪上加霜;三是战乱及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导致灾害影响加重。
综观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是主要原因。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加大,土壤严重失熵,导致秋收作物几乎不能成活,秋粮绝收。此外,由于温高少雨,1942年,河南小麦收获季节遭受大范围严重干热风,据史料记载,全省有34个县市出现干热风,严重干热风加剧了旱情,造成小麦干枯,大幅度减产,一般仅收获二成,为该年灾荒埋下伏笔。
干旱常诱发蝗虫等次生生物灾害。1942年河南等省降雨少引发蝗虫大量繁殖,严重地区,蝗虫过境遮天盖地,晴天如阴,蝗虫落地,作物尽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72个县、市有蝗虫为害的记载,干旱引发的蝗虫灾害也是加重灾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2年,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大量军需供给靠人民负担。1941年起,中国的战时粮食实行全面统购机制。1942年的河南灾荒,正赶上了粮食归中央分配的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再调剂民事。但事实上国民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狂征暴敛;地主奸商囤积居奇,残酷剥削,恶意推高粮价。一系列社会因素,致使河南大量灾民被饿死,人民被推向死亡的深渊。
未来十年河南干旱增加
据了解,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为此,当地的百姓有着“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无雨一大旱”的说法。
干旱是河南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也曾发生过1966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但由于省委省政府重视防灾减灾,加大农业投入、兴修农田水利,选育耐旱作物品种,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抗旱能力极大增强,干旱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王纪芳说,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近50年来我省气候偏暖趋势明显,降水波动大,极端干旱事件增多,强度增大,干旱呈增加趋势,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我省接连出现严重秋冬连旱。未来10年我省季节性干旱将增加,干旱灾害的风险增加,干旱影响更加凸显。干旱将造成水资源短缺,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将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干旱会直接造成粮食减产,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粮食生产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们应做好长期应对干旱的准备,调整作物结构,选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科学应对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抗旱应急体系建设,增加人工增雨的投入,增强抗旱救灾的能力。
相关内容:
1942年河南大旱灾害简介
从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进入一个干旱时期,1936、1942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2次干旱。根据当时仅有的9个站雨量资料分析,1942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少于建国后所有气象记录。
极端干旱,加上蝗虫为患、干热风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受灾范围几乎遍布河南全境,其灾情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战时粮食实行中央统购机制,国民政府不顾百姓,导致了严重的灾荒,致使灾民饿死达300万人,流亡300万人,均占全省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者15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人口仅20万的郑州就饿死10万人之多。
1942年河南干旱气候背景
(一)降水极端偏少
19世纪40年代我国整体处于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之中,全国继1941年发生大范围干旱之后,1942年北方广大地区全年降水量稀少,再次遭受严重干旱,其中河南干旱最重。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受旱的县(市)达82个,占全省的80%,除东部边界的濮阳市、新乡、开封2市东部、商丘大部和豫南信阳旱情较轻外,其余地区均发生特大干旱。
1942年河南境内仅有淇县、洛阳、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遂平、内乡9个雨量观测站,9个站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比常年值(1981-2010年平均值)(737.7毫米)偏少45%,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464.2毫米、1966年)还少12%。,9个站中有5个站(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少值。对比历史雨量记录(仅有5个站),降水仅多于1936年(226.4毫米)。
冬季平均降水量(30.1毫米)偏少29%,春季平均降水量(143.4毫米)基本正常,夏季平均降水量(129.5毫米)偏少68%,比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少值(199.7毫米、1997年)还少,9个站中有6个站(汝
从月降水情况看,除3月和10月降水量偏多外,其余各月均偏少,其中夏季的6、7、8月和冬季12月偏少最为明显,均偏少6成以上,7月降水量仅有44.4毫米,少于1961年以来所有降水记录;6月降水量为13.6毫米,为1961年有记录以来次少值。
(二)气温异常偏高
1942年河南只有安阳、开封2个站有气温记录资料。2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4.8℃和16.2℃,比常年(1981-2010年)同期偏高0.7℃和1.9℃。
开封站年平均气温高于建国后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除2月偏低、5月正常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气温最高的6~9月偏高均在2.5℃以上,7月偏高最多达4.0℃,6月平均气温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持平,7、8、9三个月均高于建站以来同期最高值。气温高致使蒸发加快、旱情加剧。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5℃~高温6℃ | 低温-2℃~高温7℃ | 低温-4℃~高温9℃ | 低温-3℃~高温8℃ | 低温-4℃~高温7℃ |
多云转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新乡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