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陕西强力推进治污减排
2013-03-18 来源:中国水网
陕西省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日前在西安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陕西省环保厅厅长王成文做了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全省环保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这份报告内容十分充实,有成绩、有问题、有经验、有未来,记者为此梳理了其中的亮点、热点和观点。
2012
开展三大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渭河水污染补偿全面铺开
2012年,陕西省全力实施“12345工程”,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确保渭河和汉丹江出境水质达标,开展三大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完成4项减排目标任务,实现污染减排、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河流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5个突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整体环保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2012年,在“十一五”减排的基础上,陕西省通过实施政策激励、强化考核、“一票否决”制等综合措施,治污减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提标改造23座。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05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314.4万吨。
实施了40台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旁路全封堵,成为全国封堵比例较高的省份。淘汰老旧机动车3.5万辆,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95.5万枚,西安、咸阳等市逐步对黄标车、无标车实施限行禁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实行4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为顺利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矗
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陕西省政府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工作方案》,全省各地全面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西安率先开展了对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并于去年7月1日正式发布监测数据。
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一大批重污染企业逐步搬出城区,迁入工业园区。持续开展了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执法行动。全省检查各类扬尘污染源1200多处,有力推动了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有升。
渭河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为恢复渭河生态功能,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规划到2014年使渭河水质按北方河流标准实现清水目标。沿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狠抓方案落实,去年计划完成项目72个,实际完成88个,完成率达122%。
渭河水污染补偿工作全面铺开,皂河、尤河两条污染严重的一级支流纳入了考核范围。西安、宝鸡、咸阳、渭南4个主要城市均开展了对本市县(区)渭河干支流断面的污染补偿考核。
去年1~12月的监测数据显示,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断面稳定在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达15%以上,氨氮下降幅度达30%以上。潼关入黄断面化学需氧量达到Ⅳ类以内,氨氮达到Ⅴ类标准。小韦河、新河等主要支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同期下降70%和50%以上。
农村环保和生态保护取得突破。陕西省去年被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列入全国第三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省,3年争取国家投资8亿元。去年中央共投入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8300万元,列入2012年规划的43个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工程设计和招投标工作基本完成,示范县建设正式启动,彬县、眉县、西乡县等已经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设模式。
去年陕西省环保厅加强环评管理,辐射安全和固废监管力度明显加大,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省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完成省环境执法局组建和建制升格,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3
实施严厉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减排奖励等经济政策
2013年陕西省环保工作将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主线,继续全力实施“12345”工程,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
为实现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目标,今年陕西省共部署了治污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等重点工作。
在治污减排上取得新进展。实施严厉的目标责任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强力推进治污减排,加快推进污水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机动车减排任务,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奖励、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上取得新进展。去年入冬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及新空气标准的发布实施,给环境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今年陕西将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上下硬功,出实招。对于列入环境统计的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出明确要求:陕北不少于290天,关中不少于300天,其中西安按新标准不少于105天,陕南不少于315天。
陕西将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在全省推进机动车环保标志,加快淘汰“黄标车”,提升车用燃油品质,今年年底前将全面供应“国Ⅳ”配套成品油。加快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逐步将重污染企业从城市、村镇等人口集中居住区搬迁至相关工业园区。
在渭河污染治理上取得新进展。据介绍,今年陕西省6条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要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下降10%以上。陕西省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确保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快沿渭城市涉水工业企业“退城入区”,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严格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断面考核标准,加强落实《行动方案》的考核兑现,落实奖励措施,确保实现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目标。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上取得新进展。陕西省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治理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加快集镇和农村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坚持以典型引路、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带动市、县、镇、村4级生态创建活动,夯实全省生态创建基矗
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取得新进展。陕西省坚持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理念,将继续大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解决陕北地区煤炭、石油开发转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解决韩城龙门环境污染难题。加大渭北地区采石、水泥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排查陕南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矿山安全隐患,加强陕北地区流动性放射测井与流动性探伤作业监管,及时妥善处置群众投诉,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事件。
今年陕西省还将争榷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辐射环境保护条例》早日出台。积极探索污染损害公益诉讼和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机制,以及排污者履行环保责任的保证或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及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完备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当前陕西省正处于转弯超车、大有作为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环保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全省环保工作会议要求,环保系统必须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在工作实践中牢牢把握4点。
第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遏制排放总量上升。要学会在保发展中发挥环保参与宏观调控,遵循代价孝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使用倒逼机制,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察倒逼落实。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发展方式,努力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第二,坚持环保为民宗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民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系群众的健康和福祉,关系社会的祥和、政治的稳定。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保工作,注意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好各类影响可持续发展、损害群众健康、侵犯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推进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第三,建立全防全控体系,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环节,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等各领域。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各领域和各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污染。
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污染源解析方面的宣传,把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监管者环保人身上引领到追踪污染源产生者的身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保,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环境友好型学校、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四,构建完备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应当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不断促使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进一步夯实环境保护责任制的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对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责任,绝不允许推诿扯皮,绝不允许拖延敷衍,绝不允许责任虚置。要继续强化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执行能力建设,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推进环境管理在新阶段实现新突破。
2012
开展三大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渭河水污染补偿全面铺开
2012年,陕西省全力实施“12345工程”,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确保渭河和汉丹江出境水质达标,开展三大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完成4项减排目标任务,实现污染减排、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河流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5个突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整体环保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2012年,在“十一五”减排的基础上,陕西省通过实施政策激励、强化考核、“一票否决”制等综合措施,治污减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提标改造23座。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05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314.4万吨。
实施了40台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旁路全封堵,成为全国封堵比例较高的省份。淘汰老旧机动车3.5万辆,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95.5万枚,西安、咸阳等市逐步对黄标车、无标车实施限行禁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实行4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为顺利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矗
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陕西省政府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工作方案》,全省各地全面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西安率先开展了对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并于去年7月1日正式发布监测数据。
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一大批重污染企业逐步搬出城区,迁入工业园区。持续开展了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执法行动。全省检查各类扬尘污染源1200多处,有力推动了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有升。
渭河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为恢复渭河生态功能,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规划到2014年使渭河水质按北方河流标准实现清水目标。沿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狠抓方案落实,去年计划完成项目72个,实际完成88个,完成率达122%。
渭河水污染补偿工作全面铺开,皂河、尤河两条污染严重的一级支流纳入了考核范围。西安、宝鸡、咸阳、渭南4个主要城市均开展了对本市县(区)渭河干支流断面的污染补偿考核。
去年1~12月的监测数据显示,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断面稳定在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达15%以上,氨氮下降幅度达30%以上。潼关入黄断面化学需氧量达到Ⅳ类以内,氨氮达到Ⅴ类标准。小韦河、新河等主要支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同期下降70%和50%以上。
农村环保和生态保护取得突破。陕西省去年被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列入全国第三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省,3年争取国家投资8亿元。去年中央共投入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8300万元,列入2012年规划的43个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工程设计和招投标工作基本完成,示范县建设正式启动,彬县、眉县、西乡县等已经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设模式。
去年陕西省环保厅加强环评管理,辐射安全和固废监管力度明显加大,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省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完成省环境执法局组建和建制升格,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3
实施严厉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减排奖励等经济政策
2013年陕西省环保工作将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主线,继续全力实施“12345”工程,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
为实现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目标,今年陕西省共部署了治污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等重点工作。
在治污减排上取得新进展。实施严厉的目标责任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强力推进治污减排,加快推进污水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机动车减排任务,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奖励、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上取得新进展。去年入冬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及新空气标准的发布实施,给环境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今年陕西将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上下硬功,出实招。对于列入环境统计的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出明确要求:陕北不少于290天,关中不少于300天,其中西安按新标准不少于105天,陕南不少于315天。
陕西将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在全省推进机动车环保标志,加快淘汰“黄标车”,提升车用燃油品质,今年年底前将全面供应“国Ⅳ”配套成品油。加快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逐步将重污染企业从城市、村镇等人口集中居住区搬迁至相关工业园区。
在渭河污染治理上取得新进展。据介绍,今年陕西省6条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要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下降10%以上。陕西省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确保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快沿渭城市涉水工业企业“退城入区”,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严格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断面考核标准,加强落实《行动方案》的考核兑现,落实奖励措施,确保实现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目标。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上取得新进展。陕西省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治理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加快集镇和农村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坚持以典型引路、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带动市、县、镇、村4级生态创建活动,夯实全省生态创建基矗
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取得新进展。陕西省坚持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理念,将继续大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解决陕北地区煤炭、石油开发转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解决韩城龙门环境污染难题。加大渭北地区采石、水泥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排查陕南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矿山安全隐患,加强陕北地区流动性放射测井与流动性探伤作业监管,及时妥善处置群众投诉,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事件。
今年陕西省还将争榷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辐射环境保护条例》早日出台。积极探索污染损害公益诉讼和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机制,以及排污者履行环保责任的保证或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及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完备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当前陕西省正处于转弯超车、大有作为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环保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全省环保工作会议要求,环保系统必须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在工作实践中牢牢把握4点。
第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遏制排放总量上升。要学会在保发展中发挥环保参与宏观调控,遵循代价孝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使用倒逼机制,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察倒逼落实。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发展方式,努力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第二,坚持环保为民宗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民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系群众的健康和福祉,关系社会的祥和、政治的稳定。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保工作,注意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好各类影响可持续发展、损害群众健康、侵犯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推进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第三,建立全防全控体系,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环节,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等各领域。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各领域和各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污染。
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污染源解析方面的宣传,把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监管者环保人身上引领到追踪污染源产生者的身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保,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环境友好型学校、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四,构建完备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应当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不断促使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进一步夯实环境保护责任制的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对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责任,绝不允许推诿扯皮,绝不允许拖延敷衍,绝不允许责任虚置。要继续强化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执行能力建设,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推进环境管理在新阶段实现新突破。
今天(02/25日星期二) | 明天(02/26日星期三) | 后天(02/27日星期四) | 第四天(02/28日星期五) | 第五天(03/01日星期六) |
![]() ![]() |
![]() ![]() |
![]() ![]() |
![]() ![]() |
![]() ![]() |
低温-1℃~高温13℃ | 低温0℃~高温16℃ | 低温0℃~高温18℃ | 低温4℃~高温17℃ | 低温6℃~高温17℃ |
多云 <3级 |
晴 <3级 |
晴转阴 <3级 |
多云转阴 <3级 |
小雨 <3级转3-4级 |
咸阳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