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整村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成就云岭山乡巨变(上)(组图)
2011-07-25 来源:网易
云南,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省份,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3个,占全国的12.3%,居全国之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上世纪末,全省贫困人口达1022万人。长期以来,云南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过去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务院扶贫办、上海市、中央和省级定点帮扶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支持下,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幕幕扶贫开发的动人场景,一幅幅自强不息的感人画面在云岭大地呈现。
经过不懈努力,云南广大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2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下降到8.6%;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提高到3109元。
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莽人、克木人和苦聪人帮扶工作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茅草房改造和“866”整村推进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赞许。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小额信贷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从更大范围聚集贫困问题的思路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2010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认为,“云南扶贫经验是亚洲的财富”。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村民杨贤开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崭新的砖房、整洁的院落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今昔对比,杨贤开感慨万分:“过去家里的生活仅靠几百斤谷子和包谷,人都不够吃,更不要说养牲畜。现在家中5口人总收入就达到4万元。”
同杨贤开家一样,扶贫整村推进在三河村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村里的贫困落后面貌,现在全村群众都吃不愁、穿不愁了。
鲁掌镇三河村的变化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我省实施扶贫整村整乡推进后云岭山乡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来自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省实施了4.78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全省267.3万户1208.5万人改变了贫穷面貌。
统筹推进改变村寨面貌
昔日的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者米村委会上寨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村,全村只有50多户人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脏、乱、差”现象突出,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村民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穷则思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上寨村党支部根据全村耕地和劳动力多、气候冷凉的实际,确立了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制定了“支部+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积极与外出的经商、从业人员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大力引进、培育、提升和扶持农村龙头企业。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和4名返乡致富能手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魔芋加工厂、养殖尝制砖厂等企业,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全村务工业、魔芋种植业、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如今,上寨魔芋加工厂年加工魔芋精粉1500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搏誉凯养殖场年出栏大河乌猪4000余头,产值500多万元;养鸡尝水泥制砖厂、山头养殖场发展势头喜人。
通过扶持产业发展,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7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19元。昔日的落后山村摇身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像上寨村这样的村寨,如今已经遍布曲靖市广大山乡。
近年来,一场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和“866”工程项目的建设,使曲靖市400余万农民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7年,曲靖市在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332个贫困村委会的3131个贫困自然村、100万贫困户为主战场,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到村到户的“866”工程(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
2009年,曲靖市继续以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在全市9个县市区的10个乡镇实施到乡到户的“8666”工程(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乡镇“六有”)。
在“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和“866”工程中,曲靖市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缺啥补啥、全面推进的原则,采取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奖惩的方法措施,实行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向贫困村倾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形成了政府大投入、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条块分割、条条分割、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项目不对路、投入少、效果差的问题。
通过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建设和“866”工程,曲靖市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大发展,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乡镇“六有”的目标全面实现,140余万人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向前迈进了15年以上。
200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曲靖市考察时,对“866”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出批示指出:“云南省曲靖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做法、实效和经验很好,应予总结、宣传和推广。”
产业培植增强造血功能
会泽县五星乡气候是典型的冷凉天气,过去主要是种植玉米和土豆,2007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3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18元。
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过程中,会泽县对五星乡10个村委会实施整体规划,把过去分散在各个村委会和项目上的资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整,在每个行政村投资600多万元成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村里的10户大户每人获得园区提供的50头母猪,3年内每户还给园区100头仔猪,由园区免费分给贫困户进行扶持,如此循环滚动,形成全民齐致富、大家共发展的扶贫模式。
村民杨培兴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户,他从2007年10月开始养殖仔猪,不到半年时间,就卖了420头仔猪,净赚近10万元,有了钱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且家里还添置了小轿车。
多年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此,我省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大力强化产业扶贫,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金平县引进广州大唐实业公司到勐拉乡进行香蕉产业开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使香蕉亩产由原来的200至300公斤提高到1000至1500公斤,带动3500余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香蕉6000亩,户均增收400多元。
漾濞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在苍山西镇光明村培植核桃12万余株,人均99株,核桃干果年产量480吨,销售收入674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腾冲县大力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界头大园子村汤家岭小组互助社35户社员累计借款35万元,购买摩拉奶水牛35头,日产奶约240公斤,每天毛收入近千元,每年户均增收达7000元。
10年来,我省安排财政扶贫贴息资金8.36亿元,引导项目贷款95.41亿元,投入村级互助资金86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251家,帮助378万农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资金支持注入发展血液
朱自聪是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村的蚕桑养殖户,去年,他家收入1万多元。今年,当他准备再增设蚕具,扩大养蚕规模的时候,却在资金投入上遇到了困难。这时,扶贫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现场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朱自聪第一个就去办理了贷款,得到了5000元的资金扶持。
当天,扶贫部门共为村里发展栽桑养蚕的50户农户办理了小额扶贫贷款,发放资金45万元。
10年来,我省在扶贫工作中创新的“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村级互助资金扶贫机制,探索了产业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倍增机制,建立了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了贫困地区新增经济作物和林果近3000万亩,新增大牲畜出栏589万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仅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就发放了114.59亿元,扶持216.9万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与此同时,我省推出的其他一系列有力的“组合拳”,为改变全省广大贫困山乡面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4亿元,对125个县(市、区)1726个乡镇、9180个村委会5.5万个村民小组40.25万特困户实施了茅草房改造。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新改造33万户,实现了贫困群众世代期盼的安居夙愿。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88亿元、国债资金17.9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64.61万人,跨州市搬迁2.6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丧失生存条件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注能致富”的要求。
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9亿元,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01.69万人,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扶贫,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温饱、产业培训、素质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生态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在边境25个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8亿元,实施了4902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使边境一线贫困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建立了对特殊困难区域重点扶持机制,加大了对昭通、文山、怒江、迪庆集中连片贫困州市的投入力度,整体贫困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创造性地开展了24个乡镇的整乡推进和18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开发工作。安排专项资金4500万元,整合帮扶资金加快推进了47个革命老区县的开发建设进程。
投入了以工代赈资金24.43亿元,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江河治理和水毁工程恢复建设,加强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10年攻坚走上希望之路
扶贫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倾力帮助下,我省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抱团”出击,“党政硬化责任、部门整合资金、统筹各类政策、定点挂钩扶贫、沪滇扶贫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大扶贫”格局在云南大地落地生根、焕发生机。
10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云南农村扶贫开发10年纲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实施了《关于完善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的意见》等政策,切实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加强与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上海市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沪滇对口帮扶规划,不断提升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的范围和层次,丰富社会扶贫的内容。“十一五”以来,连续4年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座谈会、沪滇对口帮扶高层联席会,高位强势推进扶贫开发。
10年来,我省统筹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建立并落实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平台的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0亿元推进扶贫开发工作。27家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8亿元,在我省4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上海市投入资金12亿元,对红河、文山、普洱、迪庆4州市26个贫困县实施了对口帮扶,并将德昂族、独龙族纳入帮扶范围,形成了“4+2”的工作格局。213家省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直接投入资金15.63亿元,驻滇部队、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也都积极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投入到扶贫开发的工作中来。
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突出,亮点频现,贫困地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2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下降到8.6%。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提高到3109元,净增加2009元,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明显提高。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从2207元提高到7198元,农业总产值从302亿元提高到810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120元提高到418元。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新增灌溉面积315万亩、农业设施和畜牧设施面积343万亩、小水渠192万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5.8万公里、小水窖1069万立方米,解决和改善了49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通村硬化路面5万余公里、通自然村组硬化路面8.7万公里、连户硬化路面142公里。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在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学校修缮投资65.98亿元,建设学校10278所,项目建设面积达892.36万平方米。有1.1万个行政村建设了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结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18.8万公顷、退牧还草19万公顷,共建设沼气池及节能灶137.5万口。
10年扶贫攻坚,全省697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上了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新的10年,新的使命,云南扶贫开发再迈征程。
记者陈晓波实习生王姗(云南日报)
作者:陈晓波王姗
过去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务院扶贫办、上海市、中央和省级定点帮扶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支持下,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幕幕扶贫开发的动人场景,一幅幅自强不息的感人画面在云岭大地呈现。
经过不懈努力,云南广大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2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下降到8.6%;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提高到3109元。
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莽人、克木人和苦聪人帮扶工作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茅草房改造和“866”整村推进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赞许。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小额信贷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从更大范围聚集贫困问题的思路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2010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认为,“云南扶贫经验是亚洲的财富”。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村民杨贤开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崭新的砖房、整洁的院落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今昔对比,杨贤开感慨万分:“过去家里的生活仅靠几百斤谷子和包谷,人都不够吃,更不要说养牲畜。现在家中5口人总收入就达到4万元。”
同杨贤开家一样,扶贫整村推进在三河村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村里的贫困落后面貌,现在全村群众都吃不愁、穿不愁了。
鲁掌镇三河村的变化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我省实施扶贫整村整乡推进后云岭山乡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来自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省实施了4.78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全省267.3万户1208.5万人改变了贫穷面貌。
统筹推进改变村寨面貌
昔日的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者米村委会上寨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村,全村只有50多户人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脏、乱、差”现象突出,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村民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穷则思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上寨村党支部根据全村耕地和劳动力多、气候冷凉的实际,确立了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制定了“支部+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积极与外出的经商、从业人员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大力引进、培育、提升和扶持农村龙头企业。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和4名返乡致富能手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魔芋加工厂、养殖尝制砖厂等企业,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全村务工业、魔芋种植业、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如今,上寨魔芋加工厂年加工魔芋精粉1500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搏誉凯养殖场年出栏大河乌猪4000余头,产值500多万元;养鸡尝水泥制砖厂、山头养殖场发展势头喜人。
通过扶持产业发展,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7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19元。昔日的落后山村摇身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像上寨村这样的村寨,如今已经遍布曲靖市广大山乡。
近年来,一场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和“866”工程项目的建设,使曲靖市400余万农民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7年,曲靖市在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332个贫困村委会的3131个贫困自然村、100万贫困户为主战场,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到村到户的“866”工程(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
2009年,曲靖市继续以大整合、大参与、大投入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在全市9个县市区的10个乡镇实施到乡到户的“8666”工程(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乡镇“六有”)。
在“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和“866”工程中,曲靖市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缺啥补啥、全面推进的原则,采取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奖惩的方法措施,实行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向贫困村倾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形成了政府大投入、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条块分割、条条分割、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项目不对路、投入少、效果差的问题。
通过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建设和“866”工程,曲靖市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大发展,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乡镇“六有”的目标全面实现,140余万人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向前迈进了15年以上。
200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曲靖市考察时,对“866”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出批示指出:“云南省曲靖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做法、实效和经验很好,应予总结、宣传和推广。”
产业培植增强造血功能
会泽县五星乡气候是典型的冷凉天气,过去主要是种植玉米和土豆,2007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3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18元。
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过程中,会泽县对五星乡10个村委会实施整体规划,把过去分散在各个村委会和项目上的资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整,在每个行政村投资600多万元成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村里的10户大户每人获得园区提供的50头母猪,3年内每户还给园区100头仔猪,由园区免费分给贫困户进行扶持,如此循环滚动,形成全民齐致富、大家共发展的扶贫模式。
村民杨培兴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户,他从2007年10月开始养殖仔猪,不到半年时间,就卖了420头仔猪,净赚近10万元,有了钱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且家里还添置了小轿车。
多年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此,我省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大力强化产业扶贫,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金平县引进广州大唐实业公司到勐拉乡进行香蕉产业开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使香蕉亩产由原来的200至300公斤提高到1000至1500公斤,带动3500余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香蕉6000亩,户均增收400多元。
漾濞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在苍山西镇光明村培植核桃12万余株,人均99株,核桃干果年产量480吨,销售收入674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腾冲县大力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界头大园子村汤家岭小组互助社35户社员累计借款35万元,购买摩拉奶水牛35头,日产奶约240公斤,每天毛收入近千元,每年户均增收达7000元。
10年来,我省安排财政扶贫贴息资金8.36亿元,引导项目贷款95.41亿元,投入村级互助资金86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251家,帮助378万农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资金支持注入发展血液
朱自聪是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村的蚕桑养殖户,去年,他家收入1万多元。今年,当他准备再增设蚕具,扩大养蚕规模的时候,却在资金投入上遇到了困难。这时,扶贫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现场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朱自聪第一个就去办理了贷款,得到了5000元的资金扶持。
当天,扶贫部门共为村里发展栽桑养蚕的50户农户办理了小额扶贫贷款,发放资金45万元。
10年来,我省在扶贫工作中创新的“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村级互助资金扶贫机制,探索了产业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倍增机制,建立了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了贫困地区新增经济作物和林果近3000万亩,新增大牲畜出栏589万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仅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就发放了114.59亿元,扶持216.9万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与此同时,我省推出的其他一系列有力的“组合拳”,为改变全省广大贫困山乡面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4亿元,对125个县(市、区)1726个乡镇、9180个村委会5.5万个村民小组40.25万特困户实施了茅草房改造。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新改造33万户,实现了贫困群众世代期盼的安居夙愿。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88亿元、国债资金17.9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64.61万人,跨州市搬迁2.6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丧失生存条件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注能致富”的要求。
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9亿元,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01.69万人,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扶贫,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温饱、产业培训、素质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生态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在边境25个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8亿元,实施了4902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使边境一线贫困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建立了对特殊困难区域重点扶持机制,加大了对昭通、文山、怒江、迪庆集中连片贫困州市的投入力度,整体贫困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创造性地开展了24个乡镇的整乡推进和18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开发工作。安排专项资金4500万元,整合帮扶资金加快推进了47个革命老区县的开发建设进程。
投入了以工代赈资金24.43亿元,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江河治理和水毁工程恢复建设,加强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10年攻坚走上希望之路
扶贫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倾力帮助下,我省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抱团”出击,“党政硬化责任、部门整合资金、统筹各类政策、定点挂钩扶贫、沪滇扶贫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大扶贫”格局在云南大地落地生根、焕发生机。
10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云南农村扶贫开发10年纲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实施了《关于完善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的意见》等政策,切实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加强与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上海市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沪滇对口帮扶规划,不断提升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的范围和层次,丰富社会扶贫的内容。“十一五”以来,连续4年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座谈会、沪滇对口帮扶高层联席会,高位强势推进扶贫开发。
10年来,我省统筹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建立并落实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平台的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0亿元推进扶贫开发工作。27家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8亿元,在我省4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上海市投入资金12亿元,对红河、文山、普洱、迪庆4州市26个贫困县实施了对口帮扶,并将德昂族、独龙族纳入帮扶范围,形成了“4+2”的工作格局。213家省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直接投入资金15.63亿元,驻滇部队、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也都积极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投入到扶贫开发的工作中来。
10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突出,亮点频现,贫困地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2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下降到8.6%。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提高到3109元,净增加2009元,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明显提高。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从2207元提高到7198元,农业总产值从302亿元提高到810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120元提高到418元。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新增灌溉面积315万亩、农业设施和畜牧设施面积343万亩、小水渠192万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5.8万公里、小水窖1069万立方米,解决和改善了49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通村硬化路面5万余公里、通自然村组硬化路面8.7万公里、连户硬化路面142公里。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在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学校修缮投资65.98亿元,建设学校10278所,项目建设面积达892.36万平方米。有1.1万个行政村建设了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结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18.8万公顷、退牧还草19万公顷,共建设沼气池及节能灶137.5万口。
10年扶贫攻坚,全省697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上了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新的10年,新的使命,云南扶贫开发再迈征程。
记者陈晓波实习生王姗(云南日报)
作者:陈晓波王姗
今天(11/21日星期四) | 明天(11/22日星期五) | 后天(11/23日星期六) | 第四天(11/24日星期日) | 第五天(11/25日星期一) |
低温11℃ | 低温12℃~高温21℃ | 低温12℃~高温21℃ | 低温7℃~高温25℃ | 低温7℃~高温19℃ |
转小雨 <3级 |
多云转阴 <3级 |
多云转阴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文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