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年内六成中药材将高价位运行
2011-07-01 来源:搜狐网
记者日前走访云南、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区发现,从2009年3月开始的中药材涨价潮至今已进入第四波,今年5月份约有七成常用中药材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
业内人士表示,年内仍有六成中药材维持高价位运行,自然灾害、游资炒作促成涨价的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云南白药片仔癀农产品白云山A天士力直接原因。同时,信息导航缺失、中间环节多和储备体系不足三大瓶颈制约中药行业发展。药农、行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认为,当前需加大行业市场规范力度,同时积极着手建立完善中药材信息平台,从根源上破解行业积弊。
近七成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药市连遭四波涨价潮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年5月市场价格同去年同期比较监测报告》显示,该中心所监测的包括中药材大宗品种在内的537个药材品种中,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的药材品种有371个,占总量约69%。其中,松贝母、青贝、阿胶、海龙、辰砂、太子参等上涨幅度较大,仅有冬虫夏草和三七的各规格呈现跌势。
记者了解到,本轮中药材涨价从2009年3月开始酝酿,至今正在经历第四轮涨价。在这几轮涨价潮中,大宗中药材如三七、麦冬、太子参等均有较大幅度上涨。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经销大户何文萍告诉记者,相比2006年、2007年,三七近年来的价格简直是“一飞冲天”。“三七原料价格从2008年的72元/公斤上涨到2010年4月份的400多元每公斤。目前的价格也保持在60头三七均价350元每公斤左右。”何文萍说。
中药材涨价后将成本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药企和终端的消费者。在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服务中心,64岁老人刘琼华是一名退休职工,因为患有风湿并肝病等长年接受中医药治疗。“看中医就是图便宜,过去一副中药10多元,一个月300多元,而现在一副药要30多元。退休工资才1000多元/月。如果继续涨价,恐怕今后连中医都看不起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同时,药企也因中药材价格持续高企而不堪重负。作为云南文山的道地药材,三七在文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8%。三七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单方、复方制剂数百个,总计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100多个。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滴丸)、漳州片仔癀、血塞通等我国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一些药企的负责人表示,药品零售价格受基本药物指导价格限制不能轻易调价,但药材价格过高后最终将出现“药品成本与价格倒挂”现象,并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
“天灾人祸”促成涨价三大瓶颈制约发展
贾海滨、蒋尔国和文山州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等中药材专家分析,近年来中药材涨价是供需矛盾、自然灾害、渠道不畅及游资操作多重因素共同所致。
供需矛盾集中爆发。2009年之前,中药材经历了一个长达10年的价格低谷,药农积极性被挫伤,导致许多药材种植面积萎缩、产量下降。同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产业发展空间增大导致对中药材需求井喷。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表示,去年全国中药产业产值3170多亿元,增长29.5%,利润300亿元,增长33%,增长和发展态势很好,供需矛盾是价格上涨的根源。
2010年旱情重创川滇贵药材生产。其中,云南作为全国品种多、产量大的中药材主产区,2010年大旱使三七等多个大宗中药材减产,向市场释放了供需趋紧的信号,刺激价格上涨。同时,旱灾和通货膨胀导致中药材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文山州三七种植大户王发云告诉记者,2010年每亩三七的种植成本已达2.7万元左右,比2006年时上涨了一倍多。
游资借自然灾害炒作。记者走访云南、四川其他一些中药材产区时发现,大多数中药材今年在田间地头的收购价,都远远低于其在医院、药店、批发市场等终端目前的销售价格。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张真和表示,2009年后,药市炒作氛围呈加剧之势,部分热点品种如太子参、三七等倒手率甚至达到几十次,短时造成这些品种价格暴涨,个别获取暴利者的负面示范效应,又刺激更多企业、人群和资金参与这种“击鼓传花”游戏。
梳理受访资料,记者认为表面上看中药材价格上涨是供需矛盾、自然灾害和人为炒作共同引发;但从深层次分析,还是我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缺乏药材储备体系等问题在作祟。
信息导航缺失,产销极易失衡。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受三七价格回升的影响,文山州2010年新植一年七16166亩,比2009年增加42.68%。“三七价格就像坐‘过山车’,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年应该扩大还是减少种植面积。”种植户王发云对此非常无奈。
中间环节过多,损害供需双方利益。在昆明市一家大型连锁药房里,记者发现60头三七的零售价格为1100多元/公斤,而在300多公里外的产地文山州零售价仅为350元/公斤,价格悬殊令人咋舌。贾海彬分析,一斤药材从产地到药企和消费者手中大约要经历8至20个中间环节,药材价格的一半以上都是流通成本。同时,中间环节价高时药农手中无货,价低时药贱伤农,产区和消费之间的对接存在极大信息障碍。
药材储备不足,市场调控难度大。记者调查发现,为满足生产需要,大多数制药集团、饮片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中药材储备仓库,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云南白药、天津天士力等纷纷在云南、陕西建立了药材GAP基地。但相比企业来说,政府在调控方面捉襟见肘。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廖明超说:“过去四川有7个国家直属的二级站,专门负责中药材储备,能够保证全国半年的使用量。现在这些站都撤了,全部交由市场来储备。
警惕游资炒作破解行业积弊
多位中药材业内人士表示,从市场交易量和人气指数上来看,目前中药材价格还在高位运行。根据今年种植面积和自然灾害分析,12月之前将有40%的中药材价格将趋于回落,金银花、板蓝根、家种黄芩、连翘、白术价格在年内都将有大幅下降。但还有60%品种如重楼、野生甘草、苍术还将维持高位。文山三七今年预计采收3.5万亩,如无异常天气灾害,产量将较去年增加,达到550万公斤,可基本达到供求平衡,但价格仍维持高位。此外,还有10%至20%中药材价格继续上扬。
为规范中药材市场,减少流通成本、挤压游资炒作空间,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在产区建立四位一体的“四中心建设”,实现中药材市场的信息预警平台。贾海彬介绍,依托电子商务,中药材产地应建立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物流和检验检测四大中心,实现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和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建立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生产、供需等信息,让小农户进入大市场,解决药农获取信息难和中药材销售难等问题。
二是建立市尝气候、农业等多学科联动的监测平台。针对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的趋势,可以联合农业、气候等部门共同为药农种植提供翔实的参考信息,将自然灾害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将药材生产情况反馈至消费端。
三是是加强中药材储备,建立物联网服务模式。廖明超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药材储备的投入,如在地方恢复中药材储备站等。此外,在药材大市场及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建设仓储中心,在增加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农民展示相关样本。同时,建立以信息化为引导的物联网服务模式,完善产销对接,优化物流配送,避免硫磺熏烤、打蜡和加色等假冒伪劣行为,保证中药疗效和群众用药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年内仍有六成中药材维持高价位运行,自然灾害、游资炒作促成涨价的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近七成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药市连遭四波涨价潮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年5月市场价格同去年同期比较监测报告》显示,该中心所监测的包括中药材大宗品种在内的537个药材品种中,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的药材品种有371个,占总量约69%。其中,松贝母、青贝、阿胶、海龙、辰砂、太子参等上涨幅度较大,仅有冬虫夏草和三七的各规格呈现跌势。
记者了解到,本轮中药材涨价从2009年3月开始酝酿,至今正在经历第四轮涨价。在这几轮涨价潮中,大宗中药材如三七、麦冬、太子参等均有较大幅度上涨。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经销大户何文萍告诉记者,相比2006年、2007年,三七近年来的价格简直是“一飞冲天”。“三七原料价格从2008年的72元/公斤上涨到2010年4月份的400多元每公斤。目前的价格也保持在60头三七均价350元每公斤左右。”何文萍说。
中药材涨价后将成本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药企和终端的消费者。在成都市青羊区新华社区服务中心,64岁老人刘琼华是一名退休职工,因为患有风湿并肝病等长年接受中医药治疗。“看中医就是图便宜,过去一副中药10多元,一个月300多元,而现在一副药要30多元。退休工资才1000多元/月。如果继续涨价,恐怕今后连中医都看不起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同时,药企也因中药材价格持续高企而不堪重负。作为云南文山的道地药材,三七在文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8%。三七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单方、复方制剂数百个,总计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100多个。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滴丸)、漳州片仔癀、血塞通等我国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一些药企的负责人表示,药品零售价格受基本药物指导价格限制不能轻易调价,但药材价格过高后最终将出现“药品成本与价格倒挂”现象,并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
“天灾人祸”促成涨价三大瓶颈制约发展
贾海滨、蒋尔国和文山州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等中药材专家分析,近年来中药材涨价是供需矛盾、自然灾害、渠道不畅及游资操作多重因素共同所致。
供需矛盾集中爆发。2009年之前,中药材经历了一个长达10年的价格低谷,药农积极性被挫伤,导致许多药材种植面积萎缩、产量下降。同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产业发展空间增大导致对中药材需求井喷。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表示,去年全国中药产业产值3170多亿元,增长29.5%,利润300亿元,增长33%,增长和发展态势很好,供需矛盾是价格上涨的根源。
2010年旱情重创川滇贵药材生产。其中,云南作为全国品种多、产量大的中药材主产区,2010年大旱使三七等多个大宗中药材减产,向市场释放了供需趋紧的信号,刺激价格上涨。同时,旱灾和通货膨胀导致中药材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文山州三七种植大户王发云告诉记者,2010年每亩三七的种植成本已达2.7万元左右,比2006年时上涨了一倍多。
游资借自然灾害炒作。记者走访云南、四川其他一些中药材产区时发现,大多数中药材今年在田间地头的收购价,都远远低于其在医院、药店、批发市场等终端目前的销售价格。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张真和表示,2009年后,药市炒作氛围呈加剧之势,部分热点品种如太子参、三七等倒手率甚至达到几十次,短时造成这些品种价格暴涨,个别获取暴利者的负面示范效应,又刺激更多企业、人群和资金参与这种“击鼓传花”游戏。
梳理受访资料,记者认为表面上看中药材价格上涨是供需矛盾、自然灾害和人为炒作共同引发;但从深层次分析,还是我国中药材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缺乏药材储备体系等问题在作祟。
信息导航缺失,产销极易失衡。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受三七价格回升的影响,文山州2010年新植一年七16166亩,比2009年增加42.68%。“三七价格就像坐‘过山车’,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年应该扩大还是减少种植面积。”种植户王发云对此非常无奈。
中间环节过多,损害供需双方利益。在昆明市一家大型连锁药房里,记者发现60头三七的零售价格为1100多元/公斤,而在300多公里外的产地文山州零售价仅为350元/公斤,价格悬殊令人咋舌。贾海彬分析,一斤药材从产地到药企和消费者手中大约要经历8至20个中间环节,药材价格的一半以上都是流通成本。同时,中间环节价高时药农手中无货,价低时药贱伤农,产区和消费之间的对接存在极大信息障碍。
药材储备不足,市场调控难度大。记者调查发现,为满足生产需要,大多数制药集团、饮片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中药材储备仓库,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云南白药、天津天士力等纷纷在云南、陕西建立了药材GAP基地。但相比企业来说,政府在调控方面捉襟见肘。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廖明超说:“过去四川有7个国家直属的二级站,专门负责中药材储备,能够保证全国半年的使用量。现在这些站都撤了,全部交由市场来储备。
警惕游资炒作破解行业积弊
多位中药材业内人士表示,从市场交易量和人气指数上来看,目前中药材价格还在高位运行。根据今年种植面积和自然灾害分析,12月之前将有40%的中药材价格将趋于回落,金银花、板蓝根、家种黄芩、连翘、白术价格在年内都将有大幅下降。但还有60%品种如重楼、野生甘草、苍术还将维持高位。文山三七今年预计采收3.5万亩,如无异常天气灾害,产量将较去年增加,达到550万公斤,可基本达到供求平衡,但价格仍维持高位。此外,还有10%至20%中药材价格继续上扬。
为规范中药材市场,减少流通成本、挤压游资炒作空间,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在产区建立四位一体的“四中心建设”,实现中药材市场的信息预警平台。贾海彬介绍,依托电子商务,中药材产地应建立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物流和检验检测四大中心,实现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和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建立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生产、供需等信息,让小农户进入大市场,解决药农获取信息难和中药材销售难等问题。
二是建立市尝气候、农业等多学科联动的监测平台。针对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的趋势,可以联合农业、气候等部门共同为药农种植提供翔实的参考信息,将自然灾害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将药材生产情况反馈至消费端。
三是是加强中药材储备,建立物联网服务模式。廖明超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药材储备的投入,如在地方恢复中药材储备站等。此外,在药材大市场及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建设仓储中心,在增加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农民展示相关样本。同时,建立以信息化为引导的物联网服务模式,完善产销对接,优化物流配送,避免硫磺熏烤、打蜡和加色等假冒伪劣行为,保证中药疗效和群众用药安全。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2℃ | 低温13℃~高温21℃ | 低温7℃~高温24℃ | 低温8℃~高温18℃ | 低温8℃~高温14℃ |
转阴 <3级 |
阴 <3级 |
阴转阵雨 <3级 |
阴 <3级 |
小雨转阴 <3级 |
文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