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富春山居图》的前史与今生
2011-09-02 来源:文新传媒
">日期:2011-09-02作者:胡晓明来源:文汇报
■胡晓明
晨起,乘坐中大校车往台北,游“故宫博物馆”,参观“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第二期。大巴川流,人潮涌动,博物馆里的人气与外面36摄氏度的天气一样火爆。不断有工作人员游走着,举着一个圆圆的小牌子,上面写着:“请轻声细语”、“请轻声细语”。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1269—1354),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劝黄公望子久”的意思;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元代看不起儒家,读书人不少都做了道士和尚。是图黄公望为道友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表现“山水浑厚,草木花滋”的江南山水之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自黄公望成画问世距已有661年。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以及其他名贵书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用其他画卷掉包。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们分藏海峡两岸已有61年了。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整个展览分为两期,第一期《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已经于8月1日撤展,我们现在看的“山水合璧”是第二期。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劫不毁、生生不息、死而复生的一大动人传奇。在台北“故宫”的参观中,我不时生起深切感受:文化瑰宝,才是国之重器。无论是山水合璧的特展,还是“故宫”的常年展如玉器、陶器、青铜器、书画,都美不胜收。也许是好东西太多了,也许是人气太旺了,我们从那里参观出来的路上,竟然有尊严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华后代的骄傲、贵气、有身份感。我们有那么多家当,祖上留下来这么多精美、丰富、多样的文化财富创造,我们那么久的国史里,一直有那么爱美、求精,有那么多的好东西!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犹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这话说得好。《富春山居图》,有多难的命运,有奇妙的喻义。譬如说,它如何死而复生,如何假中有真、真幻合一,如何断而复连、超越时空而重聚的故事,它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而是承载了太多的梦思与想象,自身又似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注入,产生一种神灵附体的奇妙机缘,成就了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故事,更喻示着华夏民族贞下起元,历劫而复,由分而聚,由幻入真,真幻相续的故事新编,这就是我之所谓的“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
虽然没有看到特展第一期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但是第二期的《子明卷》同样令人震撼:首先是乾隆皇帝的五十六个印章以及五十六个题跋,表明原本异族征服者的乾隆皇帝,如何被他所征服的文化所征服,深深喜爱着中国最伟大的山水艺术作品(《子明卷》是几可乱真的仿制品),陶醉于中国江南山水深厚、草木华滋的美!其次,黄公望之后,几乎整个中国山水画,都可以说是“后黄时代”:最优秀的山水画家以及收藏家,都中了魔法一样,被黄大痴的《富春山居图》的符号所笼罩。“山水合璧”第二期展览中的两个系列,一个是黄公望的影响系列,用几十幅明清重要山水画家如王原祁、奚冈、恽南田等作品以及无数题跋和书信等,雄辩地证明黄大痴的影子如幽灵般的无处不在。另一个系列是黄公望作品的收藏系列,这次“故宫”拿出来展的“黄公望作品”,都加上了一个“传”字,然而当初它们被收入馆藏时,原来都是按黄公望作品收入的!但渐渐清晰起来的真相是:这些都不过是明清时代收藏家甚至画家,为了卖上一个更好的价钱,将他们的作品标上黄公望的名字而已。可以肯定地说,黄公望及其作品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与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一样崇高。上世纪70年代,台湾新儒家徐复观发动的一场关于《富春山居图》真伪的大论战,历时一年,集文数十万字,是当代艺术史上的奇观,客观上也将此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透彻地表达出来了。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诞生后661年的生命史,尚未结束,从明清到今天只是它的“今生”,那么,《富春山居图》诞生前,黄大痴为之下笔而“叠叠不休”的对象:富春江的美学史与文化心灵,就应该是《山居图》的前史。这一“前史”,一般治艺术史的人不曾注意,而关心收藏的人,更不会去想到。古人有诗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最清。”我们知道富春江七里滩全长约二十二公里,从桐庐至梅城这一段的山势陡峭,群山如黛,江面狭窄曲折,碧波荡漾,水清见底,七里滩自古即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其山水特色。谢灵运与沈约在七里滩写下的不朽诗篇,代表了东晋以还最重要的美学创造,即早于欧洲千年之久,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及风景美学观的自觉。他们的山水诗是七里滩及富春江变成中国诗歌“文本化山水”最重要的起源。接下来,富春江作为江南山水最点睛之处,进入了唐诗之景观史,如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经七里滩》,“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更重要的是,隐居在富春江畔的高士严光,以其高贵的德性之美,即范仲淹表彰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东汉至清代,与其渔钓之地如钓台、西台、七里滩等已化为士人的精神偶像和道德殿堂。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烈士之一、宋末遗民诗人谢翱在此写下的《登西台恸哭记》,以子陵喻指文山先生、抒写切肤入骨的家国之痛,发挥不屈从于暴力的抵抗精神。自宋末,富春江畔的壁立千仞之钓台与西台,成为民族气节的崇高象征。直至晚清民初,谢翱及其抵抗意象的历史,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心灵秘史。依我个人之见,只有这样的前后联系,上下纵贯,才能读懂《富春山居图》最完整的意象史。这也似乎可以回答《富春山居图》研究中的一个谜:为什么黄公望画这幅作品,竟前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
“故宫博物院”特展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台湾艺术家林俊廷及其团队的大型数字互动装置的《富春山居图》。光是一件作品就动用了42台投影机,更以集锦山水摄影与山水绘画相合的艺术创意,重现了有声有色、有四季变换的现代影音声光的多媒体电子艺术,尤其是其中的夏景,江边雨水的磅礴的立体听觉与清凉感受,令观者置身于万山丛中的富春江畔,泠泠清音,心神俱融。
台湾作词家方文山的歌曲《山水合璧》,写道:
富春山居隐山岚
山坳处结庐人家尽遮半
你渔舟轻晃垂钓愁怅
炊烟竟也阑珊
六百个春秋数迭宕
我目光眷恋卷轴上
你以画代对谈
画境苍茫
连枯枝落叶都不寻常
历史在纸上回荡
■胡晓明
晨起,乘坐中大校车往台北,游“故宫博物馆”,参观“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第二期。大巴川流,人潮涌动,博物馆里的人气与外面36摄氏度的天气一样火爆。不断有工作人员游走着,举着一个圆圆的小牌子,上面写着:“请轻声细语”、“请轻声细语”。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1269—1354),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劝黄公望子久”的意思;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元代看不起儒家,读书人不少都做了道士和尚。是图黄公望为道友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表现“山水浑厚,草木花滋”的江南山水之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自黄公望成画问世距已有661年。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以及其他名贵书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用其他画卷掉包。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们分藏海峡两岸已有61年了。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整个展览分为两期,第一期《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已经于8月1日撤展,我们现在看的“山水合璧”是第二期。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劫不毁、生生不息、死而复生的一大动人传奇。在台北“故宫”的参观中,我不时生起深切感受:文化瑰宝,才是国之重器。无论是山水合璧的特展,还是“故宫”的常年展如玉器、陶器、青铜器、书画,都美不胜收。也许是好东西太多了,也许是人气太旺了,我们从那里参观出来的路上,竟然有尊严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华后代的骄傲、贵气、有身份感。我们有那么多家当,祖上留下来这么多精美、丰富、多样的文化财富创造,我们那么久的国史里,一直有那么爱美、求精,有那么多的好东西!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犹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这话说得好。《富春山居图》,有多难的命运,有奇妙的喻义。譬如说,它如何死而复生,如何假中有真、真幻合一,如何断而复连、超越时空而重聚的故事,它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而是承载了太多的梦思与想象,自身又似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注入,产生一种神灵附体的奇妙机缘,成就了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故事,更喻示着华夏民族贞下起元,历劫而复,由分而聚,由幻入真,真幻相续的故事新编,这就是我之所谓的“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
虽然没有看到特展第一期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但是第二期的《子明卷》同样令人震撼:首先是乾隆皇帝的五十六个印章以及五十六个题跋,表明原本异族征服者的乾隆皇帝,如何被他所征服的文化所征服,深深喜爱着中国最伟大的山水艺术作品(《子明卷》是几可乱真的仿制品),陶醉于中国江南山水深厚、草木华滋的美!其次,黄公望之后,几乎整个中国山水画,都可以说是“后黄时代”:最优秀的山水画家以及收藏家,都中了魔法一样,被黄大痴的《富春山居图》的符号所笼罩。“山水合璧”第二期展览中的两个系列,一个是黄公望的影响系列,用几十幅明清重要山水画家如王原祁、奚冈、恽南田等作品以及无数题跋和书信等,雄辩地证明黄大痴的影子如幽灵般的无处不在。另一个系列是黄公望作品的收藏系列,这次“故宫”拿出来展的“黄公望作品”,都加上了一个“传”字,然而当初它们被收入馆藏时,原来都是按黄公望作品收入的!但渐渐清晰起来的真相是:这些都不过是明清时代收藏家甚至画家,为了卖上一个更好的价钱,将他们的作品标上黄公望的名字而已。可以肯定地说,黄公望及其作品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与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一样崇高。上世纪70年代,台湾新儒家徐复观发动的一场关于《富春山居图》真伪的大论战,历时一年,集文数十万字,是当代艺术史上的奇观,客观上也将此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透彻地表达出来了。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诞生后661年的生命史,尚未结束,从明清到今天只是它的“今生”,那么,《富春山居图》诞生前,黄大痴为之下笔而“叠叠不休”的对象:富春江的美学史与文化心灵,就应该是《山居图》的前史。这一“前史”,一般治艺术史的人不曾注意,而关心收藏的人,更不会去想到。古人有诗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最清。”我们知道富春江七里滩全长约二十二公里,从桐庐至梅城这一段的山势陡峭,群山如黛,江面狭窄曲折,碧波荡漾,水清见底,七里滩自古即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其山水特色。谢灵运与沈约在七里滩写下的不朽诗篇,代表了东晋以还最重要的美学创造,即早于欧洲千年之久,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及风景美学观的自觉。他们的山水诗是七里滩及富春江变成中国诗歌“文本化山水”最重要的起源。接下来,富春江作为江南山水最点睛之处,进入了唐诗之景观史,如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经七里滩》,“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更重要的是,隐居在富春江畔的高士严光,以其高贵的德性之美,即范仲淹表彰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东汉至清代,与其渔钓之地如钓台、西台、七里滩等已化为士人的精神偶像和道德殿堂。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烈士之一、宋末遗民诗人谢翱在此写下的《登西台恸哭记》,以子陵喻指文山先生、抒写切肤入骨的家国之痛,发挥不屈从于暴力的抵抗精神。自宋末,富春江畔的壁立千仞之钓台与西台,成为民族气节的崇高象征。直至晚清民初,谢翱及其抵抗意象的历史,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心灵秘史。依我个人之见,只有这样的前后联系,上下纵贯,才能读懂《富春山居图》最完整的意象史。这也似乎可以回答《富春山居图》研究中的一个谜:为什么黄公望画这幅作品,竟前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
“故宫博物院”特展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台湾艺术家林俊廷及其团队的大型数字互动装置的《富春山居图》。光是一件作品就动用了42台投影机,更以集锦山水摄影与山水绘画相合的艺术创意,重现了有声有色、有四季变换的现代影音声光的多媒体电子艺术,尤其是其中的夏景,江边雨水的磅礴的立体听觉与清凉感受,令观者置身于万山丛中的富春江畔,泠泠清音,心神俱融。
台湾作词家方文山的歌曲《山水合璧》,写道:
富春山居隐山岚
山坳处结庐人家尽遮半
你渔舟轻晃垂钓愁怅
炊烟竟也阑珊
六百个春秋数迭宕
我目光眷恋卷轴上
你以画代对谈
画境苍茫
连枯枝落叶都不寻常
历史在纸上回荡
今天(11/21日星期四) | 明天(11/22日星期五) | 后天(11/23日星期六) | 第四天(11/24日星期日) | 第五天(11/25日星期一) |
低温11℃ | 低温12℃~高温21℃ | 低温12℃~高温21℃ | 低温7℃~高温25℃ | 低温7℃~高温19℃ |
转小雨 <3级 |
多云转阴 <3级 |
多云转阴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文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