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陕西省期满大学生村官:理想与现实间的尴尬
2011-07-15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大学生“村官”马永红(右二)带领志愿者们骑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宣传他的有机蔬菜园。
核心提示
2008年是陕西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一年,当年,全省共选聘2080名大学生“村官”奔赴农村基层,开始了他们为期3年的“村官”之路。目前,我省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8100余人。3年来,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收获了什么?3年后的今天,合同期满,这批大学生“村官”面临新的人生选择――
人物
马永红西安市长安区南桑村村主任助理,带领村民发展有机蔬菜园如火如荼
自愿到最偏远的村子去
马永红是大学生“村官”里的名人。
“他太能折腾了,属于越挫越勇型。”马永红的好友李元仓这样评价他。在同学眼里不走寻常路的马永红曾在大学二年级休学回乡支农,期间参加当地村主任竞选,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再次参加当地村主任竞选,因种种原因均告失败。马永红参加村主任竞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称之为“马永红现象”,更被誉为“大学生中的理想主义者”。
2009年9月,马永红以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招录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为长安区炮里乡南桑村村主任助理。
7月10日上午,在南桑村一片有机蔬菜园中,记者见到了正在给西红柿架秧的马永红。“我给相关领导写了一封信,不是害怕自己将要去任职的村庄基础不好,而是害怕所要去的村庄太好,自己去了反而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马永红抱着百倍的信心,主动要求到“最基层去”。在他看来,越是落后的村庄越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越有大学生发挥的空间,越能够激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随后,马永红被分到南桑村,这个村子有8个村民小组,380户1400口人,耕地1500亩,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
“到村上后我被安排住在村办公楼二层的一个办公室里,一楼是村里的合作医疗点,住着一个老大夫。这座办公楼与村民还有些距离,尤其是一到晚上一个人就感觉特别孤单。”马永红说。
马永红是多年的支农志愿者,他带领着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农村支教支农。
在南桑村,马永红很快与大部分群众打成一片,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一部分人的误解和非议。
“马永红刚到村里时,就找村里一些人谈过带领大家创业的想法,有些人不理解,觉得他是空想主义,我一开始也不相信,心想,这大学生到底图啥。”村民王慎言告诉记者,马永红说的创业就是打造有机蔬菜园,直接送菜到城中预付过菜金的居民家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马永红找我算过一笔账:一亩小麦赚几百元,一亩西瓜也不过1000多元,如果种有机蔬菜,一亩收入上万元。我觉得不太靠谱,又不是种金子呢,收入怎么会有上万元呢?”王慎言认为,肯定不会有人跑这么远来村上买菜。
“村民的担心有他们的道理,他们只相信能看得见的效益,但马永红后来的举动打动了我。”王慎言告诉记者,马永红承包了6亩地,开始打造有机蔬菜园。自己不懂得种菜,又没有钱聘请专家和菜农来帮他种菜,为了给村民做个成功的范例,让大家相信种植有机蔬菜的前景和利润。他从老家洛南叫来外公替他打理菜地,规划、选种、购买农家肥……外公累病了,他又叫来舅舅换班,自己在城里忙着为地里的菜寻找“婆家”。
“2010年11月,马永红带我参加了"全国社区支持农业论坛",希望增加我与他联合创业的信心。”王慎言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在论坛上,他听到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创建有机蔬菜农场,他才真正认可了马永红的思路,并转而支持马永红。
2010年5月28日,马永红的有机农场开园了。“来了50多人,有的人在打理他们之前认购的菜地,有的市民现场就要和马永红签购菜协议。看来马永红不是在瞎折腾,他是在替农民着想,替农民寻找更好的路子。”王慎言说,随着城里人不断地到马永红的菜地来体验、认购,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逐渐改变了看法。
马永红介绍,有机蔬菜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很难。产量低,成本高,菜生了并生了虫子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最严重的一次是西红柿全部绝收。“除此之外,我曾在这里做过无数次创业的尝试,虽然大多数都失败了,但是我一点没有挫折感。我曾两次去湖南隆回县引进金银花苗,两次都很狼狈,肩扛一个麻袋,手提一个麻袋,第二次去时下着雨,泥水从袋子里流到我的头上、脸上。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不要怕苦,理想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踏实行动才能够实现的,于是就又冒着大雨继续前行。”马永红说,他和另外一个大学生“村官”李元仓,释放着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曾经在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地翻地,曾经冒着大雨采摘,曾经顶着酷暑配送,甚至把自己在老家的亲戚朋友带来帮忙。
“回顾这几年创业的经历,我觉得从一次次尝试中得到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马永红说,自己收获了一份事业,还带动了村民致富。目前,南桑村的有机蔬菜园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大学生"村官"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协助农民组织筛选信息、牵线搭桥、直接入股等。”马永红说,放低自己的姿态,融入最基层,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3年任期结束时,无论做何种选择,都能自信满满,从容不迫。
人物
马晓攀2008年被选聘为渭南市富平县小惠镇忠惠村村主任助理,目前已经找到新工作
“农村是我的另一所大学”
7月9日,2008届大学生“村官”马晓攀来西安出差。下午2点,记者在钟楼附近见到了马晓攀,他肤色黝黑,热情开朗。
马晓攀说,2008年前他在一家酒店实习,实习结束本来是可以留在酒店工作的,月薪为1600元,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考“村官”。马晓攀的梦想是将富平的柿饼、石榴做成大品牌,推销出去。“这么多年,家乡的一些农副产品一直是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商家,商家略加包装后,再以数倍的价格卖出去。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感情很深,上大学之所以选择营销专业,为的就是能够为家乡的农副产品推广出份力,让农民多赚点钱,这就是我的梦想。”马晓攀坦言:“我很庆幸,毕业后赶上陕西第一批招考大学生"村官",搭上这个顺风车,到农村最基层工作,离我的梦想最近。”
2008年,马晓攀与另外一个大学生一起被分配到富平县小惠镇,他主动要求到忠惠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自此,马晓攀开始了他的“村官”之路。
“农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就是农村娃。”马晓攀笑着说,与别的大学生“村官”相比,这是他的优势。他告诉记者,虽然他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但到了忠惠村还是失望了。“村子很偏僻,村委会也没有办公室,更没有电脑,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
怎么办?自己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来的,不能打退堂鼓,更不能浪费这3年。马晓攀有些失落地沉默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坐上了回家的班车。几个小时后,他骑着自家的摩托车又回到了忠惠村。
“我骑着摩托车,走到谁家算谁家,通过跟村里人拉家常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又能为他们干点啥。”马晓攀说,他能很快融入村子的秘诀是:不把自己当外人。“这也有诀窍呢,我是从村里的小组长家开始"串门子",与他们说些他们关心的话题,比如粮食最近有没有涨价,种什么最赚钱,等等。”
一次,马晓攀边与村民老张聊天,边扳着指头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小麦,成本至少1000元,除去化肥、农药、灌溉、人工等投资,最后净赚不到300元。老张听后说:“咋,这难道赚得还少吗?”并问马晓攀赚钱有啥好主意,马晓攀说,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收入就非常可观了。马晓攀说:“与村民沟通,首先要说"内行话",他们才能听进去你的建议,才能很快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这里的村民。”2009年,我省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行“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忠惠村也建起了大棚。“这与我的梦想太近了,从此我最关心的再不是游戏和电影大片,而是天气预报。”马晓攀说,为了让村民能够接受新的技术和种植方式,他自己也承包了一个大棚种植圣女果。到目前为止,村里已经有温棚36个,他自己也有了两个温室大棚。除了去村里了解村民的大棚种植情况,平时马晓攀基本上就待在大棚里忙碌着。“2009年的雪特别多,大棚里又潮又热,虽然作物的根部也很潮,但是作物的叶子却十分需要水分,如果浇水势必会造成作物根部腐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网查资料,在各个论坛发帖子,终于从山东的网友那里学到一种光给叶子供水的"滴灌法",看这个办法行得通,村民随后也陆续使用起了这个新方法。”马晓攀说,自己每次为村民解决一点点难题,信心就增加一点。
2009年的圣诞节,马晓攀在大棚里度过,没有圣诞树,也没有礼物、大餐,“那场雪太大了,大棚被压塌了。一个人从早上一直在大棚里忙到晚上,收到同学发来的圣诞节祝福短信时,终于有点扛不住了,眼泪也流了下来,当时觉得特别委屈。”马晓攀说,毕竟刚刚从大学走出来,看到同学们都在城里上班,他多少有些失落,可这些失落感,很快被忙碌的生活所替代。
“娃实在得很,没架子,能吃苦,有思想,他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他的热情至今都感染着我们。”有村民这样评价马晓攀,而村民的认可和肯定,正是让马晓攀最终坚持下来的原因。
“我感觉自己在农村工作这3年非常充实,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马晓攀对记者说,不同的是,在这个大学里他变得成熟了,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沟通,如何配合村里工作,最大的发挥一个大学生作用。
“现在回头看时才发现,我最大的收获正在于此,我这番历练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创业的艰辛让自己成熟踏实,以后再也没有困难能吓倒我。”眼前的马晓攀,充满信心与热情,而他说话的方式却又显得沉稳干练。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在富平县招商局上班,但还会常常回到村里去看看他的大棚,与村民聊聊村里的近况和他的工作。“习惯了,村里人都把我当做自家娃,我也常回来看看。”
人物
李旭立2008年被选聘为新城区胡家庙街道金花社区主任助理,现任金花社区副主任
深入社区3年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李旭立的“村官”之路一波三折。
记者见到李旭立时,他正在整理一个报表,“2008年,我被分配到社区工作,报到那天,社区简陋的办公条件还是让我有些失望。”虽然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在这里,李旭立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平时轮流与同事们挤在一个办公桌办公。
社区工作是繁杂而细致的,李旭立负责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普法宣传……而他平时更多的是在整理资料。“2009年我没有休过一天假。我的工作是每天去辖区内的几个工地看看,制作报表,准备材料,收集信息等,每天都往来于单位、工地和区政府之间,几乎成了联络员。”李旭立说,这与他当初报考时的设想差距很大,曾有段时间,他的血压一直偏高。
“我曾处于犹豫徘徊中,几次都想不干了,但总是放不下。以前总认为,社区的工作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真正身处其中,我才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感到社区群众需要我,所以很难做到真的撂挑子不干。”这是李旭立对工作的感受。
2010年,李旭立被借调到了胡家庙街道办工作,在此期间,虽然工作很努力,他仍然觉得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晚上回到自己与人合租的房子,有时候上上网,与同学沟通只会让我的失落感越发强烈,想出去创业吧,没有好的思路”。
“其实在这里,我做的都是我不喜欢的工作,像编辑整理数据,整理一些档案,亦或写些总结什么的。”李旭立坦言,但当记者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时,他说“还没有想好”。
“2010年10月,我当选为社区副主任,只有自己才知道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李旭立说,2010年他被借调到新城区工作。在区上工作两个月后,他再次回到社区,重复着整理数据、制作报表的工作。“现在我的前途并不确定,听说将来任期满后能够续签的大学生"村官"占每一届人数的不到20%,那其他的人怎么办呢?”李旭立对记者说,“要抱着积累经验的目的报考"村官"意义不大,社会经验在哪里都能积累,如果我当初选择在企业上班,经验会更加丰富。我现在的工资扣除三金后平均每月仅1200元,如果以此为职业的话真的不现实。”
“毕业3年,很多同学都结了婚买了房子,我到现在依然什么都没有,眼下,我或许会找家企业上班,或许会自己创业,至于3年的"村官"经历,积累了社会经验。”李旭立表示。
关于感受理想与现实间的尴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是抱着各种期望进入“村官”队伍,但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在基层工作只是跑跑腿打打杂。他们有理想,但现实带给他们的也有尴尬。
回顾3年经历,受采访的大学生“村官”大多认为,“村官”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尴尬。“其实很多"村官"都遭遇过身份的尴尬,就拿创业贷款来说,有的大学生"村官"户口不是农村户口,因此不能享受到优惠。回到城里贷款,银行往往因为他们所申请的项目涉农而建议去当地贷款。”大学生“村官”李元仓告诉记者。“我们只是"村官"助理,协助日常工作,并没有管理村务的权力。”“村官”小张说,有很多好的建议和想法,都只能作为参考意见在会上说一说,很打击大家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很多人就真的成了“摆设”。3年任期,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总结这3年的收获与付出,就匆忙踏上了结婚、生子,寻找稳定工作的路途。
大学生“村官”中,女“村官”占50%以上。而女大学生“村官”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们顾虑也不少,例如接受采访会不会影响她们以后的去向等。“我马上就要续签合同了,三年的"村官"经历,肯定酸甜苦辣都有,说出来会不会影响我的前途?”
对此,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魏延安介绍,我国《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本村村干部只能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本村村民,而大学生“村官”是政府委派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起辅助作用。魏延安说,大学生“村官”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如学校所学课程与农村发展需求专业错位、培训体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体与群体交流不足等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信息资源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的致富信息、实用农业专业技术、最新的国家三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其传达给村民,本着更好服务于农村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
关于未来3年经历将成人生起飞助跑器
记者从共青团陕西省委了解到,2008年至2012年五年内,陕西省共计划选聘16400名大学生“村官”,累计达到全省60%的行政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我省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8100余名,其中西安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746人。3年前,他们顺利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并于其所应聘的县(市、区)委组织部签订为期3年的聘任合同,现如今,3年任期即将结束。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处处长董顺利介绍,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去向,中组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5条出路,“一是鼓励留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于表现优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聘用期间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等。”
据悉,我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中有294人被续聘,占第一批“村官”总人数的近15%。
“其实,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是对一个人的另外一种培养,农村就像一所生活上的大学,而农村的3年任职经历,将是这些大学生"村官"人生起飞的助跑器。”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建设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廉高波博士常年关注大学生“村官”,他表示,如果把“村官”经历当做是权宜之计,或者企图以大学生“村官”的经历为跳板,最终失去的必然会大于得到。很多大学生“村官”3年以后发现自己很难适应“村官”的生活,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种无奈的过渡,有目的性地等待着3年后的到来。廉高波说,把“村官”真的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去做,充满责任感的时候,就会有收获。
大学生“村官”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任期第二年就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大学生“村官”马永红就是一个创业成功的例子,按照聘用合同规定,马永红的聘期到2012年9月期满,但他已经提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像马永红这样提前找到自己职业方向的人不在少数。在2008届大学生“村官”中,一些考核称职且任职期满两年者有的考上了本省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有的考上了省内高校研究生,还有一些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推荐,考上了选调生。廉高波认为,总结那些成功者,在3年“村官”生涯中,他们都会以一种健康、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能很快进入状态。来源西安日报)
核心提示
2008年是陕西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一年,当年,全省共选聘2080名大学生“村官”奔赴农村基层,开始了他们为期3年的“村官”之路。目前,我省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8100余人。3年来,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收获了什么?3年后的今天,合同期满,这批大学生“村官”面临新的人生选择――
人物
马永红西安市长安区南桑村村主任助理,带领村民发展有机蔬菜园如火如荼
自愿到最偏远的村子去
马永红是大学生“村官”里的名人。
“他太能折腾了,属于越挫越勇型。”马永红的好友李元仓这样评价他。在同学眼里不走寻常路的马永红曾在大学二年级休学回乡支农,期间参加当地村主任竞选,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再次参加当地村主任竞选,因种种原因均告失败。马永红参加村主任竞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称之为“马永红现象”,更被誉为“大学生中的理想主义者”。
2009年9月,马永红以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招录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为长安区炮里乡南桑村村主任助理。
7月10日上午,在南桑村一片有机蔬菜园中,记者见到了正在给西红柿架秧的马永红。“我给相关领导写了一封信,不是害怕自己将要去任职的村庄基础不好,而是害怕所要去的村庄太好,自己去了反而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马永红抱着百倍的信心,主动要求到“最基层去”。在他看来,越是落后的村庄越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越有大学生发挥的空间,越能够激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随后,马永红被分到南桑村,这个村子有8个村民小组,380户1400口人,耕地1500亩,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
“到村上后我被安排住在村办公楼二层的一个办公室里,一楼是村里的合作医疗点,住着一个老大夫。这座办公楼与村民还有些距离,尤其是一到晚上一个人就感觉特别孤单。”马永红说。
马永红是多年的支农志愿者,他带领着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农村支教支农。
在南桑村,马永红很快与大部分群众打成一片,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一部分人的误解和非议。
“马永红刚到村里时,就找村里一些人谈过带领大家创业的想法,有些人不理解,觉得他是空想主义,我一开始也不相信,心想,这大学生到底图啥。”村民王慎言告诉记者,马永红说的创业就是打造有机蔬菜园,直接送菜到城中预付过菜金的居民家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马永红找我算过一笔账:一亩小麦赚几百元,一亩西瓜也不过1000多元,如果种有机蔬菜,一亩收入上万元。我觉得不太靠谱,又不是种金子呢,收入怎么会有上万元呢?”王慎言认为,肯定不会有人跑这么远来村上买菜。
“村民的担心有他们的道理,他们只相信能看得见的效益,但马永红后来的举动打动了我。”王慎言告诉记者,马永红承包了6亩地,开始打造有机蔬菜园。自己不懂得种菜,又没有钱聘请专家和菜农来帮他种菜,为了给村民做个成功的范例,让大家相信种植有机蔬菜的前景和利润。他从老家洛南叫来外公替他打理菜地,规划、选种、购买农家肥……外公累病了,他又叫来舅舅换班,自己在城里忙着为地里的菜寻找“婆家”。
“2010年11月,马永红带我参加了"全国社区支持农业论坛",希望增加我与他联合创业的信心。”王慎言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在论坛上,他听到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创建有机蔬菜农场,他才真正认可了马永红的思路,并转而支持马永红。
2010年5月28日,马永红的有机农场开园了。“来了50多人,有的人在打理他们之前认购的菜地,有的市民现场就要和马永红签购菜协议。看来马永红不是在瞎折腾,他是在替农民着想,替农民寻找更好的路子。”王慎言说,随着城里人不断地到马永红的菜地来体验、认购,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逐渐改变了看法。
马永红介绍,有机蔬菜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很难。产量低,成本高,菜生了并生了虫子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最严重的一次是西红柿全部绝收。“除此之外,我曾在这里做过无数次创业的尝试,虽然大多数都失败了,但是我一点没有挫折感。我曾两次去湖南隆回县引进金银花苗,两次都很狼狈,肩扛一个麻袋,手提一个麻袋,第二次去时下着雨,泥水从袋子里流到我的头上、脸上。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不要怕苦,理想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踏实行动才能够实现的,于是就又冒着大雨继续前行。”马永红说,他和另外一个大学生“村官”李元仓,释放着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曾经在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地翻地,曾经冒着大雨采摘,曾经顶着酷暑配送,甚至把自己在老家的亲戚朋友带来帮忙。
“回顾这几年创业的经历,我觉得从一次次尝试中得到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马永红说,自己收获了一份事业,还带动了村民致富。目前,南桑村的有机蔬菜园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大学生"村官"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协助农民组织筛选信息、牵线搭桥、直接入股等。”马永红说,放低自己的姿态,融入最基层,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3年任期结束时,无论做何种选择,都能自信满满,从容不迫。
人物
马晓攀2008年被选聘为渭南市富平县小惠镇忠惠村村主任助理,目前已经找到新工作
“农村是我的另一所大学”
7月9日,2008届大学生“村官”马晓攀来西安出差。下午2点,记者在钟楼附近见到了马晓攀,他肤色黝黑,热情开朗。
马晓攀说,2008年前他在一家酒店实习,实习结束本来是可以留在酒店工作的,月薪为1600元,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考“村官”。马晓攀的梦想是将富平的柿饼、石榴做成大品牌,推销出去。“这么多年,家乡的一些农副产品一直是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商家,商家略加包装后,再以数倍的价格卖出去。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感情很深,上大学之所以选择营销专业,为的就是能够为家乡的农副产品推广出份力,让农民多赚点钱,这就是我的梦想。”马晓攀坦言:“我很庆幸,毕业后赶上陕西第一批招考大学生"村官",搭上这个顺风车,到农村最基层工作,离我的梦想最近。”
2008年,马晓攀与另外一个大学生一起被分配到富平县小惠镇,他主动要求到忠惠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自此,马晓攀开始了他的“村官”之路。
“农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就是农村娃。”马晓攀笑着说,与别的大学生“村官”相比,这是他的优势。他告诉记者,虽然他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但到了忠惠村还是失望了。“村子很偏僻,村委会也没有办公室,更没有电脑,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
怎么办?自己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来的,不能打退堂鼓,更不能浪费这3年。马晓攀有些失落地沉默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坐上了回家的班车。几个小时后,他骑着自家的摩托车又回到了忠惠村。
“我骑着摩托车,走到谁家算谁家,通过跟村里人拉家常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又能为他们干点啥。”马晓攀说,他能很快融入村子的秘诀是:不把自己当外人。“这也有诀窍呢,我是从村里的小组长家开始"串门子",与他们说些他们关心的话题,比如粮食最近有没有涨价,种什么最赚钱,等等。”
一次,马晓攀边与村民老张聊天,边扳着指头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小麦,成本至少1000元,除去化肥、农药、灌溉、人工等投资,最后净赚不到300元。老张听后说:“咋,这难道赚得还少吗?”并问马晓攀赚钱有啥好主意,马晓攀说,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收入就非常可观了。马晓攀说:“与村民沟通,首先要说"内行话",他们才能听进去你的建议,才能很快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这里的村民。”2009年,我省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行“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忠惠村也建起了大棚。“这与我的梦想太近了,从此我最关心的再不是游戏和电影大片,而是天气预报。”马晓攀说,为了让村民能够接受新的技术和种植方式,他自己也承包了一个大棚种植圣女果。到目前为止,村里已经有温棚36个,他自己也有了两个温室大棚。除了去村里了解村民的大棚种植情况,平时马晓攀基本上就待在大棚里忙碌着。“2009年的雪特别多,大棚里又潮又热,虽然作物的根部也很潮,但是作物的叶子却十分需要水分,如果浇水势必会造成作物根部腐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网查资料,在各个论坛发帖子,终于从山东的网友那里学到一种光给叶子供水的"滴灌法",看这个办法行得通,村民随后也陆续使用起了这个新方法。”马晓攀说,自己每次为村民解决一点点难题,信心就增加一点。
2009年的圣诞节,马晓攀在大棚里度过,没有圣诞树,也没有礼物、大餐,“那场雪太大了,大棚被压塌了。一个人从早上一直在大棚里忙到晚上,收到同学发来的圣诞节祝福短信时,终于有点扛不住了,眼泪也流了下来,当时觉得特别委屈。”马晓攀说,毕竟刚刚从大学走出来,看到同学们都在城里上班,他多少有些失落,可这些失落感,很快被忙碌的生活所替代。
“娃实在得很,没架子,能吃苦,有思想,他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他的热情至今都感染着我们。”有村民这样评价马晓攀,而村民的认可和肯定,正是让马晓攀最终坚持下来的原因。
“我感觉自己在农村工作这3年非常充实,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马晓攀对记者说,不同的是,在这个大学里他变得成熟了,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沟通,如何配合村里工作,最大的发挥一个大学生作用。
“现在回头看时才发现,我最大的收获正在于此,我这番历练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创业的艰辛让自己成熟踏实,以后再也没有困难能吓倒我。”眼前的马晓攀,充满信心与热情,而他说话的方式却又显得沉稳干练。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在富平县招商局上班,但还会常常回到村里去看看他的大棚,与村民聊聊村里的近况和他的工作。“习惯了,村里人都把我当做自家娃,我也常回来看看。”
人物
李旭立2008年被选聘为新城区胡家庙街道金花社区主任助理,现任金花社区副主任
深入社区3年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李旭立的“村官”之路一波三折。
记者见到李旭立时,他正在整理一个报表,“2008年,我被分配到社区工作,报到那天,社区简陋的办公条件还是让我有些失望。”虽然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在这里,李旭立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平时轮流与同事们挤在一个办公桌办公。
社区工作是繁杂而细致的,李旭立负责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普法宣传……而他平时更多的是在整理资料。“2009年我没有休过一天假。我的工作是每天去辖区内的几个工地看看,制作报表,准备材料,收集信息等,每天都往来于单位、工地和区政府之间,几乎成了联络员。”李旭立说,这与他当初报考时的设想差距很大,曾有段时间,他的血压一直偏高。
“我曾处于犹豫徘徊中,几次都想不干了,但总是放不下。以前总认为,社区的工作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真正身处其中,我才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感到社区群众需要我,所以很难做到真的撂挑子不干。”这是李旭立对工作的感受。
2010年,李旭立被借调到了胡家庙街道办工作,在此期间,虽然工作很努力,他仍然觉得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晚上回到自己与人合租的房子,有时候上上网,与同学沟通只会让我的失落感越发强烈,想出去创业吧,没有好的思路”。
“其实在这里,我做的都是我不喜欢的工作,像编辑整理数据,整理一些档案,亦或写些总结什么的。”李旭立坦言,但当记者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时,他说“还没有想好”。
“2010年10月,我当选为社区副主任,只有自己才知道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李旭立说,2010年他被借调到新城区工作。在区上工作两个月后,他再次回到社区,重复着整理数据、制作报表的工作。“现在我的前途并不确定,听说将来任期满后能够续签的大学生"村官"占每一届人数的不到20%,那其他的人怎么办呢?”李旭立对记者说,“要抱着积累经验的目的报考"村官"意义不大,社会经验在哪里都能积累,如果我当初选择在企业上班,经验会更加丰富。我现在的工资扣除三金后平均每月仅1200元,如果以此为职业的话真的不现实。”
“毕业3年,很多同学都结了婚买了房子,我到现在依然什么都没有,眼下,我或许会找家企业上班,或许会自己创业,至于3年的"村官"经历,积累了社会经验。”李旭立表示。
关于感受理想与现实间的尴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是抱着各种期望进入“村官”队伍,但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在基层工作只是跑跑腿打打杂。他们有理想,但现实带给他们的也有尴尬。
回顾3年经历,受采访的大学生“村官”大多认为,“村官”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尴尬。“其实很多"村官"都遭遇过身份的尴尬,就拿创业贷款来说,有的大学生"村官"户口不是农村户口,因此不能享受到优惠。回到城里贷款,银行往往因为他们所申请的项目涉农而建议去当地贷款。”大学生“村官”李元仓告诉记者。“我们只是"村官"助理,协助日常工作,并没有管理村务的权力。”“村官”小张说,有很多好的建议和想法,都只能作为参考意见在会上说一说,很打击大家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很多人就真的成了“摆设”。3年任期,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总结这3年的收获与付出,就匆忙踏上了结婚、生子,寻找稳定工作的路途。
大学生“村官”中,女“村官”占50%以上。而女大学生“村官”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们顾虑也不少,例如接受采访会不会影响她们以后的去向等。“我马上就要续签合同了,三年的"村官"经历,肯定酸甜苦辣都有,说出来会不会影响我的前途?”
对此,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魏延安介绍,我国《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本村村干部只能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本村村民,而大学生“村官”是政府委派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起辅助作用。魏延安说,大学生“村官”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如学校所学课程与农村发展需求专业错位、培训体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体与群体交流不足等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信息资源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的致富信息、实用农业专业技术、最新的国家三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其传达给村民,本着更好服务于农村的理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
关于未来3年经历将成人生起飞助跑器
记者从共青团陕西省委了解到,2008年至2012年五年内,陕西省共计划选聘16400名大学生“村官”,累计达到全省60%的行政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我省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8100余名,其中西安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746人。3年前,他们顺利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并于其所应聘的县(市、区)委组织部签订为期3年的聘任合同,现如今,3年任期即将结束。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处处长董顺利介绍,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去向,中组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5条出路,“一是鼓励留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于表现优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聘用期间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等。”
据悉,我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中有294人被续聘,占第一批“村官”总人数的近15%。
“其实,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是对一个人的另外一种培养,农村就像一所生活上的大学,而农村的3年任职经历,将是这些大学生"村官"人生起飞的助跑器。”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建设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廉高波博士常年关注大学生“村官”,他表示,如果把“村官”经历当做是权宜之计,或者企图以大学生“村官”的经历为跳板,最终失去的必然会大于得到。很多大学生“村官”3年以后发现自己很难适应“村官”的生活,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种无奈的过渡,有目的性地等待着3年后的到来。廉高波说,把“村官”真的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去做,充满责任感的时候,就会有收获。
大学生“村官”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任期第二年就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大学生“村官”马永红就是一个创业成功的例子,按照聘用合同规定,马永红的聘期到2012年9月期满,但他已经提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像马永红这样提前找到自己职业方向的人不在少数。在2008届大学生“村官”中,一些考核称职且任职期满两年者有的考上了本省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有的考上了省内高校研究生,还有一些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推荐,考上了选调生。廉高波认为,总结那些成功者,在3年“村官”生涯中,他们都会以一种健康、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能很快进入状态。来源西安日报)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3℃~高温3℃ | 低温-5℃~高温6℃ | 低温-4℃~高温6℃ | 低温-3℃~高温9℃ | 低温-1℃~高温7℃ |
多云转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渭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