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访谈】潍坊副市长:气象工作需要世界眼光
2011-03-18 来源:中国气象局
坐落在山东省中东部的潍坊市,在享有“风筝之都”、“绿色包围的园林城市”等众多美誉的同时,设施农业更是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壮大中,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设施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催生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这一农业气象服务的新领域。近年来,潍坊市气象部门紧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和需求进行积极探索,潍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潍坊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成绩面前,潍坊气象部门还面临着哪些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推动农业和为农气象服务同步发展的工作中,当地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潍坊市副市长王献玲的办公室,与他面对面交流。
嘉宾:潍坊市副市长王献玲
主持人:中国气象报记者赖敏栾菲
记者:王市长,您好。您认为潍坊气象部门在服务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献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极端天气事件很多,气象预报和气象预警就显得更加关键。气象工作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事业,报对一次重大天气过程,产生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潍坊气象工作这几年发展很快,2010年山东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上,潍坊作为气象为农服务的典型作了交流发言。对于气象工作,各级政府也都是很重视的。
潍坊的设施农业比较多,由于各方面的保险政策不是很到位,受灾后农民的损失很大。比如春末夏初经常会发生自西北到东南的雹灾,如果气象预报得准,农民提前采取覆盖大棚等措施,就能把损失减到最低;如果预报得不准,一场冰雹可能会造成几个亿、几十个亿的损失,尤其这一带是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比较多的地方。
特别是从去年10月份以来,潍坊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等级很高。潍坊600多万亩的小麦面积中大概有100万亩在山区,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如果持续干旱,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今年2月的那场降雨,由于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20多毫米,有的地方达到了30多毫米,这样一来土壤基本上已经透了,农民也就不用再浇地了。另外,省气象局还协调济南军区进行了大范围的飞机增雨作业,使降雨量显著增加。
可以说“下雨就是下钱”,不光下钱,还安定人心。我今天上午刚去了北部实地调研,看到目前北部麦田在之前没有浇冬水的情况下苗情仍然不错。所以说这次气象部门早预报、早准备、早服务,将工作提前做,并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做得很好,发挥了很大效益。
不仅如此,气象保障重大社会活动成功举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像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多、社会影响大。气象部门既提供天气预报,又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实施人工消减雨作业,保障了这些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
应对其他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也都离不开气象。可以说气象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越来越突出。
记者:潍坊市政府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当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有哪些举措呢?
王献玲:气象部门是垂直管理的部门,但是工作上也接受当地政府的指导,政府也从来没有把气象部门当做“外人”来对待。
2010年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之后,潍坊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气象工作会议,总结前期气象工作,对“十二五”期间气象工作作了部署。
2006年,潍坊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制订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从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精细预测预报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等方面,推进气象事业加快发展。
潍坊市政府印发的《潍坊市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我们建立了一支覆盖乡村、社区的6000多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深入到田间地头,在气象科普宣传、做好为农服务、灾情收集和上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人员编制方面,政府解决了一部分人影工作人员的地方编制。
“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配套资金800多万元,在全市重点部位建立了140个自动气象站,在北部沿海及近海海域建设了4个梯度风塔和海上气象浮标站,并建成了蔬菜大棚小气候观测站、酸雨观测站、紫外线观测站等多个特种项目观测站。天气雷达、移动气象台与自动气象站等等构成了一个自上到下的比较健全的综合监测体系,在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和提升预报服务能力中发挥了作用。另外,潍坊市气象局的职工宿舍、文化娱乐设施、办公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这在市直部门里是不多的。
总体来说,政府在气象法规和制度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以及队伍建设上都是非常支持的。
记者:可以看出,市政府对气象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也在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我们知道,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比较扎实,现代农业发展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您认为气象工作在潍坊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献玲:根据潍坊现代农业“五化并举”的发展措施,气象部门确实能够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潍坊目前有日光温室大棚70多万亩,大拱棚60多万亩,小拱棚30多万亩。气象部门从设施农业观测入手,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为农服务能力。他们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点对面”、“点对点”的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服务。尤其是手机短信,可以很直接地告诉农民“北京有没有雪”、“今天的菜能不能摘”,帮助农民做行情判断,减少损失。
气象部门还建立了日光温室大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根据寿光、昌乐大棚内自动气象站监测的数据,结合大棚内种植的蔬菜、瓜果种类,建立了“大棚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和蔬菜生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针对大棚蔬菜的生产季节和生长特点,建立了发布连阴天预报、短期大棚内气象要素预报和大风、寒潮、低温、大雪等天气预报服务系统。便于农民提前谋划育苗、嫁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农事生产。
气象部门也有很多创新,像青州的“农超对接”气象服务,从生产基地到物流到超市,进行全程服务,方便了菜农。开展品牌农产品精细化预报服务,比如对潍县萝卜、昌乐西瓜、安丘大姜、诸城黄烟等品牌,开展播种期、生育期、收获期全程服务。气象部门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记者:当今防灾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往往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这其中政府起到了主导和协调作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献玲:在每年的抗旱、防汛,以及军事演练、体育赛事开幕式等各种社会大型活动保障上,气象部门都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联动和配合。作为政府,首先要科学配置、科学利用各部门的资源。比如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都在监测雨情墒情,但是由于各个观测点不大一样,数据也会有差异,最后两个部门一起汇总得出结果,这样拿出来的数据更有可参考性。
其次,面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要及时指挥、协调各媒体,以及国土、卫生、公安等部门联动,及时、大范围地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同时,气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当把气象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盘考虑。比如制订相关政策、投入项目资金、做好城建规划、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等等。
记者:可以看出,您对潍坊气象工作还是非常肯定的。除了肯定,您认为气象部门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或者说还有哪些期待?
王献玲:这几年来,潍坊市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但确实还不能完全满足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认为,首先,气象部门还要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上下工夫。要结合潍坊气候特点,加大预报预测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要立足潍坊,面向世界。潍坊是外向型农业发展大市,农产品出口量大。气象因素导致的产品的行情变化、质量变化、价格走势变化,对当地安排生产、贸易谈判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气象部门也要有世界眼光。要理清国内、国际上哪些因素是和我们生产消费有关系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把握。要在做好本地气候预测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对农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地国,以及世界上大宗农产品出口国的气候分析与预测,为当地安排生产、贸易谈判争取主动,为潍坊出口创汇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目前,潍坊气象部门这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气象服务要在城市规划、森林防火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发挥作用,取得效益。随着下一步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将更加科学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政府投入大的项目建设,比如一些大型工业项目、设施农业项目、风场电场建设项目等,是否会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是否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这些都一定要听取气象部门的意见。我认为,气象部门要为减缓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咨询,有些时候也要勇敢说“不”,本着对科学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公正地提出意见。有了气象部门的“干预”,会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
各级领导的意识有所欠缺,老百姓也对气象工作有误解,有时候会说“需要下雨了,你们该打炮了”,但是可能实际天气条件根本不够。这方面可能需要加强气象知识科普宣传,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另外,要进一步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与各部门和军队的协调联动,使经济发展少受一些损失,使老百姓多得一些实惠。
记者:之前您谈到,潍坊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市气象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期间气象工作作了一些部署。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潍坊市政府在制定全市“十二五”规划时是否考虑了把气象工作纳入进来?具体有哪些目标和举措?
王献玲:这是肯定的,《潍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潍坊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各区县“十二五”规划也都包含了气象工作,包括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建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等,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也已经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会重点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建设,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中“中国气象局(寿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试验站”项目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
记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就要告一段落。最后您能给我们展望一下“十二五”期间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吗?
王献玲: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潍坊目前的总体经济实力排在山东省第四位,并且与前三位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呈现出很好的态势。去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三千一百亿,地方财政收入达二百零二亿,经济总量有很大提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争取在五年以后,一个全新的潍坊市能被展现出来,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百姓的收入水平,都能得到较大的突破。
潍坊还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晚上出门散散步,能感受到青草绿树间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息。我们也希望五年后,潍坊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得到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今天的访谈。我们期待五年之后能够看到无论在经济发展、城市形象,还是百姓生活上都有崭新面貌的潍坊,也期待潍坊气象事业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设施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催生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这一农业气象服务的新领域。近年来,潍坊市气象部门紧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和需求进行积极探索,潍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潍坊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成绩面前,潍坊气象部门还面临着哪些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推动农业和为农气象服务同步发展的工作中,当地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潍坊市副市长王献玲的办公室,与他面对面交流。
嘉宾:潍坊市副市长王献玲
主持人:中国气象报记者赖敏栾菲
记者:王市长,您好。您认为潍坊气象部门在服务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献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极端天气事件很多,气象预报和气象预警就显得更加关键。气象工作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事业,报对一次重大天气过程,产生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潍坊气象工作这几年发展很快,2010年山东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上,潍坊作为气象为农服务的典型作了交流发言。对于气象工作,各级政府也都是很重视的。
潍坊的设施农业比较多,由于各方面的保险政策不是很到位,受灾后农民的损失很大。比如春末夏初经常会发生自西北到东南的雹灾,如果气象预报得准,农民提前采取覆盖大棚等措施,就能把损失减到最低;如果预报得不准,一场冰雹可能会造成几个亿、几十个亿的损失,尤其这一带是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比较多的地方。
特别是从去年10月份以来,潍坊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等级很高。潍坊600多万亩的小麦面积中大概有100万亩在山区,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如果持续干旱,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今年2月的那场降雨,由于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20多毫米,有的地方达到了30多毫米,这样一来土壤基本上已经透了,农民也就不用再浇地了。另外,省气象局还协调济南军区进行了大范围的飞机增雨作业,使降雨量显著增加。
可以说“下雨就是下钱”,不光下钱,还安定人心。我今天上午刚去了北部实地调研,看到目前北部麦田在之前没有浇冬水的情况下苗情仍然不错。所以说这次气象部门早预报、早准备、早服务,将工作提前做,并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做得很好,发挥了很大效益。
不仅如此,气象保障重大社会活动成功举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像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多、社会影响大。气象部门既提供天气预报,又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实施人工消减雨作业,保障了这些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
应对其他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也都离不开气象。可以说气象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越来越突出。
记者:潍坊市政府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当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有哪些举措呢?
王献玲:气象部门是垂直管理的部门,但是工作上也接受当地政府的指导,政府也从来没有把气象部门当做“外人”来对待。
2010年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之后,潍坊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气象工作会议,总结前期气象工作,对“十二五”期间气象工作作了部署。
2006年,潍坊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制订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从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精细预测预报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等方面,推进气象事业加快发展。
潍坊市政府印发的《潍坊市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我们建立了一支覆盖乡村、社区的6000多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深入到田间地头,在气象科普宣传、做好为农服务、灾情收集和上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人员编制方面,政府解决了一部分人影工作人员的地方编制。
“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配套资金800多万元,在全市重点部位建立了140个自动气象站,在北部沿海及近海海域建设了4个梯度风塔和海上气象浮标站,并建成了蔬菜大棚小气候观测站、酸雨观测站、紫外线观测站等多个特种项目观测站。天气雷达、移动气象台与自动气象站等等构成了一个自上到下的比较健全的综合监测体系,在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和提升预报服务能力中发挥了作用。另外,潍坊市气象局的职工宿舍、文化娱乐设施、办公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这在市直部门里是不多的。
总体来说,政府在气象法规和制度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以及队伍建设上都是非常支持的。
记者:可以看出,市政府对气象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也在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我们知道,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比较扎实,现代农业发展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您认为气象工作在潍坊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献玲:根据潍坊现代农业“五化并举”的发展措施,气象部门确实能够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潍坊目前有日光温室大棚70多万亩,大拱棚60多万亩,小拱棚30多万亩。气象部门从设施农业观测入手,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为农服务能力。他们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点对面”、“点对点”的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服务。尤其是手机短信,可以很直接地告诉农民“北京有没有雪”、“今天的菜能不能摘”,帮助农民做行情判断,减少损失。
气象部门还建立了日光温室大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根据寿光、昌乐大棚内自动气象站监测的数据,结合大棚内种植的蔬菜、瓜果种类,建立了“大棚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和蔬菜生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针对大棚蔬菜的生产季节和生长特点,建立了发布连阴天预报、短期大棚内气象要素预报和大风、寒潮、低温、大雪等天气预报服务系统。便于农民提前谋划育苗、嫁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农事生产。
气象部门也有很多创新,像青州的“农超对接”气象服务,从生产基地到物流到超市,进行全程服务,方便了菜农。开展品牌农产品精细化预报服务,比如对潍县萝卜、昌乐西瓜、安丘大姜、诸城黄烟等品牌,开展播种期、生育期、收获期全程服务。气象部门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记者:当今防灾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往往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这其中政府起到了主导和协调作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献玲:在每年的抗旱、防汛,以及军事演练、体育赛事开幕式等各种社会大型活动保障上,气象部门都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联动和配合。作为政府,首先要科学配置、科学利用各部门的资源。比如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都在监测雨情墒情,但是由于各个观测点不大一样,数据也会有差异,最后两个部门一起汇总得出结果,这样拿出来的数据更有可参考性。
其次,面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要及时指挥、协调各媒体,以及国土、卫生、公安等部门联动,及时、大范围地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同时,气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当把气象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盘考虑。比如制订相关政策、投入项目资金、做好城建规划、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等等。
记者:可以看出,您对潍坊气象工作还是非常肯定的。除了肯定,您认为气象部门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或者说还有哪些期待?
王献玲:这几年来,潍坊市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但确实还不能完全满足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认为,首先,气象部门还要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上下工夫。要结合潍坊气候特点,加大预报预测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要立足潍坊,面向世界。潍坊是外向型农业发展大市,农产品出口量大。气象因素导致的产品的行情变化、质量变化、价格走势变化,对当地安排生产、贸易谈判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气象部门也要有世界眼光。要理清国内、国际上哪些因素是和我们生产消费有关系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把握。要在做好本地气候预测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对农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地国,以及世界上大宗农产品出口国的气候分析与预测,为当地安排生产、贸易谈判争取主动,为潍坊出口创汇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目前,潍坊气象部门这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气象服务要在城市规划、森林防火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发挥作用,取得效益。随着下一步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将更加科学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政府投入大的项目建设,比如一些大型工业项目、设施农业项目、风场电场建设项目等,是否会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是否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这些都一定要听取气象部门的意见。我认为,气象部门要为减缓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咨询,有些时候也要勇敢说“不”,本着对科学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公正地提出意见。有了气象部门的“干预”,会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
各级领导的意识有所欠缺,老百姓也对气象工作有误解,有时候会说“需要下雨了,你们该打炮了”,但是可能实际天气条件根本不够。这方面可能需要加强气象知识科普宣传,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另外,要进一步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与各部门和军队的协调联动,使经济发展少受一些损失,使老百姓多得一些实惠。
记者:之前您谈到,潍坊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一次全市气象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期间气象工作作了一些部署。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潍坊市政府在制定全市“十二五”规划时是否考虑了把气象工作纳入进来?具体有哪些目标和举措?
王献玲:这是肯定的,《潍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潍坊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各区县“十二五”规划也都包含了气象工作,包括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建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等,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也已经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会重点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建设,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中“中国气象局(寿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试验站”项目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
记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就要告一段落。最后您能给我们展望一下“十二五”期间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吗?
王献玲: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潍坊目前的总体经济实力排在山东省第四位,并且与前三位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呈现出很好的态势。去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三千一百亿,地方财政收入达二百零二亿,经济总量有很大提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争取在五年以后,一个全新的潍坊市能被展现出来,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百姓的收入水平,都能得到较大的突破。
潍坊还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晚上出门散散步,能感受到青草绿树间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息。我们也希望五年后,潍坊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得到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今天的访谈。我们期待五年之后能够看到无论在经济发展、城市形象,还是百姓生活上都有崭新面貌的潍坊,也期待潍坊气象事业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2℃ | 低温3℃~高温13℃ | 低温-3℃~高温8℃ | 低温-3℃~高温4℃ | 低温-3℃~高温1℃ |
转多云 <3级 |
阴 <3级 |
小雨转晴 3-4级 |
晴 3-4级 |
晴转多云 3-4级转<3级 |
潍坊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