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历史文化游,让吐鲁番持续散发诱人魅力
2012-11-15 来源:网易
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会融通,多民族多宗教在这里繁衍传承。吐鲁番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炙热的大漠戈壁和火焰山,也有生机勃勃的绿洲和潺潺流淌的坎儿井水,有闻名世界的故城古塔,也有享誉中外的葡萄瓜果。多元的民族文化、奇特的自然地貌,缔造了吐鲁番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吐鲁番地区丰富的文物古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统计,吐鲁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519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284处,复查文物点235处,消失文物点1处。全地区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吐鲁番博物馆新馆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618件。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资源,吐鲁番地委、行署对吐鲁番地区文物事业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推动着吐鲁番的文化事业转型升级和跨域发展。2012中国文化遗产探访之旅走进新疆吐鲁番之际,我们带着对吐鲁番地区神秘色彩的膜拜和诸多疑惑采访了中共吐鲁番地委书记刘新胜。
我们的采访,从吐鲁番在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谈起,刘书记说,吐鲁番独特的地理位置实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在历史长河的大力融合。因为吐鲁番是新疆所有地级所在地中,唯一没有发生过位移的地区。几千年繁衍生息,在此叠加,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里的百姓深深地眷恋着这一方热土。新疆,是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地,吐鲁番就是最好的例证——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吐鲁番地区各族人民有了凝聚力和宽容度,同时理性意识也得以明显的增加。
在挖掘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就是差异性问题,形成一种共融的,包容的,合力的文化。目前,吐鲁番地区的保护已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使保护得到有效推进。刘书记说,历史文化首先是保护,要保护其客观性和存在性,只有保护好,才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从而去伪存真,挖掘对当下和未来有价值、有支撑的内容,为现实服务。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就在于不仅要加强保护,更要加强研究。
采访之际正值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当我们谈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时,刘书记斩钉截铁地表示赞同。他说,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人类的灵魂。有文化之后,人们对于生活和物质以及生活质量的追求必然得到了提高。一个民族想要有凝聚力,必须使文化的追求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吐鲁番地区虽然全年高温少雨,干旱难耐,但这里的人民用文化的智慧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可以在高温下寻求到惬意的生活,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得以充实。是文化把吐鲁番人民凝聚在这里,使他们在这里扎根、发展。所以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一种潜意识,一种方向性,一种内动力。
从“开眼界”到“长见识”
刘书记说,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中,民众对于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很多民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认为旅游就是“开眼界”。对吐鲁番的旅游,很多人同样还停留在观光游的低层次水平。开玩笑的说,吐鲁番地区的百姓,为游客解决“开眼界”的问题做出了贡献。每年七、八月份,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很多游客来到吐鲁番,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看这里的人在这么炎热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不置可否,在解决了“开眼界”的问题后,旅游需要向“长见识”转变。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吐鲁番四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整理出来,形成一些吸引游客的内容——为什么四千多年,人们要在这里居住生活,人们在这里得到了什么,有哪些启迪等,从而满足游客“长见识”的需求,使他们带着更多疑问走进吐露发,感受吐鲁番。尤其针对当下社会中,诸多的高压人群,压力无处释放,他们来到吐鲁番之后,看到这里的周边环境相当恶劣,而人们的居住环境又相对优美,巨大的反差会让游客感到——“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上山不行,我们就下海,下海不行,我们就打洞,所以有了震惊世界的坎儿井。道路一直就有,只看你怎么选择。”如此,来更好的释放压力。
此外,我们还要解决吐鲁番地区“热的时候太热,凉的时候太凉”。这里的凉,不是文化旅游资源凉,而是旅游地点中,更多的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导致的“文化凉”。多数游客都看到了吐鲁番夏季的葡萄,炎热的火焰山等自然景观,但当更多游客狂热地追求“到此一游”的高温褪去之后,必然会有很多理性游客来领略吐鲁番的内在文化和深层积淀。例如吐鲁番地区的干尸,其保存工艺比木乃伊先进很多,这就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独特的旅游资源,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吐鲁番地区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应当如何进行更好的协调。面对这个问题,刘书记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说,想要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必须协调好并发挥群众在其中的作用——我们要对文物进行分层级地保护对待,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对能够保护的文物,我们会进行最大限制的开放展示;暂时不能极好保护的,进行有效开放;目前没有保护手段的,我们会通过影像、图片等手段进行展示。因为展示,是提高保护的重要群众基矗
在最大限度保护好、不破坏文物本质的前提下,我们会将文物及时向公众开放,使公众能够欣赏,学习,认识到文物的存在性、自身价值及对当下的借鉴和意义。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把文物过分神秘化,只能导致群众的认知度下降,非但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还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文物的保护。
吐鲁番地区每年吸引旅游人数500万人以上,其自然景观与文物景观的所得收入基本各占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其中,文物景观的收入,又重新投入到了文物保护中,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从“到此一游”到“到此一留”
谈到下一步吐鲁番地区旅游发展方向,刘书记向我们介绍到,根据吐鲁番特有的地质地貌,下一步,更适合向高端“体验游”发展。目前在冬季文化旅游中,已经开展的“戈壁长征”深受国外“CEO团”的欢迎。“戈壁长征”就是从达坂城出发,利用七天时间,穿雪山,过盐湖,穿戈壁,过艾丁湖盆地,穿沙漠,过农庄,住民居,最终到达鄯善县。而且每天的物质保障只有两个面包,两瓶矿泉水。通过这个过程,体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在残酷的、原生态的环境中,使人们高度紧张的神经得以解压。这一类的历史文化游,原则上不看美景,只看自然界残酷现状,和与自然搏斗,征服自然的景观,从而在自然中更好地摆脱压力,环节自身困境。这一类旅游目前已呈现上升势头,因为它要求徒步者在途中自己感悟,自己体验,与以前导游先入为主地灌输有着极大的区别。而吐鲁番地区多重地质地貌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此类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此外,下一步的历史文化游还将“联姻”会展游,为众多高端企业或企业中高端管理层会议提供场地。
除高端体验游之外,我们相信,占旅游人数比例更多的公众,也将逐步摒弃狂热的“到此一游”。以前,很多游客都有过“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问去哪,不知道”的经历,殊不知,也许景区所设的拍照景点并不是欣赏景区的最佳地点,而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所致。吐鲁番的火焰山全场98公里,最美的并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那一段,而是因为公路只能通到那里。火焰山里面丹霞沟等地的景色,美得让人发呆。
追求文化享受,深度历史文化游是全体公民需要补上的一课,未来的国民旅游,一定会从狂热的“到此一游”,逐步变为“到此一留”,留下来,看看变化,看看多样化世界的差异。
从“浮化游”到“潜水游”
在谈到应对旅游淡旺季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打“历史文化游”牌,但如果想要将其区别于“观光游”,必然要向发展“休闲度假游”逐渐靠拢。提出此问题后,刘书记用交河故城的事例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说,在交河故城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有工农布局,即使是苏州城也是如此。但在交河故城,有行署区,即今天的行政区;作坊区,即今天的加工区、厂矿区;富人区,即今天的CBD;军营区、宗教区和墓地区,城市分区如此清晰,使得交河故城的城防、交通、环卫等问题也因此得以完美的解决。例如环卫问题,专家们至今还找不到交河城的垃圾处理系统,但这个城市遗址中,完全没有垃圾的痕迹。因此可以说,交河故城的城市规划,在那个年代,整个中国是非常先进的。
在交河的官署区中,人们逐渐归纳出坊城的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出来的,正是距离交河故城不远的高昌城。高昌故城四四方方,是一个拥有东西南北四门的正城。高昌城之后,经过丝绸之路回到中原的人,才开始规划设计出长安城,进而经过历代更替,打造出了宏伟的故宫。因此,寻根溯源,交河故城正是今日故宫的最早蓝图和原型,故宫这一世界著名的美丽宫殿,其实和这座已经废弃千年的交河故城,渊源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道明。
不同于很多旅游景点,编出游客爱听的故事来吸引游客,在吐鲁番,根本不需编造,展现在你面前的故事就已经数不胜数。不过,由于研究的不足,现在还难以完整的展现给游客。研究里的分歧也比较大。如果游客都能像这样的专业人士一般,认真的感悟交河故城的魅力,那么,交河故城在国内旅游的地位就将大不一样。采访过程中,一位资深摄影师同行也提到,他八几年第二次去交河故城时,在一个德国观光团中遇到了一位德国老太太。老人问他第几次来到交河故城,他说第二次,而老太太说,她已经第五次走进这片神秘的历史遗迹了。更有很多日本民众,已经几十次拜访交河故城。每次旅游,只看交河。倘若他有三天的时间,他就会计划,将故城内的哪一段看完,只看这一小块,一点一点的研究,一间房子一间房子的看。
说起交河故城,刘书记满脸都是无以言表的激动神情,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他向我们介绍,交河故城最完美的观赏时间,是下午5点到7点。残阳断壁下的故城,以一种难以铭说的震撼,侵蚀着你的视觉,这种震撼直通心底。
刘书记对于交河故城已不仅仅是喜爱,而是如数家珍。他向我们介绍到,采用下挖式建筑形成的交河故城,大街都是六米高的高墙,一般的行人,即使飞檐走壁,也无法攀上房顶,但屋顶的人想防御已经进入街区的敌人则十分简单,只需街道两边同时撂下常常的横木,任你本事再大,也无处可逃。如此完美的城防系统,使得交河故城成为一座不可战败的城市。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交河故城并非一座被攻下来的城市,而是一座弃城。被敌军围困了40年后,城里的居民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最终无奈放弃了这座城市。
不过,正是由于交河故城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高昌故城,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为智慧的结晶。高昌城,正是在交河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更为规范的城市。高昌故城留下的故事,并不逊色于其前辈交河故城,但挖掘实在太少,研究工作滞后。考古在当下社会,被认作为一个冷门的专业和职业,倘若是三国、清朝般炙手可热的历史时期,必然有许多学者趋之若鹜,而交河、高昌等的研究,仍旧是“触手生寒”。
吐鲁番旅游正在努力,将目前这种浮在水面的“浮化游”,转变为深入体会的“潜水游”。从炎炎夏日人满为患,处处走马观花的酷暑游,慢慢走进冬季,走进传统意义上吐鲁番地区的旅游淡季。事实上,冬季的吐鲁番,可看的美景丝毫不逊色于夏季。并且,不同于夏季恶劣的酷暑,在冬季温暖的日光下,游客能够更为仔细、深入的感受吐鲁番的历史文化遗产。
吐鲁番地区丰富的文物古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统计,吐鲁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519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284处,复查文物点235处,消失文物点1处。全地区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吐鲁番博物馆新馆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618件。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资源,吐鲁番地委、行署对吐鲁番地区文物事业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推动着吐鲁番的文化事业转型升级和跨域发展。2012中国文化遗产探访之旅走进新疆吐鲁番之际,我们带着对吐鲁番地区神秘色彩的膜拜和诸多疑惑采访了中共吐鲁番地委书记刘新胜。
我们的采访,从吐鲁番在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谈起,刘书记说,吐鲁番独特的地理位置实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在历史长河的大力融合。因为吐鲁番是新疆所有地级所在地中,唯一没有发生过位移的地区。几千年繁衍生息,在此叠加,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里的百姓深深地眷恋着这一方热土。新疆,是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地,吐鲁番就是最好的例证——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吐鲁番地区各族人民有了凝聚力和宽容度,同时理性意识也得以明显的增加。
在挖掘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就是差异性问题,形成一种共融的,包容的,合力的文化。目前,吐鲁番地区的保护已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使保护得到有效推进。刘书记说,历史文化首先是保护,要保护其客观性和存在性,只有保护好,才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从而去伪存真,挖掘对当下和未来有价值、有支撑的内容,为现实服务。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就在于不仅要加强保护,更要加强研究。
采访之际正值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当我们谈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时,刘书记斩钉截铁地表示赞同。他说,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人类的灵魂。有文化之后,人们对于生活和物质以及生活质量的追求必然得到了提高。一个民族想要有凝聚力,必须使文化的追求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吐鲁番地区虽然全年高温少雨,干旱难耐,但这里的人民用文化的智慧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可以在高温下寻求到惬意的生活,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得以充实。是文化把吐鲁番人民凝聚在这里,使他们在这里扎根、发展。所以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一种潜意识,一种方向性,一种内动力。
从“开眼界”到“长见识”
刘书记说,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中,民众对于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很多民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认为旅游就是“开眼界”。对吐鲁番的旅游,很多人同样还停留在观光游的低层次水平。开玩笑的说,吐鲁番地区的百姓,为游客解决“开眼界”的问题做出了贡献。每年七、八月份,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很多游客来到吐鲁番,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看这里的人在这么炎热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不置可否,在解决了“开眼界”的问题后,旅游需要向“长见识”转变。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吐鲁番四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整理出来,形成一些吸引游客的内容——为什么四千多年,人们要在这里居住生活,人们在这里得到了什么,有哪些启迪等,从而满足游客“长见识”的需求,使他们带着更多疑问走进吐露发,感受吐鲁番。尤其针对当下社会中,诸多的高压人群,压力无处释放,他们来到吐鲁番之后,看到这里的周边环境相当恶劣,而人们的居住环境又相对优美,巨大的反差会让游客感到——“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上山不行,我们就下海,下海不行,我们就打洞,所以有了震惊世界的坎儿井。道路一直就有,只看你怎么选择。”如此,来更好的释放压力。
此外,我们还要解决吐鲁番地区“热的时候太热,凉的时候太凉”。这里的凉,不是文化旅游资源凉,而是旅游地点中,更多的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导致的“文化凉”。多数游客都看到了吐鲁番夏季的葡萄,炎热的火焰山等自然景观,但当更多游客狂热地追求“到此一游”的高温褪去之后,必然会有很多理性游客来领略吐鲁番的内在文化和深层积淀。例如吐鲁番地区的干尸,其保存工艺比木乃伊先进很多,这就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独特的旅游资源,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吐鲁番地区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应当如何进行更好的协调。面对这个问题,刘书记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说,想要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必须协调好并发挥群众在其中的作用——我们要对文物进行分层级地保护对待,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对能够保护的文物,我们会进行最大限制的开放展示;暂时不能极好保护的,进行有效开放;目前没有保护手段的,我们会通过影像、图片等手段进行展示。因为展示,是提高保护的重要群众基矗
在最大限度保护好、不破坏文物本质的前提下,我们会将文物及时向公众开放,使公众能够欣赏,学习,认识到文物的存在性、自身价值及对当下的借鉴和意义。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把文物过分神秘化,只能导致群众的认知度下降,非但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还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文物的保护。
吐鲁番地区每年吸引旅游人数500万人以上,其自然景观与文物景观的所得收入基本各占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其中,文物景观的收入,又重新投入到了文物保护中,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从“到此一游”到“到此一留”
谈到下一步吐鲁番地区旅游发展方向,刘书记向我们介绍到,根据吐鲁番特有的地质地貌,下一步,更适合向高端“体验游”发展。目前在冬季文化旅游中,已经开展的“戈壁长征”深受国外“CEO团”的欢迎。“戈壁长征”就是从达坂城出发,利用七天时间,穿雪山,过盐湖,穿戈壁,过艾丁湖盆地,穿沙漠,过农庄,住民居,最终到达鄯善县。而且每天的物质保障只有两个面包,两瓶矿泉水。通过这个过程,体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在残酷的、原生态的环境中,使人们高度紧张的神经得以解压。这一类的历史文化游,原则上不看美景,只看自然界残酷现状,和与自然搏斗,征服自然的景观,从而在自然中更好地摆脱压力,环节自身困境。这一类旅游目前已呈现上升势头,因为它要求徒步者在途中自己感悟,自己体验,与以前导游先入为主地灌输有着极大的区别。而吐鲁番地区多重地质地貌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此类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此外,下一步的历史文化游还将“联姻”会展游,为众多高端企业或企业中高端管理层会议提供场地。
除高端体验游之外,我们相信,占旅游人数比例更多的公众,也将逐步摒弃狂热的“到此一游”。以前,很多游客都有过“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问去哪,不知道”的经历,殊不知,也许景区所设的拍照景点并不是欣赏景区的最佳地点,而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所致。吐鲁番的火焰山全场98公里,最美的并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那一段,而是因为公路只能通到那里。火焰山里面丹霞沟等地的景色,美得让人发呆。
追求文化享受,深度历史文化游是全体公民需要补上的一课,未来的国民旅游,一定会从狂热的“到此一游”,逐步变为“到此一留”,留下来,看看变化,看看多样化世界的差异。
从“浮化游”到“潜水游”
在谈到应对旅游淡旺季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打“历史文化游”牌,但如果想要将其区别于“观光游”,必然要向发展“休闲度假游”逐渐靠拢。提出此问题后,刘书记用交河故城的事例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说,在交河故城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有工农布局,即使是苏州城也是如此。但在交河故城,有行署区,即今天的行政区;作坊区,即今天的加工区、厂矿区;富人区,即今天的CBD;军营区、宗教区和墓地区,城市分区如此清晰,使得交河故城的城防、交通、环卫等问题也因此得以完美的解决。例如环卫问题,专家们至今还找不到交河城的垃圾处理系统,但这个城市遗址中,完全没有垃圾的痕迹。因此可以说,交河故城的城市规划,在那个年代,整个中国是非常先进的。
在交河的官署区中,人们逐渐归纳出坊城的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出来的,正是距离交河故城不远的高昌城。高昌故城四四方方,是一个拥有东西南北四门的正城。高昌城之后,经过丝绸之路回到中原的人,才开始规划设计出长安城,进而经过历代更替,打造出了宏伟的故宫。因此,寻根溯源,交河故城正是今日故宫的最早蓝图和原型,故宫这一世界著名的美丽宫殿,其实和这座已经废弃千年的交河故城,渊源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道明。
不同于很多旅游景点,编出游客爱听的故事来吸引游客,在吐鲁番,根本不需编造,展现在你面前的故事就已经数不胜数。不过,由于研究的不足,现在还难以完整的展现给游客。研究里的分歧也比较大。如果游客都能像这样的专业人士一般,认真的感悟交河故城的魅力,那么,交河故城在国内旅游的地位就将大不一样。采访过程中,一位资深摄影师同行也提到,他八几年第二次去交河故城时,在一个德国观光团中遇到了一位德国老太太。老人问他第几次来到交河故城,他说第二次,而老太太说,她已经第五次走进这片神秘的历史遗迹了。更有很多日本民众,已经几十次拜访交河故城。每次旅游,只看交河。倘若他有三天的时间,他就会计划,将故城内的哪一段看完,只看这一小块,一点一点的研究,一间房子一间房子的看。
说起交河故城,刘书记满脸都是无以言表的激动神情,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他向我们介绍,交河故城最完美的观赏时间,是下午5点到7点。残阳断壁下的故城,以一种难以铭说的震撼,侵蚀着你的视觉,这种震撼直通心底。
刘书记对于交河故城已不仅仅是喜爱,而是如数家珍。他向我们介绍到,采用下挖式建筑形成的交河故城,大街都是六米高的高墙,一般的行人,即使飞檐走壁,也无法攀上房顶,但屋顶的人想防御已经进入街区的敌人则十分简单,只需街道两边同时撂下常常的横木,任你本事再大,也无处可逃。如此完美的城防系统,使得交河故城成为一座不可战败的城市。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交河故城并非一座被攻下来的城市,而是一座弃城。被敌军围困了40年后,城里的居民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最终无奈放弃了这座城市。
不过,正是由于交河故城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高昌故城,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为智慧的结晶。高昌城,正是在交河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更为规范的城市。高昌故城留下的故事,并不逊色于其前辈交河故城,但挖掘实在太少,研究工作滞后。考古在当下社会,被认作为一个冷门的专业和职业,倘若是三国、清朝般炙手可热的历史时期,必然有许多学者趋之若鹜,而交河、高昌等的研究,仍旧是“触手生寒”。
吐鲁番旅游正在努力,将目前这种浮在水面的“浮化游”,转变为深入体会的“潜水游”。从炎炎夏日人满为患,处处走马观花的酷暑游,慢慢走进冬季,走进传统意义上吐鲁番地区的旅游淡季。事实上,冬季的吐鲁番,可看的美景丝毫不逊色于夏季。并且,不同于夏季恶劣的酷暑,在冬季温暖的日光下,游客能够更为仔细、深入的感受吐鲁番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2℃ | 低温-12℃~高温-2℃ | 低温-13℃~高温-3℃ | 低温-13℃~高温-3℃ | 低温-9℃~高温0℃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阴转晴 <3级 |
晴 <3级 |
吐鲁番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