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土著山大王”:从布衣裁缝到井冈元勋(图)
2011-06-30 来源:人民网
只身一人重走从延安到西柏坡转移路线的赵福山昨日接受记者采访并欣然题字。张萌摄
2008年6月14日,北京奥运火炬在遵义市传递,王道金担任第一棒火炬手。受访者供图
与党同岁的延安老红军毛光荣老人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是位身经百战的九旬老人。小刘军摄
昨日下午,嘉兴南湖,93岁的项耿与89岁的爱人王培秋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加入了新四军,他们的爱情也诞生于革命之中。邱晓峰摄
历经风雨的革命夫妻,井冈山传奇“山大王”……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精神是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昨日,本报特派记者走近他们,去探寻峥嵘岁月的记忆。
【嘉兴】
他们,不老的爱情——
历经沧桑后爱情更加甜蜜
(特派记者朱秉山)93岁的项耿与89岁的王培秋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加入了新四军,两人从革命的年代开始,相伴一生,演绎了不老的爱情故事。昨日下午,记者在嘉兴采访了两人,项耿思维清晰,从革命年代到现代化建设,和老伴王培秋共同回忆那段激情岁月。
1932年,日军侵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当时,项耿年龄不大,却爱听爱国学生的街头演讲,爱看大学生们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1939年,项耿参加了当时的慈北战服大队部组织的直属宣体慰劳队,到13个区组织和发动群众。当年4月,项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项耿说起自己的爱情,一脸的幸福。他说,当时自己和王培秋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平时接触比较多。后来,王培秋调到别的地方工作,两人5年未见面,但这并未阻断两人的来往。
后来,由于王培秋生病,两个人的婚事就提上了日程,仪式很简单。就这样,两个革命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开始了他们艰苦岁月的执著爱情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项耿先后任慈溪县委书记,嘉兴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嘉兴地委副书记、专员等职。
现在,两位老人共同经历艰苦岁月后,依然恩爱如初,王培秋对老伴非常照顾,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小细节,王培秋不时给项耿递上水果,很是细心。
【井冈山】
他,“土著山大王”——
从布衣裁缝到井冈元勋
本报井冈山讯(特派记者尧育飞)“七一”前后,井冈山最忙的两个人可能就是:王生茂和袁建芳。作为井冈山两位“土著山大王”——王佐和袁文才的孙辈人物,袁建芳和王生茂一天到晚都在给各地干部培训学院上课。昨日,本报记者多方打探,得以专访王生茂,由此揭开一段裁缝的传奇人生。
13岁那年,家境贫寒的王佐手持一柄尺、一把剪刀,开始了他的裁缝生涯。今天,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观众还可以看到王佐曾经使用过的剪刀和尺子。“在井冈山,裁缝不多,生意很好做。”王生茂解释道。但是,不少大户人家却往往拖欠甚至拒绝支付工资。尽管如此,王佐有时候还免费给穷苦人家做冬衣。但讨债的日子毕竟是辛苦的。15岁那年,王佐立志习武,短短3年,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这一身好武艺,不但让王佐成功讨到了每一笔工资,也让他在井冈山打开了一片天地。21岁那年,他干脆拉起一帮人马,占山为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帮助下,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王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员骁将。无论是在龙源口战斗还是黄洋界保卫战,他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能因为我祖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在他被错杀之后的20年,1950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采访行将结束时,王生茂如是说。
【延安】
他,与党同龄——
曾亲手为毛泽东倒茶
本报延安讯(特派记者小刘军)没有延安窑洞的灯火哪有祖国东方红?时值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各地一拨又一拨参观者慕名而来,感受延安精神。昨日,本报记者在延安八一敬老院里见到了一位与党同龄的毛光荣老人。身经百战的他,还曾经为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倒了3天茶水。
在延安八一敬老院,记者见到了毛光荣老人。和党同龄的他,闯过了枪林弹雨,先后参加了红军东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今安享晚年。
“陕北出了刘志丹,号召农民闹革命,斗地主分粮食、分牛羊……”1935年,在14岁的毛光荣眼中,闹革命的人就是最时髦的人。毛光荣是延川县延水关镇人,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早年去世,只有穷苦的父子俩相依为命。“闹革命的队伍来了后,我背着父亲,半夜翻墙溜走去找队伍参军。”毛光荣说。
1936年春,毛光荣所在的红28军随刘志丹参加东征,打山西的阎锡山。“刘志丹在东征路上被敌人冷枪打中牺牲。”老人有些沉重,他说一路上牺牲的同志很多。“当时是九、十月份,没想到山西下起了大雪。很多穿着单衣的战士被冻死冻伤。”
后来,毛光荣又给林伯渠、习仲勋当过勤务兵,在南泥湾359旅担任王震的警卫连连长。“有一次,开大会,我和另外3名勤务兵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倒了3天茶水。”毛光荣幸福地回忆道,“毛主席很亲切,叫我们‘小鬼’。”“能拼,能吃苦。”老人对延安精神的理解简单而又质朴。
兰州战役之后,毛光荣就回到了家乡延川县,在武装部工作一年后,就回乡务农了。他在48岁才喜得贵子,“我有2儿4女,2个儿子都是老师。外孙女今年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本1毛光荣幸福地说。
【遵义】
他,“永不退休的老革命”——
曾负责遵义会议警戒
本报遵义讯(特派记者范亚湘)遵义会议时,王道金所在的部队担任会议外围警戒,游走在乌江以北、遵义以南,肩负100多公里的防卫任务。昨日,当记者见到身穿红军装,头戴红军帽,已是96岁高龄的王道金时,精神矍铄的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欢迎来自毛主席家乡的人1
1915年5月,王道金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福后村的一个农民家里。1930年8月,王道金参加了红军,当时他参加红军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红军很好,不打人、不骂人,到哪个地方就帮老百姓铺路搭桥、挑水插秧,我就想参军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在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遵义时,王道金已经是红三军团11团警卫连连长,连队驻扎在遵义南白镇的一个山头上,任务是监视贵阳、金沙方向的来犯之敌,保卫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王道金回忆说,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期间,遵义的天气虽然很寒冷,但群众的热情很高。尽管担任警卫工作,但他当时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并不清楚,“知道遵义会议的意义,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一说起遵义会议,老人就非常激动。
全国解放后,王道金被授予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王道金转业地方工作后,先后任贵州铜仁行署副专员、遵义地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
尽管已经离休多年,但王老却始终“离而不休”,一天也没有闲着。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中小学的礼堂等场所是他经常出现的地方,他被遵义老百姓誉为“永不退休的老革命”。
【西柏坡】
他,“西柏坡通”——
重走延安到西柏坡路线
本报西柏坡讯(特派记者张萌)在西柏坡参观,琳琅满目的纪念品摊位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关于西柏坡历史的书籍,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很多书的封面上都会出现同一个人的名字:赵福山。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赵福山是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西柏坡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完善,是位“西柏坡通”。
51岁的赵福山在纪念馆工作整整20年了。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此前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他,当年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开始了埋头书海的“补课”:“在两三年内读完了80多本关于西柏坡历史的书籍,从一个半道出家的外行变成了半个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福山这样说道。
“我发现党史中对西柏坡这段历史的研究偏粗,因此决定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来做一些补充和完善。”于是,赵福山决定沿着中央工委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路线重走一回。
2007年9月,赵福山只身一人踏上了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移路线。晚上11时多从石家庄乘火车到达延安,第二天开始乘坐公共汽车,沿着中央工委转移路线前进。“有时候半夜到达一个县城,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只好饿着肚子睡觉。”后来,他学会了随身携带干粮,没饭吃的时候用来充饥。经过将近20天的路程,先后经过陕北、山西,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返回西柏坡。每到一地,先去当地党史研究部门寻求一定的资料支持,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史料进行了完善和改正。这项工作的价值曾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评价为“填补了党史上一块空白”。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对西柏坡有更加深入准确的了解,为保持和传递西柏坡精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采访结束时,赵福山送了两本自己的作品给记者,并题字“《长沙晚报》存念”。
2008年6月14日,北京奥运火炬在遵义市传递,王道金担任第一棒火炬手。受访者供图
与党同岁的延安老红军毛光荣老人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是位身经百战的九旬老人。小刘军摄
昨日下午,嘉兴南湖,93岁的项耿与89岁的爱人王培秋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加入了新四军,他们的爱情也诞生于革命之中。邱晓峰摄
历经风雨的革命夫妻,井冈山传奇“山大王”……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精神是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昨日,本报特派记者走近他们,去探寻峥嵘岁月的记忆。
【嘉兴】
他们,不老的爱情——
历经沧桑后爱情更加甜蜜
(特派记者朱秉山)93岁的项耿与89岁的王培秋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加入了新四军,两人从革命的年代开始,相伴一生,演绎了不老的爱情故事。昨日下午,记者在嘉兴采访了两人,项耿思维清晰,从革命年代到现代化建设,和老伴王培秋共同回忆那段激情岁月。
1932年,日军侵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当时,项耿年龄不大,却爱听爱国学生的街头演讲,爱看大学生们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1939年,项耿参加了当时的慈北战服大队部组织的直属宣体慰劳队,到13个区组织和发动群众。当年4月,项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项耿说起自己的爱情,一脸的幸福。他说,当时自己和王培秋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平时接触比较多。后来,王培秋调到别的地方工作,两人5年未见面,但这并未阻断两人的来往。
后来,由于王培秋生病,两个人的婚事就提上了日程,仪式很简单。就这样,两个革命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开始了他们艰苦岁月的执著爱情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项耿先后任慈溪县委书记,嘉兴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嘉兴地委副书记、专员等职。
现在,两位老人共同经历艰苦岁月后,依然恩爱如初,王培秋对老伴非常照顾,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小细节,王培秋不时给项耿递上水果,很是细心。
【井冈山】
他,“土著山大王”——
从布衣裁缝到井冈元勋
本报井冈山讯(特派记者尧育飞)“七一”前后,井冈山最忙的两个人可能就是:王生茂和袁建芳。作为井冈山两位“土著山大王”——王佐和袁文才的孙辈人物,袁建芳和王生茂一天到晚都在给各地干部培训学院上课。昨日,本报记者多方打探,得以专访王生茂,由此揭开一段裁缝的传奇人生。
13岁那年,家境贫寒的王佐手持一柄尺、一把剪刀,开始了他的裁缝生涯。今天,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观众还可以看到王佐曾经使用过的剪刀和尺子。“在井冈山,裁缝不多,生意很好做。”王生茂解释道。但是,不少大户人家却往往拖欠甚至拒绝支付工资。尽管如此,王佐有时候还免费给穷苦人家做冬衣。但讨债的日子毕竟是辛苦的。15岁那年,王佐立志习武,短短3年,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这一身好武艺,不但让王佐成功讨到了每一笔工资,也让他在井冈山打开了一片天地。21岁那年,他干脆拉起一帮人马,占山为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帮助下,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王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员骁将。无论是在龙源口战斗还是黄洋界保卫战,他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能因为我祖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在他被错杀之后的20年,1950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采访行将结束时,王生茂如是说。
【延安】
他,与党同龄——
曾亲手为毛泽东倒茶
本报延安讯(特派记者小刘军)没有延安窑洞的灯火哪有祖国东方红?时值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各地一拨又一拨参观者慕名而来,感受延安精神。昨日,本报记者在延安八一敬老院里见到了一位与党同龄的毛光荣老人。身经百战的他,还曾经为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倒了3天茶水。
在延安八一敬老院,记者见到了毛光荣老人。和党同龄的他,闯过了枪林弹雨,先后参加了红军东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今安享晚年。
“陕北出了刘志丹,号召农民闹革命,斗地主分粮食、分牛羊……”1935年,在14岁的毛光荣眼中,闹革命的人就是最时髦的人。毛光荣是延川县延水关镇人,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早年去世,只有穷苦的父子俩相依为命。“闹革命的队伍来了后,我背着父亲,半夜翻墙溜走去找队伍参军。”毛光荣说。
1936年春,毛光荣所在的红28军随刘志丹参加东征,打山西的阎锡山。“刘志丹在东征路上被敌人冷枪打中牺牲。”老人有些沉重,他说一路上牺牲的同志很多。“当时是九、十月份,没想到山西下起了大雪。很多穿着单衣的战士被冻死冻伤。”
后来,毛光荣又给林伯渠、习仲勋当过勤务兵,在南泥湾359旅担任王震的警卫连连长。“有一次,开大会,我和另外3名勤务兵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倒了3天茶水。”毛光荣幸福地回忆道,“毛主席很亲切,叫我们‘小鬼’。”“能拼,能吃苦。”老人对延安精神的理解简单而又质朴。
兰州战役之后,毛光荣就回到了家乡延川县,在武装部工作一年后,就回乡务农了。他在48岁才喜得贵子,“我有2儿4女,2个儿子都是老师。外孙女今年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本1毛光荣幸福地说。
【遵义】
他,“永不退休的老革命”——
曾负责遵义会议警戒
本报遵义讯(特派记者范亚湘)遵义会议时,王道金所在的部队担任会议外围警戒,游走在乌江以北、遵义以南,肩负100多公里的防卫任务。昨日,当记者见到身穿红军装,头戴红军帽,已是96岁高龄的王道金时,精神矍铄的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欢迎来自毛主席家乡的人1
1915年5月,王道金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福后村的一个农民家里。1930年8月,王道金参加了红军,当时他参加红军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红军很好,不打人、不骂人,到哪个地方就帮老百姓铺路搭桥、挑水插秧,我就想参军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在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遵义时,王道金已经是红三军团11团警卫连连长,连队驻扎在遵义南白镇的一个山头上,任务是监视贵阳、金沙方向的来犯之敌,保卫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王道金回忆说,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期间,遵义的天气虽然很寒冷,但群众的热情很高。尽管担任警卫工作,但他当时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并不清楚,“知道遵义会议的意义,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一说起遵义会议,老人就非常激动。
全国解放后,王道金被授予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王道金转业地方工作后,先后任贵州铜仁行署副专员、遵义地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
尽管已经离休多年,但王老却始终“离而不休”,一天也没有闲着。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中小学的礼堂等场所是他经常出现的地方,他被遵义老百姓誉为“永不退休的老革命”。
【西柏坡】
他,“西柏坡通”——
重走延安到西柏坡路线
本报西柏坡讯(特派记者张萌)在西柏坡参观,琳琅满目的纪念品摊位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关于西柏坡历史的书籍,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很多书的封面上都会出现同一个人的名字:赵福山。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赵福山是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西柏坡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完善,是位“西柏坡通”。
51岁的赵福山在纪念馆工作整整20年了。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此前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他,当年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开始了埋头书海的“补课”:“在两三年内读完了80多本关于西柏坡历史的书籍,从一个半道出家的外行变成了半个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福山这样说道。
“我发现党史中对西柏坡这段历史的研究偏粗,因此决定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来做一些补充和完善。”于是,赵福山决定沿着中央工委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路线重走一回。
2007年9月,赵福山只身一人踏上了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移路线。晚上11时多从石家庄乘火车到达延安,第二天开始乘坐公共汽车,沿着中央工委转移路线前进。“有时候半夜到达一个县城,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只好饿着肚子睡觉。”后来,他学会了随身携带干粮,没饭吃的时候用来充饥。经过将近20天的路程,先后经过陕北、山西,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返回西柏坡。每到一地,先去当地党史研究部门寻求一定的资料支持,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史料进行了完善和改正。这项工作的价值曾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评价为“填补了党史上一块空白”。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对西柏坡有更加深入准确的了解,为保持和传递西柏坡精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采访结束时,赵福山送了两本自己的作品给记者,并题字“《长沙晚报》存念”。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5℃~高温8℃ | 低温0℃~高温11℃ | 低温1℃~高温14℃ | 低温5℃~高温16℃ | 低温5℃~高温14℃ |
阴 <3级 |
多云 <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阴转多云 <3级 |
铜仁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