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铜陵天气 > 铜陵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认识巢湖】县区篇

2011-08-17 来源:365地产家居网

  居巢区居巢之称始于秦朝,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底撤市改称居巢区,为巢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下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副县级中心镇4个,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居巢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7℃~16.1℃,全年无霜期在232天~247天,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1158毫米之间。居巢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开发区和著名的风景疗养区。古是楚汉相争时期政治家范增的出生地,近为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四将军”的故里。800里巢湖烟波浩淼,景色秀丽;姥山岛九峰起伏,宛如蓬境;银屏仙人洞幽深宜人,悬崖上的千年牡丹独特奇异,每年谷雨时节含芳怒放;半汤温泉是安徽休闲疗养的主要区域,富含30多种活性元素;北郊的王乔洞,是江淮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紫薇洞长达千米,被誉为江淮第一自然溶洞。全区盛产粮、棉、麻、蔬菜及畜禽、水果等200多种农副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矿藏丰富,工业品有水泥、锚链、渔网、花炮和纺织品等200多个品种。居巢区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有三千多年。商是时地属南疆,故称南巢。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秦统一后置郡县,今巢湖以南为居巢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合开城、扶阳两县为巢县(巢县一名此始),隶属庐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巢县属无为军。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升巢县为镇巢军,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置巢州为县,巢县县名至改置巢湖市前一直未变。民国元年属安徽剩民国28年由属第三专区改第五专区。1949年4月属巢湖专区,1952年属芜湖专区,1958年属合肥市。1961年4月复属芜湖专区,1965年复设巢湖专区,巢县隶属之。1971年8月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巢县隶属不变。1984年1月4日撤县改市成立巢湖市,属巢湖地区。1999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巢湖地区,设立地级巢湖市,撤销县级巢湖市,设立居巢区。1999年12月6日巢湖市居巢区举行揭牌仪式。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县级巢湖市,设立居巢区。居巢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开发区和著名的风景疗养区。全区盛产稻米、油料、棉花、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岩和水泥石灰石等。

  2008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年初确定的“半年见成效、一年上台阶、三年大跨越”奋斗目标,以“工业强区、城乡统筹、项目带动”三大战略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务实工作,锐意进取,战胜了年初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克服了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下半年成品价格下跌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年内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同比增长13.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21.8∶46.2∶32调优到今年的19.9∶47.3∶32.8;财政收入4.81亿元,净增1.43亿元,创年增量超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其中财政税收超千万元的乡镇(街道)14个、超3000万元的5个,共完成财政支出10.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增长15.2%;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拉动效应明显,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亿元,增长20.8%;进出口总额6800万美元,增长46.7%。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7‰,万元生产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1%和1%;全年共新增就业岗位4509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8年共完成集镇建设投资4.8亿元,增长230%。新增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新增集镇人口1.2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26.3%,增加2个百分点。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13个乡镇(中庙街道)新一轮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全部结束,基本实现了规划全覆盖。集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统一了规划区外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强化了村镇规划与建设管理。通过控制零星建设、推行组团开发,建设新区,改造老区,开发各类经营性用地170多亩,获取集镇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中垾“农民美食城”、夏阁蟠龙小区、烔炀秀水花园、栏杆巢北商贸城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部分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集镇三产稳步发展。设立了100万元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完成了《巢湖北岸概念性规划》、旅游招商手册,表彰了27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中庙旅游整治成效显著,共投入各类整治资金1000多万元,整体形象大为改观;冯玉祥旧居、张治中故居、鼓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景点,富硒香生态园、枣为媒生态园、精华生态农庄被评为省三星级农家乐示范点;滨湖旅游景观大道、中庙碧桂园及凤凰五星级酒店、烔炀金土地度假山庄、庙岗浮槎山老年乐园等一批旅游项目扎实推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农家店和配送中心105个,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新网工程”扎实开展,建成农资配送中心及专营店11家、日用消费品连锁店17家、村级综合服务社30家。

  庐江县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北接合肥,东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县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120万人。庐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多为丘陵地貌,其中森林面积37789公顷,耕地面积92230公顷。庐江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交通十分便捷。县城距合肥骆岗机场60公里,距铜陵长江大桥70公里,距南京碌口机场200公里;京九铁路合九段(合肥─九江)、沪蓉高速公路合界段(合肥-界子墩)、合安段(合肥-安庆)、合铜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路南入长江,北进巢湖,目前全市首家由水泥生产企业和航运公司联合建设的专用码头——大江航运码头工程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建成后船舶可由此码头直达苏、浙、沪及沿江各城市。庐江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千百年苍桑巨变的庐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楚文化和淮军文化传统。历史上涌现出了文翁、周瑜、王蕃、丁汝昌、吴长庆、刘秉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当代更有冯法祀、许章润、姜长云、方福前等一大批活跃在科技、经济和文化艺术界的著名学者。庐江生态优美,四季宜人,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境内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陂湖,面积2,333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良好,地理位置独特,是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南北迁徙途中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被收录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冶父山,距庐江县城东约9公里,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巢湖南岸庐江段全长26.8公里,跨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居住巢湖岸边,天气晴朗时,湖面烟波浩淼,帆樯如画,姥山矗立于湖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古镇汤池拥有号称“华东第一泉”的汤池温泉,古称“坑泉”,具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和化学成分稳定的三大特点,富含10多种对人体医疗保健具有极高价值的化学元素,自西汉以来,就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北宋文豪王安石曾在此濯足疗疾,留下了“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的千古赞誉。此外,汤池古镇还享有“名茶之乡”的美称,尤其是名茶“白云春毫”,产在终年云雾缭绕、兰花丛生、人迹罕至的二姑峰尖,萃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视为茶中珍品,先后获省优、部优和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近年来,围绕把庐江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全县先后出台了16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共投资6亿多元,在原有的“冶父晴岚,凤台秋月,黄陂夏莲,绣溪春涨,金牛晚眺,白石冬雪,水濂听声,青帘渔火”等古景点基础上,新开发3A以上景区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精心开发的20多个系列旅游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走俏;2006年,以温泉旅游闻名的汤池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和四星级酒店。2006年一年,全县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

  庐江还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庐江素有“好学之邦”的美名,历史上以科甲起家,以著书立说名垂于世者络绎不绝。这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今天得到了更广泛和大力的弘扬,全县现共有中小学448所,其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20多所。有百年校史的庐江中学已为国家培养数万名高材生,现为全省示范高中。全县每年向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达5000余人。

  庐江县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多矿种资源集中区。现已探明的有33种矿产资源,其中能源型矿产3种,金属矿产7种,非金属矿产22种,水汽矿产1种。铁、铜、硫铁、明矾石、高岭土等矿产品质优量大,且多分布在庐南的罗河、龙桥、矾山、泥河、白湖等5个镇,资源相对集中。全县四大经济板块之一的庐南重化工业基地,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到“十一五”末,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规划末期实现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年利税达62.34亿元。目前,庐南地区6大重点矿山建设都已启动。龙桥铁矿一期年100万吨采选已建成投产;罗河铁矿年300万吨采选建设进展迅速;马鞭山铁矿年100万吨采癣小岭硫铁矿年50万吨采癣大包庄矿年60万吨硫铁矿和40万吨年铁矿采选工程已完成部分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沙溪铜矿年200万吨采选项目也即将启动;硫基化工、金属冶炼、特种建材三大产业园形成集聚发展之势。庐江县磁性材料产业已颇具规模。现有安徽龙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磁电生产企业,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均取得自营出口权,年生产铁氧体、钕铁硼、非晶以及锗磁等四大类产品愈万吨,2006年一年总产值达7.1亿元,80%的产口销往国外。全县磁性材料的龙头企业还加强了与中科院研究所、合工大材料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已研制开发出500多种磁砖、磁瓦、钕铁硼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被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和巢湖市“7+4”项目。近年来,庐江县相继被授予“安徽省电子磁性材料产业园”、“安徽省磁性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11月,庐江县人民政府与巢湖市科技局共同承办了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权威性的“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论坛”。庐江县正在进一步壮大磁性材料产业规模,向国家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庐江县基础设施建设也已日渐完善。用电均由华东电网提供;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通信覆盖率达百分之百;全县共设有大中小型水库98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城区自来水取自山青水秀的风景名胜地汤池,水质清纯且富含矿物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城区内居住小区均实现绿化美化,大型超市、餐馆星罗棋布,方便居民生活和消费。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7亿元,增长12.8%。财政收入6.5亿元,增收2.2亿元,增幅达50%;超千万元镇9个,增加3个。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增长43.2%;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增长24.1%;外贸进出口总额3321万美元,增长82.4%。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万元,增长28.5%;农民人均纯收入4403元,增长2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14.9亿元,人均储蓄649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7:33.5:34.8,二产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工业振兴计划加快实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1.6亿元,增长47.1%;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户,增加4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增长32.6%;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户,达110户。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增长43.2%,其中30个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3.3亿元。2009年,城镇建设投资30亿元,增长25%,其中庐城建设投资15.8亿元,增长41%。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构建和完善庐城“七纵七横”道路框架,新建、续建文明南路、南外环、泥河路、汤池南路等19条道路,外环路全线贯通。全年铺设混凝土路面10公里,同比增长125%。实施排水、市场等50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其中污水处理厂及主管网、绣溪公园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东新区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启动区征地和部分拆迁任务基本完成,3条主干道路、10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准备基本就绪。及时出台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常庐城商品房开工41万平方米,增长96%;竣工31万平方米,增长66%。建立健全控违拆违办法和管理体系,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全年拆除违章建筑1.27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累计投入14.2亿元,增长1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近4000万元,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开工360公里,竣工273公里。庐江教育事业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发展。从1994年全县开始实施“两基”,使中小学布局得到调整。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明显提高。全县现有完小374所,初中36所(另设18个分部)。普通高中11所,职业高中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民办幼儿园36所。1999/2000学年度,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99960人,在园幼儿人数12510人。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4.1%。扫盲工作成绩显著,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4%。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根据庐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了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财经、管理等学科,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毕业生,普通高中逐年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学生数已达到9300多人,1999年有1500多人录取各类高校和高中专。中小学专任教师6714名,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或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全县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校园总面积达到59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的配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涌现了庐江中学、安徽省希望电脑学校、汤池希望小学、城关小学等一大批示范学校。

  无为县无为县历史悠久,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东汉初平四年(193)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晋太康元年(280)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属豫州。太元(376-396)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属南谯郡蕲。隋开皇元年(581)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剩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明洪武元年(1368)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剩不久复属庐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4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剩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民国29年4月属第一专署。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从此,无为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无为县委组建苏维埃政权,领导无为县人民举行“六洲暴动”,揭开了无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使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此期,全县人民掀起“支前参战”热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江岸发出,以其辉煌业绩载入史册。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电线电缆产业全年实现产值181亿元,增长28.6%;羽毛羽绒产业企业总数发展到57家,全年实现交易额20亿元;船舶制造产业企业达15家,年造船能力达1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2亿元;煤化工产业取得突破,总投资350亿元、全县瞩目的“一号工程”—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0多亿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3家、达到15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5家、达到36家。上交税金超千万元企业新增2家、达到21家,其中华菱集团和江淮集团分别实现产值22.2亿元和14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和1亿元。全县有3家企业跻身“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2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编制完成无城西北片区等7个专项规划,全县所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结束。按照高标准、大手笔的要求,编制二坝、高沟滨江新城规划,积极调编无为经济开发区和高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无城建设步伐加快,24项城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投资4.5亿元。集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全县城镇化率达41.8%。开展以整治“五乱”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无城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县城”和“园林县城”称号。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年投入资金3.5亿元,精心实施25项民生工程。群众关心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县被列为“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8个。全年新增教育投入1.2亿元,改造薄弱学校41所。新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无为剔墨纱灯”、“无为渔灯”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年投入资金3.5亿元,精心实施25项民生工程。群众关心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县被列为“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8个。全年新增教育投入1.2亿元,改造薄弱学校41所。新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无为剔墨纱灯”、“无为渔灯”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粮、棉、油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家、绿色食品认证5个,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45万亩,名优特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畜禽规模养殖率达到45%。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4亿元,同比增长14.2%。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财政投入16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村村通工程当年竣工370公里。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改造资金1500万元。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40亿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共发放各类补贴1.9亿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介于巢湖、合肥、南京、芜湖、马鞍五市之间。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巢宁路、合裕路、大塔路和裕溪河等贯穿其境,水陆交通便捷。全县面积1036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8个镇。

   

  含山县含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唐武德六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多年历史。境内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300多年,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

   

  含山县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在3亿吨以上,石膏总储量约52.8亿吨,为亚洲最大高品质单个矿床。“昭关翠须”茶叶、“大平”牌系列食用油、“褒禅山”牌麻油、“运漕”牌青虾、“巢红”牌红瓜子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大江南北。“东关老鹅汤”等地方风味小吃让人流连忘返。建材与新材料、机械铸造、日用陶瓷、磨料磨具和酿造已成为工业发展支柱。含山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及6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已建设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两大景区。一是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华阳洞、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谢集汤湖温泉等。二是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98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同时太湖山、华阳洞两个景区0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和县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六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0镇,107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和县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尝南京禄口机尝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已规划的马鞍山大桥于2006年建设,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和县年轻而又富饶。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乌江、历阳、沈巷三个工业园,构筑起造纸、机械、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中国国际香泉湖、天门山、霸王祠等重点旅游景区。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动态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如今,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和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区位独特,环境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巢湖经济开发区巢湖经济开发区于1995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经国务院核准保留的规模较大的省级开发区,位于巢湖市东部,紧邻政务新区。全区管辖面积58平方公里,工业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巢湖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基础坚实,投资成本低。服务管理优质,优惠政策多。目前,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001集团、德力西集团、安徽国风集团、韩国希安琦、台湾维尔服饰、徕德服饰、广东融捷科技等150多家企业已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轻工纺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
今天(10/04日星期五) 明天(10/05日星期六) 后天(10/06日星期日) 第四天(10/07日星期一) 第五天(10/08日星期二)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多云 晴 晴 晴
低温19℃ 低温18℃~高温22℃ 低温14℃~高温19℃ 低温11℃~高温23℃ 低温10℃~高温23℃
转小雨
<3级
小雨
<3级
小雨
3-4级转<3级
多云转晴
<3级

<3级
铜陵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