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铜陵天气 > 铜陵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响彻碧野田间的气象“交响曲”——安徽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纪实

2011-04-18 来源: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报记者何孟洁 王兵 通讯员韦炜

  四月的江淮大地,油绿葱郁的麦苗、遍地流金的油菜花从淮北延伸至淮南,织成一条绚烂夺目的大自然“锦缎”。

  4月10日下午4时,在铜陵县金塔村,劳作在田间的村民,耳边突然响起亲切而熟悉的声音,“本月中旬沿江、江南双早处于秧田期,应注意做好水稻秧田肥水管理,防寒保暖……”这是村里的气象信息站大喇叭第四次自动播放今年的春耕服务信息。

  在安徽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如何通过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发挥其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动作用和自然灾害防御中的基础作用,全省气象部门正在孜孜不倦的探索。

  新理念——打造伸展至基层的“村域户联网”

  安徽是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每年因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渠道不畅,成为防御的薄弱环节。如何让气象信息服务的网络真正覆盖到基层,气象部门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

  2006年,安徽省气象局率先在铜陵市启动乡镇气象信息站试点工作;

  两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可自动播放、点对点发布的气象预警广播“大喇叭”挂到了田间地头,集约化的乡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初具雏形;

  2010年,一份以10年数据论证在农村实现气象信息传播可能性以及“多站合一”的调研报告出炉,全省68个乡镇信息站又增添了“新物件”——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三位一体”的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机制建立。

  “思路决定事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创新是为农信息服务的突破点。”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向记者介绍,安徽目前已成立1500多个乡镇信息站、3300多个村级信息点。

  铜陵县金塔村村民童小平说:“以前我们这常发生雷击伤人事故,但自从信息站每天发布天气预报,有特殊天气还挨家去通知,村里边再没听说过。”

  于波说,目前,安徽气象部门在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同时,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打通“村域户联网”,实现多部门综合信息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要素自动观测“三位一体、多站合一”的建设格局,是开拓气象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人”发展思路,在全省营造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新局面的又一举措。

  新途径——触摸屏、大喇叭让气象信息“落地生根”

  在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一台可网上查询、视频连线、电话互动的触摸式“洋机器”成为村民们的新宠。

  “俺想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咋样,该不该浇水,一点它就知道啦1村民刘大伯摸着这个“直通三农”触摸屏(又称“综合信息自助终端”)爱不释手,“俺们天天跑到这来瞧天气哩1

  负责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安徽农网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少平说:“信息从计算机真正传递到农户手中恐怕还有50米的距离,我们希望尝试各种办法让信息‘解禁’。”他介绍,“直通三农”触摸屏集气象服务、农情预报、远程培训、农技课件、政务公开、文化共享信息于一体,村民们只用在触摸屏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实现电话互动、信息发布、专家咨询等功能,“通过这种最简便、实用的方式保证至少有一种手段让气象信息及时落地。”

  不仅利用触摸屏,如今,农民想要获得气象资讯,还可以打开手机、电视、电台、网络,或听听村口的大喇叭、看看气象多媒体显示屏,或足不出户等待气象信息员上门播报……在淮北,在安徽各地,气象服务“三农”的渠道愈来愈多样化。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农村信息化更加畅通,终于在你们这里找到了答案。”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在视察安徽农网时感叹。

  此外,淮北等地还率先进行了“村域户联网”示范建设。淮北市气象局副局长丁言杰说:“建立下联书记、村长和种养大户的‘户联网’,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互动,能使气象预警等信息有效地向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民辐射延伸。”

  今年3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来到淮北濉溪,看到乡镇信息站和基层气象服务的变化后,高兴地说:“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综合信息自助终端、气象多媒体显示屏和‘户联网’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模式——气象保险为“不测风云”埋单

  “3月1日至4月5日期间,马场湖农场倒春寒指数为-9.2,每亩赔付为3.6元。”在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网上,冬小麦天气指数一期赔付的标识在主页面上浮动。

  2007年年底,安徽被中央确定为第二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安徽省气象局和承担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在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宣传等环节开展合作。

  “现在我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农业保险的好处,去年我一亩地交了2.08元,40亩地共交了80多元保费,我家11亩小麦受旱减产,保险公司赔了我1318块钱,种小麦的成本收回来了。”淮北市双堆集镇农民李长友说。2009年,像李长友这样获得旱涝保“收”的安徽全省有50多万户,保险公司赔付达到1.2亿元。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主任杨太明说:“对于轻度的气象灾害,可以通过人为防御措施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但对于大的气象灾害,目前的防御手段或措施还不能抵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出现为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农业保险“保”的是农业生产,“防”的是生产中的自然灾害风险。杨太明介绍,继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广大种植专业户的认可后,他们又新推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模式,以小麦和水稻种植为主要对象,为传统的农业保险提供了另一种备选方案。

  2010年,全国首个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在皖成立。该实验室致力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它将为全省正在试点的气象指数保险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于波认为,气象保险为农户量身订做出气象服务产品,也将推动全省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

  新宏图——气象为农服务之路越走越宽

  “我当信息员11年了,觉得这事儿实在。”在铜陵县朱村镇,记者碰到了30出头的“老”气象信息员李志明。他告诉记者,过几天他要去市里参加信息员培训。

  “信息员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用各种激励方式调动全省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于波说,通过农村气象信息员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反馈气象灾情信息,可以拓宽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气象服务的有效性,未来将建立包括信息员互动工作平台在内的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平台。

  不久前,安徽省气象局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等七部门印发了《安徽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实施意见》,围绕“两个体系”建设肩挑起气象服务“三农”的重任。“从2010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大力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安徽气象部门还将以国家“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工程建设为抓手,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和业务体系到乡、防灾措施到村、预警信息到户,初步建立起适应安徽省农村发展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盛市、县三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

  放眼江淮大地,针对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防灾减灾的种种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准确及时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乡村气象服务工作的生命线。”于波表示,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手段,用“土洋”结合的立体化气象信息发布形式夯实农村气象服务基矗
今天(10/04日星期五) 明天(10/05日星期六) 后天(10/06日星期日) 第四天(10/07日星期一) 第五天(10/08日星期二)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多云 晴 晴 晴
低温19℃ 低温18℃~高温22℃ 低温14℃~高温19℃ 低温11℃~高温23℃ 低温10℃~高温23℃
转小雨
<3级
小雨
<3级
小雨
3-4级转<3级
多云转晴
<3级

<3级
铜陵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