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是谁,铸就了新的长城
2011-06-30 来源:人民网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内广泛开展劳动竞赛。
新疆泽普县群众慰问即将奔赴高原守防的官兵。
牧民巴亚克同边防官兵一道巡逻在帕米尔高原。
某部开展实战背景下运用民航投送兵力演练。
珠海市10万群众夹道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胜利
46、家家户户做炒面。1950年初冬,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由于敌军封锁、空袭、低温等因素的影响,难变质、不需煮的炒面成了志愿军急需的方便食品。周恩来下达了一个月内制作六七百万斤炒面的任务,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架起大锅,炉火通红地赶制炒面,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47、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马恒昌小组”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48、小小存钱筒,殷殷爱国心。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至次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了价值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的款项。湖南湘潭县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用竹筒做了一个存钱筒,每天工余时间担水卖钱,把钱放进竹筒里存起来。3个月后,他积蓄了旧币36万元,全部捐给了志愿军。
49、常香玉捐赠战机。1952年,常香玉带领剧社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她和剧社人员拉道具,扛背包,睡地铺,日夜兼程到各地义演180多场,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当年,观看完常香玉的演出后,毛泽东握着她的手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50、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路运输共运送物资和兵员38.5万车,为部队机动和后勤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7月12日深夜,1115号机车挂上军列上了路。行至朝鲜大同江桥时,敌轰炸机群出现。司机李国珩立即提速,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冲过封锁线。安全抵达车站后,志愿军战士兴高采烈地从列车上卸下一门门“喀秋莎”火箭炮。
51、数万群众踊跃剿匪。1950年12月,我剿匪部队对盘踞在十万大山的土匪进行重点围剿,在万余群众的支援下,3个月歼匪2.1万人。次年1月,部队向瑶山进剿,地方政府组织了3.4万人的工作队,配合部队在瑶山78个乡广泛发动群众,仅两个月就歼灭土匪3.8万人,拔掉了广西东南的大钉子。
52、支前模范公社。在1979年的边境作战中,金厂公社的群众挖了5000多米长的战壕,构筑了5个地堡,组织了172人的担架队,还就地采购大量生活物资供给部队。全社有6个集体、30位民兵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1979年,公社被授予“支前模范公社”称号,公社民兵连被授予“钢铁民兵连”称号。
53、全校师生洗征衣。1984年5月,麻栗坡民族中学组织师生清洗参战官兵的血衣。3400多件征衣弹孔累累,血迹斑斑。师生们边洗边哭,有的同学一再要求多洗几件。当师生们将洗净的衣服晒好时,放眼望去,偌大的校园是一片肃穆庄严的绿色,在场者无不动容。
54、为参战官兵补习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参加边境作战的官兵首次实行就业、就学统一考试。云南省教育部门组织了多种补习班,为官兵们补习文化。麻栗坡一中在1985年前后为4400多名官兵进行了补习,帮助3000多人获得高、初中毕业证书。
官兵在哪抢险,人民就到哪支援
55、唐山街头动人一幕。1976年11月初,救灾部队回撤,唐山街头出现最动人的一幕:与部队并肩救灾的群众几乎倾城而出,拿着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救灾物资,把部队围了起来,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回来,把好吃的往他们怀里塞。官兵不接,群众就一遍又一遍塞过去。
56、30年不断的脉脉深情。当唐山滦县农民马勇赶回家发现妻子和3个孩子都已经被解放军救起时,趴在地上磕了3个头。此后30多年,一家人坚定地走在拥军路上。他用自家驴车为部队拉粮送煤,大儿子为部队免费修车,二儿子无偿为部队轧面条、做豆腐,老伴和两个儿媳经常为战士们洗衣缝被。
57、洪水见证拥军情。1998年,在哈尔滨抗洪抢险那些动人心魄的日子里,子弟兵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精神,激起了哈尔滨人民高涨的拥军热情。个体食杂店老板孙庆文把商店的钥匙送到军营,对战士说,用啥开门去取,所有货都不要钱。
58、“红嫂”满大堤。1998年的长江大堤上,一个战士被野蜂蜇了,一位正在哺乳期的母亲,轻轻撩起衣襟,把乳汁涂抹在战士的伤处。在抗洪前线,只要有战士的身影,就有无数“红嫂”支援救护的身影。武汉市汉南区200多人的娘子军,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大大激发了官兵士气。
59、非典挡不住拥军情。抗击非典的战斗打响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部队防疫工作。黔东南10余个县专门为官兵建立了健康跟踪卡。许多个体老板自发组成义务服务队,帮助官兵买菜购物,送货上门。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有关部门特意给驻军派消过毒的专车到上级单位领龋
60、万人空巷送英雄。2007年11月30日,为救落水群众,孟祥斌纵身一跃,将生命定格在28岁。追悼会举行那天,群众从各地涌来,八旬老人楼进修率全家来到现常老人深深鞠躬,满含热泪赋诗一首:“婺江双溪千古流,祥斌英雄传千秋;八婺大地受震撼,英雄事迹代代传。”
61、部队忙救灾,人民是靠山。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袭击我国南方地区,空军驻灾区部队在抗灾救灾的同时,有的也面临断路、断电、断水等困难。驻地政府和群众闻讯后迅速行动,积极为部队排忧解难。“驻地县城里还有地方黑着,我们雷达站的灯亮了。”“民航飞机主动避让,保证运输机飞行。”官兵们都说:部队忙救灾,人民是靠山。
62、亲情救灾队。2008年2月12日,南京军区某旅新兵三连的官兵到抚州市参加电力抢修会战。抚州籍官兵的亲人自发成立“亲情救灾队”,与官兵携手抢运器材,出现了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并肩战斗的感人场面。通信连指导员郭阳辉的父母年岁已高,无法与大家一起搬运电塔塔材,就为战士们送来可口的饭菜。
63、为官兵寻亲。汶川地震发生后,空降兵某团有35名官兵,家在灾区却一直联系不上。成都广播电台、德阳广播电台和什邡广播电台听说后,主动找上门给官兵制作《寻亲》专辑。很快,35名官兵全部与家人恢复了联系。
64、一碗稀饭见真情。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家住都江堰的吴介芳老婆婆,看到救援战士累得躺在地上,忍不住上前问一句“你们饿了吧”,有人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老太太一路小跑,冒险跑回家找出锅和大米,在路旁搭起简易的灶头。不一会儿,一大锅热腾腾的稀饭就做好了。官兵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一片深情。那几天,喝过大娘稀饭的官兵和群众至少有5000人次。
65、拥军卓玛。汶川地震中,被废墟掩埋了近44小时的孕妇才仁求吉不仅平安脱险,5月16日还顺利当上了妈妈。兰州军区总医院为她进行了剖腹产手术,母亲给孩子起名“拥军卓玛”。
66、军民一家亲。汶川抗震救灾中,群众自发的拥军行动随处可见,到处悬挂着“向解放军致敬”“人民子弟兵辛苦了”“感谢最可爱的人”等大幅标语。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有部队救援的地方,都有群众自发准备的茶水、稀饭。许多孩子高举标语牌,每天守候在部队救援的路上,从早晨坚持到天黑。
67、依依惜别空降兵。在绵竹连续奋战了20多天的空降兵某部800名官兵不会忘记,就在2008年6月8日部队准备撤离的那一天。近万名当地群众在路边排起长队,送上用路边野花扎成的花环,用废墟里抢救出来的鸡蛋、没长大的小猪为子弟兵送行。
军民携手共建,谱写鱼水新篇
68、八千湘女燃情天山。上世纪50年代初,湖南8000名平均年龄15岁的青春少女为保卫和建设新疆集体参军。她们西上天山,屯垦戍边,拓荒创业,将荒凉的戈壁滩变成了受世界教科文组织称赞的园林城市。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一辈子留在了新疆。
69、雷锋精神传遍神州。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至今方兴未艾。
70、守墓六十载,丹心慰英灵。秦皇岛市昌黎县的王文彬老人,60多年如一日为烈士守墓。华北野战军第四旅攻打昌黎时,王文彬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官兵壮烈牺牲的场景。他和乡亲们捐出自家的板柜,含泪埋葬了烈士。从那时起,王文彬开始了一生的执著守护。在他的感召下,每年清明节,都有数以千计的群众前来祭扫献花。
71、寻找最可爱的人。2008年2月14日,广州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启事,寻找4名累得站着都能睡着的子弟兵。在春运最紧张的日子里,4名年轻战士身穿雨衣,斜倚在火车站广场的护栏上,静静地睡着了。照片见报后引起巨大反响,人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他们。2009年4月,以他们为原型制作的雕塑《九天九夜》在广州落成。4名战士的睡姿永远定格在羊城人民的心中。
72、栏杆村的故事。2006年12月,一位老人的日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维吾尔族农民卡德尔·巴克,39年用心做一件事——用自己的牛皮纸本子一件一件记录解放军为村里做过的好事。卡德尔走到哪里,就把《解放军爱民日记》宣传到哪里,把“共产党好、解放军亲”讲到哪里,为边疆民族团结、军政军民团结贡献了力量,先后3次受到胡锦涛亲切接见。
73、60年不变拥军情。靳月英24岁时,儿子才8个月,当八路军的丈夫就牺牲了。60多年来,她在抚育儿子的同时,拥军足迹遍布上百座军营;她节衣缩食省下10多万元钱,买了1万多份拥军慰问品寄送到西南边陲、北国塞外;她带领家人和乡亲10多年锲而不舍,栽下“八一拥军纪念林”,树下还套种了花生、绿豆、红薯、芝麻等农作物。靳月英分文不留,一半用来扩大“八一林”,一半用来购买拥军慰问品。
74、小镇建起纪念馆。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书记李满堂到任后,得知曾有数十位将军在驻樟木头镇的部队工作过。2009年,他带领11个工作组拜访了60多位将军,奔波3万多公里,足迹遍及9个省市,收集资料200多件,终于在小镇建起了将军纪念馆。李满堂说:“这里记录着先辈的革命历程,提醒着人们永远不忘历史。”
75、红领巾护界碑。驻守边境的广西军区某边防连、滩散小学与界碑三者相距不到一公里,战士们每次巡逻都要经过学校,小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界碑。界碑脏了,学生们就小心翼翼地擦洗;界碑下的杂草长起来了,他们就一根一根地拔掉。10多年来,孩子们的护碑活动从未间断。
76、永不挪位的界碑。护边员是一个鲜为人知、令人起敬的群体,他们虽不穿军装,却用满腔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境。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19岁开始踏进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一名护边员。她用柯尔克孜文和汉字在石头上刻上“中国”字样,然后沿国界线埋下去,有效减少了边界纠纷。40多年来,她在守边的路上行程达10万多公里,被誉为“帕米尔高原上永不挪位的界碑”。
77、海岛“红嫂”。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翁家岙村村民孙芬年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30多年来,她坚持为驻军一座高山哨所送菜,累计走了8万多公里山路,挑断200多根竹扁担,磨破500多双鞋子。“一颗红心一双脚,一条扁担两只筐;不计报酬不怕苦,风雨兼程三十年”,是她的真实写照。
78、彝族“乌兰牧骑”。在云南红河州驻军的军营里,官兵们传诵着“老大妈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动人事迹。这支“乌兰牧骑”,是由14位60岁以上的彝族老大妈组成的演出队。“响把舞”“烟盒舞”等彝族舞蹈,传遍了哀牢山、红河水,陶醉了座座军营。
发扬双拥好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
79、聂帅和戎妈妈的情谊。1987年“八一”前夕,平山县妇联去看望拥军模范戎冠秀,老人拿出3双鞋底,让她们帮忙做一双聂荣臻当年喜欢穿的布鞋寄给他。一是表达对老帅的思念之情,二是让年轻人不忘爱国拥军的好传统。聂帅复信:“这双布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我将永远保留纪念1
80、迟浩田找“红嫂”。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迟浩田曾多次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沂蒙山,寻找当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两位大嫂。乡村干部给将军找来好些“红嫂”,老人们平静地听完将军的讲述后,却个个摇头否认。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对将军讲:“大兄弟哟,像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那是应该的呀!你还寻个啥呢1
81、双拥走向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开始于延安时期。1993年1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政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纪念延安双拥运动50周年大会,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双拥工作的意见。从此,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共创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82、“夫妻客栈”痴心拥军。家住河南省登封市的耿广周夫妇,自1993年开办“兴华拥军招待所”以来,坚守军人免费的承诺,只要军人来住店,都要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军人,准备好生活用品及常用药物。有人给耿广周算了个账,每年因此要少收入几万元,但他从不后悔。
83、没钱也能住新房。2000年1月,天津市32名退伍军人,未交首付款就以按揭贷款的方式住进了“爱国拥军模范”、银座集团总裁王贵武为他们兴建的安居小区。王贵武是一名退伍战士,1981年复员后,从18元起步组建集团化企业,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兴建希望小学、赡养“高建成连”10位烈士的父母、支持部队建设。他摸索出了一条解决退伍军人住房问题的新途径,为部分退伍军人解决了居住问题。
84、万名群众为白血病战士配型。2001年,身患白血病的第二炮兵某部士官蒋友清,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重庆市委、市政府把代表各界群众心意的25万元捐款交给蒋友清,济南市市长谢玉堂代表泉城人民向他捐款20万元,全国近万名群众自发到医院抽血进行骨髓配型,济南市中心医院表示免费为其做骨髓移植手术……
85、百井扶贫,万民拥军。一个“水”字,把西北人民和子弟兵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宁夏军区给水团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为贫水地区群众打出了上百口甜水井,人民群众也以百倍的爱心回报子弟兵。在宁夏西吉县白城乡,出水的那天早晨,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围着钻塔黑压压跪了一片,官兵们拦都拦不祝
86、创建双拥模范城。改革开放30年来,双拥工作逐步向着统筹协调、规模效应方向发展;科技拥军、智力爱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1991年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以来,受到命名表彰的城(县)超过1000个。从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军民共同倡导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双拥共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87、行业拥军的一面旗帜。1988年,河南省电力公司率先创造出“电力拥军,系统联建”这一独特的拥军形式,受到民政部和总政治部的赞誉。1995年,华中电力集团把河南的经验推广到华中电网内的其他省份和华中电力系统的200多个企事业单位。
88、科技拥军的领头雁。改革开放30多来,双拥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吉林省长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拥军活动。这座城市的62所大学、680多家科研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官兵掌握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知识,帮助部队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89、帮助军属春耕备种。独生子女去参军,家中种田不愁人。为了解决农村现役军人家庭春季生产缺人手、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2011年4月,江苏省泗洪县以农技员、村组干部和农村退役士兵为主力,组成拥军优属小分队,帮助全县现役军人家庭开展春耕备种550余亩,发放贷款86万元,散发科学种田宣传单350多份。
90、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群。2010年底,襄阳市被授予“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该市有20多家航天、航空、兵器等方面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全国3个军工企业产业转移试点城市之一。他们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群”产值已超百亿元,实现了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本报记者毛竣特约记者许必成、李天霞、通讯员赵小勇编写整理,本报资料室供图)
新疆泽普县群众慰问即将奔赴高原守防的官兵。
牧民巴亚克同边防官兵一道巡逻在帕米尔高原。
某部开展实战背景下运用民航投送兵力演练。
珠海市10万群众夹道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胜利
46、家家户户做炒面。1950年初冬,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由于敌军封锁、空袭、低温等因素的影响,难变质、不需煮的炒面成了志愿军急需的方便食品。周恩来下达了一个月内制作六七百万斤炒面的任务,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架起大锅,炉火通红地赶制炒面,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47、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马恒昌小组”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48、小小存钱筒,殷殷爱国心。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至次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了价值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的款项。湖南湘潭县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用竹筒做了一个存钱筒,每天工余时间担水卖钱,把钱放进竹筒里存起来。3个月后,他积蓄了旧币36万元,全部捐给了志愿军。
49、常香玉捐赠战机。1952年,常香玉带领剧社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她和剧社人员拉道具,扛背包,睡地铺,日夜兼程到各地义演180多场,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当年,观看完常香玉的演出后,毛泽东握着她的手说:“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50、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路运输共运送物资和兵员38.5万车,为部队机动和后勤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7月12日深夜,1115号机车挂上军列上了路。行至朝鲜大同江桥时,敌轰炸机群出现。司机李国珩立即提速,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冲过封锁线。安全抵达车站后,志愿军战士兴高采烈地从列车上卸下一门门“喀秋莎”火箭炮。
51、数万群众踊跃剿匪。1950年12月,我剿匪部队对盘踞在十万大山的土匪进行重点围剿,在万余群众的支援下,3个月歼匪2.1万人。次年1月,部队向瑶山进剿,地方政府组织了3.4万人的工作队,配合部队在瑶山78个乡广泛发动群众,仅两个月就歼灭土匪3.8万人,拔掉了广西东南的大钉子。
52、支前模范公社。在1979年的边境作战中,金厂公社的群众挖了5000多米长的战壕,构筑了5个地堡,组织了172人的担架队,还就地采购大量生活物资供给部队。全社有6个集体、30位民兵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1979年,公社被授予“支前模范公社”称号,公社民兵连被授予“钢铁民兵连”称号。
53、全校师生洗征衣。1984年5月,麻栗坡民族中学组织师生清洗参战官兵的血衣。3400多件征衣弹孔累累,血迹斑斑。师生们边洗边哭,有的同学一再要求多洗几件。当师生们将洗净的衣服晒好时,放眼望去,偌大的校园是一片肃穆庄严的绿色,在场者无不动容。
54、为参战官兵补习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参加边境作战的官兵首次实行就业、就学统一考试。云南省教育部门组织了多种补习班,为官兵们补习文化。麻栗坡一中在1985年前后为4400多名官兵进行了补习,帮助3000多人获得高、初中毕业证书。
官兵在哪抢险,人民就到哪支援
55、唐山街头动人一幕。1976年11月初,救灾部队回撤,唐山街头出现最动人的一幕:与部队并肩救灾的群众几乎倾城而出,拿着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救灾物资,把部队围了起来,哭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回来,把好吃的往他们怀里塞。官兵不接,群众就一遍又一遍塞过去。
56、30年不断的脉脉深情。当唐山滦县农民马勇赶回家发现妻子和3个孩子都已经被解放军救起时,趴在地上磕了3个头。此后30多年,一家人坚定地走在拥军路上。他用自家驴车为部队拉粮送煤,大儿子为部队免费修车,二儿子无偿为部队轧面条、做豆腐,老伴和两个儿媳经常为战士们洗衣缝被。
57、洪水见证拥军情。1998年,在哈尔滨抗洪抢险那些动人心魄的日子里,子弟兵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精神,激起了哈尔滨人民高涨的拥军热情。个体食杂店老板孙庆文把商店的钥匙送到军营,对战士说,用啥开门去取,所有货都不要钱。
58、“红嫂”满大堤。1998年的长江大堤上,一个战士被野蜂蜇了,一位正在哺乳期的母亲,轻轻撩起衣襟,把乳汁涂抹在战士的伤处。在抗洪前线,只要有战士的身影,就有无数“红嫂”支援救护的身影。武汉市汉南区200多人的娘子军,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大大激发了官兵士气。
59、非典挡不住拥军情。抗击非典的战斗打响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部队防疫工作。黔东南10余个县专门为官兵建立了健康跟踪卡。许多个体老板自发组成义务服务队,帮助官兵买菜购物,送货上门。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有关部门特意给驻军派消过毒的专车到上级单位领龋
60、万人空巷送英雄。2007年11月30日,为救落水群众,孟祥斌纵身一跃,将生命定格在28岁。追悼会举行那天,群众从各地涌来,八旬老人楼进修率全家来到现常老人深深鞠躬,满含热泪赋诗一首:“婺江双溪千古流,祥斌英雄传千秋;八婺大地受震撼,英雄事迹代代传。”
61、部队忙救灾,人民是靠山。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袭击我国南方地区,空军驻灾区部队在抗灾救灾的同时,有的也面临断路、断电、断水等困难。驻地政府和群众闻讯后迅速行动,积极为部队排忧解难。“驻地县城里还有地方黑着,我们雷达站的灯亮了。”“民航飞机主动避让,保证运输机飞行。”官兵们都说:部队忙救灾,人民是靠山。
62、亲情救灾队。2008年2月12日,南京军区某旅新兵三连的官兵到抚州市参加电力抢修会战。抚州籍官兵的亲人自发成立“亲情救灾队”,与官兵携手抢运器材,出现了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并肩战斗的感人场面。通信连指导员郭阳辉的父母年岁已高,无法与大家一起搬运电塔塔材,就为战士们送来可口的饭菜。
63、为官兵寻亲。汶川地震发生后,空降兵某团有35名官兵,家在灾区却一直联系不上。成都广播电台、德阳广播电台和什邡广播电台听说后,主动找上门给官兵制作《寻亲》专辑。很快,35名官兵全部与家人恢复了联系。
64、一碗稀饭见真情。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家住都江堰的吴介芳老婆婆,看到救援战士累得躺在地上,忍不住上前问一句“你们饿了吧”,有人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老太太一路小跑,冒险跑回家找出锅和大米,在路旁搭起简易的灶头。不一会儿,一大锅热腾腾的稀饭就做好了。官兵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一片深情。那几天,喝过大娘稀饭的官兵和群众至少有5000人次。
65、拥军卓玛。汶川地震中,被废墟掩埋了近44小时的孕妇才仁求吉不仅平安脱险,5月16日还顺利当上了妈妈。兰州军区总医院为她进行了剖腹产手术,母亲给孩子起名“拥军卓玛”。
66、军民一家亲。汶川抗震救灾中,群众自发的拥军行动随处可见,到处悬挂着“向解放军致敬”“人民子弟兵辛苦了”“感谢最可爱的人”等大幅标语。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有部队救援的地方,都有群众自发准备的茶水、稀饭。许多孩子高举标语牌,每天守候在部队救援的路上,从早晨坚持到天黑。
67、依依惜别空降兵。在绵竹连续奋战了20多天的空降兵某部800名官兵不会忘记,就在2008年6月8日部队准备撤离的那一天。近万名当地群众在路边排起长队,送上用路边野花扎成的花环,用废墟里抢救出来的鸡蛋、没长大的小猪为子弟兵送行。
军民携手共建,谱写鱼水新篇
68、八千湘女燃情天山。上世纪50年代初,湖南8000名平均年龄15岁的青春少女为保卫和建设新疆集体参军。她们西上天山,屯垦戍边,拓荒创业,将荒凉的戈壁滩变成了受世界教科文组织称赞的园林城市。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一辈子留在了新疆。
69、雷锋精神传遍神州。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刊登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至今方兴未艾。
70、守墓六十载,丹心慰英灵。秦皇岛市昌黎县的王文彬老人,60多年如一日为烈士守墓。华北野战军第四旅攻打昌黎时,王文彬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官兵壮烈牺牲的场景。他和乡亲们捐出自家的板柜,含泪埋葬了烈士。从那时起,王文彬开始了一生的执著守护。在他的感召下,每年清明节,都有数以千计的群众前来祭扫献花。
71、寻找最可爱的人。2008年2月14日,广州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启事,寻找4名累得站着都能睡着的子弟兵。在春运最紧张的日子里,4名年轻战士身穿雨衣,斜倚在火车站广场的护栏上,静静地睡着了。照片见报后引起巨大反响,人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他们。2009年4月,以他们为原型制作的雕塑《九天九夜》在广州落成。4名战士的睡姿永远定格在羊城人民的心中。
72、栏杆村的故事。2006年12月,一位老人的日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维吾尔族农民卡德尔·巴克,39年用心做一件事——用自己的牛皮纸本子一件一件记录解放军为村里做过的好事。卡德尔走到哪里,就把《解放军爱民日记》宣传到哪里,把“共产党好、解放军亲”讲到哪里,为边疆民族团结、军政军民团结贡献了力量,先后3次受到胡锦涛亲切接见。
73、60年不变拥军情。靳月英24岁时,儿子才8个月,当八路军的丈夫就牺牲了。60多年来,她在抚育儿子的同时,拥军足迹遍布上百座军营;她节衣缩食省下10多万元钱,买了1万多份拥军慰问品寄送到西南边陲、北国塞外;她带领家人和乡亲10多年锲而不舍,栽下“八一拥军纪念林”,树下还套种了花生、绿豆、红薯、芝麻等农作物。靳月英分文不留,一半用来扩大“八一林”,一半用来购买拥军慰问品。
74、小镇建起纪念馆。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书记李满堂到任后,得知曾有数十位将军在驻樟木头镇的部队工作过。2009年,他带领11个工作组拜访了60多位将军,奔波3万多公里,足迹遍及9个省市,收集资料200多件,终于在小镇建起了将军纪念馆。李满堂说:“这里记录着先辈的革命历程,提醒着人们永远不忘历史。”
75、红领巾护界碑。驻守边境的广西军区某边防连、滩散小学与界碑三者相距不到一公里,战士们每次巡逻都要经过学校,小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界碑。界碑脏了,学生们就小心翼翼地擦洗;界碑下的杂草长起来了,他们就一根一根地拔掉。10多年来,孩子们的护碑活动从未间断。
76、永不挪位的界碑。护边员是一个鲜为人知、令人起敬的群体,他们虽不穿军装,却用满腔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境。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19岁开始踏进冬古拉玛山口,成为一名护边员。她用柯尔克孜文和汉字在石头上刻上“中国”字样,然后沿国界线埋下去,有效减少了边界纠纷。40多年来,她在守边的路上行程达10万多公里,被誉为“帕米尔高原上永不挪位的界碑”。
77、海岛“红嫂”。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翁家岙村村民孙芬年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30多年来,她坚持为驻军一座高山哨所送菜,累计走了8万多公里山路,挑断200多根竹扁担,磨破500多双鞋子。“一颗红心一双脚,一条扁担两只筐;不计报酬不怕苦,风雨兼程三十年”,是她的真实写照。
78、彝族“乌兰牧骑”。在云南红河州驻军的军营里,官兵们传诵着“老大妈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动人事迹。这支“乌兰牧骑”,是由14位60岁以上的彝族老大妈组成的演出队。“响把舞”“烟盒舞”等彝族舞蹈,传遍了哀牢山、红河水,陶醉了座座军营。
发扬双拥好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
79、聂帅和戎妈妈的情谊。1987年“八一”前夕,平山县妇联去看望拥军模范戎冠秀,老人拿出3双鞋底,让她们帮忙做一双聂荣臻当年喜欢穿的布鞋寄给他。一是表达对老帅的思念之情,二是让年轻人不忘爱国拥军的好传统。聂帅复信:“这双布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我将永远保留纪念1
80、迟浩田找“红嫂”。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迟浩田曾多次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沂蒙山,寻找当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两位大嫂。乡村干部给将军找来好些“红嫂”,老人们平静地听完将军的讲述后,却个个摇头否认。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对将军讲:“大兄弟哟,像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那是应该的呀!你还寻个啥呢1
81、双拥走向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开始于延安时期。1993年1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政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纪念延安双拥运动50周年大会,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双拥工作的意见。从此,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共创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82、“夫妻客栈”痴心拥军。家住河南省登封市的耿广周夫妇,自1993年开办“兴华拥军招待所”以来,坚守军人免费的承诺,只要军人来住店,都要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军人,准备好生活用品及常用药物。有人给耿广周算了个账,每年因此要少收入几万元,但他从不后悔。
83、没钱也能住新房。2000年1月,天津市32名退伍军人,未交首付款就以按揭贷款的方式住进了“爱国拥军模范”、银座集团总裁王贵武为他们兴建的安居小区。王贵武是一名退伍战士,1981年复员后,从18元起步组建集团化企业,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兴建希望小学、赡养“高建成连”10位烈士的父母、支持部队建设。他摸索出了一条解决退伍军人住房问题的新途径,为部分退伍军人解决了居住问题。
84、万名群众为白血病战士配型。2001年,身患白血病的第二炮兵某部士官蒋友清,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重庆市委、市政府把代表各界群众心意的25万元捐款交给蒋友清,济南市市长谢玉堂代表泉城人民向他捐款20万元,全国近万名群众自发到医院抽血进行骨髓配型,济南市中心医院表示免费为其做骨髓移植手术……
85、百井扶贫,万民拥军。一个“水”字,把西北人民和子弟兵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宁夏军区给水团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为贫水地区群众打出了上百口甜水井,人民群众也以百倍的爱心回报子弟兵。在宁夏西吉县白城乡,出水的那天早晨,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围着钻塔黑压压跪了一片,官兵们拦都拦不祝
86、创建双拥模范城。改革开放30年来,双拥工作逐步向着统筹协调、规模效应方向发展;科技拥军、智力爱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1991年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以来,受到命名表彰的城(县)超过1000个。从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军民共同倡导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双拥共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87、行业拥军的一面旗帜。1988年,河南省电力公司率先创造出“电力拥军,系统联建”这一独特的拥军形式,受到民政部和总政治部的赞誉。1995年,华中电力集团把河南的经验推广到华中电网内的其他省份和华中电力系统的200多个企事业单位。
88、科技拥军的领头雁。改革开放30多来,双拥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吉林省长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拥军活动。这座城市的62所大学、680多家科研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官兵掌握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知识,帮助部队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89、帮助军属春耕备种。独生子女去参军,家中种田不愁人。为了解决农村现役军人家庭春季生产缺人手、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2011年4月,江苏省泗洪县以农技员、村组干部和农村退役士兵为主力,组成拥军优属小分队,帮助全县现役军人家庭开展春耕备种550余亩,发放贷款86万元,散发科学种田宣传单350多份。
90、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群。2010年底,襄阳市被授予“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该市有20多家航天、航空、兵器等方面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全国3个军工企业产业转移试点城市之一。他们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群”产值已超百亿元,实现了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本报记者毛竣特约记者许必成、李天霞、通讯员赵小勇编写整理,本报资料室供图)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7℃~高温2℃ | 低温-6℃~高温2℃ | 低温-6℃~高温5℃ | 低温-4℃~高温5℃ | 低温-6℃~高温3℃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唐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