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唐山天气 > 唐山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地震——不愿重复的记忆(组图)

2011-05-17 来源:搜狐网

  地震地球神秘的自然现象、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对碰游戏。

  这个有46亿年地质年龄的星球,有太多人类至今都无法解读的密码,对于地球神秘巨大的内质活动,有很多是人类不能预测和阻止的,比如地震。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境内(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此次大地震的震级、波及面积、破坏程度、伤亡人数等等都超过了上世纪世界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地震河北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哭泣、悲伤。当凄厉的汽笛声响彻中国大地,当低垂的国旗下亿万中国人向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肃立默哀,哀悼日里,13亿中国人在泪水中变得更加坚强如钢。

  灾难过后,也许很多人不愿再去触及“地震”这个悲痛的字眼,可科学永远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在事实和理性的指引下,相信科学,就是战胜创痛的良药。

  用科学解读地震,其实它并不可怕。

  概念篇

  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


  种自然现象。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为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就为12公里。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类型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的发生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震级

  地震按本身的大小,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


  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时自救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孝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行驶的车辆中的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和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震后自救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强震后,余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强烈地震之后,岩层一般不会立刻平稳下来,还会继续活动一段时间,把岩层中剩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这就是所谓余震。不过,有的地震余震很少,有的则很多。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余震时间很短,有的余震可以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之久。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7.8级地震之后,当天就发生了两次强烈余震,震级分别为6.5级和7级。以后沿着宁河、唐山、滦县这一活动断裂带,余震仍不断发生,直至第二年春季,强烈余震仍然有所活动。

  一般地说,余震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但有时间也可能出现较大余震,并造成破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余震的震中不会距离主震震中太远,许多建筑物遭受主震冲击以后,虽然还未破坏,但已变得不大牢固。这时,如果再来一次较强的余震,尽管它的震级小于主震,而它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主震还大。有时甚至是一次刚刚超过3级的余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过去后,对余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强预测预防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种类、诱发因素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造成地表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等。冬天发生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造成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疾病流行;另外,震时有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盲目避震”造成的摔、挤、踩伤和社会治安刑事案件增加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地震后的地震谣传或误传,由于恐震心理出现的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灭”灾害等。

  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有: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设备、输油输气设备、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备,核能利用设施等。

  纪实篇

  引子

  悲伤不是终点!

  汶川,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巴蜀小镇,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传遍世界。

  7.6、7.8、8.0,地震级数的一再更新,7651、14463、34073,伤亡数字的每一次刷新,都让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一次次收紧。

  中华民族历来都不缺少灾难。

  没有经历过重大灾难的民族是难以学会深刻的民族,经历过重大灾难却不被压垮的民族,必将把人性的光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灾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创痛,但是,一个历经劫难仍然屹立不倒的中国,绝不能,也绝不会让悲伤作为这次灾难的终点。

  让我们擦干眼泪,坚强前行。

  当我们怀着悲痛看着破败的家园,让我们以科学和理性作为行动的准绳,让我们从废墟和阴霾中站立起来,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更为那些依然鲜活着的生命。

  让我们抑住悲伤,铭记这些创痛,为了使它们不再发生。

  无知是杀手,无备是隐患。让我们以科学和理性作为武器,铭记伤痛,超越伤痛。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

  受灾人数广、破坏程度大:

  截至26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累计失踪23150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合计82907人,已出院57826人,院内死亡3515人,仍有18027人住院。截至20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39681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总计6452人。

  截至24日12时,共监测到余震7904次。

  截至21日,灾区公路受损里程达到28829公里,已累计修通19645公里。桥梁损毁3053座共计135162延米。

  截至21日12时,四川的9个县市已发现33处堰塞湖。其中,凤鸣桥、汶川、东河口3处已基本除险。

  波及面积广:

  汶川地震波及半个亚洲,以下是为受到此次地震影响,有震感的地区:

  *中国大陆:除黑龙江、吉林新疆三省(区)无震感报告外,全国其余省(区、直辖市)均有震感。

  *香港(地震后三分钟后感到震动并持续了约半分钟,也是有纪录以来感受到震源最远的地震;马鞍山、深水埠、九龙塘、元朗为主要震撼地区)

  *澳门(地震后三分钟后感到震动并持续约两分钟)

  *台湾(地震后八分钟后感到震动,持续了一至两分钟)

  *越南河内(地震后五分钟后感到震动)

  *泰国曼谷(地震后六分钟后感到震动,持续了七八分钟)

  *蒙古(地震后八分钟后感到震动)

  *孟加拉国(地震后八分半后感到震动)

  *尼泊尔(地震后八分半后感到震动)

  *印度(地震后九分半后感到震动)

  *巴基斯坦(地震后十分钟后感到震动)

  震级的修订: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校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地震为特大地


  震。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资料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中国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资料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并计算了震源破裂过程,发现了主震是在1分钟内由多个阶段的破裂组成的多重破裂过程,因此修订震级为里氏8.0级。这与美国利用全球地震台网最终修订的参数相当。

  地震震级是地震能量的一个标度。它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来综合测出的。为了尽快地报出地震的信息,可能一开始使用的台站比较少,随着更多台站数据的参与,精度会越来越准确。所以,对一个相对较大的震级的确定,震级修订是逐步的,是正常的。

  专家解读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的类型”

  何永年(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这次汶川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中间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也就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正常序列就是前震、主震、余震,这是因为地下的岩石层受到巨大的作用力发生破裂,在主破裂前已经有一些小的破裂发生了,这就是前震,震级一般比较校然后发生主破裂,这就是主震。之后还要发生一系列的余震,这就是破裂的调整过程。”

  修济刚(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这次地震情况比较特殊,在震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震中及周围地区地震的活动水平不高,也没有前震,没有出现典型的短期和临震的异常。

  “地震的预报”

  陈建民(中国地震局局长):为什么每年发生这么多地震,震前没做出像天气预报那样的预报呢?通俗地讲,上天容易入地难。现在空间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使气象预报有了很好的条件。但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深部观测技术发展还是非常慢的,或者说和空间技术差别比较大。现在人类打的最深的钻井深度是12公里,相对地球来讲,这像一个鸡蛋连蛋壳都没有钻透。而地震则发生在较深的地方,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岩层的破裂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和震动。地震预报的难度就在这里。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远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很低。

  “汶川地震波及范围广,有感地区达半个亚洲”

  曲国胜(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由于这次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大,所以很大范围都有震感,但不会造成大的灾害。

  “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

  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5.12”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所在的龙门山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也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南北地震带,是一条纵穿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剩这一地震带一直受到地震地质学界的关注。历史上高强度的大地震在这一地震带频发,7级以上的地震非常多。1921年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6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地震直接和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4万之巨。这一地带之所以频发大地震是因为它处于两大构造域之间,即处于太平洋构造域与青藏构造域之间。

  汶川是一个很美丽和安静的城市,当地居民许多是羌族人,县城人口不多,但是很集中。由于当地多产石头,羌族人有用石头垒筑房子的传统。由于龙门山地震带本身长期以来并不是很活跃,所以汶川的民居建筑对防震的考虑可能不是很多。川西最大的河流岷江从汶川县流过,岷江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现在都江堰北面的岷江中游修了很多的梯级电站与涵洞,这次地震无疑会对这些住房和工程造成损失。

  冯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首先,从震级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强。唐山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七点六级,汶川地震是七点八级(后改为八级)。其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响大。第三,唐山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十二点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点二秒,错动时间越长,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要强。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地震是二点七级,汶川地震是九点四级,差别很大。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地震大,这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汶川地震波及面积大,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第六,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

  岑嘉法(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因为四川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

  安美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汶川地震的震级比唐山地震的震级稍微高一点,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传得更远,在更远的距离内造成破坏。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发生在中国东部,因为东部地区延迟线比较薄,东部地震波衰减厉害,而四川的延迟线厚,所以地震波衰减慢。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要比唐山大。

  “汶川地震的原因何在”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形成了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强、广、浅、长”的四大特征,地震灾害多发而且严重。地震强度大,历史上我国曾发生过一系列7-8级强震;分布范围广,我国有26个盛自治区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有12个盛市发生7级以上地震,且多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城市;震源浅,所以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就比较严重。因此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地震、防震、自救互救知识。

  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干预疗法:

  地震过后,面临的问题很多,譬如迅速打通受阻道路,尽快恢复通水、通电、通讯;譬如争分夺秒搜救伤员,紧急筹措救灾物资支援灾区人民……汶川大地震后,有一项善后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对惊魂未定的幸存者施以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以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这段最痛苦、最恐惧、最黑暗的时刻。

  把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其他救灾抢险工作相提并论,是因为,重大地震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以及身边人员的大面积伤亡,会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而这类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引发骚乱,这对灾难后的幸存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有必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对震后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救灾取得最终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过度的心理恐慌,会造成个体认知混乱,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降低,谈灾色变,闻灾心惊,未灾先乱,从而不能有效地规避灾害。一旦出现社会心理恐慌,造成的社会危害,则往往比灾难本身危害更大。轻则造成社会波动,重则造成社会骚乱。因此避免出现恐慌与盲动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

  汶川地震:1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专家获救

  救灾部队在绵竹县清平乡,通过奋战以后把被掩埋在废墟下面很多的遇难者救出来,其中有17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

  技术篇:

  地震预报

  准确地预报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


  真正找到了在地震发生前与地震的发生有必然联系前兆性的东西。我国对地震的预测预报也没有突破这个瓶颈,还需要我们花时间、花大力气去研究。

  研究现状:

  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极其复杂,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并且地震又是小概率,所以其规律性还尚未被人们真正掌握和观测到。同时,地震预报是要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这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各国的地震研究工作者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大都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即使在震前观测到了一些异常现象也很难判定是否和地震有关,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环境、气候变化等原因也会导致异常出现。多数大地震都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震前预兆。搞清楚包括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所谓地震前兆跟地震的关系,这也是一直研究的重点。

  作为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地震预报的阶段: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其中人们最需要的是短期和临震预报。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地震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在地震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频繁发生的5级以上的(即中强以上)地震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较多的试验预报的实践机会。

  目前地震预报的内容和特点: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我国目前的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目前的地震监测系统是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之后,以邢台地震现场为发源地,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大陆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电磁波等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其中包括400多个测震台站、20个区域遥测台网、1700多项地震前兆观测。此外还有流动重力、地磁和形变观测,测量总线路长度达15万千米。

  我国的监测网络大体有三级:国家级地震台网和前兆台网,对地震、地下水、电磁、重力、地温等进行监测,还有GPS观测网,目前正在试验的大气层电磁异常使用卫星接收站、卫星热红外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大气层电磁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省区市一级的地震台网,主要是根据地震活动的强弱进行分布,加密对地震带、高频发区的监测,是对国家台网的一种补充。第三种是为重大工程如三峡水库建设的局域性地震台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群测群防,更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对有效的收集有用信息的渠道,可以帮助有关部门进行判断和预测。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

  能够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但是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国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历史篇:

  引子

  全球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而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板内大陆地震。根据本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的85%。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处在欧亚板块的东南隅,东南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东部地区(台湾以东地区)受菲律宾海板块影响向北西方向俯冲,而我国正处在几大板块的交接部位,这种大陆型板块内部地震相对频发且灾害严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是地震比较多的国家。从板块构造上看,我国是板内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上世纪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盛自治区、直辖市。不仅地震频次高、范围广而且地震强度极大。

  中国: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昌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死亡7万人。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1966年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这中国自我国建国以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全球二十世纪以来的最强地震: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级(后修正为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剩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5、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6、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7、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8、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9、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10、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11、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2、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13、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8级,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并波及大半个中国及海外等地。人员及财产伤亡惨重。

  ·世界震级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9.5级地震。

  ·中国震级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级地震。

  ·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

  奇迹篇:生命不相信“72小时”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


  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专家称,震后第一天存活率90%,第二天50%-60%,第三天剩下20%-30%,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面对大自然带来的残酷的灾害,人的生命往往能表现出匪夷所思的跃动。当生命的奇迹一次次的绽放在断壁残垣中,事实证明,只要有精神在、有生的希望,再大的灾难在生命面前都会显的弱校时间的秒针在转动,心脏的跳动也在继续,生的希望就是奇迹的诞生。

  被埋:

  77小时北川县职高学生杨彬彬获救。

  78小时北川县国税局李道彬获救。

  100小时绵竹县瑞峰化工厂工人刘德云获救。

  100小时北川县城废墟中的彭志军等4人获救。

  108小时北川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获救。

  117小时北川县52岁的季中山获救。

  124小时什邡卞刚芬获救。

  125小时映秀镇20岁的蒋雨航获救。

  127小时都江堰,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出一位61岁的女性幸存者。

  139小时北川县医院的地震废墟中营救出唐雄。

  146小时汶川映秀镇的沈培云获救。

  150小时汶川映秀镇虞锦华获救。

  175小时汶川余锦华(音译)获救。

  179小时汶川映秀镇映秀湾发电厂马元江获救。

  196小时彭州市龙门山九峰村营厂60岁的王有群获救。

  生命底线到底是多少:

  合节生命

  宋洪昌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教授

  生命是一个整体,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

  如果,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在2008.5.12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面前将多么渺校

  合节生命,古人仓颉给我们后人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合节生命。

  节者,节律,信也,息也,生命之信息也。合在一起,有共振缘份的信息就会生成新的生命。

  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是一种延续,生命是一种转化。

  即者,就是。合就是生命,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团结起来,这就是新的生命。

  感谢上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从悲痛和苦难中,看到了真理,合节生命。

  从悲痛和苦难中走出来,不断走向新的生命。

  生命的力量在于信念,一个有信念和久远文化底蕴的国度,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用朴素和简单的语言,歌颂生命,合即生命。

  对于生命个体和地球,也许生命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全人类永恒的理念。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理念,同一次生命。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时为什么会感到头晕?

  地震时产生超低频声波(次声波),次声波人耳听不到,但器官能感受得到。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在次声频率范围内,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就会出现头晕等反常感觉。同时,地震时耳朵内部的耳蜗中位觉感受器感受到了你的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所以,地震时或地震后人会头晕,晕车原理也是这样。恶心,呕吐,都是地震的正常反应。

  次声波

  人耳听不见的、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研究次声波的发生、传播规律、接收和次声波的应用构成了次声学这一声学分支。常见次声波的频率在10-4~20赫的范围,在空气中的波长大致从数十米至数千千米,空气对声波的吸收程度与频率有关,频率愈低,吸收愈小,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的衰减很小,往往能传播数万乃至数十万千米而未见有明显的衰减。自然界有许多次声源,例如火山喷发、地震、雷电、风暴、海啸、流星、极光、电离层扰动等,一切大物体的振动都能产生次声波。大气中的声速与大气温度有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大致在高度20千米和80千米附近有两个温度极小值,声速在这两个高度处有极小值。根据声波的折射规律,声波主要集中在温度极小值附近的通道内传播,此通道称为声道,大气层有上、下两个声道。次声波可在环绕地球的两个声道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强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影响,因为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在次声频率范围内,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人会出现头晕等反常感觉。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六期)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低温-7℃~高温2℃ 低温-6℃~高温2℃ 低温-6℃~高温5℃ 低温-4℃~高温5℃ 低温-6℃~高温3℃

<3级

<3级

<3级

<3级

<3级
唐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