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地方亮点】从入职人员到十八位正研――河北省气象局以人才培养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2013-09-09 来源:新华网
中国气象报记者达芹通讯员陈秀峰李彩红
“要围绕需求构建新型事业结构,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8月2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教学楼学术报告厅,近百张椅子座无虚席。台上,讲授者面带微笑,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台下,聆听者聚精会神、求知若渴、边听边记。这是前不久河北省气象部门新进人员入局教育培训班上,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善允正在为学员授课的一幕。
此次培训班为期四天,共28学时,包括宋善允在内的四名局领导全部亲自参与授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原来,近期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河北省气象局党组通过基层调研和征求意见发现,人才的缺失成为业务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尤其围绕构建河北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打造相应的人才保障体系,更是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强烈呼声。这让本来就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的局党组更加意识到紧迫性,进一步坚定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服务能力的思路,不断将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领导变“老师”为新人传道授业
“我以前不在气象部门工作,这次培训让我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体会,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肩负的重任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年4月份刚到唐山市气象局参加工作的李秀萍告诉记者。
今年刚刚毕业,目前同样就职于唐山市气象局的小伙子张岩鹏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体会:“我又重新找回了在校园的感觉。这次学习不仅有理论,也有实践,而且许多事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提到的榜样就是身边的人,让我感触很深。”
短短四天中,培训实打实,围绕需求拓展前沿而非“走形式”;领导变“老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而非“摆官腔”;学员勤学思,立足岗位学以致用而非“走过潮。在严谨而又不乏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新人”脑中的气象事业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工作认识加深,对气象事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这批新入职的气象职工中,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从外部门考来的公务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面对面’的教授,让他们从一进门就起好步、开好头,尽快吃透业务,并且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气象人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宋善允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8个学时里,不仅“教”与“学”形成了良性互动,“师生”间的距离也悄然拉近。正如学员、河北省气象局职工赵帅所说:“四位局领导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身上有一股干实事的劲儿,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走进群众’的一种姿态。”
创新促发展为“瓶颈”寻求突破
如何不断拓展创新团队业务领域?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如何更好地将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带动全省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快速成长?8月20日下午,河北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启动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三支省级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相关职能处室和创新团队依托单位负责人分别围绕暴雨、强对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并对加快全省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坐在一旁的宋善允认真倾听与会人员的发言,对讨论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条建议都认真作下记录。“组建创新团队目的是为了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在切实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带动一批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在总结发言时,宋善允表达了他的期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气象部门职能的不断拓展,打造一批适合构建河北新型气象事业结构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尤为迫切。2012年,河北印发《河北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将运作机制进行规范,不断加大力度,从资金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通过激励、考核、沟通、人员动态调整等机制引导创新团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事实上,通过团队建设带动科技与人才建设的方式,河北一直实践着。依托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组建了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监测和天气预报服务等科技创新团队,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指挥技术系统、环渤海飞蝗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等多项成果已经投入了业务使用,许多重点业务领域“瓶颈”和核心技术难题得到“突破”,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带头人”通过项目建设涌现出来。“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海洋服务、环境气象、综合探测等较薄弱的领域组建创新团队,让各领域业务都得到提升,人才均衡发展。”宋善允表示。
人才分梯次为成长开辟通道
“单位有食堂、有宿舍,对我们这些外地的职工来说,确实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专心于工作。”安新县气象局新入职人员王莎谈起入局感受时如是说。自2011年开始,河北省气象局实施新进县局毕业生安家补贴政策,要求县气象局必须建有食堂、提供宿舍,切实改善新进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名县局新进人员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的政策让河北“县县有大气科学类、农业气象专业大学生”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成为河北留住人才的第一步。
“人才能否形成,重要的是如何营造内部环境,人才建设要有长期导向。”谈到人才队伍的建设,宋善允认为,要从入职人员开始,把人才分为不同梯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通过阶梯式的培养形成领军人才,以此来让人才“有奔头”,让人才“留得妆。
在基层,定期组织遴选优秀人才,15名基层优秀人才调入省市业务单位,参与科研项目建设,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开展高级职称分类评审,开辟基层职工评审“绿色通道”,13名县局优秀职工获高级职称,根本上克服基层人才积压和浪费人才的弊病,打破人才禁锢的沉闷局面。人才遴选与分类评审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气象职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强基工程”的稳步推动破解了基层人才“困境”。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河北认识到领军人才相对欠缺的现状,一方面出台加强首席预报员的意见、管理办法与配套制度,在全省范围内聘任28人为本单位首席预报员,培养骨干人才,带动预报团队的建设,提升预报服务水平;一方面选拔青年新秀,培养一批热爱和钻研气象科技业务服务、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带动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后备梯队,使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壮大,改变了过去只注重选人,忽视培养,坐等“自然成长”的做法。目前,河北共有18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每年入职人员到当前十八位正研,河北气象部门从最基层人才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助推他们成长;从衣食住行小环境的改善,到百家争鸣大环境的营造,局领导班子从最细微的事着手,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正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中得到检验。
“要围绕需求构建新型事业结构,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8月2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教学楼学术报告厅,近百张椅子座无虚席。台上,讲授者面带微笑,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台下,聆听者聚精会神、求知若渴、边听边记。这是前不久河北省气象部门新进人员入局教育培训班上,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善允正在为学员授课的一幕。
此次培训班为期四天,共28学时,包括宋善允在内的四名局领导全部亲自参与授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原来,近期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河北省气象局党组通过基层调研和征求意见发现,人才的缺失成为业务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尤其围绕构建河北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打造相应的人才保障体系,更是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强烈呼声。这让本来就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的局党组更加意识到紧迫性,进一步坚定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服务能力的思路,不断将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领导变“老师”为新人传道授业
“我以前不在气象部门工作,这次培训让我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体会,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肩负的重任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年4月份刚到唐山市气象局参加工作的李秀萍告诉记者。
今年刚刚毕业,目前同样就职于唐山市气象局的小伙子张岩鹏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体会:“我又重新找回了在校园的感觉。这次学习不仅有理论,也有实践,而且许多事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提到的榜样就是身边的人,让我感触很深。”
短短四天中,培训实打实,围绕需求拓展前沿而非“走形式”;领导变“老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而非“摆官腔”;学员勤学思,立足岗位学以致用而非“走过潮。在严谨而又不乏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新人”脑中的气象事业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工作认识加深,对气象事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这批新入职的气象职工中,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从外部门考来的公务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面对面’的教授,让他们从一进门就起好步、开好头,尽快吃透业务,并且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气象人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宋善允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8个学时里,不仅“教”与“学”形成了良性互动,“师生”间的距离也悄然拉近。正如学员、河北省气象局职工赵帅所说:“四位局领导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身上有一股干实事的劲儿,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走进群众’的一种姿态。”
创新促发展为“瓶颈”寻求突破
如何不断拓展创新团队业务领域?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如何更好地将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带动全省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快速成长?8月20日下午,河北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启动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三支省级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相关职能处室和创新团队依托单位负责人分别围绕暴雨、强对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并对加快全省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坐在一旁的宋善允认真倾听与会人员的发言,对讨论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条建议都认真作下记录。“组建创新团队目的是为了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在切实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带动一批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在总结发言时,宋善允表达了他的期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气象部门职能的不断拓展,打造一批适合构建河北新型气象事业结构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尤为迫切。2012年,河北印发《河北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将运作机制进行规范,不断加大力度,从资金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通过激励、考核、沟通、人员动态调整等机制引导创新团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事实上,通过团队建设带动科技与人才建设的方式,河北一直实践着。依托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组建了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监测和天气预报服务等科技创新团队,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指挥技术系统、环渤海飞蝗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等多项成果已经投入了业务使用,许多重点业务领域“瓶颈”和核心技术难题得到“突破”,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带头人”通过项目建设涌现出来。“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海洋服务、环境气象、综合探测等较薄弱的领域组建创新团队,让各领域业务都得到提升,人才均衡发展。”宋善允表示。
人才分梯次为成长开辟通道
“单位有食堂、有宿舍,对我们这些外地的职工来说,确实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专心于工作。”安新县气象局新入职人员王莎谈起入局感受时如是说。自2011年开始,河北省气象局实施新进县局毕业生安家补贴政策,要求县气象局必须建有食堂、提供宿舍,切实改善新进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名县局新进人员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的政策让河北“县县有大气科学类、农业气象专业大学生”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成为河北留住人才的第一步。
“人才能否形成,重要的是如何营造内部环境,人才建设要有长期导向。”谈到人才队伍的建设,宋善允认为,要从入职人员开始,把人才分为不同梯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通过阶梯式的培养形成领军人才,以此来让人才“有奔头”,让人才“留得妆。
在基层,定期组织遴选优秀人才,15名基层优秀人才调入省市业务单位,参与科研项目建设,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开展高级职称分类评审,开辟基层职工评审“绿色通道”,13名县局优秀职工获高级职称,根本上克服基层人才积压和浪费人才的弊病,打破人才禁锢的沉闷局面。人才遴选与分类评审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气象职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强基工程”的稳步推动破解了基层人才“困境”。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河北认识到领军人才相对欠缺的现状,一方面出台加强首席预报员的意见、管理办法与配套制度,在全省范围内聘任28人为本单位首席预报员,培养骨干人才,带动预报团队的建设,提升预报服务水平;一方面选拔青年新秀,培养一批热爱和钻研气象科技业务服务、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带动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后备梯队,使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壮大,改变了过去只注重选人,忽视培养,坐等“自然成长”的做法。目前,河北共有18位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每年入职人员到当前十八位正研,河北气象部门从最基层人才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助推他们成长;从衣食住行小环境的改善,到百家争鸣大环境的营造,局领导班子从最细微的事着手,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正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中得到检验。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7℃~高温2℃ | 低温-6℃~高温2℃ | 低温-6℃~高温5℃ | 低温-4℃~高温5℃ | 低温-6℃~高温3℃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唐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