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十一五”收官:科学发展的陕西崛起
2010-10-22 来源:人民网
“十一五”是陕西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5年,经济总量由全国第20位提升到第17位,预计到“十一五”末,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4%。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5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财力被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领域,数以千万计的陕西百姓从中受益。
为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修订,省发改委规划编制组的成员们最近一直在忙碌着,尽管“十一五”最后的数据还在梳理,但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却让组织编写规划的每个成员都情不自禁地连说“没想到”。
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回望陕西5年的发展历程,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说:“‘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5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5年。‘十一五’之于陕西,发展的速度之快让我们没想到,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4%,遭遇的困难之多没想到,但是始终没有影响陕西整个经济向好的大势。”
盘点“十一五”:
陕西交出优秀答卷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陕西来说,开局的顺利程度超出了当初的预想:“‘十一五’规划中,陕西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定为11%。但是陕西省经济总量从2008年就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对于“十一五”开局的发展态势,省统计局局长王莉霞至今回忆起来,同样是连呼“没想到”。
然而,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这样的发展步伐和节奏。
“2008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冷,更让我们感到寒冷的是经济的下滑。”提到当时的经济形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现在依然心有余悸。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陕西大量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一天产出400台卡车到一天产出40台;原油等资源产业占陕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时的140多美元一桶降至不到50美元一桶,资源型企业普遍面临亏损;陕西第一出口大户浓缩果汁价格从每吨1300美元降到700美元,果汁加工厂纷纷减产、停产;到了2009年1月份,陕西多项重要经济数据跌入谷底,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亏损面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没有挡住陕西发展的步伐,反而激励起三秦百姓想干事、干成事的雄心。省委、省政府果断地提出:陕西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发展不足,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不论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多大,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把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一条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对措施纷纷出台,一项项重大项目纷纷开工,陕西经济下滑的势头终于被止住,画出一个漂亮的“V”形走势。
预计到“十一五”末,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3.9%,经济总量由全国第20位提升到第17位;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6万亿元,年均增长33.8%。
“‘十一五’是陕西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5年,经济增速跃居全国各省前列,2008年提升到第4位,在极为困难的2009年仍居第6位。与‘十五’相比,‘十一五’经济数据不仅是量的全面扩张,更是一种质的科学提升,它是实在的、也是可见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也是最多的,5年的成就为‘十二五’陕西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矗”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王莉霞这样评价。
对于陕西“十一五”的发展成果,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赵守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关中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发展步伐加快;陕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突破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凸现;陕北在‘三个转化’战略的带动下,实现了新的跨越,成为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
一条条数据忠实记录着陕西这5年来的发展成就。5年来:
陕西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50公里,复线880公里,“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日趋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吞吐量达到1529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电源、电网建设加速发展,5年新增发电装机1467万千瓦。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2200万亩,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到37.3%。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如期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9%,由2005年1.48降到1.17吨标煤。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同期水平8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突破3000亿元,到2009年超过6500亿元。
5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7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80亿美元。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这就是陕西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优秀答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陕西面临的突出问题。”早在“十一五”开局之初,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陕西行政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贵孝就分析指出,对于传统的资源和科技大省陕西来说,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十一五”这5年,陕西一直在进行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渭河煤化工集团形成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煤运来后,先提取苯、酚、硫等物质用于甲醇、尿素等化工产业,然后再去发电;生产甲醇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作为原料生产醋酸,再利用醋酸、甲醇等开发助熔剂、水质稳定剂。渭南市市委书记梁凤民说,企业做长产业链,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增加了资源产业附加值。
煤焦化是神木县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煤焦化产生的尾气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难题。2009年神木县引进了广东佛山的陶瓷产业,用焦化产生的尾气作为陶瓷工业的燃料,投资8亿元的12条生产线即将开工。“废气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要把它变成财富。”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渭化集团和神木县煤焦化产业只是延长能源产业链的代表,越来越多的能源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正在改变着我省能源产业链较短、开发利用不足的局面。
在对传统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更是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说:“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的今天,依托科技优势,要大力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智囊团的省决策咨询委已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功率LED的建议,在实施国家十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省上特意加入了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产业规划。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2010年被列为全十一号工程’。”
为了把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加快推进,省政府专门设立了8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相关产业的培育和成果产业化。
不仅是新能源,“十一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样令人欣慰。在榆林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拔地而起。这个园区将围绕铝镁合金材料、多晶硅两个终端产品形成两条产业链,建成年产1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年产60万吨镁合金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年产800万吨煤矿,年产35万吨预焙阳极和5×330兆瓦发电设施,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配套,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大区域沙地绿化的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陕西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这是把初级能源就地转化为次级能源并转化为载能产业,达到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年利税总额60亿元,可较好地带动榆林乃至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十一五”的5年里,陕西一直在不懈的努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生陕西的科学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有媒体这样评价:陕西5年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概括。
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多的财力被用于改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伴随着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实施,我省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两馆一室一站”建设顺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在西北率先完成“两基”达标任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却忠实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统计显示:“十一五”末,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550元和3780元,较“十五”末分别增长88%和84%。316万人享受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58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87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每月领到60元的基本养老金。2009年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309亿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我省一大批关系城乡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西安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各类房屋拆除面积480万平方米,安置楼竣工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的宁强县中学、略阳县高级中学、职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时间的钟摆再行走数十天之后,辉煌的“十一五”就将成为过去,以5年为一个节点,我们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征程。面向“十二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书写更加美好的画卷。(本报记者 康传义)
为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修订,省发改委规划编制组的成员们最近一直在忙碌着,尽管“十一五”最后的数据还在梳理,但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却让组织编写规划的每个成员都情不自禁地连说“没想到”。
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回望陕西5年的发展历程,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说:“‘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5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5年。‘十一五’之于陕西,发展的速度之快让我们没想到,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4%,遭遇的困难之多没想到,但是始终没有影响陕西整个经济向好的大势。”
盘点“十一五”:
陕西交出优秀答卷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陕西来说,开局的顺利程度超出了当初的预想:“‘十一五’规划中,陕西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定为11%。但是陕西省经济总量从2008年就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对于“十一五”开局的发展态势,省统计局局长王莉霞至今回忆起来,同样是连呼“没想到”。
然而,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这样的发展步伐和节奏。
“2008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冷,更让我们感到寒冷的是经济的下滑。”提到当时的经济形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现在依然心有余悸。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陕西大量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一天产出400台卡车到一天产出40台;原油等资源产业占陕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时的140多美元一桶降至不到50美元一桶,资源型企业普遍面临亏损;陕西第一出口大户浓缩果汁价格从每吨1300美元降到700美元,果汁加工厂纷纷减产、停产;到了2009年1月份,陕西多项重要经济数据跌入谷底,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亏损面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没有挡住陕西发展的步伐,反而激励起三秦百姓想干事、干成事的雄心。省委、省政府果断地提出:陕西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发展不足,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不论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多大,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把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一条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对措施纷纷出台,一项项重大项目纷纷开工,陕西经济下滑的势头终于被止住,画出一个漂亮的“V”形走势。
预计到“十一五”末,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3.9%,经济总量由全国第20位提升到第17位;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6万亿元,年均增长33.8%。
“‘十一五’是陕西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5年,经济增速跃居全国各省前列,2008年提升到第4位,在极为困难的2009年仍居第6位。与‘十五’相比,‘十一五’经济数据不仅是量的全面扩张,更是一种质的科学提升,它是实在的、也是可见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也是最多的,5年的成就为‘十二五’陕西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矗”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王莉霞这样评价。
对于陕西“十一五”的发展成果,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赵守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关中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发展步伐加快;陕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突破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凸现;陕北在‘三个转化’战略的带动下,实现了新的跨越,成为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
一条条数据忠实记录着陕西这5年来的发展成就。5年来:
陕西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50公里,复线880公里,“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日趋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吞吐量达到1529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电源、电网建设加速发展,5年新增发电装机1467万千瓦。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2200万亩,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到37.3%。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如期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9%,由2005年1.48降到1.17吨标煤。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同期水平8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突破3000亿元,到2009年超过6500亿元。
5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7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80亿美元。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这就是陕西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优秀答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陕西面临的突出问题。”早在“十一五”开局之初,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陕西行政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贵孝就分析指出,对于传统的资源和科技大省陕西来说,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十一五”这5年,陕西一直在进行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渭河煤化工集团形成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煤运来后,先提取苯、酚、硫等物质用于甲醇、尿素等化工产业,然后再去发电;生产甲醇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作为原料生产醋酸,再利用醋酸、甲醇等开发助熔剂、水质稳定剂。渭南市市委书记梁凤民说,企业做长产业链,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增加了资源产业附加值。
煤焦化是神木县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煤焦化产生的尾气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难题。2009年神木县引进了广东佛山的陶瓷产业,用焦化产生的尾气作为陶瓷工业的燃料,投资8亿元的12条生产线即将开工。“废气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要把它变成财富。”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渭化集团和神木县煤焦化产业只是延长能源产业链的代表,越来越多的能源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正在改变着我省能源产业链较短、开发利用不足的局面。
在对传统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更是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说:“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的今天,依托科技优势,要大力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智囊团的省决策咨询委已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功率LED的建议,在实施国家十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省上特意加入了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产业规划。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2010年被列为全十一号工程’。”
为了把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加快推进,省政府专门设立了8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相关产业的培育和成果产业化。
不仅是新能源,“十一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样令人欣慰。在榆林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拔地而起。这个园区将围绕铝镁合金材料、多晶硅两个终端产品形成两条产业链,建成年产1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年产60万吨镁合金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年产800万吨煤矿,年产35万吨预焙阳极和5×330兆瓦发电设施,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配套,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大区域沙地绿化的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陕西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这是把初级能源就地转化为次级能源并转化为载能产业,达到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年利税总额60亿元,可较好地带动榆林乃至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十一五”的5年里,陕西一直在不懈的努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生陕西的科学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有媒体这样评价:陕西5年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概括。
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多的财力被用于改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伴随着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实施,我省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两馆一室一站”建设顺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在西北率先完成“两基”达标任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却忠实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统计显示:“十一五”末,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550元和3780元,较“十五”末分别增长88%和84%。316万人享受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58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87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每月领到60元的基本养老金。2009年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309亿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我省一大批关系城乡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西安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各类房屋拆除面积480万平方米,安置楼竣工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的宁强县中学、略阳县高级中学、职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时间的钟摆再行走数十天之后,辉煌的“十一五”就将成为过去,以5年为一个节点,我们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征程。面向“十二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书写更加美好的画卷。(本报记者 康传义)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5℃~高温-3℃ | 低温-15℃~高温-1℃ | 低温-15℃~高温0℃ | 低温-9℃~高温2℃ | 低温-10℃~高温3℃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榆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