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山西朔州:山阴明代旧广武城将被复原(组图)
2011-08-29 来源:中新网
山西朔州明代旧广武城将被复原
据明清山阴县志广武城图原址修缮
■本报记者田璐
旧广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远居长城之外,是至今尚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是研究山西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地人文地理的变化,这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旧广武城部分城墙遭到严重风化和坍塌,城墙上用于防守的女儿墙也不复存在。
近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山阴县文物旅游局将对旧广武城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将依据明清山阴县志广武城图,在古城现今留存的遗址上,修复旧广武城城墙,包括夯土墙体、券洞、马道以及东、南两座瓮城。“目前,我们已经对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共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修缮将分为两期工程进行,今年9月将启动一期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对城墙和两座瓮城进行修复保护,再现辽代旧广武雄踞关口的恢弘气势。”山阴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李小君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不设北城门防御游牧民族
在历史上,雁门关附近靠近长城一带,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旧广武城的相关历史,记者找到了曾对古城进行过调研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王金平教授,同时他也是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专家组成员。
“旧广武城位于山阴县以南大约40公里处,雁门关外勾注山脚下。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底楼,与烽火台相望,所以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屯兵驻扎的军事要塞。然而,对于旧广武城建造的具体年代,至今存在两种说法。”对此,王教授解释道:“一是依据在当地流传的杨家将传说,当地百姓认为在辽代,旧广武城就已经存在。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当地县志和相关古籍考证,从实物的建筑风格来看,实属于明代建筑。因此,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广武城,民间传说的依据不足。”
从山阴县地处于雁门关附近来看,旧广武城除了属于明代的军事要塞,还与宁武关、偏关连成三大关,所以它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王教授说:“战乱年代,旧广武城可作为一个军事据点,防御敌人的同时,还能起到储备粮食、驻扎屯兵的作用。而在‘隆庆议和’之后,安逸的生活取代了战乱,这时旧广武城就起到了外交的作用,当地形成贸易后逐渐演变成具有民俗风格的古城。”
特别的是,旧广武城的北面不设城门,只设置东西南三面城门。王教授告诉记者:“因为北面是属于少数游牧民族部落的聚集区,为了城内百姓的安全,不设城门防止外敌侵入,而这也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明代古战场风格。”
按原样在夯土残墙上恢复东、南瓮城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明代以前的瓮城都修筑于主城外,明代时才改建城内。在此次修缮中涉及到的东、南瓮城城墙现已大部分不存在,仅留下少许夯土残墙。虽然瓮城是在清代建成,但专家组还是决定对此按原样恢复。
“旧广武城的瓮城开设两道门,当敌人攻入瓮城后,关闭两道门以及主城门,守军即可对敌军形成‘瓮中捉鳖’。当然,靠近主城的那道门绝对不能与主城门在一条直线上。当我们通过旧广武城的瓮城时,就会发现进到城内还得再拐个弯。可想而知,当时的古城防御系统做的非常到位。”王教授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确保旧广武城的完整性,专家组决定修复瓮城的高度要较主城墙低1.5米,除了在墙上砌筑垛口,并保留残存的夯土墙,对其进行包砖。
军事中“女儿墙”被称为“垛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工作将再现独具明代建筑风格的女儿墙,而这在军事中则被称为垛口。
在明代的建筑群中,女儿墙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物。在宋《营造法式》中提到:“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指的就是城墙边上升起的部分,在底处起到防水压砖收头的作用,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顶端雨水漫流。
“垛口是主城墙外围的防守墙。当敌人进攻时,可以依托垛口进行抵抗。”王教授说,“垛口高度在2米左右,而垛口凹下去的部分离城墙地面只有1.5米的距离,适合士兵站在城墙内进行防御。冷兵器时代,士兵站在里面可拉弓射箭。到了明朝后期,改用火炮架在垛口。”
王教授还提到,垛口上没有敌方可依托的建筑,如果敌方要依托只能被动挨打,而退回主城墙内的士兵即可再夺回,这就是明代古战场设计的巧妙之处。
然而,这座千年古城受到了北方风沙气候的影响,城墙上垛口遭到严重风化,加之后人的破坏,使得其严重坍塌凹陷高低不平。此次的修缮将参照宋《营造法式》,在城墙上外侧、城台两侧砌筑垛口。
最小干预下还原古战场
旧广武城城墙东西长340米,南北长508米,周长1701米,城墙总高7.35米,总占地17272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全部城墙外表由砖砌而成,石条作基石。内城墙为夯土墙,不包砖。另外,城墙上还外砌雉墙垛口、望孔和射孔,内砌宇墙。光凭这些就可看出旧广武城完善的防御设置,是古代防范御敌的重要军事据点。
负责工程质量监管的山西省文物局质监站的李会智站长对记者说:“此次大规模的对旧广武城进行修缮,将耗时一年时间。之所以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就是为了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另外,李站长还提到,所有的修缮工作会以对文物的最小干预为基础,妥善开展保护和修复城墙的工作。“所谓的最小干预就是,对城墙表面风化较为厉害的砖块剔除填补,并回填补土夯实土墙,所有填补的砖砌都会按照传统工艺烧制。”李站长说。
然而,由于当地的百姓对城墙取砖挖土,部分城墙损坏严重,为本次修缮工作增添了难度。李站长说:“部分保留下的整个墙体由于夯土层被掏空,墙体表面呈凸出状。这就需要拆除墙外的砖块,重新对内在的夯土层补土,之后重新在土墙外层包砖。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延长城墙的整体寿命,对具有历史价值、军事价值的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对于门楼上的斗拱,也会如法炮制。在最小干预下进行填补修复,如果损坏严重,才会将原物拆下,重新依照传统工艺制作出新斗拱安置于门楼上。
此外,整个城墙还要共筑马面12座,还原古代战场中雄伟稳健的气氛。“整个修缮工程要完全依照明代军事古城风格,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物做出贡献。”李站长表示。
据明清山阴县志广武城图原址修缮
■本报记者田璐
旧广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远居长城之外,是至今尚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是研究山西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地人文地理的变化,这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旧广武城部分城墙遭到严重风化和坍塌,城墙上用于防守的女儿墙也不复存在。
近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山阴县文物旅游局将对旧广武城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将依据明清山阴县志广武城图,在古城现今留存的遗址上,修复旧广武城城墙,包括夯土墙体、券洞、马道以及东、南两座瓮城。“目前,我们已经对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共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修缮将分为两期工程进行,今年9月将启动一期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对城墙和两座瓮城进行修复保护,再现辽代旧广武雄踞关口的恢弘气势。”山阴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李小君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不设北城门防御游牧民族
在历史上,雁门关附近靠近长城一带,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旧广武城的相关历史,记者找到了曾对古城进行过调研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王金平教授,同时他也是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专家组成员。
“旧广武城位于山阴县以南大约40公里处,雁门关外勾注山脚下。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底楼,与烽火台相望,所以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屯兵驻扎的军事要塞。然而,对于旧广武城建造的具体年代,至今存在两种说法。”对此,王教授解释道:“一是依据在当地流传的杨家将传说,当地百姓认为在辽代,旧广武城就已经存在。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当地县志和相关古籍考证,从实物的建筑风格来看,实属于明代建筑。因此,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广武城,民间传说的依据不足。”
从山阴县地处于雁门关附近来看,旧广武城除了属于明代的军事要塞,还与宁武关、偏关连成三大关,所以它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王教授说:“战乱年代,旧广武城可作为一个军事据点,防御敌人的同时,还能起到储备粮食、驻扎屯兵的作用。而在‘隆庆议和’之后,安逸的生活取代了战乱,这时旧广武城就起到了外交的作用,当地形成贸易后逐渐演变成具有民俗风格的古城。”
特别的是,旧广武城的北面不设城门,只设置东西南三面城门。王教授告诉记者:“因为北面是属于少数游牧民族部落的聚集区,为了城内百姓的安全,不设城门防止外敌侵入,而这也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明代古战场风格。”
按原样在夯土残墙上恢复东、南瓮城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明代以前的瓮城都修筑于主城外,明代时才改建城内。在此次修缮中涉及到的东、南瓮城城墙现已大部分不存在,仅留下少许夯土残墙。虽然瓮城是在清代建成,但专家组还是决定对此按原样恢复。
“旧广武城的瓮城开设两道门,当敌人攻入瓮城后,关闭两道门以及主城门,守军即可对敌军形成‘瓮中捉鳖’。当然,靠近主城的那道门绝对不能与主城门在一条直线上。当我们通过旧广武城的瓮城时,就会发现进到城内还得再拐个弯。可想而知,当时的古城防御系统做的非常到位。”王教授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确保旧广武城的完整性,专家组决定修复瓮城的高度要较主城墙低1.5米,除了在墙上砌筑垛口,并保留残存的夯土墙,对其进行包砖。
军事中“女儿墙”被称为“垛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工作将再现独具明代建筑风格的女儿墙,而这在军事中则被称为垛口。
在明代的建筑群中,女儿墙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物。在宋《营造法式》中提到:“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指的就是城墙边上升起的部分,在底处起到防水压砖收头的作用,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顶端雨水漫流。
“垛口是主城墙外围的防守墙。当敌人进攻时,可以依托垛口进行抵抗。”王教授说,“垛口高度在2米左右,而垛口凹下去的部分离城墙地面只有1.5米的距离,适合士兵站在城墙内进行防御。冷兵器时代,士兵站在里面可拉弓射箭。到了明朝后期,改用火炮架在垛口。”
王教授还提到,垛口上没有敌方可依托的建筑,如果敌方要依托只能被动挨打,而退回主城墙内的士兵即可再夺回,这就是明代古战场设计的巧妙之处。
然而,这座千年古城受到了北方风沙气候的影响,城墙上垛口遭到严重风化,加之后人的破坏,使得其严重坍塌凹陷高低不平。此次的修缮将参照宋《营造法式》,在城墙上外侧、城台两侧砌筑垛口。
最小干预下还原古战场
旧广武城城墙东西长340米,南北长508米,周长1701米,城墙总高7.35米,总占地17272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全部城墙外表由砖砌而成,石条作基石。内城墙为夯土墙,不包砖。另外,城墙上还外砌雉墙垛口、望孔和射孔,内砌宇墙。光凭这些就可看出旧广武城完善的防御设置,是古代防范御敌的重要军事据点。
负责工程质量监管的山西省文物局质监站的李会智站长对记者说:“此次大规模的对旧广武城进行修缮,将耗时一年时间。之所以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就是为了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另外,李站长还提到,所有的修缮工作会以对文物的最小干预为基础,妥善开展保护和修复城墙的工作。“所谓的最小干预就是,对城墙表面风化较为厉害的砖块剔除填补,并回填补土夯实土墙,所有填补的砖砌都会按照传统工艺烧制。”李站长说。
然而,由于当地的百姓对城墙取砖挖土,部分城墙损坏严重,为本次修缮工作增添了难度。李站长说:“部分保留下的整个墙体由于夯土层被掏空,墙体表面呈凸出状。这就需要拆除墙外的砖块,重新对内在的夯土层补土,之后重新在土墙外层包砖。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延长城墙的整体寿命,对具有历史价值、军事价值的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对于门楼上的斗拱,也会如法炮制。在最小干预下进行填补修复,如果损坏严重,才会将原物拆下,重新依照传统工艺制作出新斗拱安置于门楼上。
此外,整个城墙还要共筑马面12座,还原古代战场中雄伟稳健的气氛。“整个修缮工程要完全依照明代军事古城风格,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物做出贡献。”李站长表示。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4℃~高温-5℃ | 低温-14℃~高温-4℃ | 低温-14℃~高温0℃ | 低温-13℃~高温1℃ | 低温-15℃~高温0℃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朔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