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修机车间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1-04-29 来源:北青网
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夕,谨以此版向所有为社会建设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期临时主编朱辰
十五岁当机械加工工人,二十八岁从事机械大修工艺设计,三十岁开始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推广,至今不渝。
■组稿手记◎文/朱辰
1970年6月26日,燥热的夏夜,被灼烤了一天的柏油马路上的热气在升腾。已是凌晨两点多钟,德昌公路的沙河大桥附近,微弱的路灯下可以看到有一大群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排成两行,东摇西晃向前缓慢地行进着。突然,前面的队伍停了下来,口令由前至后传达过来:“原地休息!按行进方向以公路为界,男生在左,女生在右,自行‘方便’。”哗哗声此起彼伏,如释重负,整队继续出发。
天色渐亮,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在山洼中响起,已经步行了一整夜的孩子们终于看到那高高的烟囱、整齐的厂房。在一片锣鼓声中,我们来到了南口机车车辆厂。从此,这些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十几所学校的几百名初中学生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
当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跟着老师傅出现在修机车间时,所有正在做工的师傅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微笑着品评着这帮新来的学徒工——他们太小了,无论从年龄还是身高。初进车间,什么都是新鲜的:头顶上巨大的天车在移动,脚下到处是拆卸下来的机床零件,加工区铁屑飞溅机器隆隆,油漆工段到处散发着稀料的香味……修机的故事就这样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代,在青春的躁动中,在人与人不断的磨合中开始了。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四十年的经历漫长曲折;四十年的记忆无法忘却;四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四十年的感受刻骨铭心。
直至今日,只要想起那高高的车间厂房,我们的耳边就会响起设备的轰鸣声,眼前就会浮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鼻子就能嗅到车间里机油柴油冷却液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历史的镜头仍在不停地切换,一张张劳动模范的照片,一面面劳动竞赛的锦旗,一幅幅篮球比赛的奖状,历历在目。无论何时何地,工人师傅之间的那份温暖、那份情谊、那份接纳、那份包容,每每想起,永远令人怦然心动。为了那份深植于心的感恩、感动、感悟、感激、感谢,我们发起编辑修机的故事。
当一封封信件被迫不及待地打开,当一件件电邮等着查看,当一个个询问电话不绝于耳之时,出自几代共和国产业工人之手的修机的故事,真的开始汇集成文了。
为了修机的故事,我们故地重游。在昌平区南口镇那片鳞次栉比的老旧平房中,有一个重修不久的小院,整洁宽敞的院内矗立着一尊半身青铜雕像,他就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代功勋、南口工厂的创建者——詹天佑先生。小院是詹天佑先生100多年前办公的“工程司处”,房间里当年的花地砖依然如新,墙上高高悬挂着詹先生的遗训:“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一百多年过去,当我们静静地站在詹天佑先生塑像前,先生的遗训仿佛在强烈撞击和叩问着每一位访者的心灵。奉献上这本“修机的故事”。我们相信,修机的故事因秉承了先生的民族精神和崇高思想而会在燕山脚下这片热土上得以永生。
我是哪个阶级的人
◎文/刘延兵
由于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育,所以满脑子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还常常想一个问题:我自己是个什么阶级属性?是哪个阶级的人呢?可以说我是个知识分子吧,但我更是个工人。我后来上了大学,又留在大学任教,但我原来只有初中文化,当了八年的工人。
在工人这个群体中我被深深地感染着。工人的智慧令人敬佩。有科学依据说吸烟使人头脑迟钝,但此说不全面。工人遇到难题,通常先坐下来,点着一根烟,吸上几口,缓缓吐出几缕青烟,优哉游哉,一会儿就有了主意。天下无难事,全靠一根烟,这里面的奥秘是不外传的,你当过工人就知道了。烟有时也是一种特殊工具。一台液压机床,里面的管子曲弯重叠,令人眼花缭乱。一头拆下来,另一头通哪里?看图纸没用。那位司忠海师傅,号称“液压大拿”,曾对我嘿嘿一笑,现出俩酒窝,神秘地说:“点一根烟,吸一口,对着这头吹进去,一会儿那边哪根管子口冒出烟就是了!这是秘方,概不外传呦1这就是绝活儿,不服不行。
通常人们觉得工人外表是不整洁的,当年我自己的确是邋遢,工作服很脏也不洗,每天洗脸只擦一下前脸,脖子黑黑的。一次,我师傅实在看不过眼,愣是打来一盆水,按着我的头给好好地清理了一次,弄得我很丢人。慢慢地,我发现我师傅段士俊总是很整洁,特别是夏天,上班时身穿白衬衫,下班时还干干净净,一点油污都不沾。并不是他偷懒不干活儿。好的师傅,你好像看不到他忙,可是不知不觉中,人家就把活儿干完了,举重若轻,风流潇洒。
1977年,即将恢复高考的信息已经传出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开始复习准备应考。但毕竟还要在厂里上班,时间上就显得有冲突。班长金友仁很关照我,尽量给我少派活儿,私下里告诉我可以回宿舍去读书。我不好意思离开车间,他就让我躲在工具箱后面看书复习。他对我说:“不要看现在工人很吃香,将来还要靠知识分子。”这句话,我直到现在还一直记得,特别感谢金师傅当年的鼓励和帮助,更由衷地赞佩他的这种深刻眼光。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还应该说,工人阶级应当使自己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不是吗?
我在南口工厂修机车间这近八年的生活,影响了我一生。其后,我虽然做了一名大学老师,但我从来不敢忘记自己的工人出身。在近三十年的从教经历中,我获得许多荣誉奖励,追根溯源,还是源于我的工人品质。
70年代的“星光大道”
◎文/张迪初张汶
上世纪70年代修机车间宣传队在南口工厂可以说一直是小有名气。
宣传队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厂里的文艺汇演,没想到,车间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片段获得了汇演一等奖。于是厂工会决定把参加1976年五一群众演出的重任交给了我们。
距离五一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队长张迪初从宣传队选出陈人丰、张嘉敏和张汶三个人,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厂工会的要求和目的,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我们不知是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们是业余宣传队,白天要正常工作,只有利用晚上和周末业余时间排练节目,书记和宣传队的不少成员都鼓励我们,还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并请来了铁路文工团的孟东老师,编排了一个三人舞《你追我赶学大寨》。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因为我们不是专业演员,却既要体现舞蹈中的内容和含意,还得练出相当于专业舞蹈演员的基本动作,难度可想而知。舞跳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把我们累得真想放弃。
为了以防意外,团组织把三人舞B角的任务交给了秦向红和杨志明,素有贤淑好脾气的张嘉敏除了练好A角还肩负着“培养”B角的重任。连着几个星期日,她们缠着张嘉敏指导练舞,一心想跳出B版的“铁姑娘”来证明自己。“三人舞”里的高难度动作,劈叉、下腰、大跳,也是练了一遍又一遍。结果不想在审查节目时露了大“怯”,先是忘了动作,后又碰撞在一起,接着是展示大跳、劈叉,这边倒是劈下去了,可是站起不来了,那边还在忙着瞪着眼睛“亮相”。“表演”完了,这B版的“铁姑娘”也彻底失去了表演的机会。
不过经过刻苦的练习,修机车间的“三人舞”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天安门广场的演出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成功!当年的五一、十一首都群众游园联欢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代表的不是个人,而展示的是我们修机车间和整个南口工厂的风采。
从修机车间上世纪60年代的小舞剧《修机工人之歌》,70年代的三人舞《你追我赶学大寨》,80年代安昆林作词作曲的小合唱《春风春雨》,到90年代的“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我们看到一代代喜欢文艺的一线工人,从此走上展示自己才华、宣传企业文化的“星光大道”。回想当年,至今他们都觉得十分幸福。
汽油洗头背后的故事
◎文/李桂彬
1981年春节前夕,锻造车间突然停产,原因是烧锅炉用的重油停了,这可急坏了厂部各级领导,十万火急的抢修任务落到了我们修机车间钳工班。
经分析可能是天气太冷把输油管道冻住了,于是我们在班长杜德记带领下,抱着喷灯和氧气焊把钻进管道地沟。管道地沟埋在地下,里面高1.3米、宽1.5米左右,非常狭窄。地沟里除了油管,还有暖气管、水管、风管,几套管路排列、交错在一起,这更给抢修工作增添了难度。我们在里面是站也站不起来,蹲又蹲不下去,脱掉棉衣才能转身。我们弯着腰,屈着腿,一厘米、一厘米地烤,一厘米、一厘米地烧。烤一段管子烫手了,再往前烤。但是烤完前面,后面凉了,又返回接着烤,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腿疼,浑身大汗。
从白天到深夜,我们连续工作了十四五个小时仍然没有效果。这时提出新的疑问:是不是泵坏了?锻造烧炉用的重油是石油提炼后剩下的副产品,和平常见到的沥青差不多,常温下呈块状,加温至七八十度以上才能熔化后进行加压、输送。
我们来到油泵房,顿时感到一种盛夏的炎热。滑式泵静静地躺在那里,压力表为6公斤。大家正七嘴八舌地分析原因,设备科张师傅嘴里一边说:“是不是表坏了?”一边弯下腰去开有6公斤压力的排污阀。我一看,不对,迟疑了一下,刚说,“别动1话音还没落,“哧”的一声,我眼前一片黑雾,脸上顿时感到一阵发烫。当我再次睁开眼时,大伙儿都在冲我哈哈大笑。重油是头上、脸上、身上到处是。师傅们赶紧拿棉丝帮我擦,一擦不要紧,黑乎乎、黏糊糊的重油越擦面积越大。好在不是新泵出的油,油温不高,没烫着人,否则非出工伤事故不可。不过就是这个意外证明了油泵没问题。班长说:“今天就到这儿吧,大家抓紧休息,明天再干。”
我赶快往车间跑,工作服和脸上的重油遇寒风一吹结成了硬块,用手一抠就掉了。可是头发上的重油比较麻烦,寒风一吹,硬邦邦的,黏结成了一个壳,用手抠连头发都抠掉了。我又试着用热水、肥皂,怎么洗都不起作用,还是黏黏糊糊一团,乱麻似的粘在一起。没办法,只好明天再说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班长就给我找来了一大瓶溶解汽油,我把汽油倒在盆里,像平时用水洗头一样,用汽油洗了两三遍才把头发上的重油洗净。接着,我们又一道前往重油管道地沟,继续抢修。有昨天的经验,进度快多了,加上老天作美,天气转暖,也给我们管道加温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到11点钟,锻造车间传来消息:闷火炉喷油了!
“很好、很快,很好很好嘛”
◎文/司忠海
上世纪70年代初,修机大修机床有许多八字齿轮需要更换,当时车间只能派人背着需要更换的伞齿轮,去大同或济南兄弟铁路工厂加工,而且一等就是半个多月,这样不但延长了我们大修机床的工期,也影响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和产品的完成。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社会上没有卖机床配件的,所以厂里决定自己制造一台伞齿刨床,以掌握伞齿轮加工的主动权。
车间派郭汉业同志和我一同去天津机床厂,这个厂生产伞齿刨床,每年约生产二十台,但是只卖给国内的军工厂,社会上其他企业是买不到的。记得我和郭汉业与他们生产科的同志谈想买他们的图纸时,他们说:“这是立体几何精度,不同于一般机床,我们试制了三年多才成功,即便给你们现有的配件,你们也很难组装成功。”当时我们打着“六厂二校”的旗号,经过跟他们反复商谈,最后他们总算答应给我们一套伞齿刨床的图纸。我俩在天津机床厂加工车间转了三个小时,了解主要配件如何加工、组装有哪些要点。当我俩看到小工具磨床正在磨分度定位机爪时,发现工件很小,形状古怪,加工角度复杂,如果我们自己做太麻烦,便想如果能在那里索取一两个工件就好了。老郭和人家干活儿的小女工套近乎拉家常,说明我们的来意,架不住长时间不厌其烦地说,小女工默认了,我便找了两个放在衣兜里,感谢再三。虽说这种方式手续不全,但却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由于铸件是山东泊镇给他们做的,后来我和郭汉业拉着铸铁块、焦炭等东西又去了泊镇,交了一些加工费,终于换回来了次品铸件。
回来后,老郭负责图纸和技术工作,由我承担主制,联系机加工、跑前跑后,谷正富师傅带领全班十多人负责刮研、组装等钳工工作,终于用了136天组装试车完毕,而且对伞齿刨还有所改进。伞齿刨制造成功当时惊动了军管会,震动了全厂,后来《北京日报》、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就连天津机床厂也来人学习我们改进的技术。
记得当年转播车也开来了,又竖牌子、又立标语,那时,好像报道说我们成功设计制造出的伞齿刨床,是“为毛主席争光,为六厂二校争气……”那年,正在南厂的陈毅元帅也来参观了这台试车完毕的伞齿刨床。我们班女工崔悦箴、程秀珍等为陈老总搬了一条长长的板凳,请陈老总坐下,她们还请求陈老总给讲讲国际形势。陈老总只是说:“报纸登得很多,我就不用说了,你们自己动手制造的这台机器很好、很快,很好很好嘛-…”
“谁是共产党员?”
◎文/王玉秋王世林
1976年7月26日,父亲(王维政技师)和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到齐齐哈尔出差,买设备图纸资料和零件,共有几十斤重,为了节省资金,父亲和同伴决定乘火车自己把购买的器材扛回来。事情还没有办妥,父亲就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先回去,第二天办完事后自己带着器材回北京。父亲乘坐的火车行驶了一天,深夜时路过唐山,眼看天亮就要到北京了,这时候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父亲乘坐的列车从唐山站开出才10分钟,就在跨子庄遇到地震了,父亲突然感到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剧烈摇摆,人就像在搅拌机里一样左跌右撞,夏天穿得少,头上身上都被撞得生疼。镇定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受到重创,站起来发现本来围坐的乘友,很多都被摔到地板上,有些人都已经被吓得神志不清,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惊魂未定,猛烈的地震又开始了,终于大家意识到这是地震,纷纷跑到车厢外面,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在焦虑、恐惧中等候天明。这时才知道,火车头和前三节车厢当时脱轨歪到轨道一旁,铁轨瞬间拧成麻花状,情况万分紧急。列车长开始召集大家,一个声音问道:“谁是共产党员?”父亲没有半分迟疑站起来答道:“我是1列车长马上就向父亲下达了命令,由父亲担任这个车厢的临时“救助组长”,负责这节车厢全部旅客的安全和吃喝。
列车长离开前留给父亲一小袋大米,没有说明这是几天的口粮。父亲只能熬稀粥给大家喝,光喝粥是不行的,父亲发现周围的地里种着土豆,立即找来十几个小伙子去挖土豆充当干粮。就这样,前几天父亲所在的车厢每个人每天都能喝上一碗稀粥,吃上两个土豆。到了第四天,列车长下命令:以车厢为单位,由组长带领徒步向天津进发。父亲是车厢队伍里行进最慢的,因为父亲实在舍不得刚刚买回的器材,那毕竟是公家的财产呀。几十斤的器材他都扛在自己肩上,还要照顾一车厢的旅客,尽管这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浑身没有劲,他仍然没有舍弃肩头哪怕是一张图纸。终于,在行进了五个小时后,遇到迎接的解放军军车,父亲和乘友们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军车把父亲带到天津后,父亲终于足足地吃了一顿饱饭。五天后父亲才回到北京,见到了前来接站的车间同事,原来修机车间的领导也很着急,连续几天都派人来接站,父亲卸下肩头的器材,才长出一口气——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照亮历史的美丽光芒
◎文/张力平
《修机的故事》是一本车间工人们自发编写的内部书籍,它虽是没有书号的非卖品,却犹如一架时空穿梭机,带我返回到通勤职工40年前出发时的那个站台,重新登上历史的列车,将自己的心灵置于修机车间工人这个群体之中,感悟和体验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经历一次他们的心路历程。
作为曾经的产业工人家属,自己真诚地热爱、感激着工人阶级,关注着他们的命运,坚信着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离不开工人这个社会基石般的重要群体;作为全书中唯一一个没有修机直接工作经历的人,自己参与着故事出版的全过程,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曾经看到温家宝总理这样一段话,令我这个从未有过工人经历的人动容:“我在基层看到工人在车床旁工作,我对他们讲,每一个部件,它的精确性、它的工艺水平,都反映着或者说都深烙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那些勇于创新并且精益求精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希望也就在这里。”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亲切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响在耳畔,它穿越历史跨越时空,依然在召唤和激励着已经不再无产的工人阶级自强不息,为国家为民族为自身的未来竭尽全力。
当《修机的故事》终于面世成为修机人对岁月的纪念对未来的激励时,这部由百余名普通工人书写的故事,相继被国家图书馆(NO.ZL201090069)、北京市档案馆(JZ2010-022-W)、北京方志馆、詹天佑纪念馆正式收藏,并且还远渡重洋,落户詹天佑先生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
《修机的故事》将会留在工友们的心中,留在许许多多与“工人阶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再现历史,它将继续见证历史,它将高擎着修机人数百颗火热的心,绽放那微弱却美丽的光芒,去照亮历史崎岖的前进路程,它期待和呼唤着辈出的新人继续书写《修机的故事》的新篇章。
■本期临时主编朱辰
十五岁当机械加工工人,二十八岁从事机械大修工艺设计,三十岁开始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推广,至今不渝。
■组稿手记◎文/朱辰
1970年6月26日,燥热的夏夜,被灼烤了一天的柏油马路上的热气在升腾。已是凌晨两点多钟,德昌公路的沙河大桥附近,微弱的路灯下可以看到有一大群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排成两行,东摇西晃向前缓慢地行进着。突然,前面的队伍停了下来,口令由前至后传达过来:“原地休息!按行进方向以公路为界,男生在左,女生在右,自行‘方便’。”哗哗声此起彼伏,如释重负,整队继续出发。
天色渐亮,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在山洼中响起,已经步行了一整夜的孩子们终于看到那高高的烟囱、整齐的厂房。在一片锣鼓声中,我们来到了南口机车车辆厂。从此,这些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十几所学校的几百名初中学生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
当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跟着老师傅出现在修机车间时,所有正在做工的师傅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微笑着品评着这帮新来的学徒工——他们太小了,无论从年龄还是身高。初进车间,什么都是新鲜的:头顶上巨大的天车在移动,脚下到处是拆卸下来的机床零件,加工区铁屑飞溅机器隆隆,油漆工段到处散发着稀料的香味……修机的故事就这样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代,在青春的躁动中,在人与人不断的磨合中开始了。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四十年的经历漫长曲折;四十年的记忆无法忘却;四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四十年的感受刻骨铭心。
直至今日,只要想起那高高的车间厂房,我们的耳边就会响起设备的轰鸣声,眼前就会浮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鼻子就能嗅到车间里机油柴油冷却液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历史的镜头仍在不停地切换,一张张劳动模范的照片,一面面劳动竞赛的锦旗,一幅幅篮球比赛的奖状,历历在目。无论何时何地,工人师傅之间的那份温暖、那份情谊、那份接纳、那份包容,每每想起,永远令人怦然心动。为了那份深植于心的感恩、感动、感悟、感激、感谢,我们发起编辑修机的故事。
当一封封信件被迫不及待地打开,当一件件电邮等着查看,当一个个询问电话不绝于耳之时,出自几代共和国产业工人之手的修机的故事,真的开始汇集成文了。
为了修机的故事,我们故地重游。在昌平区南口镇那片鳞次栉比的老旧平房中,有一个重修不久的小院,整洁宽敞的院内矗立着一尊半身青铜雕像,他就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代功勋、南口工厂的创建者——詹天佑先生。小院是詹天佑先生100多年前办公的“工程司处”,房间里当年的花地砖依然如新,墙上高高悬挂着詹先生的遗训:“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一百多年过去,当我们静静地站在詹天佑先生塑像前,先生的遗训仿佛在强烈撞击和叩问着每一位访者的心灵。奉献上这本“修机的故事”。我们相信,修机的故事因秉承了先生的民族精神和崇高思想而会在燕山脚下这片热土上得以永生。
我是哪个阶级的人
◎文/刘延兵
由于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育,所以满脑子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还常常想一个问题:我自己是个什么阶级属性?是哪个阶级的人呢?可以说我是个知识分子吧,但我更是个工人。我后来上了大学,又留在大学任教,但我原来只有初中文化,当了八年的工人。
在工人这个群体中我被深深地感染着。工人的智慧令人敬佩。有科学依据说吸烟使人头脑迟钝,但此说不全面。工人遇到难题,通常先坐下来,点着一根烟,吸上几口,缓缓吐出几缕青烟,优哉游哉,一会儿就有了主意。天下无难事,全靠一根烟,这里面的奥秘是不外传的,你当过工人就知道了。烟有时也是一种特殊工具。一台液压机床,里面的管子曲弯重叠,令人眼花缭乱。一头拆下来,另一头通哪里?看图纸没用。那位司忠海师傅,号称“液压大拿”,曾对我嘿嘿一笑,现出俩酒窝,神秘地说:“点一根烟,吸一口,对着这头吹进去,一会儿那边哪根管子口冒出烟就是了!这是秘方,概不外传呦1这就是绝活儿,不服不行。
通常人们觉得工人外表是不整洁的,当年我自己的确是邋遢,工作服很脏也不洗,每天洗脸只擦一下前脸,脖子黑黑的。一次,我师傅实在看不过眼,愣是打来一盆水,按着我的头给好好地清理了一次,弄得我很丢人。慢慢地,我发现我师傅段士俊总是很整洁,特别是夏天,上班时身穿白衬衫,下班时还干干净净,一点油污都不沾。并不是他偷懒不干活儿。好的师傅,你好像看不到他忙,可是不知不觉中,人家就把活儿干完了,举重若轻,风流潇洒。
1977年,即将恢复高考的信息已经传出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开始复习准备应考。但毕竟还要在厂里上班,时间上就显得有冲突。班长金友仁很关照我,尽量给我少派活儿,私下里告诉我可以回宿舍去读书。我不好意思离开车间,他就让我躲在工具箱后面看书复习。他对我说:“不要看现在工人很吃香,将来还要靠知识分子。”这句话,我直到现在还一直记得,特别感谢金师傅当年的鼓励和帮助,更由衷地赞佩他的这种深刻眼光。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还应该说,工人阶级应当使自己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不是吗?
我在南口工厂修机车间这近八年的生活,影响了我一生。其后,我虽然做了一名大学老师,但我从来不敢忘记自己的工人出身。在近三十年的从教经历中,我获得许多荣誉奖励,追根溯源,还是源于我的工人品质。
70年代的“星光大道”
◎文/张迪初张汶
上世纪70年代修机车间宣传队在南口工厂可以说一直是小有名气。
宣传队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厂里的文艺汇演,没想到,车间的舞蹈《红色娘子军》片段获得了汇演一等奖。于是厂工会决定把参加1976年五一群众演出的重任交给了我们。
距离五一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队长张迪初从宣传队选出陈人丰、张嘉敏和张汶三个人,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厂工会的要求和目的,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我们不知是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们是业余宣传队,白天要正常工作,只有利用晚上和周末业余时间排练节目,书记和宣传队的不少成员都鼓励我们,还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并请来了铁路文工团的孟东老师,编排了一个三人舞《你追我赶学大寨》。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因为我们不是专业演员,却既要体现舞蹈中的内容和含意,还得练出相当于专业舞蹈演员的基本动作,难度可想而知。舞跳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把我们累得真想放弃。
为了以防意外,团组织把三人舞B角的任务交给了秦向红和杨志明,素有贤淑好脾气的张嘉敏除了练好A角还肩负着“培养”B角的重任。连着几个星期日,她们缠着张嘉敏指导练舞,一心想跳出B版的“铁姑娘”来证明自己。“三人舞”里的高难度动作,劈叉、下腰、大跳,也是练了一遍又一遍。结果不想在审查节目时露了大“怯”,先是忘了动作,后又碰撞在一起,接着是展示大跳、劈叉,这边倒是劈下去了,可是站起不来了,那边还在忙着瞪着眼睛“亮相”。“表演”完了,这B版的“铁姑娘”也彻底失去了表演的机会。
不过经过刻苦的练习,修机车间的“三人舞”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天安门广场的演出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成功!当年的五一、十一首都群众游园联欢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代表的不是个人,而展示的是我们修机车间和整个南口工厂的风采。
从修机车间上世纪60年代的小舞剧《修机工人之歌》,70年代的三人舞《你追我赶学大寨》,80年代安昆林作词作曲的小合唱《春风春雨》,到90年代的“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我们看到一代代喜欢文艺的一线工人,从此走上展示自己才华、宣传企业文化的“星光大道”。回想当年,至今他们都觉得十分幸福。
汽油洗头背后的故事
◎文/李桂彬
1981年春节前夕,锻造车间突然停产,原因是烧锅炉用的重油停了,这可急坏了厂部各级领导,十万火急的抢修任务落到了我们修机车间钳工班。
经分析可能是天气太冷把输油管道冻住了,于是我们在班长杜德记带领下,抱着喷灯和氧气焊把钻进管道地沟。管道地沟埋在地下,里面高1.3米、宽1.5米左右,非常狭窄。地沟里除了油管,还有暖气管、水管、风管,几套管路排列、交错在一起,这更给抢修工作增添了难度。我们在里面是站也站不起来,蹲又蹲不下去,脱掉棉衣才能转身。我们弯着腰,屈着腿,一厘米、一厘米地烤,一厘米、一厘米地烧。烤一段管子烫手了,再往前烤。但是烤完前面,后面凉了,又返回接着烤,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腿疼,浑身大汗。
从白天到深夜,我们连续工作了十四五个小时仍然没有效果。这时提出新的疑问:是不是泵坏了?锻造烧炉用的重油是石油提炼后剩下的副产品,和平常见到的沥青差不多,常温下呈块状,加温至七八十度以上才能熔化后进行加压、输送。
我们来到油泵房,顿时感到一种盛夏的炎热。滑式泵静静地躺在那里,压力表为6公斤。大家正七嘴八舌地分析原因,设备科张师傅嘴里一边说:“是不是表坏了?”一边弯下腰去开有6公斤压力的排污阀。我一看,不对,迟疑了一下,刚说,“别动1话音还没落,“哧”的一声,我眼前一片黑雾,脸上顿时感到一阵发烫。当我再次睁开眼时,大伙儿都在冲我哈哈大笑。重油是头上、脸上、身上到处是。师傅们赶紧拿棉丝帮我擦,一擦不要紧,黑乎乎、黏糊糊的重油越擦面积越大。好在不是新泵出的油,油温不高,没烫着人,否则非出工伤事故不可。不过就是这个意外证明了油泵没问题。班长说:“今天就到这儿吧,大家抓紧休息,明天再干。”
我赶快往车间跑,工作服和脸上的重油遇寒风一吹结成了硬块,用手一抠就掉了。可是头发上的重油比较麻烦,寒风一吹,硬邦邦的,黏结成了一个壳,用手抠连头发都抠掉了。我又试着用热水、肥皂,怎么洗都不起作用,还是黏黏糊糊一团,乱麻似的粘在一起。没办法,只好明天再说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班长就给我找来了一大瓶溶解汽油,我把汽油倒在盆里,像平时用水洗头一样,用汽油洗了两三遍才把头发上的重油洗净。接着,我们又一道前往重油管道地沟,继续抢修。有昨天的经验,进度快多了,加上老天作美,天气转暖,也给我们管道加温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到11点钟,锻造车间传来消息:闷火炉喷油了!
“很好、很快,很好很好嘛”
◎文/司忠海
上世纪70年代初,修机大修机床有许多八字齿轮需要更换,当时车间只能派人背着需要更换的伞齿轮,去大同或济南兄弟铁路工厂加工,而且一等就是半个多月,这样不但延长了我们大修机床的工期,也影响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和产品的完成。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社会上没有卖机床配件的,所以厂里决定自己制造一台伞齿刨床,以掌握伞齿轮加工的主动权。
车间派郭汉业同志和我一同去天津机床厂,这个厂生产伞齿刨床,每年约生产二十台,但是只卖给国内的军工厂,社会上其他企业是买不到的。记得我和郭汉业与他们生产科的同志谈想买他们的图纸时,他们说:“这是立体几何精度,不同于一般机床,我们试制了三年多才成功,即便给你们现有的配件,你们也很难组装成功。”当时我们打着“六厂二校”的旗号,经过跟他们反复商谈,最后他们总算答应给我们一套伞齿刨床的图纸。我俩在天津机床厂加工车间转了三个小时,了解主要配件如何加工、组装有哪些要点。当我俩看到小工具磨床正在磨分度定位机爪时,发现工件很小,形状古怪,加工角度复杂,如果我们自己做太麻烦,便想如果能在那里索取一两个工件就好了。老郭和人家干活儿的小女工套近乎拉家常,说明我们的来意,架不住长时间不厌其烦地说,小女工默认了,我便找了两个放在衣兜里,感谢再三。虽说这种方式手续不全,但却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由于铸件是山东泊镇给他们做的,后来我和郭汉业拉着铸铁块、焦炭等东西又去了泊镇,交了一些加工费,终于换回来了次品铸件。
回来后,老郭负责图纸和技术工作,由我承担主制,联系机加工、跑前跑后,谷正富师傅带领全班十多人负责刮研、组装等钳工工作,终于用了136天组装试车完毕,而且对伞齿刨还有所改进。伞齿刨制造成功当时惊动了军管会,震动了全厂,后来《北京日报》、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就连天津机床厂也来人学习我们改进的技术。
记得当年转播车也开来了,又竖牌子、又立标语,那时,好像报道说我们成功设计制造出的伞齿刨床,是“为毛主席争光,为六厂二校争气……”那年,正在南厂的陈毅元帅也来参观了这台试车完毕的伞齿刨床。我们班女工崔悦箴、程秀珍等为陈老总搬了一条长长的板凳,请陈老总坐下,她们还请求陈老总给讲讲国际形势。陈老总只是说:“报纸登得很多,我就不用说了,你们自己动手制造的这台机器很好、很快,很好很好嘛-…”
“谁是共产党员?”
◎文/王玉秋王世林
1976年7月26日,父亲(王维政技师)和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到齐齐哈尔出差,买设备图纸资料和零件,共有几十斤重,为了节省资金,父亲和同伴决定乘火车自己把购买的器材扛回来。事情还没有办妥,父亲就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先回去,第二天办完事后自己带着器材回北京。父亲乘坐的火车行驶了一天,深夜时路过唐山,眼看天亮就要到北京了,这时候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父亲乘坐的列车从唐山站开出才10分钟,就在跨子庄遇到地震了,父亲突然感到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剧烈摇摆,人就像在搅拌机里一样左跌右撞,夏天穿得少,头上身上都被撞得生疼。镇定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受到重创,站起来发现本来围坐的乘友,很多都被摔到地板上,有些人都已经被吓得神志不清,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惊魂未定,猛烈的地震又开始了,终于大家意识到这是地震,纷纷跑到车厢外面,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在焦虑、恐惧中等候天明。这时才知道,火车头和前三节车厢当时脱轨歪到轨道一旁,铁轨瞬间拧成麻花状,情况万分紧急。列车长开始召集大家,一个声音问道:“谁是共产党员?”父亲没有半分迟疑站起来答道:“我是1列车长马上就向父亲下达了命令,由父亲担任这个车厢的临时“救助组长”,负责这节车厢全部旅客的安全和吃喝。
列车长离开前留给父亲一小袋大米,没有说明这是几天的口粮。父亲只能熬稀粥给大家喝,光喝粥是不行的,父亲发现周围的地里种着土豆,立即找来十几个小伙子去挖土豆充当干粮。就这样,前几天父亲所在的车厢每个人每天都能喝上一碗稀粥,吃上两个土豆。到了第四天,列车长下命令:以车厢为单位,由组长带领徒步向天津进发。父亲是车厢队伍里行进最慢的,因为父亲实在舍不得刚刚买回的器材,那毕竟是公家的财产呀。几十斤的器材他都扛在自己肩上,还要照顾一车厢的旅客,尽管这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浑身没有劲,他仍然没有舍弃肩头哪怕是一张图纸。终于,在行进了五个小时后,遇到迎接的解放军军车,父亲和乘友们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军车把父亲带到天津后,父亲终于足足地吃了一顿饱饭。五天后父亲才回到北京,见到了前来接站的车间同事,原来修机车间的领导也很着急,连续几天都派人来接站,父亲卸下肩头的器材,才长出一口气——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照亮历史的美丽光芒
◎文/张力平
《修机的故事》是一本车间工人们自发编写的内部书籍,它虽是没有书号的非卖品,却犹如一架时空穿梭机,带我返回到通勤职工40年前出发时的那个站台,重新登上历史的列车,将自己的心灵置于修机车间工人这个群体之中,感悟和体验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经历一次他们的心路历程。
作为曾经的产业工人家属,自己真诚地热爱、感激着工人阶级,关注着他们的命运,坚信着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离不开工人这个社会基石般的重要群体;作为全书中唯一一个没有修机直接工作经历的人,自己参与着故事出版的全过程,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曾经看到温家宝总理这样一段话,令我这个从未有过工人经历的人动容:“我在基层看到工人在车床旁工作,我对他们讲,每一个部件,它的精确性、它的工艺水平,都反映着或者说都深烙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只有那些勇于创新并且精益求精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希望也就在这里。”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亲切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响在耳畔,它穿越历史跨越时空,依然在召唤和激励着已经不再无产的工人阶级自强不息,为国家为民族为自身的未来竭尽全力。
当《修机的故事》终于面世成为修机人对岁月的纪念对未来的激励时,这部由百余名普通工人书写的故事,相继被国家图书馆(NO.ZL201090069)、北京市档案馆(JZ2010-022-W)、北京方志馆、詹天佑纪念馆正式收藏,并且还远渡重洋,落户詹天佑先生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
《修机的故事》将会留在工友们的心中,留在许许多多与“工人阶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再现历史,它将继续见证历史,它将高擎着修机人数百颗火热的心,绽放那微弱却美丽的光芒,去照亮历史崎岖的前进路程,它期待和呼唤着辈出的新人继续书写《修机的故事》的新篇章。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21℃~高温-12℃ | 低温-20℃~高温-11℃ | 低温-21℃~高温-12℃ | 低温-21℃~高温-13℃ | 低温-24℃~高温-13℃ |
晴 <3级 |
阵雪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齐齐哈尔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