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钦州湾孤岛游探秘无人岛
2012-09-11 来源:广西新闻网
本报记者 罗劲松
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9月7日,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和记者谈起自己与书法篆刻家彭洋、南国早报记者邓志勇于8月初在钦州湾七十二泾20多个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上“漂流”的7个日夜,油然而生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靠海吃海”有滋有味
亚公山,这座位于茅尾海与钦州湾交接处、面积仅1.1万平方米的峻峭小岛,是3位文化人考察旅程中一个重要落脚点。
早在清代就已闻名钦州湾的亚公山,东、西、南三面都耸立着陡峭如削的岩石,只有西北面可供登岸上岛。据说,清康熙年间,岛上曾有人烟,建有大皇公庙。在当地渔民眼中,每当海风劲吹,潮水如万马奔腾般涌过海湾时,亚公山就像一位临危不惧的将军,守住水口,为过往船只遮风避雨,是一座能给人带来平安吉祥的“圣山”。而在初次登上亚公山的3位文化人眼里,这座小岛美如“海中圣女”——
岛上红褐色的花岗岩似刀削般锋利,以卓然不群的姿态立于浪涛之中,岩壁上一道道美丽的花纹层次分明。密密麻麻闪着珠光的牡蛎,层层叠叠寄生在礁石上,欢快地迎送着潮涨潮落永无休止的冲刷。茂盛的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攀爬,为岛屿披上一件美丽的绿装。
拨开藤条枝蔓登上岛顶,灌木丛深处,一窝野蜂“嗡嗡”盘旋,提醒着不速之客:这里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盘!
环岛一周,3位文化人最终在岛的西侧海岸停下脚步。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大叶古榕下,是安营扎寨的最佳场所。于是,3人挥动小铲、镐头,清杂物,平沙土,扎帐篷。
突然,陈中华“哎哟”一声蹦将起来,两手忙不迭地拍打裤腿。在彭洋、邓志勇紧张的注视中,一只调皮的小螃蟹从裤脚里跳了出来!
彭洋大笑之余,抓过自己的手套,手刚一伸入,立即闪电般一抖——躲在手套里的一只螃蟹,紧紧夹住了他的手指头!
3人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吃惊地发现:树根上,花丛中,炊具里,到处都有螃蟹的身影!
考虑到天气湿热,3位“肉食者”没有带肉制食物上岛。然而,一锅白米粥,又实在寡淡无味。
在合浦海边长大的陈中华神秘一笑,拿起随身携带的小刀、凿子,动作娴熟地撬起海礁上的牡蛎。彭洋、邓志勇立即兴致勃勃一起动手,新鲜的蛎肉、小蟹,过过海水便下锅,寡淡的白米粥变成了鲜美的海鲜粥!
扎好帐篷,再撒上一圈防蛇、防虫的硫黄粉,夜幕降临。迎着湿热的海风,谁也没心情钻进闷热的帐篷。躺在平滑的岩石上,眼望海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树影婆娑中,彭洋诗兴大发:
日落月升,
转眼又到了夜晚。
我们所有的才华都还给了上帝。
树梢上的将圆之月,
使人浮起一种向往……
诗人的浪漫,迎来的是大海回赠的“浪漫洗礼”——凌晨2时,“轰”的一声炸雷,狂风暴雨不期而至……
“携手自然”灵感突发
清晨,暴雨冲刷后的亚公山格外清丽。海岸边,一片紫红、澄黄相间的岩石吸引了陈中华的目光。光滑的岩石上,一道道暗紫色的花纹,如同一条条具有生命的藤蔓,在岩体上舒展延伸……
“这简直就是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陈中华惊叹之下,把画板抛在一边,将宣纸直接铺在岩石上,用沾着淡墨的画笔,细心地拓画起来。
烈日下,浑身湿透的陈中华干脆光起膀子,挥笔泼墨。这位曾经以“善画美女”闻名的画家,当年在典雅厅堂里、悦耳音乐中,面对佳丽悠然作画的那份得意与潇洒,此刻荡然无存。
然而,与大海、礁石的亲密贴身,却让他的创作视野从狭窄的画室,扩展到360度广阔空间。亚公山、头坡墩、黄姜山、擦人墩、大小娥眉岭、大山角岛、龙墩、线鸡尾、大龙墩岛、沙子墩、鸡蛋墩、阉猪岭……一座座风姿各异、神韵突显的岛屿跃然纸上。
为增强作品中荒岛礁岩的厚重感,使画面产生更贴近自然的凹凸视觉,陈中华灵机一动,随手捡起身边一个贝壳,稍加打磨后,取代画笔在纸上刮画,刮出的效果,竟比油画刀更显舒展、粗犷!
13幅充满“海味”的作品,最终组成一幅长达12米的《钦州湾七十二泾无人群岛图》画卷。灵动的画面,传送着海岛的企盼,波涛的呐喊,海鸟的长鸣……
作为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的艺术追求,是将目光从“高山”转向“大海”,让笔下的北部湾文化充满“海味”,充满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充满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置身荒岛寻求北部湾画风突破点的陈中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此前徜徉于美丽海湾、平静渔港的创作实践,离真正的“深入生活”还有很大差距,还远远没有触摸到“大海精神”的神韵。如何将北部湾画派300多位画家的目光真正引向大海,让艺术家们全身心投入海洋宽广的怀抱?陈中华脑海里一个全新的“海岛创作计划”在荒岛上渐渐成型……
以篆刻闻名的彭洋,则被海岸边一块卓然而立的磐石吸引。顶着灼热阳光,冒着40多度高温,年近花甲的艺术家一锤锤敲打,一笔笔刻划,用整整一个上午时间,完成了他“海上印林”创作宏图的第一件作品——“亚公圣山”4个篆体大字与磐石融为一体,以“艺术符号”的形式,向每一位登临亚公山的来访者宣示着北部湾一段神奇历史,宣示着北部湾人对大海的崇高敬意。
面对附满牡蛎的礁石,打小爱发奇思妙想的彭洋,脑海中顿时跳出灵感——在一片片牡蛎壳上涂着颜料、墨水,铺上宣纸拓印,成群的牡蛎图形便在纸上若隐若现。在这浑然天成的“蜊纸”上,彭洋用毛笔工整地写上4个大字:“千里蜊田”。此前曾推出过诸多创意的彭洋,在置身孤岛成为“野人”后,第一次突发奇想,与大自然“携手”创作出一幅意蕴深刻、超凡脱俗的“书画合体艺术作品”!
面对自己“首开先河”的作品,彭洋大发感慨:“孤岛陌生的生活情境和奇特风光给了我灵感!在这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我们甚至搞起了技术和技巧要求很高的艺术试验。我相信我们的同行会在我们的作品前大吃一惊——书画原来是可以这么搞的!钢铁原来是这样炼出来的!”
作为此行“记录者”的新闻人邓志勇,则更多地把他的目光投向一座座小岛从“无人”到“有人”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邓志勇感叹:“出发前,我们想象的无人岛是孤立在大海中央,纯粹自然形态的。然而,当我们在七十二泾来回兜圈并上岛实地考察后,却发现岛上虽然无人居住,但种种人类活动已经开始‘围剿’这些岛屿,无序开发让我们心头披上阴影……”
结束7天的“荒岛生活”,3位原本白皙儒雅的文化人以渔民特有的古铜肤色和粗犷言行回归大陆,并自豪地宣称:“铜像般的3个魅力男人由无人岛出炉!”
同时“出炉”的,还有他们对人生价值、艺术追求的重新审视……
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9月7日,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和记者谈起自己与书法篆刻家彭洋、南国早报记者邓志勇于8月初在钦州湾七十二泾20多个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上“漂流”的7个日夜,油然而生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靠海吃海”有滋有味
亚公山,这座位于茅尾海与钦州湾交接处、面积仅1.1万平方米的峻峭小岛,是3位文化人考察旅程中一个重要落脚点。
早在清代就已闻名钦州湾的亚公山,东、西、南三面都耸立着陡峭如削的岩石,只有西北面可供登岸上岛。据说,清康熙年间,岛上曾有人烟,建有大皇公庙。在当地渔民眼中,每当海风劲吹,潮水如万马奔腾般涌过海湾时,亚公山就像一位临危不惧的将军,守住水口,为过往船只遮风避雨,是一座能给人带来平安吉祥的“圣山”。而在初次登上亚公山的3位文化人眼里,这座小岛美如“海中圣女”——
岛上红褐色的花岗岩似刀削般锋利,以卓然不群的姿态立于浪涛之中,岩壁上一道道美丽的花纹层次分明。密密麻麻闪着珠光的牡蛎,层层叠叠寄生在礁石上,欢快地迎送着潮涨潮落永无休止的冲刷。茂盛的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攀爬,为岛屿披上一件美丽的绿装。
拨开藤条枝蔓登上岛顶,灌木丛深处,一窝野蜂“嗡嗡”盘旋,提醒着不速之客:这里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地盘!
环岛一周,3位文化人最终在岛的西侧海岸停下脚步。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大叶古榕下,是安营扎寨的最佳场所。于是,3人挥动小铲、镐头,清杂物,平沙土,扎帐篷。
突然,陈中华“哎哟”一声蹦将起来,两手忙不迭地拍打裤腿。在彭洋、邓志勇紧张的注视中,一只调皮的小螃蟹从裤脚里跳了出来!
彭洋大笑之余,抓过自己的手套,手刚一伸入,立即闪电般一抖——躲在手套里的一只螃蟹,紧紧夹住了他的手指头!
3人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吃惊地发现:树根上,花丛中,炊具里,到处都有螃蟹的身影!
考虑到天气湿热,3位“肉食者”没有带肉制食物上岛。然而,一锅白米粥,又实在寡淡无味。
在合浦海边长大的陈中华神秘一笑,拿起随身携带的小刀、凿子,动作娴熟地撬起海礁上的牡蛎。彭洋、邓志勇立即兴致勃勃一起动手,新鲜的蛎肉、小蟹,过过海水便下锅,寡淡的白米粥变成了鲜美的海鲜粥!
扎好帐篷,再撒上一圈防蛇、防虫的硫黄粉,夜幕降临。迎着湿热的海风,谁也没心情钻进闷热的帐篷。躺在平滑的岩石上,眼望海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树影婆娑中,彭洋诗兴大发:
日落月升,
转眼又到了夜晚。
我们所有的才华都还给了上帝。
树梢上的将圆之月,
使人浮起一种向往……
诗人的浪漫,迎来的是大海回赠的“浪漫洗礼”——凌晨2时,“轰”的一声炸雷,狂风暴雨不期而至……
“携手自然”灵感突发
清晨,暴雨冲刷后的亚公山格外清丽。海岸边,一片紫红、澄黄相间的岩石吸引了陈中华的目光。光滑的岩石上,一道道暗紫色的花纹,如同一条条具有生命的藤蔓,在岩体上舒展延伸……
“这简直就是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陈中华惊叹之下,把画板抛在一边,将宣纸直接铺在岩石上,用沾着淡墨的画笔,细心地拓画起来。
烈日下,浑身湿透的陈中华干脆光起膀子,挥笔泼墨。这位曾经以“善画美女”闻名的画家,当年在典雅厅堂里、悦耳音乐中,面对佳丽悠然作画的那份得意与潇洒,此刻荡然无存。
然而,与大海、礁石的亲密贴身,却让他的创作视野从狭窄的画室,扩展到360度广阔空间。亚公山、头坡墩、黄姜山、擦人墩、大小娥眉岭、大山角岛、龙墩、线鸡尾、大龙墩岛、沙子墩、鸡蛋墩、阉猪岭……一座座风姿各异、神韵突显的岛屿跃然纸上。
为增强作品中荒岛礁岩的厚重感,使画面产生更贴近自然的凹凸视觉,陈中华灵机一动,随手捡起身边一个贝壳,稍加打磨后,取代画笔在纸上刮画,刮出的效果,竟比油画刀更显舒展、粗犷!
13幅充满“海味”的作品,最终组成一幅长达12米的《钦州湾七十二泾无人群岛图》画卷。灵动的画面,传送着海岛的企盼,波涛的呐喊,海鸟的长鸣……
作为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的艺术追求,是将目光从“高山”转向“大海”,让笔下的北部湾文化充满“海味”,充满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充满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置身荒岛寻求北部湾画风突破点的陈中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此前徜徉于美丽海湾、平静渔港的创作实践,离真正的“深入生活”还有很大差距,还远远没有触摸到“大海精神”的神韵。如何将北部湾画派300多位画家的目光真正引向大海,让艺术家们全身心投入海洋宽广的怀抱?陈中华脑海里一个全新的“海岛创作计划”在荒岛上渐渐成型……
以篆刻闻名的彭洋,则被海岸边一块卓然而立的磐石吸引。顶着灼热阳光,冒着40多度高温,年近花甲的艺术家一锤锤敲打,一笔笔刻划,用整整一个上午时间,完成了他“海上印林”创作宏图的第一件作品——“亚公圣山”4个篆体大字与磐石融为一体,以“艺术符号”的形式,向每一位登临亚公山的来访者宣示着北部湾一段神奇历史,宣示着北部湾人对大海的崇高敬意。
面对附满牡蛎的礁石,打小爱发奇思妙想的彭洋,脑海中顿时跳出灵感——在一片片牡蛎壳上涂着颜料、墨水,铺上宣纸拓印,成群的牡蛎图形便在纸上若隐若现。在这浑然天成的“蜊纸”上,彭洋用毛笔工整地写上4个大字:“千里蜊田”。此前曾推出过诸多创意的彭洋,在置身孤岛成为“野人”后,第一次突发奇想,与大自然“携手”创作出一幅意蕴深刻、超凡脱俗的“书画合体艺术作品”!
面对自己“首开先河”的作品,彭洋大发感慨:“孤岛陌生的生活情境和奇特风光给了我灵感!在这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我们甚至搞起了技术和技巧要求很高的艺术试验。我相信我们的同行会在我们的作品前大吃一惊——书画原来是可以这么搞的!钢铁原来是这样炼出来的!”
作为此行“记录者”的新闻人邓志勇,则更多地把他的目光投向一座座小岛从“无人”到“有人”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邓志勇感叹:“出发前,我们想象的无人岛是孤立在大海中央,纯粹自然形态的。然而,当我们在七十二泾来回兜圈并上岛实地考察后,却发现岛上虽然无人居住,但种种人类活动已经开始‘围剿’这些岛屿,无序开发让我们心头披上阴影……”
结束7天的“荒岛生活”,3位原本白皙儒雅的文化人以渔民特有的古铜肤色和粗犷言行回归大陆,并自豪地宣称:“铜像般的3个魅力男人由无人岛出炉!”
同时“出炉”的,还有他们对人生价值、艺术追求的重新审视……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6℃ | 低温17℃~高温25℃ | 低温16℃~高温25℃ | 低温15℃~高温20℃ | 低温13℃~高温21℃ |
转多云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小雨转阴 3-4级转5-6级 |
多云 5-6级转4-5级 |
多云 4-5级转3-4级 |
钦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