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记者与书画家探秘钦州港七十二泾的20多个无人岛(组图)
2012-08-07 来源:搜狐网
广西是一个海岛密集的地方,在北部湾一带遍布着上千个海岛,除了极少数岛屿已进行旅游开发、有人居住外,绝大部分海岛仍是无人岛。2011年,国家海洋局联合相关省市(自治区)海洋部门先后两次公布了可开发利用的无人海岛,广西有29个名列其中。
无人岛上有着什么样的神秘?7月下旬至8月初,本报记者与广西知名书画艺术家陈中华、彭洋前往钦州港七十二泾的20多个无人岛进行文化科考探秘,实地写生、创作、拍摄,攀登、考察、生存,用笔墨和镜头记录这片漂浮的国土的真实现状,收集科学开发利用无人岛的第一手素材,并推出“探秘无人岛广西北部湾岛屿文化科考见闻”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8月3日下午4时许,炙热的阳光下,钦州港码头的渔民们正在船上将刚捕捞回来的海鲜进行交易,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时,一艘海监快艇满载行李和3名晒得黝黑的男子,穿过渔船向海湾急速靠岸。
“你们终于安全上岸了。”前来接快艇的钦州市海洋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分局的一位小伙子说。
这3名男子是刚从无人岛科考探秘回来的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常务副院长彭洋以及本报记者。回想在无人群岛上“漂流”7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如大海的潮起潮落,难以平静……
台风余威未了无奈借宿渔家
“探秘无人岛广西北部湾岛屿文化科考”行动的第一站选定在钦州的七十二泾,这一片海湾遍布了近百个无人海岛,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批公布的可开发利用海岛中,广西的11个全部在钦州海域,七十二泾占了8个,这些海岛将为拟建的广西第一跨度悬索桥龙门跨海大桥服务。
7月27日下午,携风裹雨的台风“韦森特”前脚刚走,陈中华、彭洋以及本报记者就立即赶赴钦州港,准备登岛探秘。
海面上最后一抹晚霞没入天际,我们就近入住港区一家酒店后,补充采购上岛的生活用品和药品等。“明天就要上岛扎营了,今晚我们都睡个好觉吧。”大家互相提醒。
“韦森特”余威犹在,第二天一早,钦州港仍旧雨水不断,钦州市海洋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分局办公室主任马鑫如期而至,“今天这样的天气,登岛可能性不大,台风虽然已经过去,但岛上雨水难以躲避。”马鑫说。
“不带扎营设备,先登岛考察。”大家最后意见一致。海监快艇载着我们像离弦之箭,激起一路雪白的浪花,雨水像撒豆般击打在脸上。
“这边就是你们刚才在地图上看到的"杀人墩",也是个无人岛。”马鑫指着海湾前面约七八百米的一座山头介绍。放眼望去,岛上已种植有速生桉等经济林,郁郁葱葱。
七十二泾水道弯弯曲曲,快艇犹如蛟龙般娴熟地在海面游走,无人群岛像一座座耸立的山峰绵延在海湾,“亚公山、樟木环岛、鬼仔坪岛、虎墩、旱泾长岭、大娥眉岭、小娥眉岭、背风墩,这些都是七十二泾区域的无人岛。”开船的赵良忠是本地人,他如数家珍,我们一下子都难以记得住这些从来未听说过的海岛的名字。
无人岛附近海域,成片的渔排星罗棋布,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每个渔排上建造有一间用来居住的小木屋。本地不少渔民以养殖大蚝和各种海鱼为生,一户渔民正在请人收获生蚝,用木棍和纤维绳串起的大蚝,像算盘珠一样穿成一串串。
“如果岛上扎营不了,我们可不可以先借住在渔民家?”彭洋突生一个想法。于是,大家挨户求助,有的渔家摇手婉拒,有的表示家有女人不方便接纳,如此来回几趟,终于有一户愿意接受我们借宿的请求。
“杀人墩”与“擦人墩”的由来
刚一登上渔排,雪白的金鲳鱼在网箱内横冲直闯,有的还跃出水面,好像在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面前故意显摆,大家乐不可支,被雨水困扰的阴霾已褪去一半。
大家把所有设备设施扛到了渔民杨芳健的渔排上。这是一间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小木屋,一间卧室、一个两面露空的小厅,还有一个小得不能转身的袖珍厨房。
杨芳健今年28岁,是钦南区龙门港镇人,在他的72个鱼笼里,养有约12万尾金鲳鱼,网箱内,翻白的死鱼随处可见。“最近雨水多,钦江排下来很多山水,把鱼给呛死了。”小杨说,养鱼有“两怕”:一怕台风把网箱冲毁后鱼儿溜入大海,二怕山上冲下来的淡水呛死海鱼。
“小鱼苗刚买回来时只有小拇指大,是从海南岛进的货,要像哺乳婴儿一样照料,还要日夜操心直到把鱼养大,最后卖给收购商出口。”小杨给记者娓娓道来养鱼的酸甜苦辣。小杨中专毕业,属于新一代渔民,但他并不想当一辈子渔民,他的愿望是:等龙门跨海大桥修建时,去那里找份事情做,“因为养鱼实在太辛苦,太操心”。据他预计,今年的养鱼收成最多只能平本。
听说来了客人,晚餐时,杨芳健的父亲驾驶渔船赶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金鲳鱼清蒸一盘香煎一盘,鲜嫩可口。
老杨的祖上都以打渔为生,他是地道的老渔民,还曾去过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打渔数年。何谓七十二泾?老杨说,在钦州港湾的群岛之间,有七十二条水道,虽然七弯八拐,但条条水道相通互连,“以前每条水路都有名字的,但年代久远已不记得了”。
“地图上标明有个"杀人墩",是不是从前杀过很多人?”记者好奇地问。
“其实不叫"杀人墩",叫"晒人墩"。”老杨小抿一口酒,绽开笑容,黑瘦的脸部把牙齿衬得特白。他说,在清朝某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钦州地界突发台风,洪水瞬刻间淹没了好几个村庄,来不及逃生的村民和牲畜葬身大海,随着风浪漂流到一座海岛上。海水退潮后,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礁石上暴晒,“后来,当地人称这个海岛为"晒人墩",又慢慢演变成了"杀人墩"”。而记者从国家公布的资料中看到,被当地渔民称为“晒人墩”的海岛被书面命名为“擦人墩”。
老杨说:“为什么改叫擦人墩,我们不得而知。”后来钦州海洋部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改为“擦人墩”,是因为龙门跨海大桥的一个桥墩要建在这个墩上,“杀人墩的名字有点不太吉利”。
渔民心中的圣山“亚公山”
在擦人墩的斜对面有座秀美清新、气势非凡的海岛,它矗立在海湾中央,有如中流砥柱,海洋地图上标明为“亚公山”。但在老杨等当地渔民的口中,这座山叫“阿公山”。
据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晚上,二郎神从越南下龙湾赶了几座山往钦州方向而来,肩上还扛了一麻袋碎石。他把一座山安置在了钦州,就是现在的“尖山”;但到了钦州港湾这片海域时,突然鸡鸣狗吠,天开始亮了。情急之下,二郎神一脚把一座山踢到了北海,叫做“滚头山”,也就是如今的“冠头岭”;接着,他又把肩上的一袋碎石头用力抛撒出去,结果变成了这一大片海域的无人群岛;最后,二郎神实在赶不动了,就将最后一座山放在了海湾中央,就成了如今的“亚公山”。
“但我们当地人不叫亚公山,我们称它为阿公山。”老杨说,这座山屹立在海水湍急的中流,为当地挡住了很多因风云突变可能带来的灾难,因此它也被誉为“水口大王”。在二郎神赶来的几座山之中,这座山就像群山之首,直到现在,当地渔民将它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圣山”,不少渔民出海前都要去岛上祭拜,祈求平安。岛上的植被也保持完好,从没有人砍伐,就连捕蛇的都不敢去这座山上放肆。
海上升起了明月,如银的月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渔排在潮落的海水中微微摇摆;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身,我们就像婴儿躺在舒适的摇篮中,听老杨讲着那些不必要去考究真假的无人岛故事。
作者:邓志勇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无人岛上有着什么样的神秘?7月下旬至8月初,本报记者与广西知名书画艺术家陈中华、彭洋前往钦州港七十二泾的20多个无人岛进行文化科考探秘,实地写生、创作、拍摄,攀登、考察、生存,用笔墨和镜头记录这片漂浮的国土的真实现状,收集科学开发利用无人岛的第一手素材,并推出“探秘无人岛广西北部湾岛屿文化科考见闻”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8月3日下午4时许,炙热的阳光下,钦州港码头的渔民们正在船上将刚捕捞回来的海鲜进行交易,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时,一艘海监快艇满载行李和3名晒得黝黑的男子,穿过渔船向海湾急速靠岸。
“你们终于安全上岸了。”前来接快艇的钦州市海洋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分局的一位小伙子说。
这3名男子是刚从无人岛科考探秘回来的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常务副院长彭洋以及本报记者。回想在无人群岛上“漂流”7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如大海的潮起潮落,难以平静……
台风余威未了无奈借宿渔家
“探秘无人岛广西北部湾岛屿文化科考”行动的第一站选定在钦州的七十二泾,这一片海湾遍布了近百个无人海岛,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批公布的可开发利用海岛中,广西的11个全部在钦州海域,七十二泾占了8个,这些海岛将为拟建的广西第一跨度悬索桥龙门跨海大桥服务。
7月27日下午,携风裹雨的台风“韦森特”前脚刚走,陈中华、彭洋以及本报记者就立即赶赴钦州港,准备登岛探秘。
海面上最后一抹晚霞没入天际,我们就近入住港区一家酒店后,补充采购上岛的生活用品和药品等。“明天就要上岛扎营了,今晚我们都睡个好觉吧。”大家互相提醒。
“韦森特”余威犹在,第二天一早,钦州港仍旧雨水不断,钦州市海洋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分局办公室主任马鑫如期而至,“今天这样的天气,登岛可能性不大,台风虽然已经过去,但岛上雨水难以躲避。”马鑫说。
“不带扎营设备,先登岛考察。”大家最后意见一致。海监快艇载着我们像离弦之箭,激起一路雪白的浪花,雨水像撒豆般击打在脸上。
“这边就是你们刚才在地图上看到的"杀人墩",也是个无人岛。”马鑫指着海湾前面约七八百米的一座山头介绍。放眼望去,岛上已种植有速生桉等经济林,郁郁葱葱。
七十二泾水道弯弯曲曲,快艇犹如蛟龙般娴熟地在海面游走,无人群岛像一座座耸立的山峰绵延在海湾,“亚公山、樟木环岛、鬼仔坪岛、虎墩、旱泾长岭、大娥眉岭、小娥眉岭、背风墩,这些都是七十二泾区域的无人岛。”开船的赵良忠是本地人,他如数家珍,我们一下子都难以记得住这些从来未听说过的海岛的名字。
无人岛附近海域,成片的渔排星罗棋布,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每个渔排上建造有一间用来居住的小木屋。本地不少渔民以养殖大蚝和各种海鱼为生,一户渔民正在请人收获生蚝,用木棍和纤维绳串起的大蚝,像算盘珠一样穿成一串串。
“如果岛上扎营不了,我们可不可以先借住在渔民家?”彭洋突生一个想法。于是,大家挨户求助,有的渔家摇手婉拒,有的表示家有女人不方便接纳,如此来回几趟,终于有一户愿意接受我们借宿的请求。
“杀人墩”与“擦人墩”的由来
刚一登上渔排,雪白的金鲳鱼在网箱内横冲直闯,有的还跃出水面,好像在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面前故意显摆,大家乐不可支,被雨水困扰的阴霾已褪去一半。
大家把所有设备设施扛到了渔民杨芳健的渔排上。这是一间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小木屋,一间卧室、一个两面露空的小厅,还有一个小得不能转身的袖珍厨房。
杨芳健今年28岁,是钦南区龙门港镇人,在他的72个鱼笼里,养有约12万尾金鲳鱼,网箱内,翻白的死鱼随处可见。“最近雨水多,钦江排下来很多山水,把鱼给呛死了。”小杨说,养鱼有“两怕”:一怕台风把网箱冲毁后鱼儿溜入大海,二怕山上冲下来的淡水呛死海鱼。
“小鱼苗刚买回来时只有小拇指大,是从海南岛进的货,要像哺乳婴儿一样照料,还要日夜操心直到把鱼养大,最后卖给收购商出口。”小杨给记者娓娓道来养鱼的酸甜苦辣。小杨中专毕业,属于新一代渔民,但他并不想当一辈子渔民,他的愿望是:等龙门跨海大桥修建时,去那里找份事情做,“因为养鱼实在太辛苦,太操心”。据他预计,今年的养鱼收成最多只能平本。
听说来了客人,晚餐时,杨芳健的父亲驾驶渔船赶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金鲳鱼清蒸一盘香煎一盘,鲜嫩可口。
老杨的祖上都以打渔为生,他是地道的老渔民,还曾去过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打渔数年。何谓七十二泾?老杨说,在钦州港湾的群岛之间,有七十二条水道,虽然七弯八拐,但条条水道相通互连,“以前每条水路都有名字的,但年代久远已不记得了”。
“地图上标明有个"杀人墩",是不是从前杀过很多人?”记者好奇地问。
“其实不叫"杀人墩",叫"晒人墩"。”老杨小抿一口酒,绽开笑容,黑瘦的脸部把牙齿衬得特白。他说,在清朝某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钦州地界突发台风,洪水瞬刻间淹没了好几个村庄,来不及逃生的村民和牲畜葬身大海,随着风浪漂流到一座海岛上。海水退潮后,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礁石上暴晒,“后来,当地人称这个海岛为"晒人墩",又慢慢演变成了"杀人墩"”。而记者从国家公布的资料中看到,被当地渔民称为“晒人墩”的海岛被书面命名为“擦人墩”。
老杨说:“为什么改叫擦人墩,我们不得而知。”后来钦州海洋部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改为“擦人墩”,是因为龙门跨海大桥的一个桥墩要建在这个墩上,“杀人墩的名字有点不太吉利”。
渔民心中的圣山“亚公山”
在擦人墩的斜对面有座秀美清新、气势非凡的海岛,它矗立在海湾中央,有如中流砥柱,海洋地图上标明为“亚公山”。但在老杨等当地渔民的口中,这座山叫“阿公山”。
据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晚上,二郎神从越南下龙湾赶了几座山往钦州方向而来,肩上还扛了一麻袋碎石。他把一座山安置在了钦州,就是现在的“尖山”;但到了钦州港湾这片海域时,突然鸡鸣狗吠,天开始亮了。情急之下,二郎神一脚把一座山踢到了北海,叫做“滚头山”,也就是如今的“冠头岭”;接着,他又把肩上的一袋碎石头用力抛撒出去,结果变成了这一大片海域的无人群岛;最后,二郎神实在赶不动了,就将最后一座山放在了海湾中央,就成了如今的“亚公山”。
“但我们当地人不叫亚公山,我们称它为阿公山。”老杨说,这座山屹立在海水湍急的中流,为当地挡住了很多因风云突变可能带来的灾难,因此它也被誉为“水口大王”。在二郎神赶来的几座山之中,这座山就像群山之首,直到现在,当地渔民将它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圣山”,不少渔民出海前都要去岛上祭拜,祈求平安。岛上的植被也保持完好,从没有人砍伐,就连捕蛇的都不敢去这座山上放肆。
海上升起了明月,如银的月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渔排在潮落的海水中微微摇摆;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身,我们就像婴儿躺在舒适的摇篮中,听老杨讲着那些不必要去考究真假的无人岛故事。
作者:邓志勇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6℃ | 低温17℃~高温25℃ | 低温16℃~高温25℃ | 低温15℃~高温20℃ | 低温13℃~高温21℃ |
转多云 <3级 |
阴转小雨 <3级 |
小雨转阴 3-4级转5-6级 |
多云 5-6级转4-5级 |
多云 4-5级转3-4级 |
钦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