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春季祛湿:内护脾胃 外保干爽
2011-03-24 来源:中国台州网
老年人经常捶击腰背部,其实也是一种对肾的保健按摩。曾亮超摄
清明节前后,广东开始进入潮湿多雨的天气。广东地处岭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这对人体脾胃影响甚大。因此,不少人都开始嚷着湿气太重,忙着来一嘲祛湿行动”。
中医认为脾胃主水,湿气多了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继而产生内湿,这其中表现为舌苔厚腻、口腔黏液多而苦涩、脸色晦暗和四肢倦担而西医认为,风湿病是外界阴冷刺激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关节、肌肉和筋骨肿胀疼痛。因此,养生专家建议应从饮食上调整,另外要注意的是,除非天气晴朗,否则在潮湿的日子里尽量避免到户外运动,少“吸潮”。
穿衣不慎易患关节炎
在家休假的老周最近很烦躁,本来以为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休息,结果这几天老往医院跑,原来缠绵多年的老毛勃——湿疹又发作了,躯干和四肢处处可见片片红斑,痒不可耐。进入春季,一些和湿气有关的皮肤病纷纷出现,出现像老周这种情况的并不少。养生专家指出,春季多见潮湿天气,而“湿”可引起多种皮肤病,所以在春季人们要注意除去身体内外湿气。
据清远市中医院保健科医生介绍,春季多雨,不仅空气湿度大,人体内的湿气也很大,如果身体内湿气淤积,就会诱发风湿等疾玻近段时间以来,来医院看风湿并关节炎,做针灸、推拿的病人逐渐多了起来,医生说每年的三四月份人数达到高峰。“现在得关节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年轻女性占了多数。”医生告诉记者,由于初春冷热交替频繁,不少人因为没有注意穿衣保暖而容易受寒,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早早就穿上了短裙、短裤,膝关节长期暴露在湿寒的空气中,极易产生关节炎。
针对春季湿气重,风湿并关节炎高发的现象,医生提醒,春季防寒保暖是关键,别穿潮湿不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吹干头发。此外,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要多保持屋内空气流通,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有肩周炎的患者,睡前最好用毛巾盖住脖子和肩膀以防着凉。
当然,在清远生活适合喝去湿凉茶,其原料为薏米、淮山、茯苓、百合、白术、野菊花、生地、赤芍、金银花等,民间用木棉花、鸡蛋花煲茶也有一定去湿功效,但木棉花在煲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重金属污染。另外,专家提醒,如果是脾胃虚寒的人也不适合饮用蜜糖水,因为其中含有糖分,而糖分会加重脾胃的湿环境。
养脾胃除“内湿”
中医认为,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指内湿。中医认为,这种看不到摸不着也测不出来的“湿”,和人体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但一旦脾胃功能变得虚弱,湿就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这就是中医说的脾“运化水湿”功能。身体虚弱引起脾胃虚弱,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范围,水湿就内停在体内的脏腑,湿疹之类皮肤病正是内湿的外在表现。
春天雨水渐多,加之部分市民肉吃得太多,运动量也少,身体阴盛阳虚,导致湿邪内郁。中医认为,脾虚则便溏,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总是要与别的邪气掺和着。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冬天如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湿气遇到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并不是短期内能治愈的。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湿气给人带来了诸多麻烦,许多人都不会把它当一回事,总是忽悠着就算了,日积月累,就积了一堆病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饮食,湿气就不会缠上你。
无论是产生“内湿”的原因,还是影响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关,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饮食是除内湿、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有的能困湿,有的则比较伤脾胃影响水湿运化;而健脾化湿的食物中药则包括土茯苓、薏米、淮山等。广东人有用中药煲汤的习惯,这正是在湿气天预防皮肤病发生的好办法。
清洁环境除“外湿”
吃同一种东西,有的人容易动湿气而引起皮肤病,这可能是脾胃体质不同引起的反应不同;而同一个人遇到湿热天气而使湿疹等皮肤病发作,那就是外湿引起的问题。所谓外湿,即是潮湿天气。中医理论认为,内湿跑到身体外是化湿而不引起外湿,但外湿入侵人体则会产生内湿。所以防止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保持居住等环境干爽也相当重要。
前几天,清远的天气雾气蒙蒙,湿气非常大,不少市民抱怨家里的墙上一层水珠。养生专家建议,阴雨天的时候,市民最好不要常开窗,不过还是要注意室内通风,不少家庭空调机有抽湿效果,可以适当开一下,或者可以使用专业抽湿机。如果居住环境实在太过潮湿,湿疹之类皮肤病又很厉害,那得想办法换个居住的环境。另外,淋雨湿脚之后要及时擦干,脚气也算是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之一。
测测你今天“湿”了吗?
春季总会给人们添加一些莫名的郁闷,尤其是下雨天,有人把雨季的身体和皮肤问题全都归结于心情不好,但其实我们的亚健康现象都是拜湿气所赐。试试这个自测,看看今天的你“湿”了没有?
1、经常感到头晕,虽然睡眠时间不短,但是好像总是没精神、睡不醒。睡眠质量下降,总是多梦、睡不踏实。
2、特别容易疲劳,体力下降,经常感到烦躁,思维迟钝,健忘。
3、脾胃失常,食欲不振,腹胀,不论喝多少水还是觉得口渴。小便短黄,清晨腹泻或便秘等。
4、肩背不舒服,关节疼痛,颈椎低头不便。手足经常出现湿气小水疱、瘙痒等。
5、面部皮肤容易敏感、干燥、毛孔粗大,皮肤暗哑、浮肿、松弛,鼻翼处赤红等。
如果有符合以上3条或多于3条的症状,那你很有必要去检查一下是否自己体内的湿气过重了。雨季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是体内的湿气总被忽视,不及时排出会对身体器脏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给今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如何调节轻度湿症?
如果你只是感觉轻微的身体不适和皮肤问题,可以做一些自助疗程,自我调节,可以对抗湿毒,但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那就得尽快求助医生了。
1、饮食清淡:不要以为在阴冷的春季,多吃大鱼大肉可以增加对抗湿毒的体力。这种时候,饮食清淡是一定要坚持的。油炸、高脂、刺激辛辣、冰冷寒凉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是健康的大敌。鱼肉、鸡肉、赤小豆、薏米、山药、冬瓜、苦菜等都是去湿佳品,同时多喝水也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有效步骤。
2、多晒太阳:在天气好的时候适当地晒晒太阳,有助于驱散体内湿毒,对骨质的结实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3、加强运动:在潮湿的天气里,更应加强运动,这样不但能通过排汗把湿气排出,更能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真正达到抵御湿毒的目的。
4、临睡泡脚:脚底是全身经络和穴位的集中之地。每天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不但能够消除疲劳更有促进血液循环、代谢湿寒之气的功效。在水中放少许生姜、白醋等,其效果会更好。
清明节前后,广东开始进入潮湿多雨的天气。广东地处岭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这对人体脾胃影响甚大。因此,不少人都开始嚷着湿气太重,忙着来一嘲祛湿行动”。
中医认为脾胃主水,湿气多了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继而产生内湿,这其中表现为舌苔厚腻、口腔黏液多而苦涩、脸色晦暗和四肢倦担而西医认为,风湿病是外界阴冷刺激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关节、肌肉和筋骨肿胀疼痛。因此,养生专家建议应从饮食上调整,另外要注意的是,除非天气晴朗,否则在潮湿的日子里尽量避免到户外运动,少“吸潮”。
穿衣不慎易患关节炎
在家休假的老周最近很烦躁,本来以为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休息,结果这几天老往医院跑,原来缠绵多年的老毛勃——湿疹又发作了,躯干和四肢处处可见片片红斑,痒不可耐。进入春季,一些和湿气有关的皮肤病纷纷出现,出现像老周这种情况的并不少。养生专家指出,春季多见潮湿天气,而“湿”可引起多种皮肤病,所以在春季人们要注意除去身体内外湿气。
据清远市中医院保健科医生介绍,春季多雨,不仅空气湿度大,人体内的湿气也很大,如果身体内湿气淤积,就会诱发风湿等疾玻近段时间以来,来医院看风湿并关节炎,做针灸、推拿的病人逐渐多了起来,医生说每年的三四月份人数达到高峰。“现在得关节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年轻女性占了多数。”医生告诉记者,由于初春冷热交替频繁,不少人因为没有注意穿衣保暖而容易受寒,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早早就穿上了短裙、短裤,膝关节长期暴露在湿寒的空气中,极易产生关节炎。
针对春季湿气重,风湿并关节炎高发的现象,医生提醒,春季防寒保暖是关键,别穿潮湿不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吹干头发。此外,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要多保持屋内空气流通,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有肩周炎的患者,睡前最好用毛巾盖住脖子和肩膀以防着凉。
当然,在清远生活适合喝去湿凉茶,其原料为薏米、淮山、茯苓、百合、白术、野菊花、生地、赤芍、金银花等,民间用木棉花、鸡蛋花煲茶也有一定去湿功效,但木棉花在煲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重金属污染。另外,专家提醒,如果是脾胃虚寒的人也不适合饮用蜜糖水,因为其中含有糖分,而糖分会加重脾胃的湿环境。
养脾胃除“内湿”
中医认为,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指内湿。中医认为,这种看不到摸不着也测不出来的“湿”,和人体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但一旦脾胃功能变得虚弱,湿就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这就是中医说的脾“运化水湿”功能。身体虚弱引起脾胃虚弱,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范围,水湿就内停在体内的脏腑,湿疹之类皮肤病正是内湿的外在表现。
春天雨水渐多,加之部分市民肉吃得太多,运动量也少,身体阴盛阳虚,导致湿邪内郁。中医认为,脾虚则便溏,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总是要与别的邪气掺和着。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冬天如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湿气遇到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并不是短期内能治愈的。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湿气给人带来了诸多麻烦,许多人都不会把它当一回事,总是忽悠着就算了,日积月累,就积了一堆病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饮食,湿气就不会缠上你。
无论是产生“内湿”的原因,还是影响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关,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饮食是除内湿、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有的能困湿,有的则比较伤脾胃影响水湿运化;而健脾化湿的食物中药则包括土茯苓、薏米、淮山等。广东人有用中药煲汤的习惯,这正是在湿气天预防皮肤病发生的好办法。
清洁环境除“外湿”
吃同一种东西,有的人容易动湿气而引起皮肤病,这可能是脾胃体质不同引起的反应不同;而同一个人遇到湿热天气而使湿疹等皮肤病发作,那就是外湿引起的问题。所谓外湿,即是潮湿天气。中医理论认为,内湿跑到身体外是化湿而不引起外湿,但外湿入侵人体则会产生内湿。所以防止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保持居住等环境干爽也相当重要。
前几天,清远的天气雾气蒙蒙,湿气非常大,不少市民抱怨家里的墙上一层水珠。养生专家建议,阴雨天的时候,市民最好不要常开窗,不过还是要注意室内通风,不少家庭空调机有抽湿效果,可以适当开一下,或者可以使用专业抽湿机。如果居住环境实在太过潮湿,湿疹之类皮肤病又很厉害,那得想办法换个居住的环境。另外,淋雨湿脚之后要及时擦干,脚气也算是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之一。
测测你今天“湿”了吗?
春季总会给人们添加一些莫名的郁闷,尤其是下雨天,有人把雨季的身体和皮肤问题全都归结于心情不好,但其实我们的亚健康现象都是拜湿气所赐。试试这个自测,看看今天的你“湿”了没有?
1、经常感到头晕,虽然睡眠时间不短,但是好像总是没精神、睡不醒。睡眠质量下降,总是多梦、睡不踏实。
2、特别容易疲劳,体力下降,经常感到烦躁,思维迟钝,健忘。
3、脾胃失常,食欲不振,腹胀,不论喝多少水还是觉得口渴。小便短黄,清晨腹泻或便秘等。
4、肩背不舒服,关节疼痛,颈椎低头不便。手足经常出现湿气小水疱、瘙痒等。
5、面部皮肤容易敏感、干燥、毛孔粗大,皮肤暗哑、浮肿、松弛,鼻翼处赤红等。
如果有符合以上3条或多于3条的症状,那你很有必要去检查一下是否自己体内的湿气过重了。雨季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是体内的湿气总被忽视,不及时排出会对身体器脏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给今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如何调节轻度湿症?
如果你只是感觉轻微的身体不适和皮肤问题,可以做一些自助疗程,自我调节,可以对抗湿毒,但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那就得尽快求助医生了。
1、饮食清淡:不要以为在阴冷的春季,多吃大鱼大肉可以增加对抗湿毒的体力。这种时候,饮食清淡是一定要坚持的。油炸、高脂、刺激辛辣、冰冷寒凉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是健康的大敌。鱼肉、鸡肉、赤小豆、薏米、山药、冬瓜、苦菜等都是去湿佳品,同时多喝水也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有效步骤。
2、多晒太阳:在天气好的时候适当地晒晒太阳,有助于驱散体内湿毒,对骨质的结实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3、加强运动:在潮湿的天气里,更应加强运动,这样不但能通过排汗把湿气排出,更能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真正达到抵御湿毒的目的。
4、临睡泡脚:脚底是全身经络和穴位的集中之地。每天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不但能够消除疲劳更有促进血液循环、代谢湿寒之气的功效。在水中放少许生姜、白醋等,其效果会更好。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16℃ | 低温6℃~高温13℃ | 低温7℃~高温15℃ | 低温7℃~高温18℃ | 低温10℃~高温19℃ |
多云转晴 3-4级 |
晴 3-4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清远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