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广东今年民生支出5367亿元 助推广东“幸福”
2013-03-17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努力的方向。民生工作领跑全局,推动广东整体幸福指数的全面跃升。反映到数据上,今年广东将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全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比2012年完成数提高5.2个百分点。而在制度方面,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正从“纸上”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守住底线
让群众生活有保障心中“有底”
截至1月30日,广东的困难群众已全部领到了春节前一次性生活补贴资金,其中最高的可领到510元。这是广东第四次运用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这一价格补贴惠及276万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
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始终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惠民生”贯穿于工作全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在“底线民生”上下了大力气。
3月1日起,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调至1600元,继续领先全国。而从5月1日起全省各地都将陆续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2013年,全省各县(市、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242元、109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同时,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将享受到医疗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的住房将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
今年起,我省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左右……
上学问题决定着粤东西北农村儿童的出路。今年我省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户籍全日制在校生,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550元提至750元、初中由750元提至1150元。
今年初举行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传来喜讯:去年农民收入大增,预计全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增长1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3:1.更令人振奋的是去年全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28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连续上调最低工资、低保补助标准、基本养老金……近年来,我省采取诸多措施,不断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千方百计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省统计局年报显示,受工资水平稳步提高、政府大幅上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等拉动,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2.5%,双双跑赢GDP.
为困难群众“守住底线”,保障他们起码的生活条件,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十件民生实事”在广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显现出厚重的分量。这也是广东“突出重点”抓民生的集中体现。
——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88套、新增租赁补贴50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15931套。
——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
……
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每年都承诺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当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95亿元;2012年投入资金逾1649亿元;今年省财政计划投入59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57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随着政府民生投入的逐年增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实实在在惠及民生。自2009年后,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再度双双跑赢GDP,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医疗是民生之需。我省将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40%以上。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达5%以上,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平价药包。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
灰霾天气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刺痛公众的神经。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今年我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要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PM2.5等实时监测数据和灰霾等空气质量预报,完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000个。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环。对60万异地务工人员实行减免费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
“让农民喝上干净水”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呼吁的热点。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广东省级计划投123亿元用于民生水利建设,将完成150.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6个村村通自来水示范县建设,争取完成2.04万户9.21万人的移民住房改造和1500个移民村文化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
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解决呼声较高的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
完善制度
长效惠民机制使全民共享幸福
每人每月补助750元,为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每人每年1万元的特病扶助……
当远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正呼吁加大对失独家庭关怀、保障其老有所依时,深圳市福田区稍早前已经出台实施了《福田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办法》,解决福田区独生子女死亡、伤病残家庭的实际困难。
在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背后,是近年来广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200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将公共教育、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提出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去年,广东又出台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在惠州展开试点。
五年来,广东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65万人、8420万人、1990万人、2943万人、2483万人,分别增长6.3%、24.4%、7.1%、4%和6.2%.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中山城乡差距进一步缩校去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3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年收入19300元,增长12.7%,增幅分别超过年初目标4.4个、3.7个百分点,首次出现两者同步高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势头。至此,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6:1,达到全省最小水平。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广东的民生工作并没有“打折扣”,而是出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2013年广东省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我省还将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全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比2012年完成数提高5.2个百分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省委、省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代表热议
“民生”议题在全国两会会场持续升温,代表们认为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之本
“若民生不改善,广东发展会被拖后腿”,“GDP增长,如果民生问题不解决,就是不全面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的根本问题”……“民生”议题在全国两会会场持续升温,代表委员们把目光投向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等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清远市连山县永和镇的全国人大代表覃春辉指出,化解边远山区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解决群众的温饱,还有医疗、教育、保障等问题,此外还有精神文明生活,都是民生的大范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广东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的根本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补充说,民生除了衣食住行,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环境不好也影响广东的发展,如果你赚了钱却要买药吃,还不如不赚那么多,所以发展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
“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既鼓钱袋子,又保住青山绿水,在代表中间引发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市长艾学峰表示,韶关要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依靠生态加快发展的路子,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认为,梅州要死守环保底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生态文化来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包括旅游度假、健身养生、健康管理、文化创意、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外包等等。
“我省各地都在倡导的‘绿色崛起’、‘生态发展’理念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群众拍手称好的民生福祉。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大埔县新东村副书记邓振龙建议,环保指标应纳入干部考核,推行一票否决制。他说,梅州市实施环境卫生问题三次警告,干部降级使用的政策后,环境卫生问题好了很多。
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透露,广东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PM2.5监测覆盖全省,包括PM2.5、二氧化硫、臭氧等7项监测数据,比全国提前了两年。同时将建立一个完善的大气污染应急响应机制,这个机制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启动。
身为外来务工群体一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则更关注外来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她认为,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正因如此,很多人为自己孩子的素质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她也留意到,相比城市的孩子,外来工子女得到艺术熏陶和素质教育的机会不多。对此,易凤娇建议应该为外来劳务工子女实现素质教育设置专门的公募基金。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林新华则建议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力度,应该在编制上有所倾斜,将人才吸引到基层,实现人才的有序轮转,保持基层卫生人才的动态平衡。
数说
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309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7.23%
2011年全省民生支出423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3%
2012年全省民生支出4781.1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5.8%
2013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
以绝对值来算,从1978-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13元增加到30226.71元,增长近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3.25元增加到10542.8元,增长近54倍。
■发展样本
“低成本生活区”造福低收入群体
成为城中村破解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娱乐难、融入难样本
最近,“低成本生活区”似乎成了棠下区别于广州市区其他城中村的醒目标签。于是,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连街道工作人员都在大力宣传的所谓“低成本”究竟有多低?
“棠下市场的菜比我们家楼下市场要低好多。”这个社区的低成本吸引了不少周边楼盘的师奶前来消费。棠下街道还专门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棠下辖区内的肉、菜、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确实是要比周边社区低两成以上。
但在棠下街道党工委书记吴东胜的眼里,这些“低成本”仅仅反映在“菜篮子”上面,他自己和棠下居民们对“低成本”还有另外的“盘算”。
天河棠下是广州市中心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城中村,聚集了20多万居民。结合推进新型城市化,棠下街道提出“营造低成本生活区”的创新思路。通过“整饰环境、解决五难、融入社区”三步,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租金低、出行方便、生活配套齐全的“低成本生活区”。
为何会提出打造“低成本生活区”?吴东胜解释,辖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及解困小区里的住户多是低收入群体,打造“低成本生活区”有现实需求。
棠下街的一大举措就是政府牵头通过加大公共投入方面来解决民生难题,让住户真正宜居、安居、乐居。
在普通生活成本方面,除了棠下、上社及棠东原有的农贸市场外,最近一两年,棠下街在辖区内陆续引进7家平价超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来保持市场物价大幅上涨。
但商家“薄利多销”的现实也“倒逼”棠下街道加大公共投入,使更多住户聚集到棠下,以此带旺商家的生意。
在居住人口迅速膨胀,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棠下村先后投入近200万元打通城中村消防通道,并按照中心城区的卫生标准,引进专业环卫工队伍保证城中村16小时保洁。另外,街道还多方筹集资金,对旧建筑进行统一整饰,实现立体绿化,“扮靓”城中村的整体外观。
棠下街还建立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平台和培训机制,在街道家政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招工信息电子公告栏和招聘服务窗口,定期举办招聘会、培训班,为辖内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求职平台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为13898名异地务工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在低价就医方面,棠下在已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上,引进一家大型民营医院,开设异地务工人员专诊窗口,满足异地务工人员医疗需求。还与中山三院、南方六院、区慢性病中心等建立联动机制,为有需要、行动不便的外来人员提供免费接送治疗服务,并每月组织2次医疗专家巡诊。
此外,棠下优先优惠出租物业给民办学校。近年来,棠下村先后引进民办学校7所,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位81204个。
街道“见招拆招”,使受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娱乐难、融入难等问题困扰的棠下城中村居民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努力的方向。民生工作领跑全局,推动广东整体幸福指数的全面跃升。反映到数据上,今年广东将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全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比2012年完成数提高5.2个百分点。而在制度方面,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正从“纸上”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守住底线
让群众生活有保障心中“有底”
截至1月30日,广东的困难群众已全部领到了春节前一次性生活补贴资金,其中最高的可领到510元。这是广东第四次运用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这一价格补贴惠及276万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
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始终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惠民生”贯穿于工作全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在“底线民生”上下了大力气。
3月1日起,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调至1600元,继续领先全国。而从5月1日起全省各地都将陆续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2013年,全省各县(市、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242元、109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同时,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将享受到医疗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的住房将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
今年起,我省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左右……
上学问题决定着粤东西北农村儿童的出路。今年我省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户籍全日制在校生,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550元提至750元、初中由750元提至1150元。
今年初举行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传来喜讯:去年农民收入大增,预计全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增长1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3:1.更令人振奋的是去年全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28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连续上调最低工资、低保补助标准、基本养老金……近年来,我省采取诸多措施,不断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千方百计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省统计局年报显示,受工资水平稳步提高、政府大幅上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等拉动,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2.5%,双双跑赢GDP.
为困难群众“守住底线”,保障他们起码的生活条件,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十件民生实事”在广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显现出厚重的分量。这也是广东“突出重点”抓民生的集中体现。
——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88套、新增租赁补贴50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15931套。
——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
……
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每年都承诺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当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95亿元;2012年投入资金逾1649亿元;今年省财政计划投入59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57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随着政府民生投入的逐年增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实实在在惠及民生。自2009年后,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再度双双跑赢GDP,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医疗是民生之需。我省将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40%以上。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达5%以上,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平价药包。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
灰霾天气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刺痛公众的神经。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今年我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要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PM2.5等实时监测数据和灰霾等空气质量预报,完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000个。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环。对60万异地务工人员实行减免费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
“让农民喝上干净水”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呼吁的热点。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广东省级计划投123亿元用于民生水利建设,将完成150.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6个村村通自来水示范县建设,争取完成2.04万户9.21万人的移民住房改造和1500个移民村文化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
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解决呼声较高的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
完善制度
长效惠民机制使全民共享幸福
每人每月补助750元,为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每人每年1万元的特病扶助……
当远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正呼吁加大对失独家庭关怀、保障其老有所依时,深圳市福田区稍早前已经出台实施了《福田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办法》,解决福田区独生子女死亡、伤病残家庭的实际困难。
在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背后,是近年来广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200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将公共教育、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提出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去年,广东又出台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在惠州展开试点。
五年来,广东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65万人、8420万人、1990万人、2943万人、2483万人,分别增长6.3%、24.4%、7.1%、4%和6.2%.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中山城乡差距进一步缩校去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30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年收入19300元,增长12.7%,增幅分别超过年初目标4.4个、3.7个百分点,首次出现两者同步高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速的势头。至此,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6:1,达到全省最小水平。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广东的民生工作并没有“打折扣”,而是出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2013年广东省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我省还将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全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比2012年完成数提高5.2个百分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省委、省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代表热议
“民生”议题在全国两会会场持续升温,代表们认为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之本
“若民生不改善,广东发展会被拖后腿”,“GDP增长,如果民生问题不解决,就是不全面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的根本问题”……“民生”议题在全国两会会场持续升温,代表委员们把目光投向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等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清远市连山县永和镇的全国人大代表覃春辉指出,化解边远山区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解决群众的温饱,还有医疗、教育、保障等问题,此外还有精神文明生活,都是民生的大范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广东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东发展的根本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补充说,民生除了衣食住行,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环境不好也影响广东的发展,如果你赚了钱却要买药吃,还不如不赚那么多,所以发展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
“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既鼓钱袋子,又保住青山绿水,在代表中间引发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市长艾学峰表示,韶关要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依靠生态加快发展的路子,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认为,梅州要死守环保底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生态文化来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包括旅游度假、健身养生、健康管理、文化创意、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外包等等。
“我省各地都在倡导的‘绿色崛起’、‘生态发展’理念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群众拍手称好的民生福祉。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大埔县新东村副书记邓振龙建议,环保指标应纳入干部考核,推行一票否决制。他说,梅州市实施环境卫生问题三次警告,干部降级使用的政策后,环境卫生问题好了很多。
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透露,广东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PM2.5监测覆盖全省,包括PM2.5、二氧化硫、臭氧等7项监测数据,比全国提前了两年。同时将建立一个完善的大气污染应急响应机制,这个机制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启动。
身为外来务工群体一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则更关注外来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她认为,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正因如此,很多人为自己孩子的素质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她也留意到,相比城市的孩子,外来工子女得到艺术熏陶和素质教育的机会不多。对此,易凤娇建议应该为外来劳务工子女实现素质教育设置专门的公募基金。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林新华则建议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力度,应该在编制上有所倾斜,将人才吸引到基层,实现人才的有序轮转,保持基层卫生人才的动态平衡。
数说
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309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7.23%
2011年全省民生支出423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3%
2012年全省民生支出4781.1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5.8%
2013年全省民生支出53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1%
以绝对值来算,从1978-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13元增加到30226.71元,增长近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3.25元增加到10542.8元,增长近54倍。
■发展样本
“低成本生活区”造福低收入群体
成为城中村破解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娱乐难、融入难样本
最近,“低成本生活区”似乎成了棠下区别于广州市区其他城中村的醒目标签。于是,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连街道工作人员都在大力宣传的所谓“低成本”究竟有多低?
“棠下市场的菜比我们家楼下市场要低好多。”这个社区的低成本吸引了不少周边楼盘的师奶前来消费。棠下街道还专门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棠下辖区内的肉、菜、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确实是要比周边社区低两成以上。
但在棠下街道党工委书记吴东胜的眼里,这些“低成本”仅仅反映在“菜篮子”上面,他自己和棠下居民们对“低成本”还有另外的“盘算”。
天河棠下是广州市中心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城中村,聚集了20多万居民。结合推进新型城市化,棠下街道提出“营造低成本生活区”的创新思路。通过“整饰环境、解决五难、融入社区”三步,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租金低、出行方便、生活配套齐全的“低成本生活区”。
为何会提出打造“低成本生活区”?吴东胜解释,辖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及解困小区里的住户多是低收入群体,打造“低成本生活区”有现实需求。
棠下街的一大举措就是政府牵头通过加大公共投入方面来解决民生难题,让住户真正宜居、安居、乐居。
在普通生活成本方面,除了棠下、上社及棠东原有的农贸市场外,最近一两年,棠下街在辖区内陆续引进7家平价超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来保持市场物价大幅上涨。
但商家“薄利多销”的现实也“倒逼”棠下街道加大公共投入,使更多住户聚集到棠下,以此带旺商家的生意。
在居住人口迅速膨胀,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棠下村先后投入近200万元打通城中村消防通道,并按照中心城区的卫生标准,引进专业环卫工队伍保证城中村16小时保洁。另外,街道还多方筹集资金,对旧建筑进行统一整饰,实现立体绿化,“扮靓”城中村的整体外观。
棠下街还建立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平台和培训机制,在街道家政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招工信息电子公告栏和招聘服务窗口,定期举办招聘会、培训班,为辖内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求职平台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为13898名异地务工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在低价就医方面,棠下在已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上,引进一家大型民营医院,开设异地务工人员专诊窗口,满足异地务工人员医疗需求。还与中山三院、南方六院、区慢性病中心等建立联动机制,为有需要、行动不便的外来人员提供免费接送治疗服务,并每月组织2次医疗专家巡诊。
此外,棠下优先优惠出租物业给民办学校。近年来,棠下村先后引进民办学校7所,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位81204个。
街道“见招拆招”,使受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娱乐难、融入难等问题困扰的棠下城中村居民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16℃ | 低温6℃~高温13℃ | 低温7℃~高温15℃ | 低温7℃~高温18℃ | 低温10℃~高温19℃ |
多云转晴 3-4级 |
晴 3-4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清远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