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静宁三忠祠:千百年鼓荡不息的英雄气
2011-04-15 来源:甘肃新闻网
三忠祠也称乡贤祠,位于甘肃省静宁县,是为纪念抗金名将涪王吴玠、信王吴、武穆刘三位乡贤而修建的。按地方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当地官民在县城东郊外建“三忠祠”,乾隆五年知州杨国瓒重修,占地10亩左右,坐北向南,祠院内北面建有大殿两座,一为“八蜡祠”(稷神),一为“三忠祠”。清同治十年七月,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路过静宁,曾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吴、刘三将军时,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阴镌有长文。祠殿门楹悬挂“三将忠魂昭青史,千载功业祀春秋”的楹联。
90年代中期,静宁的民众在烽台山重建“三忠祠”。
一座小小的祠堂,居然供奉着刘錡、吴玠吴璘兄弟三位南宋的不世名将,这足以让人感到震撼。
祠堂名为三忠祠,就坐落在离静宁县城不远的烽台山的山腰上。推开祠堂的木门,可以看到三座将军彩绘的塑像。
工匠的技艺很平庸,塑像无可观处,但香炉里厚厚的香灰,仍然看出来自民间和草根阶层对英雄人物的无限信仰。
本报西部地理栏目曾在去年6月10日刊发《徽县仙人关:宋金鏖兵的古战撤一文对吴玠吴璘抗金有所描述。
当时宋金作战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是江淮战场,一个是川陕战常大家所熟悉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是在江淮战场作战的。而吴玠吴璘则是在川陕战场苦战。
陕西如果沦陷失守,四川将不能保全。而富庶的四川是南宋的大后方和抗金后勤基地,极为重要。吴玠吴璘当时驻军在陕西和尚原,力阻金军进入四川。吴玠吴璘在此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抗,吴玠吴璘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
仙人关大捷后,吴玠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宋军利用防御工事,多次击败金兵南下的军队,使金兵终不能入蜀半步,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
吴玠与金将对垒近十年,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蜀。吴玠喜读史书,通晓孙吴兵法,深谋善断,智勇兼备,遇敌不图小利,善于避敌之优势而扬己之所长,灵活运用战术,在战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吴璘在吴玠去世后代兄守蜀20余年,深得军民信赖。
刘,最早做陇右都护时,与西夏人作战,屡战屡胜,但让刘一战成名的却是南宋对金第一次大胜的顺昌大捷。
绍兴十年(1140年),刘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安徽阜阳),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到了顺昌,他首得知城中有米数万斛时,大笑说:“可矣。”为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他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一旦兵败,他即准备焚家全节。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先后杀死数千敌军。
等兀术大军来时,刘錡募得两名壮士故意被俘,在兀术面前虚言说:“刘錡是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兀术根据口供判定刘錡是一个纨绔子弟,认为这样的将领不堪一击,所以就不带攻城器械,轻装前进。刘錡还留有后手,他让人在颍水悄悄下毒,当时天气闷热,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大半战斗力。而刘錡的人马则是养精蓄锐,个个勇猛如虎。
此时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了。金兀术10万精锐战未多时即已崩溃,“兀术拔营北退,錡遣兵追之,死者万数”。是役,刘錡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而金兵号称数十万,光是兵营就连绵十五里。
后世史书认为南渡名将以张、韩、刘(刘光世)、岳并称,其中却未包括刘錡。事实上张俊的人品实在不好,而刘光世更是庸才一个。比起这两个,刘錡无疑更能称得上名将之谓。即使是同岳飞相比,刘錡也不逊色:岳飞进军郾城,直抵朱仙镇,连败金兵;而刘錡同样力守顺昌,连败金兵。
后世只知岳飞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却不知刘錡早在顺昌大捷时就已同样大败金兀术,且取得了南宋对金的第一次大胜。刘錡死后获得岳飞一样的谥号“武穆”,这是何等的荣耀。
三位静宁籍的名将事迹,引起了八百多年后另一位名将左宗棠的关注。
清同治初年,陕甘部分地区继顺治、乾隆诸变之后,再次掀起反清浪潮。左宗棠受命挽狂澜于既倒,经略西北。同治十年(1871)他由平凉经隆德进驻静宁。
左宗棠的军帐扎于静宁东教场,军门森严,两旁竖有张扬军威的“贼命在我”、“我命在天”的八字军旗。自七月庚子(8月27日)始,至八月庚申(9月16日),历时20天,左宗棠军务繁忙,但他到静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去拜谒三忠祠。
有庙堂气,有山林气,更有英雄气,这是真正的左宗棠。当时的大清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左宗棠却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趁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新疆告急!
历史总是有相似的地方。当南宋士人在一片丝竹管弦中假想天下太平时,却也有吴玠吴璘和刘錡他们寸土血战的不可抑制的英雄之气。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左宗棠在三位名将身上,定是找到了心灵相通之处。
他命长子孝威撰写祭文。并以羊、豕、醴酒的崇高礼仪,率其官兵与地方官绅到“三忠祠”祭奠忠魂。
礼毕后,左孝威撰写的《宋三忠庙丽牲石文》的祭文,被勒石立于祠堂之南。
祭文通篇小篆刻体,落款“钦差大臣左宗棠命男钦赏主事举人孝威谨撰并书”。正文19行,四言为句,共94句,376字。前48句,正面叙写“金源为虐、汴洛尘蒙”之际,吴、刘三将军“严军蜀口”、“顺昌是争”、“阚如猛虎”的英雄行为,以及“庇南土”、“锦国祚”的汗马功劳。中间34句写了“道出陇干,故老攸传”的两个故事。颂扬吴、刘忠魂“英风浩气,神眷桑梓”的德行。
几经周折,我们在静宁县博物馆找见了《宋三忠庙丽牲石文》的残碑。它本应和三忠祠一朝遇合,永不分离,如今却被镶嵌在一间库房的内壁上,在昏黄的光线下,那些碑文一无所见。
1871年九月中旬,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率大军向西推进。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收复新疆是左宗棠旷世的奇功,更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还给静宁留下了左公柳。在收复新疆过程中,他令当地军民沿陕甘驿道、甘新驿道栽植柳树、杨树、沙枣树等,后人通称为“左公柳”。按照有关记载,目前甘肃境内仅存活“左公柳”202株,其中有187株存活于平凉城的柳湖公园内。而在静宁境内,那些千丝万絮、仪态不凡的左公柳早已消失无踪。
按地方志记载,当年左公柳在东起司家桥桥头,进东峡,经县城北,过官道岔大路、孙家沟、高家堡至界石铺,约80华里的绿色长廊。静宁解放先后,这条绿柳长廊仍有景色可睹。静宁人民一看到沿途古柳就会提起左公的植树勋功。
此行无左公柳可寻,唯有“大将筹边久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出玉关”的诗句,仍然让人无限感慨。
90年代中期,静宁的民众在烽台山重建“三忠祠”。
一座小小的祠堂,居然供奉着刘錡、吴玠吴璘兄弟三位南宋的不世名将,这足以让人感到震撼。
祠堂名为三忠祠,就坐落在离静宁县城不远的烽台山的山腰上。推开祠堂的木门,可以看到三座将军彩绘的塑像。
工匠的技艺很平庸,塑像无可观处,但香炉里厚厚的香灰,仍然看出来自民间和草根阶层对英雄人物的无限信仰。
本报西部地理栏目曾在去年6月10日刊发《徽县仙人关:宋金鏖兵的古战撤一文对吴玠吴璘抗金有所描述。
当时宋金作战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是江淮战场,一个是川陕战常大家所熟悉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是在江淮战场作战的。而吴玠吴璘则是在川陕战场苦战。
陕西如果沦陷失守,四川将不能保全。而富庶的四川是南宋的大后方和抗金后勤基地,极为重要。吴玠吴璘当时驻军在陕西和尚原,力阻金军进入四川。吴玠吴璘在此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抗,吴玠吴璘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
仙人关大捷后,吴玠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宋军利用防御工事,多次击败金兵南下的军队,使金兵终不能入蜀半步,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
吴玠与金将对垒近十年,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蜀。吴玠喜读史书,通晓孙吴兵法,深谋善断,智勇兼备,遇敌不图小利,善于避敌之优势而扬己之所长,灵活运用战术,在战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吴璘在吴玠去世后代兄守蜀20余年,深得军民信赖。
刘,最早做陇右都护时,与西夏人作战,屡战屡胜,但让刘一战成名的却是南宋对金第一次大胜的顺昌大捷。
绍兴十年(1140年),刘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安徽阜阳),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到了顺昌,他首得知城中有米数万斛时,大笑说:“可矣。”为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他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一旦兵败,他即准备焚家全节。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先后杀死数千敌军。
等兀术大军来时,刘錡募得两名壮士故意被俘,在兀术面前虚言说:“刘錡是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兀术根据口供判定刘錡是一个纨绔子弟,认为这样的将领不堪一击,所以就不带攻城器械,轻装前进。刘錡还留有后手,他让人在颍水悄悄下毒,当时天气闷热,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大半战斗力。而刘錡的人马则是养精蓄锐,个个勇猛如虎。
此时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了。金兀术10万精锐战未多时即已崩溃,“兀术拔营北退,錡遣兵追之,死者万数”。是役,刘錡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而金兵号称数十万,光是兵营就连绵十五里。
后世史书认为南渡名将以张、韩、刘(刘光世)、岳并称,其中却未包括刘錡。事实上张俊的人品实在不好,而刘光世更是庸才一个。比起这两个,刘錡无疑更能称得上名将之谓。即使是同岳飞相比,刘錡也不逊色:岳飞进军郾城,直抵朱仙镇,连败金兵;而刘錡同样力守顺昌,连败金兵。
后世只知岳飞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却不知刘錡早在顺昌大捷时就已同样大败金兀术,且取得了南宋对金的第一次大胜。刘錡死后获得岳飞一样的谥号“武穆”,这是何等的荣耀。
三位静宁籍的名将事迹,引起了八百多年后另一位名将左宗棠的关注。
清同治初年,陕甘部分地区继顺治、乾隆诸变之后,再次掀起反清浪潮。左宗棠受命挽狂澜于既倒,经略西北。同治十年(1871)他由平凉经隆德进驻静宁。
左宗棠的军帐扎于静宁东教场,军门森严,两旁竖有张扬军威的“贼命在我”、“我命在天”的八字军旗。自七月庚子(8月27日)始,至八月庚申(9月16日),历时20天,左宗棠军务繁忙,但他到静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去拜谒三忠祠。
有庙堂气,有山林气,更有英雄气,这是真正的左宗棠。当时的大清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左宗棠却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趁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新疆告急!
历史总是有相似的地方。当南宋士人在一片丝竹管弦中假想天下太平时,却也有吴玠吴璘和刘錡他们寸土血战的不可抑制的英雄之气。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左宗棠在三位名将身上,定是找到了心灵相通之处。
他命长子孝威撰写祭文。并以羊、豕、醴酒的崇高礼仪,率其官兵与地方官绅到“三忠祠”祭奠忠魂。
礼毕后,左孝威撰写的《宋三忠庙丽牲石文》的祭文,被勒石立于祠堂之南。
祭文通篇小篆刻体,落款“钦差大臣左宗棠命男钦赏主事举人孝威谨撰并书”。正文19行,四言为句,共94句,376字。前48句,正面叙写“金源为虐、汴洛尘蒙”之际,吴、刘三将军“严军蜀口”、“顺昌是争”、“阚如猛虎”的英雄行为,以及“庇南土”、“锦国祚”的汗马功劳。中间34句写了“道出陇干,故老攸传”的两个故事。颂扬吴、刘忠魂“英风浩气,神眷桑梓”的德行。
几经周折,我们在静宁县博物馆找见了《宋三忠庙丽牲石文》的残碑。它本应和三忠祠一朝遇合,永不分离,如今却被镶嵌在一间库房的内壁上,在昏黄的光线下,那些碑文一无所见。
1871年九月中旬,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率大军向西推进。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收复新疆是左宗棠旷世的奇功,更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还给静宁留下了左公柳。在收复新疆过程中,他令当地军民沿陕甘驿道、甘新驿道栽植柳树、杨树、沙枣树等,后人通称为“左公柳”。按照有关记载,目前甘肃境内仅存活“左公柳”202株,其中有187株存活于平凉城的柳湖公园内。而在静宁境内,那些千丝万絮、仪态不凡的左公柳早已消失无踪。
按地方志记载,当年左公柳在东起司家桥桥头,进东峡,经县城北,过官道岔大路、孙家沟、高家堡至界石铺,约80华里的绿色长廊。静宁解放先后,这条绿柳长廊仍有景色可睹。静宁人民一看到沿途古柳就会提起左公的植树勋功。
此行无左公柳可寻,唯有“大将筹边久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出玉关”的诗句,仍然让人无限感慨。
今天(01/10日星期五) | 明天(01/11日星期六) | 后天(01/12日星期日) | 第四天(01/13日星期一) | 第五天(01/14日星期二) |
低温-11℃ | 低温-11℃~高温5℃ | 低温-12℃~高温8℃ | 低温-3℃~高温7℃ | 低温-11℃~高温2℃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平凉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