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南宁圩市调查:市区渐成缩影 城乡结合部仍受欢迎(图)
2011-05-30 来源:搜狐网
广西新闻网记者胡铁军
圩日,意为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但在快速发展的消费社会,“圩”似乎成为即将消失的名词之一。吴圩、苏圩、刘圩……南宁曾经有很多“圩”,如今市区内的圩日市场已经所剩无几。记者走访了多个圩市发现,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圩仍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考验。
城乡圩日仍是闹市
5月21日是周六,是长堽路皇马市场的圩日。上午8时许,阳光已经很强烈,市场里的人不多,大都是摆摊的商人,忙着搭棚铺货。从10元一件的廉价衬衫到5元一张的盗版CD,还有各种五金百货,他们几乎都能提供。
市场外的长堽路两边,被圈鸡鸭的笼子和水果摊占满了,以至于挑着担子来卖南瓜嫩叶和花的老婆婆只能边走边卖。孩子拉着父母在卖猫狗的摊前驻足。这里正在修路,道路被压缩到只有半幅能通行。车辆经过时不得不大声按着喇叭,车轮扬起漫天的灰尘。到了中午时,赶圩的人熙熙攘攘,这段路更是难以通行。
驾车经过的梁先生抱怨说,这里险象环生,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皇马市场管理办公室的陈先生说,他们也多次要求那些在长堽路沿路摆卖的商贩进市场去摆摊,但那些人说就喜欢在路边卖,进了市嘲不好卖”。因为路边人流量大,人气旺,所以就都往路边挤。
这是一个刚刚诞生3年的圩市,已经小有规模了。市场管理方说,在2008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市场建成时,正逢“治五乱”,茅桥玻璃厂的圩市被取缔了,那边的摊贩们就被吸引到这里来。市场与摊贩们约好,7日一圩,圩日定为周六。这个圩一开始办就受到欢迎,有人为了抢摊位,凌晨2时就来占位置。而到了下午6时一散圩,这里就会保持一周的平静。
在长堽村的老南宁人李先生眼中,皇马市场的圩如此热闹是有原因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堽路和茅桥一带,一直发展相对滞后。虽然与市区只隔一条铁路,却像是天壤之别。铁路那边是高楼大厦,繁华都市,这边却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还保留着赶圩的习俗。圩办好了,名声在外,附近很多乡镇的村民都来赶。
赶圩行商奔波似候鸟
来圩日摆摊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地的村民,一种是专门到处赶圩的行商。一名卖鸡的妇女说,她是屯里人,把家里养的土鸡拿来卖,以补贴家用。而有些摊位的鸡是从五里亭批发来的。
卖服装的小王谈起圩来如数家珍:“周六来皇马市场,周日是亭子圩,周一去白沙圩,其他时候就去菜市摆。”安吉的圩是每月逢1、11、21和31日;新阳路的罐头厂,每月的16日、30日是圩;每月5日、15和25日是五一路的圩,每月8日还有个北湖路手扶拖拉机厂的圩。
这些行商,通过口耳相传,都记下了这个独特的历法。他们每人都有一辆面包车或是厢式货车,用于运输货物和棚架,每月特定的时间里,这些人就像候鸟一样在各个圩之间来往奔波。
行商交的租金不高,摊位面积小的每天一两元,大的10多元,此外还有几元的卫生费或者管理费。行商在圩日的收入不太稳定,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一两百元,遇到天气不好的话就冷冷清清。
圩与行商之间是鱼水共生的关系,行商赶圩赚钱,圩则通过行商聚集人气,市场繁荣之后,每日经营的铺面和摊位的租金会稳步上涨,管理方从中获益。对不同的圩来说,它们之间则是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它们有个默契,几个相邻的圩,圩日总是相邻而尽量避免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更多的交易机会,而不至于逼迫行商作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市区圩市在慢慢消失
“目前学术界关于圩日市场的研究比较冷,但圩在南宁的历史上很重要。”广西社科院农村所的袁珈玲研究员说,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南宁曾经有很多圩。圩在一些地名上留下的印记至今尚存,如吴圩、心圩、苏圩和刘圩,宾阳的芦圩,武鸣的甘圩和锣圩等。
现在,南宁市只有郊区的屯里、三塘、四塘、石埠和江西等乡镇还有传统的圩市。在市区里,定期的圩市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天天都有的马路市常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区“硕果仅存”的圩,都只存在于一些倒闭或破败的厂区里,或是刚刚从农村转变为街道办的地方,前者如玻璃厂、罐头厂和手扶拖拉机厂,后者如亭子、白沙等。
袁珈玲说,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保留着许多传统社会的元素。在本世纪之前的数千年,人们的生产力与消费力都较低,不可能每天都维持大量的交易,圩市对应着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存在即合理”,既然在南宁市的一些地方仍旧存在着圩市,就证明那里的群众依然需要它,圩有其存在的土壤。
对李老先生等住在城中村的南宁原住民来说,圩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感情,是过去时代的缩影。在那时,人们平时劳动,到了圩日则一起赶集,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或是采购必需品。圩日还是社交场所,熟人见面寒暄,青年男女约会,就像一个节日。现在,到处有超市,天天都能买到东西,反而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圩市考验管理方思维
市场本身并非万能,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圩显得有些过时了,脏乱差成了它的标签,所带来的道路拥堵也被人诟玻这时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出场了,如何治理圩市造成的拥堵,政府部门也一直费尽思量。
江南区政府曾对圩日市嘲痛下杀手”。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城区相继取缔了亭子圩日市场和五一西路的圩日市常当时两个市场长期各有500多名商贩生存。为了做好宣传,江南区组织了数百人的工作组,印制了上万份通知,组织专门人员发放到摊贩和赶圩群众手中。在取缔五一西路的圩日市场时,政府还连夜拆除了一间大仓库,浇注混凝土地面,改制成简易农贸市场,用以接纳圩日市场的商贩。
4年多过去了,这两个被取缔的圩市并没有消失,似乎是野火烧不荆江南区宣传部一名姓苏的工作人员说,政府的态度没有变,一直在坚持整治这两个点,但也在探讨长效机制,以期能实现市民、摊贩和交通的多赢。
一名兴宁区城管队员说,城管能做的有限。在客观上,市民有这方面的需求,因为圩市交易方便且商品便宜。商贩也要谋生,他们习惯了摆摊,也只愿意摆摊。而近年来城管部门提倡文明执法,对商贩的乱摆卖行为,很多时候已经不好严厉处罚了。现在,有关部门对圩市的态度基本上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如何管好圩,而不是一禁了之,这是考验城市管理者思维的一个课题。来源中国网)
圩日,意为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但在快速发展的消费社会,“圩”似乎成为即将消失的名词之一。吴圩、苏圩、刘圩……南宁曾经有很多“圩”,如今市区内的圩日市场已经所剩无几。记者走访了多个圩市发现,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圩仍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考验。
城乡圩日仍是闹市
5月21日是周六,是长堽路皇马市场的圩日。上午8时许,阳光已经很强烈,市场里的人不多,大都是摆摊的商人,忙着搭棚铺货。从10元一件的廉价衬衫到5元一张的盗版CD,还有各种五金百货,他们几乎都能提供。
市场外的长堽路两边,被圈鸡鸭的笼子和水果摊占满了,以至于挑着担子来卖南瓜嫩叶和花的老婆婆只能边走边卖。孩子拉着父母在卖猫狗的摊前驻足。这里正在修路,道路被压缩到只有半幅能通行。车辆经过时不得不大声按着喇叭,车轮扬起漫天的灰尘。到了中午时,赶圩的人熙熙攘攘,这段路更是难以通行。
驾车经过的梁先生抱怨说,这里险象环生,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皇马市场管理办公室的陈先生说,他们也多次要求那些在长堽路沿路摆卖的商贩进市场去摆摊,但那些人说就喜欢在路边卖,进了市嘲不好卖”。因为路边人流量大,人气旺,所以就都往路边挤。
这是一个刚刚诞生3年的圩市,已经小有规模了。市场管理方说,在2008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市场建成时,正逢“治五乱”,茅桥玻璃厂的圩市被取缔了,那边的摊贩们就被吸引到这里来。市场与摊贩们约好,7日一圩,圩日定为周六。这个圩一开始办就受到欢迎,有人为了抢摊位,凌晨2时就来占位置。而到了下午6时一散圩,这里就会保持一周的平静。
在长堽村的老南宁人李先生眼中,皇马市场的圩如此热闹是有原因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堽路和茅桥一带,一直发展相对滞后。虽然与市区只隔一条铁路,却像是天壤之别。铁路那边是高楼大厦,繁华都市,这边却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还保留着赶圩的习俗。圩办好了,名声在外,附近很多乡镇的村民都来赶。
赶圩行商奔波似候鸟
来圩日摆摊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当地的村民,一种是专门到处赶圩的行商。一名卖鸡的妇女说,她是屯里人,把家里养的土鸡拿来卖,以补贴家用。而有些摊位的鸡是从五里亭批发来的。
卖服装的小王谈起圩来如数家珍:“周六来皇马市场,周日是亭子圩,周一去白沙圩,其他时候就去菜市摆。”安吉的圩是每月逢1、11、21和31日;新阳路的罐头厂,每月的16日、30日是圩;每月5日、15和25日是五一路的圩,每月8日还有个北湖路手扶拖拉机厂的圩。
这些行商,通过口耳相传,都记下了这个独特的历法。他们每人都有一辆面包车或是厢式货车,用于运输货物和棚架,每月特定的时间里,这些人就像候鸟一样在各个圩之间来往奔波。
行商交的租金不高,摊位面积小的每天一两元,大的10多元,此外还有几元的卫生费或者管理费。行商在圩日的收入不太稳定,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一两百元,遇到天气不好的话就冷冷清清。
圩与行商之间是鱼水共生的关系,行商赶圩赚钱,圩则通过行商聚集人气,市场繁荣之后,每日经营的铺面和摊位的租金会稳步上涨,管理方从中获益。对不同的圩来说,它们之间则是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它们有个默契,几个相邻的圩,圩日总是相邻而尽量避免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更多的交易机会,而不至于逼迫行商作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市区圩市在慢慢消失
“目前学术界关于圩日市场的研究比较冷,但圩在南宁的历史上很重要。”广西社科院农村所的袁珈玲研究员说,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南宁曾经有很多圩。圩在一些地名上留下的印记至今尚存,如吴圩、心圩、苏圩和刘圩,宾阳的芦圩,武鸣的甘圩和锣圩等。
现在,南宁市只有郊区的屯里、三塘、四塘、石埠和江西等乡镇还有传统的圩市。在市区里,定期的圩市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天天都有的马路市常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区“硕果仅存”的圩,都只存在于一些倒闭或破败的厂区里,或是刚刚从农村转变为街道办的地方,前者如玻璃厂、罐头厂和手扶拖拉机厂,后者如亭子、白沙等。
袁珈玲说,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保留着许多传统社会的元素。在本世纪之前的数千年,人们的生产力与消费力都较低,不可能每天都维持大量的交易,圩市对应着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存在即合理”,既然在南宁市的一些地方仍旧存在着圩市,就证明那里的群众依然需要它,圩有其存在的土壤。
对李老先生等住在城中村的南宁原住民来说,圩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感情,是过去时代的缩影。在那时,人们平时劳动,到了圩日则一起赶集,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或是采购必需品。圩日还是社交场所,熟人见面寒暄,青年男女约会,就像一个节日。现在,到处有超市,天天都能买到东西,反而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圩市考验管理方思维
市场本身并非万能,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圩显得有些过时了,脏乱差成了它的标签,所带来的道路拥堵也被人诟玻这时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出场了,如何治理圩市造成的拥堵,政府部门也一直费尽思量。
江南区政府曾对圩日市嘲痛下杀手”。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城区相继取缔了亭子圩日市场和五一西路的圩日市常当时两个市场长期各有500多名商贩生存。为了做好宣传,江南区组织了数百人的工作组,印制了上万份通知,组织专门人员发放到摊贩和赶圩群众手中。在取缔五一西路的圩日市场时,政府还连夜拆除了一间大仓库,浇注混凝土地面,改制成简易农贸市场,用以接纳圩日市场的商贩。
4年多过去了,这两个被取缔的圩市并没有消失,似乎是野火烧不荆江南区宣传部一名姓苏的工作人员说,政府的态度没有变,一直在坚持整治这两个点,但也在探讨长效机制,以期能实现市民、摊贩和交通的多赢。
一名兴宁区城管队员说,城管能做的有限。在客观上,市民有这方面的需求,因为圩市交易方便且商品便宜。商贩也要谋生,他们习惯了摆摊,也只愿意摆摊。而近年来城管部门提倡文明执法,对商贩的乱摆卖行为,很多时候已经不好严厉处罚了。现在,有关部门对圩市的态度基本上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如何管好圩,而不是一禁了之,这是考验城市管理者思维的一个课题。来源中国网)
今天(11/25日星期一) | 明天(11/26日星期二) | 后天(11/27日星期三) | 第四天(11/28日星期四) | 第五天(11/29日星期五) |
低温15℃~高温24℃ | 低温15℃~高温22℃ | 低温13℃~高温20℃ | 低温12℃~高温22℃ | 低温13℃~高温23℃ |
小雨转阴 <3级转3-4级 |
多云 3-4级 |
多云 3-4级转<3级 |
多云 <3级 |
多云 <3级 |
南宁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