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风云可测保民生
2010-12-06 来源:中国网
气象局 对比观测 MICAPS 十一五 区域气象中心
内容摘要: 图为近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拉萨国家一级生态农业与气象观测试验站工作人员指导下实地读取地温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气候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增强了我区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图为近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拉萨国家一级生态农业与气象观测试验站工作人员指导下实地读取地温观测数据。自治区气象局提供
“拉萨今夜到明天多云,-2℃―13℃……”11月13日,拉萨市民白玛像往常一样收到了手机短信,“每天下午我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第二天出门我就可以提前准备防紫外线、带雨伞等,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区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高。自治区气象局把加强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快了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气象监测能力的提升。
技术更新 提高准确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EOS/MODIS、NOAA、风云等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相继建立和完成了拉萨、那曲、定日三站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7个地(市)气象局‘风云二号’静止卫星(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和B转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晶如是说。
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了气象信息传输、分析、加工、处理实时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了以区局为中心,辐射延伸到7个地(市)局、32个县局的宽带通信网;建成了连接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区内各地(市)气象局的可视化会商系统。
自治区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调研员群觉说:“经过仪器更换、对比观测、自动站切换等一系列工作,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地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测报结果也更加准确。”据介绍,2009年,全区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年平均准确率为9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准确率为90.5%,达到了全国中上水平。
多种服务 扩大受众面
据介绍,西藏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冰雹、干旱、雪灾、森林火灾、大风、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对我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们引进完善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了区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和‘西藏天气’网站。改进了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全区自动站资料集成显示系统、精细化预报产品生成与分发系统、中短期预报业务平台、预报会商平台、服务产品自动制作系统及MICAPS系统的本地化等技术研发”。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边巴扎西介绍道。
针对西藏气象灾害的特点,自治区气象局大力开展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民生气象服务,“三农”、旅游和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及民众防灾避险自救气象科普服务。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气象局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和青藏铁路建设、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同时,自治区气象局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林火监测、牧草长势、积雪面积、水体监测,特别是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科研先行 增强创新力
自治区气象局不断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政府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珠峰测高、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试验活动,不断改善科研业务基础条件,加强高原气象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气候变化分析和评估、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研制等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据了解,自治区气象局向国家申报的《西藏自治区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被列为西部生态与环境重大研究项目。在此期间,区气象局积极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中科院青高所等单位加强合作。
“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申报立项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9项、中国气象局10项、自治区科技厅9项、厅局级11项、局设项目65项,共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研业务人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3篇。”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欧桑对记者说。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气候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增强了我区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内容摘要: 图为近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拉萨国家一级生态农业与气象观测试验站工作人员指导下实地读取地温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气候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增强了我区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图为近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拉萨国家一级生态农业与气象观测试验站工作人员指导下实地读取地温观测数据。自治区气象局提供
“拉萨今夜到明天多云,-2℃―13℃……”11月13日,拉萨市民白玛像往常一样收到了手机短信,“每天下午我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第二天出门我就可以提前准备防紫外线、带雨伞等,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区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高。自治区气象局把加强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快了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气象监测能力的提升。
技术更新 提高准确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EOS/MODIS、NOAA、风云等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相继建立和完成了拉萨、那曲、定日三站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7个地(市)气象局‘风云二号’静止卫星(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和B转C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晶如是说。
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了气象信息传输、分析、加工、处理实时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了以区局为中心,辐射延伸到7个地(市)局、32个县局的宽带通信网;建成了连接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区内各地(市)气象局的可视化会商系统。
自治区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调研员群觉说:“经过仪器更换、对比观测、自动站切换等一系列工作,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地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测报结果也更加准确。”据介绍,2009年,全区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年平均准确率为9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准确率为90.5%,达到了全国中上水平。
多种服务 扩大受众面
据介绍,西藏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冰雹、干旱、雪灾、森林火灾、大风、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对我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们引进完善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了区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和‘西藏天气’网站。改进了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全区自动站资料集成显示系统、精细化预报产品生成与分发系统、中短期预报业务平台、预报会商平台、服务产品自动制作系统及MICAPS系统的本地化等技术研发”。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边巴扎西介绍道。
针对西藏气象灾害的特点,自治区气象局大力开展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民生气象服务,“三农”、旅游和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及民众防灾避险自救气象科普服务。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气象局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和青藏铁路建设、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同时,自治区气象局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林火监测、牧草长势、积雪面积、水体监测,特别是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科研先行 增强创新力
自治区气象局不断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政府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珠峰测高、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试验活动,不断改善科研业务基础条件,加强高原气象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气候变化分析和评估、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研制等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据了解,自治区气象局向国家申报的《西藏自治区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被列为西部生态与环境重大研究项目。在此期间,区气象局积极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中科院青高所等单位加强合作。
“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申报立项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9项、中国气象局10项、自治区科技厅9项、厅局级11项、局设项目65项,共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研业务人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3篇。”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欧桑对记者说。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气候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研制等科研成果,增强了我区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1℃ | 低温-22℃~高温0℃ | 低温-21℃~高温1℃ | 低温-16℃~高温2℃ | 低温-15℃~高温0℃ |
转阵雪 <3级 |
多云 7-8级转<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多云 <3级 |
那曲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