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生死运输线”上的钢铁劲旅
2011-09-19 来源:搜狐网
西藏军区某汽车团担负着运送部队物资、装备和人员的任务,60年前在筑路进藏途中正式命名,从此而成我军历史上驻地海拔最高、行驶道路最为艰险和运输任务非常之大的高原运输团。
这是一个勇于担当、有着特殊奉献的运输团队。60年来,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风雪路上,他们跑了7.8亿公里生死路程,运送1000多万吨急缺物资,包括西藏的建设,修机尝建电站、试种试养等,创下了西藏发展史上200多个第一。为了西藏今天的变化,247名官兵献出了生命。
曾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热地说过:“在西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汽车团官兵的身影;汽车团的官兵用车轮托着西藏,一步步走向现代、走向文明。”
“忠诚是无所畏惧的军魂”
西藏拉萨,某汽车团荣誉室,烈士专栏的前面。
某汽车团团长施勇、团政委吴国华念叨着247名烈士的名字,脸上挂着痛惜的泪水,这是新战士今年来到部队后的一次团史教育活动。
吴国华说:“21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14条汹涌的河流,数不胜数的万丈悬崖……行走在川藏线上,就是两手抱着方向盘,双脚踩着鬼门关。”
施勇回忆说:“247名战友,最年轻的只有16岁,还有一些烈士连人带车掉进万丈悬崖,连遗体都没能找到。”
247名烈士,使某汽车团成为和平年代非战争牺牲人数最多的团队。
川藏公路,一条布下死亡陷阱的路,进藏物资运输和绝大多数西藏境内物资运输保障都离不开它。“路似朽绳,命如秋叶”,一位诗人走完川藏公路,写下这样的话。
车况、路况、自然条件、心理因素、技术程度、身体状况、偶然事件……每一个意料之中的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死亡时刻威胁着官兵的生命。
两年前的5月12日,某汽车团运油营32台油罐车执行油料运输任务,返回途经迫龙坡一地时,遇到山体滑坡,运油营2连带队车被泥石流冲下悬崖,指导员张仁昆当场牺牲。就是这处天险迫龙坡,前后夺去了十多名汽车兵的生命。
2010年9月,刚刚担任该团团长的施勇,第一趟任务就走上这条线。在迫龙坡这个地方,施勇面对河谷,逐一喊着牺牲在这里的每一个烈士的名字。后来,每当该团的车辆行至这里时,官兵们都会停下来,喇叭齐鸣,致以哀思。过往的藏族群众,也在这里挂满了经幡、哈达,对英雄的汽车兵表示深情祭奠。
面对死亡的威胁,官兵们永不退缩。
2010年10月19日,某单位燃油告急。西藏军区后勤部首长在下达命令后,又补充了一句:“最近天气异常,如有困难,可缓两天出发!”团长施勇表示:“没有困难,保证安全按时送到。”
事实上,这个季节,正是西藏边防天气最怪异的时候,天上出着太阳下着暴雪的事也是常有。当天晚上,西藏电视台播发天气预报:“西藏南部地区将有较大幅度降温,并带来大量降雪……”
在该团的党委会上,大家的意见一致:“宁愿被风雪堵在里面,也不能让风雪把我们堵在外面,应该抓紧时间把油运进去,不然的话,大雪真的封山了,边防官兵的生活怎么办?”
团政委吴国华说:“施团长已经连着跑了一个多月边防线了,这次任务,我来带队1再加上赵英胜、肖述成等20个技术最好的骨干,10台车况最好的运油车,官兵们出发了。
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尽管车队全速前进,还是没能跑过暴风雪的堆积速度,近一米深的积雪,把车队挡在离山口还有8公里的雷达湖区。“铲雪,就是推,也要把汽车推过山去1团政委吴国华拿起大铁铲,冲进风雪之中,20个老兵紧随其后。8公里的路程,运油车爬行了19个小时。车队抵达某边防团团部时,官兵们都瘫倒在驾驶室内,包括团政委吴国华在内,21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我们是高原汽车兵,忠诚是无所畏惧的军魂;为了西藏的建设,我们一路前行,奋勇向前进……”这首歌曲抒发了英雄汽车兵的果敢和心声。
修机场,建电站,创第一,为了西藏的发展
贡嘎机尝和平机尝邦达机场,每一个银鹰起降的地方,都洒下了该团官兵的汗水。
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的西藏,需要的不只是一座机常如何改变藏族同胞的生活状态,紧紧牵着该团官兵的心。
1956年,北郊夺底沟建了660千瓦的小电站,拉萨城夜晚第一次有了现代文明的灯光。可是,660千瓦的发电量实在太小了,无法满足军地办公和拉萨市区百姓生活的需要。到了1958年,党中央授命西藏部队,在拉萨东郊18公里处再建一座大型水电站,某汽车团奉命参加建设。
当年的9月25日,600多名官兵整装出发,挑战另一个陌生的领域。电站最大的工程是开挖进水口,要从纳金山顶把石头劈下,形成露天进水口和压力前池;这是整个工程的硬骨头,该团官兵受命承建这一工程。到了1960年4月19日,容量7500千瓦,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纳金电站运转发电。从此,拉萨城的夜晚亮了起来。
此后,该团官兵又相继参加西藏境内百余座水电站的建设,让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雪域高原。
在西藏,军人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维护祖国的统一稳定上,还肩负着西藏经济建设的重任。多年来,汽车团官兵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加了第一座化肥厂、第一个水泥厂、第一所小学等等项目的建设。据相关部门统计,某汽车团自进驻西藏以来,先后创造了200多个西藏历史上的第一。
搏风雪,闯险途,舍身忘我为藏胞
1997年冬天,那曲地区,暴风雪骤降。那一年,连降69场大雪,26万藏族群众、500多万头牲畜被风雪围困。
“零下40多摄氏度,平均积雪近80公分,路况无法判定,谁敢上?”大礼堂前面,时任团长常铁宁发出了呼唤。团长的话音未落,数百老兵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大声回应:“我上1后来,该团的11连官兵向那曲灾区运送物资的车队出发了。
在前往那曲的途中,11连遇到大雪围困,官兵们一边铲雪开道一边行进,一天当中只能行驶8公里路程。4天4夜的时间,他们没有吃一顿饭,没有喝一口水。在海拔6700米的查当山口,战士吴和勇、郭辉林被大雪围困,两人靠着啃方便面、喝雪水度过两天两夜。
在色拉乡21村,车辆掉进冰窟中,战士韩强跳入冰窟中,固定钢丝绳,身子被冰水冻得僵硬,人无法上来,战士李录平急中生智,将他拖出冰窟,背到驾驶室里,裹上皮大衣,韩强这才转危为安。
在《那曲地区志》上有这样一段文字:“11连官兵在此次抗雪救灾中,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全连运送救灾物资580吨,解救受困群众6000多人,牲畜3000多头,被群众称为"雪海神鹰,救命恩人"……”
在西藏有记录的雪灾史上,此次雪灾也是历史上最大而伤亡人数却是最少的一次。那曲归来,冻伤了56名战士的某汽车团11连,被成都军区授予“那曲抗雪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
60年来,某汽车团官兵一直行驶在充满无数危险的路上,舍身忘我为藏胞。
这是一个勇于担当、有着特殊奉献的运输团队。60年来,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风雪路上,他们跑了7.8亿公里生死路程,运送1000多万吨急缺物资,包括西藏的建设,修机尝建电站、试种试养等,创下了西藏发展史上200多个第一。为了西藏今天的变化,247名官兵献出了生命。
曾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热地说过:“在西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汽车团官兵的身影;汽车团的官兵用车轮托着西藏,一步步走向现代、走向文明。”
“忠诚是无所畏惧的军魂”
西藏拉萨,某汽车团荣誉室,烈士专栏的前面。
某汽车团团长施勇、团政委吴国华念叨着247名烈士的名字,脸上挂着痛惜的泪水,这是新战士今年来到部队后的一次团史教育活动。
吴国华说:“21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14条汹涌的河流,数不胜数的万丈悬崖……行走在川藏线上,就是两手抱着方向盘,双脚踩着鬼门关。”
施勇回忆说:“247名战友,最年轻的只有16岁,还有一些烈士连人带车掉进万丈悬崖,连遗体都没能找到。”
247名烈士,使某汽车团成为和平年代非战争牺牲人数最多的团队。
川藏公路,一条布下死亡陷阱的路,进藏物资运输和绝大多数西藏境内物资运输保障都离不开它。“路似朽绳,命如秋叶”,一位诗人走完川藏公路,写下这样的话。
车况、路况、自然条件、心理因素、技术程度、身体状况、偶然事件……每一个意料之中的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死亡时刻威胁着官兵的生命。
两年前的5月12日,某汽车团运油营32台油罐车执行油料运输任务,返回途经迫龙坡一地时,遇到山体滑坡,运油营2连带队车被泥石流冲下悬崖,指导员张仁昆当场牺牲。就是这处天险迫龙坡,前后夺去了十多名汽车兵的生命。
2010年9月,刚刚担任该团团长的施勇,第一趟任务就走上这条线。在迫龙坡这个地方,施勇面对河谷,逐一喊着牺牲在这里的每一个烈士的名字。后来,每当该团的车辆行至这里时,官兵们都会停下来,喇叭齐鸣,致以哀思。过往的藏族群众,也在这里挂满了经幡、哈达,对英雄的汽车兵表示深情祭奠。
面对死亡的威胁,官兵们永不退缩。
2010年10月19日,某单位燃油告急。西藏军区后勤部首长在下达命令后,又补充了一句:“最近天气异常,如有困难,可缓两天出发!”团长施勇表示:“没有困难,保证安全按时送到。”
事实上,这个季节,正是西藏边防天气最怪异的时候,天上出着太阳下着暴雪的事也是常有。当天晚上,西藏电视台播发天气预报:“西藏南部地区将有较大幅度降温,并带来大量降雪……”
在该团的党委会上,大家的意见一致:“宁愿被风雪堵在里面,也不能让风雪把我们堵在外面,应该抓紧时间把油运进去,不然的话,大雪真的封山了,边防官兵的生活怎么办?”
团政委吴国华说:“施团长已经连着跑了一个多月边防线了,这次任务,我来带队1再加上赵英胜、肖述成等20个技术最好的骨干,10台车况最好的运油车,官兵们出发了。
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尽管车队全速前进,还是没能跑过暴风雪的堆积速度,近一米深的积雪,把车队挡在离山口还有8公里的雷达湖区。“铲雪,就是推,也要把汽车推过山去1团政委吴国华拿起大铁铲,冲进风雪之中,20个老兵紧随其后。8公里的路程,运油车爬行了19个小时。车队抵达某边防团团部时,官兵们都瘫倒在驾驶室内,包括团政委吴国华在内,21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我们是高原汽车兵,忠诚是无所畏惧的军魂;为了西藏的建设,我们一路前行,奋勇向前进……”这首歌曲抒发了英雄汽车兵的果敢和心声。
修机场,建电站,创第一,为了西藏的发展
贡嘎机尝和平机尝邦达机场,每一个银鹰起降的地方,都洒下了该团官兵的汗水。
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的西藏,需要的不只是一座机常如何改变藏族同胞的生活状态,紧紧牵着该团官兵的心。
1956年,北郊夺底沟建了660千瓦的小电站,拉萨城夜晚第一次有了现代文明的灯光。可是,660千瓦的发电量实在太小了,无法满足军地办公和拉萨市区百姓生活的需要。到了1958年,党中央授命西藏部队,在拉萨东郊18公里处再建一座大型水电站,某汽车团奉命参加建设。
当年的9月25日,600多名官兵整装出发,挑战另一个陌生的领域。电站最大的工程是开挖进水口,要从纳金山顶把石头劈下,形成露天进水口和压力前池;这是整个工程的硬骨头,该团官兵受命承建这一工程。到了1960年4月19日,容量7500千瓦,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纳金电站运转发电。从此,拉萨城的夜晚亮了起来。
此后,该团官兵又相继参加西藏境内百余座水电站的建设,让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雪域高原。
在西藏,军人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维护祖国的统一稳定上,还肩负着西藏经济建设的重任。多年来,汽车团官兵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加了第一座化肥厂、第一个水泥厂、第一所小学等等项目的建设。据相关部门统计,某汽车团自进驻西藏以来,先后创造了200多个西藏历史上的第一。
搏风雪,闯险途,舍身忘我为藏胞
1997年冬天,那曲地区,暴风雪骤降。那一年,连降69场大雪,26万藏族群众、500多万头牲畜被风雪围困。
“零下40多摄氏度,平均积雪近80公分,路况无法判定,谁敢上?”大礼堂前面,时任团长常铁宁发出了呼唤。团长的话音未落,数百老兵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大声回应:“我上1后来,该团的11连官兵向那曲灾区运送物资的车队出发了。
在前往那曲的途中,11连遇到大雪围困,官兵们一边铲雪开道一边行进,一天当中只能行驶8公里路程。4天4夜的时间,他们没有吃一顿饭,没有喝一口水。在海拔6700米的查当山口,战士吴和勇、郭辉林被大雪围困,两人靠着啃方便面、喝雪水度过两天两夜。
在色拉乡21村,车辆掉进冰窟中,战士韩强跳入冰窟中,固定钢丝绳,身子被冰水冻得僵硬,人无法上来,战士李录平急中生智,将他拖出冰窟,背到驾驶室里,裹上皮大衣,韩强这才转危为安。
在《那曲地区志》上有这样一段文字:“11连官兵在此次抗雪救灾中,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全连运送救灾物资580吨,解救受困群众6000多人,牲畜3000多头,被群众称为"雪海神鹰,救命恩人"……”
在西藏有记录的雪灾史上,此次雪灾也是历史上最大而伤亡人数却是最少的一次。那曲归来,冻伤了56名战士的某汽车团11连,被成都军区授予“那曲抗雪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
60年来,某汽车团官兵一直行驶在充满无数危险的路上,舍身忘我为藏胞。
今天(11/22日星期五) | 明天(11/23日星期六) | 后天(11/24日星期日) | 第四天(11/25日星期一) | 第五天(11/26日星期二) |
低温-11℃ | 低温-22℃~高温0℃ | 低温-21℃~高温1℃ | 低温-16℃~高温2℃ | 低温-15℃~高温0℃ |
转阵雪 <3级 |
多云 7-8级转<3级 |
晴 <3级 |
多云 <3级 |
多云 <3级 |
那曲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