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梅州天气 > 梅州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天下客商]李东浩:做个勤学思变的企业家

2010-12-10 来源:梅州网

  
李东浩与他的"李家班"。

  
李东浩资助贫困学子。

  
商会组织的足球队。

  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实在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天下客商"的采访!据我所知,您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甚至您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兴宁。当时是有怎样的机遇,使您得以进京工作?

  李东浩(以下简称"李"):是的,我从出生、成长、接受教育都是在兴宁。说起来有点心酸,我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工作了。我家中有四兄弟,当时父亲在工厂打工且身体不好,母亲是家庭主妇,两个弟弟还在读书,家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无奈地选择了辍学。工作以后,弟弟直到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基本上都是由我负担的。

  辍学以后,我曾经打过工、做过小生意,后来有机会进入兴宁轻工局下属的一家工艺公司,刚刚做了几个月,我就被公司调派到了在北京的分公司。当时能来北京还是很高兴的,一方面,北京是首都,是大家神往的地方;另一方面,公司当时给出的工资还算比较高,所以就来了。那是1987年,当时我只有19岁。

  北京公司主要做贸易、搞销售,经营内容包括服装、电器、装饰建筑材料等,后来增加了装饰工程,我主要是负责装饰工程这一项,其实,当时公司的员工不多,自己什么都要兼做。公司承包的工程都不大,主要是承包一些单位、公司的装修,但在上世纪80年代,装饰工程还是比较新兴的行业,比如贴墙纸、吊天花、做铝合金门窗等,对于大家来说,都还是比较新鲜,所以市场空间很大。

  1989年,北京分公司合同期结束,必须撤销。当时,兴宁公司也希望我可以回去。可我在想,回去能干什么?做生意,自己没有本钱;就算公司给我高职位,可是以自己当时的学历和能力,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三年在北京的闯荡,我觉得北京有很多的机会,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里满地都是金子,就看你会不会捡";而且和北京这边的人交往还是比较融洽,觉得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另外,很难得才从老家兴宁来到北京,当然希望做出点成就给亲人看,于是我毅然留在了北京。算一算,直到现在,我已经在北京工作了23年了!

  记:在梅州20年、在北京23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南北两地文化,是否对您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哪一方会更强烈?

  李:肯定是有的,按照朋友们对我的评价就是,我身上有着南方人的精明和北方人的实在。但在我的骨子里头,依然秉持着我们客家人做事的踏实努力、肯用心,困难面前不低头、迎难而上,重情义重信用等处事风格。

  当初公司撤走后,可能是自己做事比较认真、待人比较真诚,以前的一个客户中国新型建材公司知道我的情况后,当即就把我留了下来。中国新型建材公司是当时比较知名的国有大型建材公司,在那里我做了三年,从最初的建材管理员一直做到监管技术的总监,最后升至公司项目经理的职位。那段时间是艰苦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已经有很多公交车了,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公车站,为了节省时间,我每天骑着自行车跑销售,因为这样,经常赶不上食堂吃饭时间,只能在食堂里买几个凉包子就着水吃下去就是一餐。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客家人比较能吃苦耐劳、做事认真踏实,所以做什么事尽量做到最好,平时受点委屈也尽量不去计较,因此在外人看来,我虽然年纪不大,做事却很稳重、做人也很踏实,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很好。

  记:后来您在金港公司工作,该公司一开始是属于部队企业,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对您的性格养成是否也有一定影响?

  李:加入金港公司是在1993年,也是客户引荐的。现在的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海军机场工程建设局,创建于1983年,1995年更名为金港机场工程建设局,2001年最终改制为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我刚进金港公司的时候,它还属于部队企业,体制健全、管理严格,公司里像我这样没有当过兵的人很少,初入公司,军人的果断英勇、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我感受颇深,也深深影响了我。金港浓厚的企业文化让我学会了"打硬仗",学会了专注与执着!

  要做企业家,不做包工头

  记:您曾经说过:"要做企业家,不做包工头。"您觉得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李:在我们建筑行业,包工头是这个行业产业链的末端人群,由于受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发展眼光和高度受到客观因素的局限,层次相对较低。而作为企业家的发展眼光、高度和广度相比包工头而言,层次更高,因此也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人生、事业的追求来看,要想在一个行业里获得更大的发展,应该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从刚开始到北京我就有这么一个念头,不做产业链末端从事体力劳动的包工头,而要成为靠"脑子"吃饭的企业家!

  记:沿着这个目标,您是如何实现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蜕变?

  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加速,金港公司于1998年进行国企改制,脱离部队转向市场,公司业务、经营、人员管理、团队资源一切都市场化,一切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在这次转制中,可以由公司许可成立分公司,我与曾经在中国新型建材公司共事过的同事一起申请成立了分公司,自此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这可以说是我的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公司刚成立之初是我的创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虽然自己从事建筑行业已经十多年,但如今真正要扛起一个企业,扛起几十个工人的"口粮",压力着实不校那时候,资金不够雄厚、市场不够开阔,好在以前积累了不少人脉,靠着大家的帮忙,终究还是挺了过来!

  记:刚开始的公司应该还是比较有"建筑队"的影子,您是如何一步步向"企业家"的目标靠近?

  李:确实如此,刚开始经营公司主要还是要保证有工程可以接,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是我一步步摸索企业经营管理之路的阶段。在公司稳定、市场打开后,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司确定了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人才管理架构。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公司的发展与人才匮乏与否有很大的关联。我们公司从设计到施工管理的整个流程,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有着一批精通建筑行业管理和各个流程、工艺的精英型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更高的目标,希望做强做大,我们把握住机遇成立了金港公司西北分公司,将企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2003年,当时北京的一家国企在青海搞资源开发,那个地方在戈壁深处,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国家测量队之外,几乎没有多少人到过那个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朋友找到我,希望我们公司可以承建他们的办公楼,工程总量不大、造价不高,公司里当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从帮助朋友的角度出发,我顶住压力接下了这项工程。那时的施工环境相当差,开车去工地要靠GPS辨认方向;用水得从180公里以外的地方拉过来,食物就更不用说了,要从300多公里以外运来;有时遇上天气等问题,工人们还要饿着肚子抢工期。尽管条件如此之恶劣,但我们还是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工程以全优通过验收,获得了对方的信任与肯定,并将后期不少工程都交给我们。当时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时,建筑行业在那里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在青海成立了西北分公司,我的事业也向前跨了一步。

  记:据介绍,您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企业家,学习对于您的企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我的学历不高,或许也因为如此,我觉得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必须得"勤学、思变"。我到北京后参加了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在最开始的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每年争取参加轻工业局举办的建筑和管理培训班。记得有一次有个外国专家来讲课,每堂课1000元,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当时,1000元可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进到中国新型建材公司的时候工资比原先公司的工资低了一半多,但我知道这里是经销国内外最新的建筑材料的公司,在这里,我可以学习、熟识、掌握国内外各种建材的性能、价格、用途。同时,在那里的三年也为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经验,使我对建筑公司的运作模式、管理模式有了相当的了解,为以后自己经营企业打下了基矗

  后来,我从建筑业跨行业发展了视频传播业务。那是在经过多年的经营,我觉得建筑行业虽然赚钱却已无太大的飞跃,2006年,我入股了北京华夏安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视听传播、电信增值业务。当时国内的视频传播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且这个公司在经营上具有牌照优势,通过考察市场之后,我认为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毅然加入,而今,我已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接下来,我们还将适时进军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等领域。

  在北京的梅州商人们

  记:商会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几年,商会主要组织了哪些活动,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北京梅州商会成立于2006年11月,它的前身是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企业家分会,目前,商会共吸收会员单位将近150家。蒙大家错爱,我有幸成为商会首届会长。这些年来,商会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为为客家商人、乡亲提供乡情服务、商务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商会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会员交流会,组织商务考察、投资考察、培训学习等活动,为北京的梅州商人们搭建和提供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发动会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特别是与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共同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帮助家乡的寒门学子,目前组织发放了6个批次的助学金,共有110多名在京就读的梅州籍学子得到了资助或奖励;并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减轻了这些贫困学子的经济负担。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记: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在京的梅州商人们的情况吗?

  李:目前梅州人在北京自己做"老板"的人数并不多,据商会统计,大概也就上百家,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还处于积累创业阶段,企业家大部分都是中青代。梅州商人们从事的行业范围不大,主要是建材、家具、服装、酒店、餐饮、商贸等"小生意",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固定,流动性很大。这些商人们大部分都是出生、成长在梅州的客家人,家乡观念很浓,对家乡也都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有一个"荣归故里"的共同愿望。现在,虽然大部分商人都把家安在了北京,下一代都在北京成长,但大部分"客二代"都会说客家话、互相之间也可以用客家话交流,他们对家乡也并不陌生。

  记:接下来,商会还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商会是一座桥梁,今后,我们希望可以多为家乡和广大乡亲做点事,在协助家乡招商引资、扩大梅州籍企业在京投资、加强京梅两地沟通交流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多云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多云 多云 多云
低温9℃~高温16℃ 低温4℃~高温14℃ 低温5℃~高温14℃ 低温6℃~高温17℃ 低温7℃~高温20℃
多云转晴
<3级

<3级

<3级
晴转多云
<3级
多云
<3级
梅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