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临汾天气 > 临汾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天堂门口的送别——清明时节访“国内首个社区临终关怀科”

2011-04-06 来源:东方网

  万物皆洁齐,气清而景明,是为清明。这万物清新的时刻,却也是我们祭扫追悼、感怀死亡的节日。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死亡对人生而言,是不可缺的一个句点,但也往往伴随着芸芸众生在人世间最深刻的痛苦。尤其是那些患有晚期癌症的病人,在意识到生命的最后,难免要面对更多的痛苦、悲哀与恐惧。

  清明时节,我们走进一个特殊病区——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内首个社区临终关怀科”。它还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安宁病房。因为它提供的,是这样一种待遇:让人能够保持着尊严,平静地进入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的幸福与死的安详,皆为人之根本愿望。但在过去,我们似乎对后者了解的并不多。这个清明,在临终病房目睹的一切,让我们感悟到:死,并非完全是生的对立面……

  “平静、尊严”地走向死亡

  “我们跑了多少家医院,他们都不收,说肺癌晚期没办法治了。求求你们,能不能帮帮我们,他才五十多岁。”一位中年阿姨的脸上满是伤心,眼睛通红,“想想办法,能不能让他撑到5月18日,那天是他女儿的婚礼。”

  医生关切地倾听她的诉说,又查看了一遍病例,“让他来吧。要他撑到5月,以他现在的状况来说很难,我们会尽力,也希望你能理解我们的工作。”

  尽管采访前有过心理准备,但现场看到这样的悲伤事,我们的心被猝然揪紧。

  “到我们这里的,多是病情已经确诊,医院无法救治,放弃治疗的患者。一般来说,大多生命周期都在3个月内了,但就在这段时间里,谁能帮他们一把,都是雪中送炭。”安宁病房医生侯俊平说,“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是,我们的工作是在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护理、缓解病痛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其在这一阶段的心理与生活质量,让病人尽可能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地告别,实现‘善终’。”

  时近中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淡粉色的窗帘,照进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安宁病房内。尽管医院地处闹市,这里却安静得出奇,甚至没有医院特有的消毒水味道。顺着走廊从一间间病房前走过,有护工正在帮一位老人揉背,两个躺在相邻两张病床上的阿婆低声聊着,偶尔微笑。他们相似的瘦弱,又同样神色平静。几次想和他们说点什么,又不忍打扰他们的安宁,反倒是病人和家属先和我们打招呼。

  “能住进这里,我觉得很庆幸,既不拖累子女,也不会孤单,这里的人都很好。”一位阿婆平躺在床上挂着点滴,轻柔言语中透出一种释然,“就等那一天吧。”

  “妈妈得了胃癌,医院几进几出,最后到了这里。她开始也不接受事实,经常自己把针头拔了,但这里的护士很耐心,不断轻声安慰,平时每两小时一次翻身,每天擦身,做得比我们还尽心。”一位患者的女儿说。

  翻开一本本护士记录的病人情况,平静的语言中,透露出病人对生的眷恋:有患者突然想到夫妻生离死别,担心老伴今后无人照料,立马电话联系他女儿,让她在父亲面前保证照顾好母亲;王老太的儿子一个多月没来了,这几天她不思茶饭,再打十多个电话请她儿子来;冯老耳背,却又喜欢聊天,我们都是他听话的小孙女……

  缓解病痛的折磨,化解对死亡的恐惧,让病人能从容地安排好后事,平静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这,正是安宁病房“临终关怀”的要义所在。“病人自入院初,我们就会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但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对家属心灵的抚慰疏导,告诉他们,临终关怀不会刻意抢救延长生命,这是真实的死亡教育。”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主任李琛说,病人临终前,最怕的是病痛,最牵挂的是感情。人至此皆会有恐惧、奢望、痛苦、自弃、绝望等各种感受。但最终,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这样的告别,才能够平静而有尊严。

  生命,是那么脆弱,却又那么坚强。

  人生,需要灯盏

  作为申城临终关怀服务的“领头羊”,临汾社区卫生中心迄今已坚持了15个年头。如今,这家地处闸北区彭浦新村地块的医院内,安宁病房共有40张床位,4名医生、8名护士和20多名护理员在其中工作。

  实际上,这里日常意义上的医学治疗已不多,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治疗已无意义。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关怀与护理病人本身,以各种方法缓解病症痛苦,如同孩子对待父母一样,谈论家务、天气、人生,倾听病人的过去,以及希望、痛苦与遗憾。相对来说,安宁病房患者的花费很低,每天不过百元左右,若是病人有医保只需自付8%,约8元。

  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这样的要求说起来容易,但对那些日日面对患者的工作人员来说,看着“亲人”随时离去,心里不知会积淀怎样的阴影。护士长张彤说:“每天早晨,我一到病房,都会问护士一句,‘原班人马还在吗?’因为不知过了一晚,又会有谁走了。”

  “医生医生,是只医得生而管不了死的。在许多科室里,医生护士有机会开心地看着病人康复出院。而我们,却是目送一个个患者走向死亡,那种感觉特别压抑。”侯医生说着说着声音就低了下去,“清明节前后,天气乍暖还寒,人走的也多。这个3月,已经有18位了。”

  这样的工作,要有惊人的耐心和无限的善心。而那颗被死亡煎熬的心,也要足够坚强。“很多病人初来时仍不愿相信病情,恶化后继而失望、愤怒。有的会扔东西,什么都可能,再接下来会绝望,甚至想自杀、安乐死……”张彤絮絮叨叨地说,“怎么让人接受病情,怎么讲生死,怎么引导病人安排后事,这需要技巧,更需要一份强烈的责任感。说穿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关,善待他们就是善待将来的自己。”

  依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没有志愿者参与的临终关怀工作是不完整的。症状缓解、团队工作和合作关系、社会心理支持,是临终医学关怀服务的三要素,对应的正是医护、患者与家属、社会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李琛介绍:“安宁病房的志愿者共有四部分,街道组织的老妈妈志愿者;来自复旦、同济、交大、二军大的学生志愿者;来自红十字会的专业志愿者;医院员工自发组织的医务志愿者。”

  “陪他们说话、读报,甚至我们年轻人之间的对话,都让老人们开心。外面的一切,他们都会觉得精彩。每每想起这些,都让我也不由得珍惜起生活来。”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

  一位志愿者这样写道:“每一次公益志愿者的活动都是一盏灯,开的灯多一些,世界也就更亮一些。但是灯并不应该只去照亮喧哗的闹市,昏暗的巷子是更需要路灯的地方。”

  在我们眼里,安宁病房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死亡。

  “优死”,不仅是医院之责

  其实,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迄今已问世了半个多世纪。它的起源要归功于英国一位长期从事晚期肿瘤护理的护士桑德斯。桑德斯在一次次目睹病人垂危时的痛状后,下定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由此,旨在让病人安详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临终关怀理念,应运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临终关怀理念传入我国。

  早在1995年,闸北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先试,开设临终关怀服务。初创业时,困难重重:临终关怀用药不多,检查几乎没有,对于当时仍要自负盈亏的医院而言,这样的服务没有赚钱空间,堪称“叫好不叫座”。开设临终关怀,还要配备一系列特殊的房间和设备,周遭居民无法理解,门前纷纷挂起小镜子来“照妖”……举步维艰,医院亏本经营起了小小的临终病房病区。

  中心主任罗微告诉记者,“安宁病房并没有经济效益,但前任们坚持了下来,创造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是为居民提供从生到死的连续服务,但长期以来,我们更重视‘优生’,几乎没有人提及过‘优死’。”

  所幸,历经荆棘坎坷的临汾,正渐渐做出自己的品牌。15年里,这里的安宁病房共送走了1000余位病人;去年,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正式成立临终关怀科,床位也从之前的区区几张扩张至一层楼面。更可喜的是,从去年起,闸北区卫生局对临终关怀服务进行政府资助,每送走一位病人为医院补助2000元钱;安宁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待遇也随之有小幅上升。

  侯俊平医生说,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想要入住安宁病房的患者络绎不绝。面对大量的患者需求,有心的医生们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临终关怀评估法。记者翻看这样一张表格,呼吸、血压、营养状态、脏器状况、体温、尿量、水肿情况等都被一一列出,并按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超过60分的病人,说明生命还能维持一段;低于60分的病人,生命将临末期,可收入安宁病房。“这样的筛选,才能确保安宁病房提供的是临终关怀,而不是普通的治疗服务。”

  尽管临终关怀已初具规模,罗微却觉得,未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根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申城60岁以上老人所占总人口比例达20%左右,而因恶性肿瘤去世的病人,上海每年也有2.5万至3万人。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或重症人群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仅靠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显然远远不够。罗微认为,“这样的服务,未必一定放在医院里。只要政府重视这一块,财政、民政、卫生、慈善等多个方面联合起来,临终关怀服务肯定会更有声有色,‘优死’的理念也会广为传播。”以闸北区为例,时下区内芷江西路、宝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开设了临终关怀病床,试图将临汾探索多年的模式普及开来。

  迎着四月和煦的春风,记者一行离开时,医院管理者提出一个小小的期望:“安宁病房里的床已经破损不堪,市红十字会曾捐赠了几张床,但目前还有许多床位需替换。这样的病床每张要一万元,医院实在负担不起。如果有人能够帮助我们,也可以让病人的最后一程更舒适一些。”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多云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低温-7℃~高温3℃ 低温-7℃~高温5℃ 低温-7℃~高温7℃ 低温-5℃~高温9℃ 低温-5℃~高温9℃
多云转晴
<3级

<3级

<3级

<3级

<3级
临汾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