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上海交大学生接力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 病床边守望
2010-10-23 来源:东方网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菁菁校园里,年轻学子朝气蓬勃,在篮球场上雀跃,在图书馆里神游,脑海中盘旋着许多美丽梦想;
医院里,重症病人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折磨,生命的烛光渐渐黯淡,甚至即将湮灭。
就是这样两个世界里,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之间有了“交集”。上海交大学生社团中有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于2006年3月成立,每学期有40多名会员。该协会与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第六人民医院、江川路红十字老年护理院等达成长期志愿服务协议,主要为重症病人服务。协会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守望”。
究竟是怎样一份动力,让这些风华正茂的名校学生,选择这样一份“守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别的志愿者群体。
因各种“动力”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
一个秋日的上午,记者跟随软件学院大三学生陆阳来到临汾医院。这里有一层楼设立了40多个安宁病床,提供给重症患者。在护士台登记后,护士把陆阳领到一位老人跟前:“李阿婆,大学生来陪你聊聊天好吗?”“好的,好的”,李阿婆精神不错,正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看报。
陆阳搬把凳子坐下,“阿婆,您在看什么新闻?”“报纸上说,节日里敬老院只有一成老人回家。我也不回家,子女到医院来看我。”“那也蛮好,在这里有医生护士照顾你”……86岁的李阿婆患肠癌晚期,挺乐观,也健谈,一直和陆阳念叨“父母培养你不容易,要好好孝顺他们”之类的话。暖暖的秋阳照进来,聊天的这一老一少就像祖孙俩。
陆阳是交大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了这个协会。“刚进校不久,看到宿舍楼前有幅大海报,汇总了学校各类社团招募新人的信息。一长溜看下来,我的眼睛停留在‘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上。”
目光缘何停留?高二时,陆阳就读的控江中学组织学生献爱心。小陆结对的是医院里的小患者———一个12岁的女孩,孤儿,患了骨癌,半身瘫痪。女孩喜欢天文,经常和陆阳讨论“宇宙是怎么形成的”、“黑洞是什么”。护士悄悄告诉陆阳:你们来了,小姑娘可高兴了。平时她不愿意吃饭,你们让她吃,她就乖乖的。“那一刻,我体会到,能够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那些重症病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1
后来,女孩转院了,而那份“意义”一直留存在陆阳心中。所以,进入上海交大后,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
不过,大多数学生加入这个协会,并没有什么特殊情结。数学系大四女生杨晓欢是大一加入的,“也许是怀着一份对生命的探索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周泉,是协会上一任会长,他告诉记者:“大二时课程不多,想找些事情做做,就加入了这个协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是陪病人聊天,读书报,喂饭,有时还表演一些小节目。
“逝如秋叶之静美”是否遥不可及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境界遥不可及吗?不少临终关怀志愿者都曾怀疑过这份工作的意义。
刚做志愿者时,周泉去了市第六人民医院,结对服务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我叫她‘张姐’,她是单位体检后住进医院进一步接受检查的。”起初,张姐很开朗,认为身体不会有啥大问题。她喜欢和大学生交流,“几乎是把我们拽到她的病房里和她聊天”。不过,后来当张姐的复查结果出来,确诊患了癌症后,周泉每周去看望她,感觉那种生命的活力一点点泯灭。“她抱怨命运不公,从外地来上海打拼,总算能够立足,却得了绝症。之后,她越来越憔悴、消沉,几乎不说话了。”这一切,让周泉觉得非常无奈。
这般无奈、伤感,陆阳也体味过。他曾在临汾医院结对服务过一位曹爷爷,老人与小陆很投缘,说“我的孙子孙女很少来看我,见到你真高兴”。曹爷爷喜欢讲自己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也和小陆探讨文学作品。老人爱看报,每个周末去探望他时,陆阳都会去报摊买份报纸。
那次,陆阳带了几位新志愿者一起去探望曹爷爷。走进病房一看,病床上躺着另一个病人。护士告诉他,曹爷爷前两天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了。“那一刻,我感到胸口很闷。新买的报纸在手中卷来卷去,心里没着没落。”此后,他依然每个周末去临汾医院,但是连着几个星期没找病人说话。
在重症病人的病房里,总是弥漫着压抑、愁苦的气氛;不少病人对志愿者冷漠、抗拒;而结对服务的病人大都日益衰弱、衰亡。所以,志愿者需要先调适好心理。的确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来了一两次后就退出了,因为无法过“心理关”。
“就在我犹豫,是不是要把这份志愿服务继续下去时,高中时结对服务的那个小女孩又出现在我脑海里。我想,只要我曾经给这些病人带去片刻快乐,这份工作就值得去做。”陆阳说。
协会经常请专业人士给志愿者做心理辅导和工作培训。新进的志愿者都会拿到一张“工作须知”,包括“进病房要安静,手机要静音或振动”、“与病人交流最好握住他们的手”、“要根据病人的心理展开话题”……志愿者们还一起演情景剧,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更强大。
烛火虽弱小也能传递温暖
“我们守候夕阳,正如等待朝阳;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将要离去的脚步,但可以点起守望的烛火,照亮哪怕一点的天空;虽然,我们无法挽留注定告别的灵魂,但可以付出守望的温暖……”这是记者在志愿者博客上读到的一首小诗。
守望的烛火虽弱小,也能传递温暖。陆阳发现,病房里有个50多岁的阿姨,几乎没有人来探望她,她整天不说话,情绪极度消沉。陆阳想陪她说说话,阿姨很反感,“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你干嘛还要来和我聊天?”陆阳想起培训时老师说过,有时安静地呆在病人身边,也是传递温暖的一种方式。“我不打扰您,就在您边上坐坐、陪陪您,您有啥需要帮助就叫我好吗?”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陆阳坐下。不知过了多久,阿姨把脸对着他,开口说话了。聊的时间不长,但很融洽。临别时,阿姨说了声“谢谢”,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杨晓欢遇到过一个16岁的男孩,膝盖骨长了肿瘤。起初男孩不愿说话,后来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熟了,就变得开朗起来。每次杨晓欢他们来,他都显得挺兴奋:“你们来啦1大家一起聊三国演义、流行歌曲、新版电脑游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杨晓欢说。
也是一个16岁的男孩,因为患癌症一条腿截肢了。周泉尝试着和他说话,但他就是不开口,男孩的父亲沮丧地呆坐在病床边。周泉又试着和男孩父亲聊聊,他很担心孩子日后的学业;周泉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讲怎样应对中考、怎样开展高中学业,安慰鼓励他。渐渐的,男孩父亲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点。“能给病人家属一点点安慰,我也觉得挺欣慰。”周泉说。
第一次主动关心妈妈竟有些不适应
当临终关怀志愿者,学生们有付出,也有收获。
“我学会关心父母了。”周泉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家在江苏,每当季节变化,天气转冷,妈妈都会打电话来关照他多穿衣服,当心着凉。“以前,妈妈打电话来,我总嫌她唠叨,自己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关心父母。”当上志愿者后,周泉不仅懂得关心父母,而且善于表达了。“记得第一次我主动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注意冷暖时,她一下子有些不适应,问我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啥事情了。当她知道我是在关心她时,开心得很。”
许多家长都不乐意孩子去当临终关怀志愿者,毕竟,听到“临终”两个字总有些忌讳。杨晓欢的妈妈起初不支持女儿,不过后来妈妈转变了看法。小杨家在新疆,大三时,她外婆患了癌症,痛苦不已,家人为照料老人弄得焦头烂额。小杨的妈妈打电话来“求助”女儿:“外婆情绪很差,老是说‘这种病为啥落到我身上’、‘还不如早点走,免得拖累你们’之类的话,怎么办?”小杨运用在协会学到的关怀重症病人的方法教妈妈:“您可以跟外婆说,您老养育儿女不容易,现在是我们尽孝的时候”、“尽量多陪陪外婆,许多重症病人最渴望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暑假里,杨晓欢回老家,也经常陪在外婆身边。最终,在家人的关爱照料下,外婆走得很安详。如今,妈妈常对杨晓欢说:“你当临终关怀志愿者挺有意义的。”
更加珍视亲情、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看淡某些得失,这样的变化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悄悄发生着。
医院里,重症病人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折磨,生命的烛光渐渐黯淡,甚至即将湮灭。
就是这样两个世界里,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之间有了“交集”。上海交大学生社团中有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于2006年3月成立,每学期有40多名会员。该协会与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第六人民医院、江川路红十字老年护理院等达成长期志愿服务协议,主要为重症病人服务。协会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守望”。
究竟是怎样一份动力,让这些风华正茂的名校学生,选择这样一份“守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别的志愿者群体。
因各种“动力”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
一个秋日的上午,记者跟随软件学院大三学生陆阳来到临汾医院。这里有一层楼设立了40多个安宁病床,提供给重症患者。在护士台登记后,护士把陆阳领到一位老人跟前:“李阿婆,大学生来陪你聊聊天好吗?”“好的,好的”,李阿婆精神不错,正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看报。
陆阳搬把凳子坐下,“阿婆,您在看什么新闻?”“报纸上说,节日里敬老院只有一成老人回家。我也不回家,子女到医院来看我。”“那也蛮好,在这里有医生护士照顾你”……86岁的李阿婆患肠癌晚期,挺乐观,也健谈,一直和陆阳念叨“父母培养你不容易,要好好孝顺他们”之类的话。暖暖的秋阳照进来,聊天的这一老一少就像祖孙俩。
陆阳是交大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了这个协会。“刚进校不久,看到宿舍楼前有幅大海报,汇总了学校各类社团招募新人的信息。一长溜看下来,我的眼睛停留在‘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上。”
目光缘何停留?高二时,陆阳就读的控江中学组织学生献爱心。小陆结对的是医院里的小患者———一个12岁的女孩,孤儿,患了骨癌,半身瘫痪。女孩喜欢天文,经常和陆阳讨论“宇宙是怎么形成的”、“黑洞是什么”。护士悄悄告诉陆阳:你们来了,小姑娘可高兴了。平时她不愿意吃饭,你们让她吃,她就乖乖的。“那一刻,我体会到,能够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那些重症病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1
后来,女孩转院了,而那份“意义”一直留存在陆阳心中。所以,进入上海交大后,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
不过,大多数学生加入这个协会,并没有什么特殊情结。数学系大四女生杨晓欢是大一加入的,“也许是怀着一份对生命的探索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周泉,是协会上一任会长,他告诉记者:“大二时课程不多,想找些事情做做,就加入了这个协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是陪病人聊天,读书报,喂饭,有时还表演一些小节目。
“逝如秋叶之静美”是否遥不可及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境界遥不可及吗?不少临终关怀志愿者都曾怀疑过这份工作的意义。
刚做志愿者时,周泉去了市第六人民医院,结对服务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我叫她‘张姐’,她是单位体检后住进医院进一步接受检查的。”起初,张姐很开朗,认为身体不会有啥大问题。她喜欢和大学生交流,“几乎是把我们拽到她的病房里和她聊天”。不过,后来当张姐的复查结果出来,确诊患了癌症后,周泉每周去看望她,感觉那种生命的活力一点点泯灭。“她抱怨命运不公,从外地来上海打拼,总算能够立足,却得了绝症。之后,她越来越憔悴、消沉,几乎不说话了。”这一切,让周泉觉得非常无奈。
这般无奈、伤感,陆阳也体味过。他曾在临汾医院结对服务过一位曹爷爷,老人与小陆很投缘,说“我的孙子孙女很少来看我,见到你真高兴”。曹爷爷喜欢讲自己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也和小陆探讨文学作品。老人爱看报,每个周末去探望他时,陆阳都会去报摊买份报纸。
那次,陆阳带了几位新志愿者一起去探望曹爷爷。走进病房一看,病床上躺着另一个病人。护士告诉他,曹爷爷前两天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了。“那一刻,我感到胸口很闷。新买的报纸在手中卷来卷去,心里没着没落。”此后,他依然每个周末去临汾医院,但是连着几个星期没找病人说话。
在重症病人的病房里,总是弥漫着压抑、愁苦的气氛;不少病人对志愿者冷漠、抗拒;而结对服务的病人大都日益衰弱、衰亡。所以,志愿者需要先调适好心理。的确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来了一两次后就退出了,因为无法过“心理关”。
“就在我犹豫,是不是要把这份志愿服务继续下去时,高中时结对服务的那个小女孩又出现在我脑海里。我想,只要我曾经给这些病人带去片刻快乐,这份工作就值得去做。”陆阳说。
协会经常请专业人士给志愿者做心理辅导和工作培训。新进的志愿者都会拿到一张“工作须知”,包括“进病房要安静,手机要静音或振动”、“与病人交流最好握住他们的手”、“要根据病人的心理展开话题”……志愿者们还一起演情景剧,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更强大。
烛火虽弱小也能传递温暖
“我们守候夕阳,正如等待朝阳;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将要离去的脚步,但可以点起守望的烛火,照亮哪怕一点的天空;虽然,我们无法挽留注定告别的灵魂,但可以付出守望的温暖……”这是记者在志愿者博客上读到的一首小诗。
守望的烛火虽弱小,也能传递温暖。陆阳发现,病房里有个50多岁的阿姨,几乎没有人来探望她,她整天不说话,情绪极度消沉。陆阳想陪她说说话,阿姨很反感,“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你干嘛还要来和我聊天?”陆阳想起培训时老师说过,有时安静地呆在病人身边,也是传递温暖的一种方式。“我不打扰您,就在您边上坐坐、陪陪您,您有啥需要帮助就叫我好吗?”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陆阳坐下。不知过了多久,阿姨把脸对着他,开口说话了。聊的时间不长,但很融洽。临别时,阿姨说了声“谢谢”,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杨晓欢遇到过一个16岁的男孩,膝盖骨长了肿瘤。起初男孩不愿说话,后来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熟了,就变得开朗起来。每次杨晓欢他们来,他都显得挺兴奋:“你们来啦1大家一起聊三国演义、流行歌曲、新版电脑游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杨晓欢说。
也是一个16岁的男孩,因为患癌症一条腿截肢了。周泉尝试着和他说话,但他就是不开口,男孩的父亲沮丧地呆坐在病床边。周泉又试着和男孩父亲聊聊,他很担心孩子日后的学业;周泉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讲怎样应对中考、怎样开展高中学业,安慰鼓励他。渐渐的,男孩父亲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点。“能给病人家属一点点安慰,我也觉得挺欣慰。”周泉说。
第一次主动关心妈妈竟有些不适应
当临终关怀志愿者,学生们有付出,也有收获。
“我学会关心父母了。”周泉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家在江苏,每当季节变化,天气转冷,妈妈都会打电话来关照他多穿衣服,当心着凉。“以前,妈妈打电话来,我总嫌她唠叨,自己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关心父母。”当上志愿者后,周泉不仅懂得关心父母,而且善于表达了。“记得第一次我主动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注意冷暖时,她一下子有些不适应,问我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啥事情了。当她知道我是在关心她时,开心得很。”
许多家长都不乐意孩子去当临终关怀志愿者,毕竟,听到“临终”两个字总有些忌讳。杨晓欢的妈妈起初不支持女儿,不过后来妈妈转变了看法。小杨家在新疆,大三时,她外婆患了癌症,痛苦不已,家人为照料老人弄得焦头烂额。小杨的妈妈打电话来“求助”女儿:“外婆情绪很差,老是说‘这种病为啥落到我身上’、‘还不如早点走,免得拖累你们’之类的话,怎么办?”小杨运用在协会学到的关怀重症病人的方法教妈妈:“您可以跟外婆说,您老养育儿女不容易,现在是我们尽孝的时候”、“尽量多陪陪外婆,许多重症病人最渴望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暑假里,杨晓欢回老家,也经常陪在外婆身边。最终,在家人的关爱照料下,外婆走得很安详。如今,妈妈常对杨晓欢说:“你当临终关怀志愿者挺有意义的。”
更加珍视亲情、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看淡某些得失,这样的变化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悄悄发生着。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7℃~高温3℃ | 低温-7℃~高温5℃ | 低温-7℃~高温7℃ | 低温-5℃~高温9℃ | 低温-5℃~高温9℃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临汾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