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扛起尧文化的大旗——记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主任刘合心
2011-10-28 来源:搜狐网
7月24日上午,骄阳似火。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里座无虚席。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讨论会暨第八届年会正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以及师大历史学院的师生三百多人出席会议。此刻,站在主席台上代表市领导致欢迎词的是时任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尧都平阳”、“尧天舜日”讲到了尧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而且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他短短十多分钟的致词,激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会后,有人惊奇地发问,一位肩负重任的领导干部如何对尧文化了如指掌?了解实情的人会说,这是因为刘合心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扛着尧文化的大旗,并且将之高高举起。
2000年的临汾像以往任何一年一样时光匆匆过往着。但是,岁月里收藏下一个不容忽视的记忆:刘合心由运城调任临汾地委副书记职务,临汾的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就要掀开崭新的一页了。
到任没几日,刘合心就走进尧庙观瞻。这是他久有的宿愿。这一年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见分晓,中华民族的历史毫无疑义地连接到夏代,这说明我国具有考古实证的文明史不是西方人只承认的3000年,而是4000余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不过,实证的4000年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有不小的差距啊!为此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探源工程,刘合心了解这个情况,深感兹事体大。是啊,这位生长在运城市解州关帝庙边上的男儿,自小就受到河东丰厚文化的滋养,他深知自古临汾、运城多以平阳为名,是尧舜禹建都立国的活动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能够走出乡土田园,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深造,就是这种深厚文化熏陶的结果。历史的辉煌无时无刻不洞明着他的心胸,他怎么也不会相信我国的文明史会终止在夏代。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都平阳,尧都肯定潜藏着新的华光。这就是他急于走进尧庙的原因。
如今看来,刘合心这一趟的确没有白来。尧庙不是一般的庙宇,是历代皇帝国祭帝尧的本庙,每三年一次的祭祀皇帝都会派要员主祭,即使在元代异族入主的年代也没有中断。忽必烈敕修尧庙的碑石至今还屹立在庙里。可惜,这么辉煌的名胜一度却被冷落,以至被大火烧毁了主体建筑广运殿。他走进尧庙时,古庙已被修葺一新,借着修庙的热潮,尧文化的研究在尧都区也形成了小气候。年初举办的海峡两岸尧文化论坛认为,帝尧时期是国家的形成期,帝尧应该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听到对帝尧时期的如此定位,他的眼睛一亮: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里程碑啊!他按住内心的欣喜发问,有没有考古发现支撑这些观点?也就在此时,陶寺遗址这个名字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身体与精神双重奔波的领地。
当得知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时期的遗址,他趁着周日休息便驱车来到这里。陶寺没有让他失望,众多的墓葬、偌大的城址向他展示了一个辉煌的社会生活场景,令他激动不已。墓葬有大有小,大墓只有几座,陪葬品却占了多数;小墓居多,陪葬品却寥寥无几。这不恰好说明原始社会已经结束,阶级分化已经出现了吗?正是这样,那无言的城址,以及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帝尧时期是具有实证的历史,是国家形态的雏形期。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就又向前推进了500年吗?临汾不就是中国的源头吗?
走出陶寺,回到家里,刘合心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夜深了,他无法入睡:他不能让帝尧的光芒仅仅照亮自己,而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先祖的荣光。于是便伏案走笔,在纸页上划过思绪的痕迹,不待天色拂晓,一篇《中国的源头》已经诞生了。
这篇文章先在《临汾日报》刊出,又在《山西日报》刊出,继而又在闻名京都的《中关村》杂志刊出。他却意犹未尽,要将更多的发现揭示出去。接着,又思,又写,另一篇《陶寺探古》也很快成文,很快面世……繁忙的政务之余,刘合心全身心投入到尧文化的研究、写作之中了。为了写一篇文言文的碑记,他查阅了数十本资料,直写到凌晨时分,过度劳累的他晕倒在桌前,被连夜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脑缺血,不得不住院治疗。呕心沥血,终成正果。不久,一本深蕴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散文集《中国的源头》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推出了。
二
一个人身上潜藏着多大的生命能量,不要说他人,即使本人也无法估透。回望那几年,谁也不知道刘合心的路子是如何走过来的。众多的机关事物,冗杂的案头公文,经常的基层调研,构成了一位公仆的勤政日程,这日程明确写就了两个字:繁忙。如此繁忙,他却还在学习,还在研究,还在撰写文章。一篇《中国的源头》散发着油墨香在众人的手中传阅,另一篇《三晋的源头》已经写就;一篇《赵国的源头》发表不久,另一篇《大唐的源头》已经草成;一篇《临汾的源头》众口正在感叹,另一篇《晋商的源头》也已成文……刘合心的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史前丁村人到上古时期,从春秋霸主到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到元明清,从重大历史事件到杰出历史人物,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卫青、霍去并关云长、柳宗元、司马光,以及与他们相关的遗址、文物,相继成为刘合心笔下的生动形象。尧文化,以及尧舜禹之后在古平阳大地延续的文化,因他钩沉传播逐渐成为临汾的历史亮点。
刘合心的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著名作家孟伟哉、贾平凹、韩石山都亲自撰文予以推介,山西省副省长、全国作协副主席张平更是赞誉他为“源头作家”。刘合心的母校南开大学出版社为他编辑《源头集》一书时,该校的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在序言中,激动地写道:“当文学回归本真之后,却在众生眼里沉寂的近于冷落,乐于跻身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是早年闯入文坛的人也纷纷易帜,而刘合心先生却在官至高位之后,依然痴迷历史文化,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让世人了解临汾,关注临汾,进而保护临汾的历史文化,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这确切的评价,生动地写出了刘合心难得的精神境界。他用手中的笔,传递着尧文化的薪火,传递着中华文明的薪火。有谁知道其背后有着多么大的辛劳?
2002年秋分这一天,天刚泛亮刘合心就来到襄汾县崇山前面的阔野上。他站在陶寺遗址,和中国社科院何弩博士等专家学者静静地等待一轮新鲜而又古老的太阳悄悄升起。原来,陶寺考古专家发现了古观象台。这消息令他想起《尚书·尧典》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尧分命羲和、羲仲,观测天象,敬授民时。这等于说,陶寺的考古发现一步步逼近史书典籍。无疑,这是陶寺考古的一次突破性发现。站在观测点上,当目光穿越夯土柱中的缝隙,看到远处山顶上一轮红日升起,恰好形成“三点一线”时,他们兴奋得跳了起来。时隔不久,一篇《亲临观象》写成了,考古成果在他的笔下很快飞向华夏大地。
也就是从这次观测起,不知不觉刘合心的义务职能扩大了。先前他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尧文化的研究和写作,用前人的智慧和考古的成果充实自我,用自己的文章阐释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此后他悄然成了一位“护花使者”,关爱起每一位与尧文化有关的人员。陶寺的考古发掘实在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每日每时的野外工作,风吹日晒成了家常便饭。远离北京,远离舒适方便的家庭,住在村民低矮的小屋里,吃得异常简单。黑而瘦,成了考古队员的形象写真。考古队长何驽博士尤其是这样。这样重要的工作,这样艰苦的条件,其考古发现的成果还难以得到应有的肯定,非议乃至贬斥也在所难免。这不禁让刘合心为之动情。他不能坐视不管了,他要为他们呼吁,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挑灯夜战,写下《何驽博士》一文并在《中国文物报》发表,赞誉他们不凡的考古发现,颂扬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此他和何驽博士成了朋友,稍有空隙,便请他来吃一顿正餐,打一下“牙祭”。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他要让考古工作者体会到自己的劳作有人关注,有人关爱。何驽博士也不把他当作领导看待,有了困难也敢于请他帮助。刘合心为他接待客人,为他操办活动,还呼吁为他们改善办公条件。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乔忠延。他曾受命修复了大火烧毁的尧庙,开启了尧庙的旅游,并撰写出尧文化研究的系列图书。刘合心动笔写出《与尧结缘的人》,吁请关注人才,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没过几天,临汾市委遴选优秀拔尖人才,由于他的力荐乔忠延名列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合心读到了介休铁路七十多岁的退休干部周文洁撰写的论文《追溯古“三河”》,感到很有新意,便邀请周先生来临汾畅叙,并安排他游览考察了与尧相关的遗址、景点。接着,将之前他撰写的尧文化研究论文印刷了个小册子《尧文化读本》,供大家阅读学习。这大为激发了周先生的写作热情,之后又写出《尧都平阳与大禹治水》、《平阳域内的东岳泰山》等一系列的文章。在刘合心的引领下,尧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个团队:乔忠延、高国宪、王燕、石耀辉、高树德、蔺长旺、高茂森等等。这支队伍薪火相传,正在将尧文化的研究引向纵深。
三
2002年初,刘合心作为团长即将带领三晋文化暨尧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出席海峡两岸尧文化论坛。行前为了进一步了解尧文化的相关遗迹,他专程拜谒尧陵。此行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石激起千重浪。他原以为赫赫有名的尧陵该像黄帝陵那样气派。然而,不仅不气派,进入眼中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破败:一座即将倒塌的山门,一壁已经倒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封堵的门洞,好似一个无暇自顾的风烛老人。他的眼在流泪,他的心在滴血,如此破败的场景有愧先祖啊!接着激起千重浪的是他的文章《尧陵一叹》,他满含深情的写道:
“帝尧这样一位独步中华史册的千古圣帝,这样一位最值得纪念的文明始祖,其陵宇却受到如此的冷遇!其功绩被人们如此漠视!其应赋的根祖文化被如此怠慢!作为尧的后人,我们情何以堪1
这杜鹃啼血般的呼唤,立即引起临汾人一片哗然。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尧陵,为之惋惜,为之叹息。可惜,这惋惜,这叹息,没能惊醒混沌的迷梦,修复尧陵的工程迟迟没能启动。
历史似乎在等待着这一天。2006年,刘合心当选为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面对亟待发展的临汾,他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抓紧办理四件大事,修复尧陵的工程自然就在其中。为此,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文件,成立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由刘合心兼任主任,并担纲修复尧陵。当此重任,他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先做规划。他认为,修复尧陵是关乎千年大计的宏伟工程,万万不可草率上马,留下遗憾。于是,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了《中国尧帝陵总体规划》,请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依照明清规制和风格编制了《尧帝陵保护修复方案》,确定了对尧陵“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修复原则。2007年,尧陵的修复工程正式开工。这样大的工程,资金保证最为关键,临汾市、尧都区两级财政虽然均有拨款,但是仍有很大缺口。他便像古时僧人化缘一般四处呼吁,鼎力筹资。施工期间,他不避严寒酷暑,数十次到工地视察,确保了工程进展顺利。
尧陵施工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刘合心又推出传播尧文化的另一举措:办杂志。
很快,大型全景式社科期刊《尧文化》问世了。每期杂志的主题、题材他都亲自敲定,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他都亲自审阅。如今,《尧文化》已经出版了8期,每期一个重点,缜密的探究文章,让人耳目一新;精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系统地展示着尧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时,随着尧文化研究的深入进行,刘合心更为深切地感到,尧文化是临汾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必须尽快推广开去,让临汾之外的人也能够了解尧文化,享受尧文化。于是,2007年12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市尧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隆重举行,专家学者登台讲演,刘合心做了主题发言。论坛振聋发聩的声音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帝尧定都平阳开启了华夏文明,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帝尧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临汾是中国的源头1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城市网、香港星岛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论坛,将专家学者的宏论高见很快传播开去。在刘合心的精心策划下,尧文化不胫而走,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能领略尧文化的不凡价值了。
此时,尧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扛着大旗前行的刘合心该满足了吧?没有。他在思考新的问题:如何能尽快让帝尧的丰功伟绩走进千家万户,尽快变作新时期发展建设的动力?思考的结果是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亮相上演。八幕大戏,气势雄浑,再现了中华文明晨曦初现时期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帝尧仁德爱民的思想光芒,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演出,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尧颂》从编剧到排练,从筹资到组团,无不渗透着刘合心的心血和汗水。《尧颂》使帝尧第一次走出了典籍史书,走出了考古遗址,走上了舞台,以戏剧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之后,又被确定为山西省庆祝国庆60周年的献礼剧目,进并州,上京都,演一场,火一场,好评如潮,成为新时期一道丰盛厚重的精神文化大餐。
这一切都为尧陵的修复开发推波助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尧陵新生了!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2008年底投资6000万元的首期工程顺利告竣。按照明代的格局和清代的体式,恢复了献殿、碑亭、配殿、戏台、碑廊、东西庭院以及山门。同时,修建了山门前的石桥,竖立了华表,兴建了牌坊和赤龙壁。尧陵成为高耸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一座精神峰峦!当无数人沉浸在喜悦中时,刘合心却在思谋,如何将尧文化的资源变成产业,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尧陵第二期工程祭祀大殿开始动工修建了!
秋风送爽的时节,年逾花甲的刘合心走下了市人大主任的岗位。但是,他壮心不已,尧文化大旗仍然擎在手中,诚如他在尧襄根祖文化研究会讲座上吟诵的那样:
皓首穷经说尧王,
陶寺光焰万丈长。
戮力同心传薪火,
文明探源追炎黄!
人物链接
刘合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七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期在运城、临汾两地(市)县(市)、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二一一年八月于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已出版《在县市委书记岗位上》、《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中国的源头》、《三农问题探析》、《历史的星空》、《这些临汾人》、《在人大主任岗位上》和《源头集》等文集。
2000年的临汾像以往任何一年一样时光匆匆过往着。但是,岁月里收藏下一个不容忽视的记忆:刘合心由运城调任临汾地委副书记职务,临汾的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就要掀开崭新的一页了。
到任没几日,刘合心就走进尧庙观瞻。这是他久有的宿愿。这一年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见分晓,中华民族的历史毫无疑义地连接到夏代,这说明我国具有考古实证的文明史不是西方人只承认的3000年,而是4000余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不过,实证的4000年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有不小的差距啊!为此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探源工程,刘合心了解这个情况,深感兹事体大。是啊,这位生长在运城市解州关帝庙边上的男儿,自小就受到河东丰厚文化的滋养,他深知自古临汾、运城多以平阳为名,是尧舜禹建都立国的活动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能够走出乡土田园,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深造,就是这种深厚文化熏陶的结果。历史的辉煌无时无刻不洞明着他的心胸,他怎么也不会相信我国的文明史会终止在夏代。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都平阳,尧都肯定潜藏着新的华光。这就是他急于走进尧庙的原因。
如今看来,刘合心这一趟的确没有白来。尧庙不是一般的庙宇,是历代皇帝国祭帝尧的本庙,每三年一次的祭祀皇帝都会派要员主祭,即使在元代异族入主的年代也没有中断。忽必烈敕修尧庙的碑石至今还屹立在庙里。可惜,这么辉煌的名胜一度却被冷落,以至被大火烧毁了主体建筑广运殿。他走进尧庙时,古庙已被修葺一新,借着修庙的热潮,尧文化的研究在尧都区也形成了小气候。年初举办的海峡两岸尧文化论坛认为,帝尧时期是国家的形成期,帝尧应该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听到对帝尧时期的如此定位,他的眼睛一亮: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里程碑啊!他按住内心的欣喜发问,有没有考古发现支撑这些观点?也就在此时,陶寺遗址这个名字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身体与精神双重奔波的领地。
当得知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时期的遗址,他趁着周日休息便驱车来到这里。陶寺没有让他失望,众多的墓葬、偌大的城址向他展示了一个辉煌的社会生活场景,令他激动不已。墓葬有大有小,大墓只有几座,陪葬品却占了多数;小墓居多,陪葬品却寥寥无几。这不恰好说明原始社会已经结束,阶级分化已经出现了吗?正是这样,那无言的城址,以及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帝尧时期是具有实证的历史,是国家形态的雏形期。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就又向前推进了500年吗?临汾不就是中国的源头吗?
走出陶寺,回到家里,刘合心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夜深了,他无法入睡:他不能让帝尧的光芒仅仅照亮自己,而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先祖的荣光。于是便伏案走笔,在纸页上划过思绪的痕迹,不待天色拂晓,一篇《中国的源头》已经诞生了。
这篇文章先在《临汾日报》刊出,又在《山西日报》刊出,继而又在闻名京都的《中关村》杂志刊出。他却意犹未尽,要将更多的发现揭示出去。接着,又思,又写,另一篇《陶寺探古》也很快成文,很快面世……繁忙的政务之余,刘合心全身心投入到尧文化的研究、写作之中了。为了写一篇文言文的碑记,他查阅了数十本资料,直写到凌晨时分,过度劳累的他晕倒在桌前,被连夜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脑缺血,不得不住院治疗。呕心沥血,终成正果。不久,一本深蕴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散文集《中国的源头》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推出了。
二
一个人身上潜藏着多大的生命能量,不要说他人,即使本人也无法估透。回望那几年,谁也不知道刘合心的路子是如何走过来的。众多的机关事物,冗杂的案头公文,经常的基层调研,构成了一位公仆的勤政日程,这日程明确写就了两个字:繁忙。如此繁忙,他却还在学习,还在研究,还在撰写文章。一篇《中国的源头》散发着油墨香在众人的手中传阅,另一篇《三晋的源头》已经写就;一篇《赵国的源头》发表不久,另一篇《大唐的源头》已经草成;一篇《临汾的源头》众口正在感叹,另一篇《晋商的源头》也已成文……刘合心的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从史前丁村人到上古时期,从春秋霸主到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到元明清,从重大历史事件到杰出历史人物,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卫青、霍去并关云长、柳宗元、司马光,以及与他们相关的遗址、文物,相继成为刘合心笔下的生动形象。尧文化,以及尧舜禹之后在古平阳大地延续的文化,因他钩沉传播逐渐成为临汾的历史亮点。
刘合心的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著名作家孟伟哉、贾平凹、韩石山都亲自撰文予以推介,山西省副省长、全国作协副主席张平更是赞誉他为“源头作家”。刘合心的母校南开大学出版社为他编辑《源头集》一书时,该校的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在序言中,激动地写道:“当文学回归本真之后,却在众生眼里沉寂的近于冷落,乐于跻身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是早年闯入文坛的人也纷纷易帜,而刘合心先生却在官至高位之后,依然痴迷历史文化,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让世人了解临汾,关注临汾,进而保护临汾的历史文化,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这确切的评价,生动地写出了刘合心难得的精神境界。他用手中的笔,传递着尧文化的薪火,传递着中华文明的薪火。有谁知道其背后有着多么大的辛劳?
2002年秋分这一天,天刚泛亮刘合心就来到襄汾县崇山前面的阔野上。他站在陶寺遗址,和中国社科院何弩博士等专家学者静静地等待一轮新鲜而又古老的太阳悄悄升起。原来,陶寺考古专家发现了古观象台。这消息令他想起《尚书·尧典》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尧分命羲和、羲仲,观测天象,敬授民时。这等于说,陶寺的考古发现一步步逼近史书典籍。无疑,这是陶寺考古的一次突破性发现。站在观测点上,当目光穿越夯土柱中的缝隙,看到远处山顶上一轮红日升起,恰好形成“三点一线”时,他们兴奋得跳了起来。时隔不久,一篇《亲临观象》写成了,考古成果在他的笔下很快飞向华夏大地。
也就是从这次观测起,不知不觉刘合心的义务职能扩大了。先前他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尧文化的研究和写作,用前人的智慧和考古的成果充实自我,用自己的文章阐释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此后他悄然成了一位“护花使者”,关爱起每一位与尧文化有关的人员。陶寺的考古发掘实在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每日每时的野外工作,风吹日晒成了家常便饭。远离北京,远离舒适方便的家庭,住在村民低矮的小屋里,吃得异常简单。黑而瘦,成了考古队员的形象写真。考古队长何驽博士尤其是这样。这样重要的工作,这样艰苦的条件,其考古发现的成果还难以得到应有的肯定,非议乃至贬斥也在所难免。这不禁让刘合心为之动情。他不能坐视不管了,他要为他们呼吁,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挑灯夜战,写下《何驽博士》一文并在《中国文物报》发表,赞誉他们不凡的考古发现,颂扬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此他和何驽博士成了朋友,稍有空隙,便请他来吃一顿正餐,打一下“牙祭”。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他要让考古工作者体会到自己的劳作有人关注,有人关爱。何驽博士也不把他当作领导看待,有了困难也敢于请他帮助。刘合心为他接待客人,为他操办活动,还呼吁为他们改善办公条件。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乔忠延。他曾受命修复了大火烧毁的尧庙,开启了尧庙的旅游,并撰写出尧文化研究的系列图书。刘合心动笔写出《与尧结缘的人》,吁请关注人才,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没过几天,临汾市委遴选优秀拔尖人才,由于他的力荐乔忠延名列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合心读到了介休铁路七十多岁的退休干部周文洁撰写的论文《追溯古“三河”》,感到很有新意,便邀请周先生来临汾畅叙,并安排他游览考察了与尧相关的遗址、景点。接着,将之前他撰写的尧文化研究论文印刷了个小册子《尧文化读本》,供大家阅读学习。这大为激发了周先生的写作热情,之后又写出《尧都平阳与大禹治水》、《平阳域内的东岳泰山》等一系列的文章。在刘合心的引领下,尧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个团队:乔忠延、高国宪、王燕、石耀辉、高树德、蔺长旺、高茂森等等。这支队伍薪火相传,正在将尧文化的研究引向纵深。
三
2002年初,刘合心作为团长即将带领三晋文化暨尧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出席海峡两岸尧文化论坛。行前为了进一步了解尧文化的相关遗迹,他专程拜谒尧陵。此行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石激起千重浪。他原以为赫赫有名的尧陵该像黄帝陵那样气派。然而,不仅不气派,进入眼中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破败:一座即将倒塌的山门,一壁已经倒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封堵的门洞,好似一个无暇自顾的风烛老人。他的眼在流泪,他的心在滴血,如此破败的场景有愧先祖啊!接着激起千重浪的是他的文章《尧陵一叹》,他满含深情的写道:
“帝尧这样一位独步中华史册的千古圣帝,这样一位最值得纪念的文明始祖,其陵宇却受到如此的冷遇!其功绩被人们如此漠视!其应赋的根祖文化被如此怠慢!作为尧的后人,我们情何以堪1
这杜鹃啼血般的呼唤,立即引起临汾人一片哗然。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尧陵,为之惋惜,为之叹息。可惜,这惋惜,这叹息,没能惊醒混沌的迷梦,修复尧陵的工程迟迟没能启动。
历史似乎在等待着这一天。2006年,刘合心当选为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面对亟待发展的临汾,他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抓紧办理四件大事,修复尧陵的工程自然就在其中。为此,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文件,成立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由刘合心兼任主任,并担纲修复尧陵。当此重任,他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先做规划。他认为,修复尧陵是关乎千年大计的宏伟工程,万万不可草率上马,留下遗憾。于是,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了《中国尧帝陵总体规划》,请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依照明清规制和风格编制了《尧帝陵保护修复方案》,确定了对尧陵“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修复原则。2007年,尧陵的修复工程正式开工。这样大的工程,资金保证最为关键,临汾市、尧都区两级财政虽然均有拨款,但是仍有很大缺口。他便像古时僧人化缘一般四处呼吁,鼎力筹资。施工期间,他不避严寒酷暑,数十次到工地视察,确保了工程进展顺利。
尧陵施工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刘合心又推出传播尧文化的另一举措:办杂志。
很快,大型全景式社科期刊《尧文化》问世了。每期杂志的主题、题材他都亲自敲定,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他都亲自审阅。如今,《尧文化》已经出版了8期,每期一个重点,缜密的探究文章,让人耳目一新;精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系统地展示着尧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时,随着尧文化研究的深入进行,刘合心更为深切地感到,尧文化是临汾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必须尽快推广开去,让临汾之外的人也能够了解尧文化,享受尧文化。于是,2007年12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市尧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隆重举行,专家学者登台讲演,刘合心做了主题发言。论坛振聋发聩的声音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帝尧定都平阳开启了华夏文明,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帝尧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临汾是中国的源头1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城市网、香港星岛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论坛,将专家学者的宏论高见很快传播开去。在刘合心的精心策划下,尧文化不胫而走,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能领略尧文化的不凡价值了。
此时,尧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扛着大旗前行的刘合心该满足了吧?没有。他在思考新的问题:如何能尽快让帝尧的丰功伟绩走进千家万户,尽快变作新时期发展建设的动力?思考的结果是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亮相上演。八幕大戏,气势雄浑,再现了中华文明晨曦初现时期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帝尧仁德爱民的思想光芒,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演出,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尧颂》从编剧到排练,从筹资到组团,无不渗透着刘合心的心血和汗水。《尧颂》使帝尧第一次走出了典籍史书,走出了考古遗址,走上了舞台,以戏剧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之后,又被确定为山西省庆祝国庆60周年的献礼剧目,进并州,上京都,演一场,火一场,好评如潮,成为新时期一道丰盛厚重的精神文化大餐。
这一切都为尧陵的修复开发推波助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尧陵新生了!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2008年底投资6000万元的首期工程顺利告竣。按照明代的格局和清代的体式,恢复了献殿、碑亭、配殿、戏台、碑廊、东西庭院以及山门。同时,修建了山门前的石桥,竖立了华表,兴建了牌坊和赤龙壁。尧陵成为高耸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一座精神峰峦!当无数人沉浸在喜悦中时,刘合心却在思谋,如何将尧文化的资源变成产业,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尧陵第二期工程祭祀大殿开始动工修建了!
秋风送爽的时节,年逾花甲的刘合心走下了市人大主任的岗位。但是,他壮心不已,尧文化大旗仍然擎在手中,诚如他在尧襄根祖文化研究会讲座上吟诵的那样:
皓首穷经说尧王,
陶寺光焰万丈长。
戮力同心传薪火,
文明探源追炎黄!
人物链接
刘合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七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期在运城、临汾两地(市)县(市)、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二一一年八月于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已出版《在县市委书记岗位上》、《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中国的源头》、《三农问题探析》、《历史的星空》、《这些临汾人》、《在人大主任岗位上》和《源头集》等文集。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7℃~高温3℃ | 低温-7℃~高温5℃ | 低温-7℃~高温7℃ | 低温-5℃~高温9℃ | 低温-5℃~高温9℃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临汾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