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探渔民工作生活状况 岛城打鱼船外地人占2/3
2011-01-03 来源:人民网
去年12月29日,本报曾经报道在潮连岛海域,一艘渔船被撞成两截,船上6名渔民有5人获救1人失踪的消息,记者采访了解到,这6名渔民多数都是外地人。青岛作为沿海的一个重要城市,有许多“靠海吃海”的渔村,原本出海打鱼的渔民大都是当地人;现在这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外地人开始占据撒网捕鱼的大半江山,而当地人或者改行,或者当起了船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外地渔民在岛城的生活状态和收入如何?前天,早报记者兵分五路,从渔村、船老大、雇工等各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和调查。
■探情况
地点:开发区薛家岛甘水湾社区 “船老大”卖船当起雇工
前天上午,记者来到开发区薛家岛甘水湾社区看到,这个与市区隔海相望的小渔村已在铁锤的挥舞下消失了。村前的码头上,仅停靠着20余艘在港内避风的小渔船,由于天气寒冷、风大浪急,往日熙熙攘攘的码头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几名外来雇工蜷缩在船舱里打牌。
“我们村一共100多户人,兴旺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渔船,现在仅剩下10多条船了。”55岁的渔民薛洪启说,他刚刚把自己家12马力的渔船报废了,政府给了3万元补贴,现在不忙的时候给别人当“雇工”。
“我驾船技术好,哪个船都愿意要,这样不打鱼的时候我还能出去干点别的活挣钱。”薛洪启说,船老大不好当啊,光人工费用、柴油费用一年就要好几万,算下来自己一年才挣个三万两万的,还没雇工挣得多,而且操心的事儿还特别多,不上算。
地点:城阳河套山角社区
渔民比10年前少了一半
走进城阳河套山角社区,道路两侧林立的厂房和店铺,使人很难相信走进的是一个渔村。而在10年前,村里有400多名渔民,近百条渔船。一进村子,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修补渔网的渔民。“现在都是雇人在家修渔网,谁还在街上修渔网?”43岁的老船长刘世涛告诉记者。
“这几年出海的越来越少了,捕捞的资源少了,油价升高,加上雇工难找,船长也得算笔账埃”山角社区居委会刘主任说,10年前,山角社区有1/10的居民是渔民,现在只有60多条船,200多名渔民,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而且70%的渔民是外来雇工,大部分渔船只有船长是当地人。
据刘主任介绍,以前渔民都是合伙承包一条船,一起出海捕捞,闲暇时,各家分分工,共同修补渔网和渔船,所以,大街小巷经常可见渔民全民劳作的场面,而在七八年前,渔民纷纷实行单干,由一人买断渔船,雇渔民出海,全民劳作的场面就很难见到了。
地点:即墨田横镇周戈庄
坏天气在家陪老婆孩子
前天上午,即墨东海最大的渔村——田横镇周戈庄海边狂风大作,近百艘渔船停靠在码头上随风来回摇晃,船老大和雇工们都在船上加固绳索,以防出现意外。62岁的渔民刘广堂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渔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全村共800多户,2000多人。
“安全第一,风大坚决不出海。”今年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渔船的35岁渔民刘红金在风中大声说,以前跟着父亲捕鱼的时候比较冒失,有时急着出海挣钱,刮大风甚至下雨的时候他也会出海,现在不那么想了,一旦刮风下雨他先要到海边检查一下渔船,然后回家陪老婆孩子,一切为了安全。
“现在其他打鱼的也是这么个心理,打鱼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幸福吗,整天让家人提心吊胆的,还谈什么幸福啊,现在稍微差点的天气就很少有人出海了。”刘红金说。
地点:胶州营海镇海庄村
大多年轻人不愿捕鱼
前天上午,在胶州市营海镇东营码头,38岁船老大李志刚和妻子一起修补着渔网。
李志刚是胶州营海镇海庄村村民,家里世代捕鱼。这个村里有3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都从事捕鱼工作。从20多岁起,李志刚就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十几年的锻炼让李志刚成了驾船出海的“老把式”。6年前,李志刚和别人合伙花了50多万购买了一条150马力的木质渔船。
“自我从父亲手中接过舵盘时,出海打鱼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了。尽管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出海捕鱼,但我还会坚持下去。”李志刚说。
■做调查
现状外地雇工约占2/3
据胶南市海渔部门统计,目前胶南市有渔船1000余条,共有雇工3000余人,其中青岛地区以外的雇工约有2000人,占总雇工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在外地船员雇工中,还是咱山东范围内的占多数,其中尤以临沂、聊城、济宁等内陆地区最多,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这些内陆汉子更能吃苦,再就是这几个地方的人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到胶南沿海渔船打工的,后来他们又招揽了很多老乡过来。”胶南船检站姜站长说,此外,四川、东北等地区也有不少人在船上打工。
胶州市渔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由于本地年轻人不愿从事出海捕鱼工作,吸引了来自东北、临沂等地众多外地人员前来打工,外地前来打工人数也由最初几十人,迅速增加到了两百多人,占雇工总数的大半,这些船员雇工以临沂人和东北人居多。
记者从薛家岛边防派出所了解到,目前,薛家岛登记在册的外来雇工船员共有45人,主要来自菏泽、临沂、诸城、山西、东北等地。
转行
部分渔民搞养殖
“20多年前,我们都是跟着父辈出远海,那时候,出一次海能捞上三四万元的海货,螃蟹、虾虎、杂鱼、八带等,多的是。现在不行了,海里没东西了,僧多粥少,而且随着码头被工业项目挤占,开发区的渔船也变得越来越小,马力孝个头小,只能在近海打鱼,禁渔期刚结束时还能捞着点东西,现在天冷了,海里的东西更少了,一般很少有人出海。”薛家岛烟台前社区渔民尹宝德告诉记者,他算是最早一批弃船上岸的渔民,出海风险太大,他就潜水在海里捞海参。
“当时海参都是野生的,在前海附近一抓一大把,可也没现在这么值钱。”尹宝德说,后来他就自己承包海区搞起了海参、鲍鱼养殖,比出海打鱼挣钱挣得多。
“养海参鲍鱼,好的年景能挣十几万,不好的时候,也能挣个几万元,而且还安全,比出海捕鱼强多了。”尹宝德说,现在最早承包海区的养殖户们都发财了,人人开上了小轿车。
即墨的渔村周戈庄,过去村民们基本上依靠出海打鱼,几乎每一家都有一条小渔船,但这几年,村里已经有10多名船老大把船卖掉,改行养殖业了。
人荒
招工难越来越显著
即墨船老大刘红金告诉记者,他从20岁开始跟着父亲出海打鱼为生,今年62岁的老父亲退了下来,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船舵,自己成了船老大。他曾从河南、四川等地雇过3名工人,但后来工人都因出海太累先后不干了。“现在的工人太难找,这工钱翻倍地往上涨,还是找不到帮手,这真是个难题。”刘红金告诉记者。
“现在,一条船上除了船长外,其他雇工都是外地人,招个人太难了。”城阳船老大刘世涛说,他的船是一条150马力的渔船,需要7个人作业,由于人手不够,每次他都亲自跟着出海。记者了解到,当地人都到企业上班去了,没人愿意出海,不得已,这些年船长纷纷外出招工。外出招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到中介招工,另一个就是通过以前的船员介绍,即使这样,也是一人难求。
“在开发区,渔民这个行业慢慢地就消失了,现在村里45岁以下的人没有出海打鱼的了,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是外来的雇工。”薛家岛南庄二社区船老大薛兴彬说。“我们都是通过劳务中介找,先问问有没有工作经验,大家宁肯出高价也愿意找熟手,不熟的用起来不放心。”薛兴彬说。
探因
本地人选择机会多
胶南市船检站姜站长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8年了,跟很多渔民都成了朋友。“大概在2004年前后,船上的外地雇工开始多于本地雇工。”姜站长说,2004年以前,找工作比较困难,甚至还得托关系,做船员挣得又比较多,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后来胶南市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很快,就业渠道明显多了,工资待遇差别也在减小,当地人有的觉得出海风险大,就不愿再吃这苦了,逐渐转行了,还有的攒足了钱,自己买船脱离了雇工的行列,当起船老大来了,一些较贫困地区的打工人员开始大量加入,逐年增多。”姜站长说。
“出海是个苦活,十几天的时间都在海上漂泊,除了捕捞作业,就是吃饭睡觉,确实挺枯燥的,钱又多拿不了多少,30岁以下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活?”城阳船老大刘世涛说。
“在船上做雇工,工资也不多,人家在陆上挣得和这个差不多,还不用担风险,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苦。”开发区船老大薛兴彬告诉记者,在当地,喜欢在船上干雇工的来回就是那些人,大家都在抢,有时候为了找个好雇工,他得打几十个电话,甚至三顾茅庐,真是说破了嘴儿,跑细了腿儿。
■揭秘密
工资待遇差别很大
拿胶南的渔船来说,在一条大马力的渔船上,通常有雇工六七个人,他们分为大副、轮机长、大伙计、二伙计、小伙计等,其中大副负责开船,轮机长负责设备检修,大伙计负责安排伙食,制订工作和休息计划;二伙计和小伙计则干张网卸网,将鱼装箱等粗活,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差别较大,以年薪计算,大副和轮机长能拿5万元,大伙计大约拿4万元,二伙计3万元,而小伙计在2万至2万5000元之间。“在渔船上等级是很森严的,这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胶南船老大王永春说。
子承父业少之又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很多船老大都流露出一种想法:俺这个户门里,打鱼到我这一代就结束吧,绝对不会再让孩子从事这个行业。对此,胶南市船检站姜站长也认为,在这个行业,子承父业的事儿确实很少,甚至连百分之五的比例都不到。
“我的儿子今年21岁了,在开发区做业务员,我是坚决不会让他接我班的,等我干不动了,就把船转出去,或者直接报废。”船老大王永春告诉记者,原因有3点,一是出海打鱼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吃不了那个苦;其次是出海毕竟是风险比较大的活儿,他就一个儿子,不愿他冒这个险;再就是现在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渔业资源相对少了,钱不好挣。
■新闻延伸
上岗之前须拿两证
去年5月8日,在胶南琅琊镇一条渔船上打工的外地人肖某,因被扣2000元工钱,多次和船主杨某发生纠纷,在一夜间将杨某渔船上的进水管割断,险些将价值20余万元的渔船沉入大海。后肖某被抓获并被刑拘。此外,外地人之间互相打架、盗窃现象也时有发生。随着外来人员成为青岛地区当前和今后渔业生产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当地职能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渔船外来雇工秩序的监管,防止混乱局面发生成为迫切任务。
对此,胶南市海渔部门联合当地边防派出所对外来雇工定期进行安全上岗培训,要求雇工在上船作业前必须通过规定考试,取得上岗证;同时,边防派出所还要查看每个雇工的身份证,并为他们办理船民证。未取得这两证的人员一律不准上船作业,否则相关船主将受到处罚。
“现在,外来雇工备案不花钱,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暂住证、当地社区开具的务工证明等材料就可以了。”薛家岛边防派出所一名干警表示,大部分常年在此打工的外来雇工船员都能主动备案,只有那些临时来干个三两天的雇工觉着费事,偷偷地干上两天拿钱走人。针对这种非持证人员,如果检查发现会对船老大作出处罚。
受雇应签书面约定
据江继辉介绍,他在船上干了15年雇工,从来也没跟哪个船老大签订过什么合同和协议,从来都是见面时口头约定一下工资和待遇,然后就可以干活了。而其他几路记者的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这么多年了,我遇到过船老大不给我工资的情况,但也没办法,顶多就是以后再也不给他干了。”江继辉无奈地说。
青岛早报律师团时衍伟律师认为,船员和船主,从法律角度上说应该是雇佣关系,船员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应该跟船主签订一个书面约定,否则会对日后维护权益带来麻烦。时律师称,他以前曾受理过一个船员与船主之间案子,当初这名外地船员在海上因公受伤,但由于没有签订雇工约定,在索赔时带来很大困难,但那时后悔已经晚了。
■探情况
地点:开发区薛家岛甘水湾社区 “船老大”卖船当起雇工
前天上午,记者来到开发区薛家岛甘水湾社区看到,这个与市区隔海相望的小渔村已在铁锤的挥舞下消失了。村前的码头上,仅停靠着20余艘在港内避风的小渔船,由于天气寒冷、风大浪急,往日熙熙攘攘的码头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几名外来雇工蜷缩在船舱里打牌。
“我们村一共100多户人,兴旺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渔船,现在仅剩下10多条船了。”55岁的渔民薛洪启说,他刚刚把自己家12马力的渔船报废了,政府给了3万元补贴,现在不忙的时候给别人当“雇工”。
“我驾船技术好,哪个船都愿意要,这样不打鱼的时候我还能出去干点别的活挣钱。”薛洪启说,船老大不好当啊,光人工费用、柴油费用一年就要好几万,算下来自己一年才挣个三万两万的,还没雇工挣得多,而且操心的事儿还特别多,不上算。
地点:城阳河套山角社区
渔民比10年前少了一半
走进城阳河套山角社区,道路两侧林立的厂房和店铺,使人很难相信走进的是一个渔村。而在10年前,村里有400多名渔民,近百条渔船。一进村子,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修补渔网的渔民。“现在都是雇人在家修渔网,谁还在街上修渔网?”43岁的老船长刘世涛告诉记者。
“这几年出海的越来越少了,捕捞的资源少了,油价升高,加上雇工难找,船长也得算笔账埃”山角社区居委会刘主任说,10年前,山角社区有1/10的居民是渔民,现在只有60多条船,200多名渔民,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而且70%的渔民是外来雇工,大部分渔船只有船长是当地人。
据刘主任介绍,以前渔民都是合伙承包一条船,一起出海捕捞,闲暇时,各家分分工,共同修补渔网和渔船,所以,大街小巷经常可见渔民全民劳作的场面,而在七八年前,渔民纷纷实行单干,由一人买断渔船,雇渔民出海,全民劳作的场面就很难见到了。
地点:即墨田横镇周戈庄
坏天气在家陪老婆孩子
前天上午,即墨东海最大的渔村——田横镇周戈庄海边狂风大作,近百艘渔船停靠在码头上随风来回摇晃,船老大和雇工们都在船上加固绳索,以防出现意外。62岁的渔民刘广堂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渔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全村共800多户,2000多人。
“安全第一,风大坚决不出海。”今年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渔船的35岁渔民刘红金在风中大声说,以前跟着父亲捕鱼的时候比较冒失,有时急着出海挣钱,刮大风甚至下雨的时候他也会出海,现在不那么想了,一旦刮风下雨他先要到海边检查一下渔船,然后回家陪老婆孩子,一切为了安全。
“现在其他打鱼的也是这么个心理,打鱼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幸福吗,整天让家人提心吊胆的,还谈什么幸福啊,现在稍微差点的天气就很少有人出海了。”刘红金说。
地点:胶州营海镇海庄村
大多年轻人不愿捕鱼
前天上午,在胶州市营海镇东营码头,38岁船老大李志刚和妻子一起修补着渔网。
李志刚是胶州营海镇海庄村村民,家里世代捕鱼。这个村里有3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都从事捕鱼工作。从20多岁起,李志刚就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十几年的锻炼让李志刚成了驾船出海的“老把式”。6年前,李志刚和别人合伙花了50多万购买了一条150马力的木质渔船。
“自我从父亲手中接过舵盘时,出海打鱼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了。尽管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出海捕鱼,但我还会坚持下去。”李志刚说。
■做调查
现状外地雇工约占2/3
据胶南市海渔部门统计,目前胶南市有渔船1000余条,共有雇工3000余人,其中青岛地区以外的雇工约有2000人,占总雇工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在外地船员雇工中,还是咱山东范围内的占多数,其中尤以临沂、聊城、济宁等内陆地区最多,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这些内陆汉子更能吃苦,再就是这几个地方的人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到胶南沿海渔船打工的,后来他们又招揽了很多老乡过来。”胶南船检站姜站长说,此外,四川、东北等地区也有不少人在船上打工。
胶州市渔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由于本地年轻人不愿从事出海捕鱼工作,吸引了来自东北、临沂等地众多外地人员前来打工,外地前来打工人数也由最初几十人,迅速增加到了两百多人,占雇工总数的大半,这些船员雇工以临沂人和东北人居多。
记者从薛家岛边防派出所了解到,目前,薛家岛登记在册的外来雇工船员共有45人,主要来自菏泽、临沂、诸城、山西、东北等地。
转行
部分渔民搞养殖
“20多年前,我们都是跟着父辈出远海,那时候,出一次海能捞上三四万元的海货,螃蟹、虾虎、杂鱼、八带等,多的是。现在不行了,海里没东西了,僧多粥少,而且随着码头被工业项目挤占,开发区的渔船也变得越来越小,马力孝个头小,只能在近海打鱼,禁渔期刚结束时还能捞着点东西,现在天冷了,海里的东西更少了,一般很少有人出海。”薛家岛烟台前社区渔民尹宝德告诉记者,他算是最早一批弃船上岸的渔民,出海风险太大,他就潜水在海里捞海参。
“当时海参都是野生的,在前海附近一抓一大把,可也没现在这么值钱。”尹宝德说,后来他就自己承包海区搞起了海参、鲍鱼养殖,比出海打鱼挣钱挣得多。
“养海参鲍鱼,好的年景能挣十几万,不好的时候,也能挣个几万元,而且还安全,比出海捕鱼强多了。”尹宝德说,现在最早承包海区的养殖户们都发财了,人人开上了小轿车。
即墨的渔村周戈庄,过去村民们基本上依靠出海打鱼,几乎每一家都有一条小渔船,但这几年,村里已经有10多名船老大把船卖掉,改行养殖业了。
人荒
招工难越来越显著
即墨船老大刘红金告诉记者,他从20岁开始跟着父亲出海打鱼为生,今年62岁的老父亲退了下来,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船舵,自己成了船老大。他曾从河南、四川等地雇过3名工人,但后来工人都因出海太累先后不干了。“现在的工人太难找,这工钱翻倍地往上涨,还是找不到帮手,这真是个难题。”刘红金告诉记者。
“现在,一条船上除了船长外,其他雇工都是外地人,招个人太难了。”城阳船老大刘世涛说,他的船是一条150马力的渔船,需要7个人作业,由于人手不够,每次他都亲自跟着出海。记者了解到,当地人都到企业上班去了,没人愿意出海,不得已,这些年船长纷纷外出招工。外出招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到中介招工,另一个就是通过以前的船员介绍,即使这样,也是一人难求。
“在开发区,渔民这个行业慢慢地就消失了,现在村里45岁以下的人没有出海打鱼的了,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是外来的雇工。”薛家岛南庄二社区船老大薛兴彬说。“我们都是通过劳务中介找,先问问有没有工作经验,大家宁肯出高价也愿意找熟手,不熟的用起来不放心。”薛兴彬说。
探因
本地人选择机会多
胶南市船检站姜站长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8年了,跟很多渔民都成了朋友。“大概在2004年前后,船上的外地雇工开始多于本地雇工。”姜站长说,2004年以前,找工作比较困难,甚至还得托关系,做船员挣得又比较多,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后来胶南市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很快,就业渠道明显多了,工资待遇差别也在减小,当地人有的觉得出海风险大,就不愿再吃这苦了,逐渐转行了,还有的攒足了钱,自己买船脱离了雇工的行列,当起船老大来了,一些较贫困地区的打工人员开始大量加入,逐年增多。”姜站长说。
“出海是个苦活,十几天的时间都在海上漂泊,除了捕捞作业,就是吃饭睡觉,确实挺枯燥的,钱又多拿不了多少,30岁以下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活?”城阳船老大刘世涛说。
“在船上做雇工,工资也不多,人家在陆上挣得和这个差不多,还不用担风险,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苦。”开发区船老大薛兴彬告诉记者,在当地,喜欢在船上干雇工的来回就是那些人,大家都在抢,有时候为了找个好雇工,他得打几十个电话,甚至三顾茅庐,真是说破了嘴儿,跑细了腿儿。
■揭秘密
工资待遇差别很大
拿胶南的渔船来说,在一条大马力的渔船上,通常有雇工六七个人,他们分为大副、轮机长、大伙计、二伙计、小伙计等,其中大副负责开船,轮机长负责设备检修,大伙计负责安排伙食,制订工作和休息计划;二伙计和小伙计则干张网卸网,将鱼装箱等粗活,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差别较大,以年薪计算,大副和轮机长能拿5万元,大伙计大约拿4万元,二伙计3万元,而小伙计在2万至2万5000元之间。“在渔船上等级是很森严的,这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胶南船老大王永春说。
子承父业少之又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很多船老大都流露出一种想法:俺这个户门里,打鱼到我这一代就结束吧,绝对不会再让孩子从事这个行业。对此,胶南市船检站姜站长也认为,在这个行业,子承父业的事儿确实很少,甚至连百分之五的比例都不到。
“我的儿子今年21岁了,在开发区做业务员,我是坚决不会让他接我班的,等我干不动了,就把船转出去,或者直接报废。”船老大王永春告诉记者,原因有3点,一是出海打鱼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吃不了那个苦;其次是出海毕竟是风险比较大的活儿,他就一个儿子,不愿他冒这个险;再就是现在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渔业资源相对少了,钱不好挣。
■新闻延伸
上岗之前须拿两证
去年5月8日,在胶南琅琊镇一条渔船上打工的外地人肖某,因被扣2000元工钱,多次和船主杨某发生纠纷,在一夜间将杨某渔船上的进水管割断,险些将价值20余万元的渔船沉入大海。后肖某被抓获并被刑拘。此外,外地人之间互相打架、盗窃现象也时有发生。随着外来人员成为青岛地区当前和今后渔业生产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当地职能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渔船外来雇工秩序的监管,防止混乱局面发生成为迫切任务。
对此,胶南市海渔部门联合当地边防派出所对外来雇工定期进行安全上岗培训,要求雇工在上船作业前必须通过规定考试,取得上岗证;同时,边防派出所还要查看每个雇工的身份证,并为他们办理船民证。未取得这两证的人员一律不准上船作业,否则相关船主将受到处罚。
“现在,外来雇工备案不花钱,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暂住证、当地社区开具的务工证明等材料就可以了。”薛家岛边防派出所一名干警表示,大部分常年在此打工的外来雇工船员都能主动备案,只有那些临时来干个三两天的雇工觉着费事,偷偷地干上两天拿钱走人。针对这种非持证人员,如果检查发现会对船老大作出处罚。
受雇应签书面约定
据江继辉介绍,他在船上干了15年雇工,从来也没跟哪个船老大签订过什么合同和协议,从来都是见面时口头约定一下工资和待遇,然后就可以干活了。而其他几路记者的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这么多年了,我遇到过船老大不给我工资的情况,但也没办法,顶多就是以后再也不给他干了。”江继辉无奈地说。
青岛早报律师团时衍伟律师认为,船员和船主,从法律角度上说应该是雇佣关系,船员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应该跟船主签订一个书面约定,否则会对日后维护权益带来麻烦。时律师称,他以前曾受理过一个船员与船主之间案子,当初这名外地船员在海上因公受伤,但由于没有签订雇工约定,在索赔时带来很大困难,但那时后悔已经晚了。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5℃~高温4℃ | 低温-5℃~高温6℃ | 低温-4℃~高温7℃ | 低温-4℃~高温7℃ | 低温-5℃~高温7℃ |
多云转晴 4-5级转<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聊城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