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拉萨天气 > 拉萨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记西藏第一个气象站昌都气象站:观天测地六十载

2010-10-12 来源:人民网

  
观天测地六十载——记西藏第一个气象站昌都气象站

  昌都地区气象局正在建设中的新观测场,面积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还大,北靠高山,南接强巴林寺,正中央用圆形的围栏圈出了核心区域,里面正在架设温度表、日照器、风速仪等体积小巧的气象观测设备。“气象观测场必须排除周边建筑、人流的干扰,才能获得最准确、客观的气象数据,因此占地面积比较大。新观测场是去年国家出资600万元购置一个苹果园后修建的,即将投入使用。”昌都地区气象局副局长阎昌生介绍道,“气象站成立快60年了,我们终于有了一块称心如意的观测场地,必将更好地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历经几代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昌都地区气象局已由1951年的单一站发展到了1个地区气象局、6个县气象局、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个高空观测站、4个县域无人自动气象站和7个区域无人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县县有气象站”的目标,气象观测站总数达到18个,基本观测站网初步形成;气象业务由单一的地面气象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地面、探空、太阳辐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新一代天气雷达、宽带通讯、气象卫星技术综合应用、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气象队伍从建站初期的5人发展壮大到近百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0人、大专学历2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3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3人。嘎松今年57岁,1976年进入昌都气象站工作,是记者能采访到的资历最老的气象员工。“最初站里收集各类气象数据都是人工进行观测、记录和发报,不仅要通过算盘和简易计算器算出数据,还要手工绘制气象云图,然后用摩尔斯电台将气象数据发报到拉萨。配电房必须随时有人调配电压,值晚班的话我要从晚上1点呆到早上8点,每过1个小时调配1次,根本不敢睡觉。”说起当年的种种不易,配电房工人嘎松记忆犹新。那时他们住在气象站的小土坯房里,屋里除了一张床再也摆不下别的东西,连吃饭都在床上,工资也只有20多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昌都地区气象局软硬件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地面观测方面,从2005年完成芬兰VAISALAMLOS520型自动气象站建设,开始与人工站进行对比观测,2008年12月31日20时起自动站单轨运行,基本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气象信息与网络建设方面,1998年,完成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成地市级VAST数据站和语音站,1999年气象观测全面实行计算机化,2001年开通2兆ADSL宽带接收各县气象站的地面气象数据,2002年开通NOTES网,2005年建成静止卫星接收系统,2008年建成气象数据传输宽带网,实现了数据传输的高速、快捷。阎昌生告诉记者,昌都地区气象局的决策气象服务在邦达机场重建和金河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历届康巴文化艺术节以及每年春播秋收、夏季防汛、冬季防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专业与专项气象服务中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始于1996年,在地区11个县全面铺开了人工防雹工作,农牧民增产增收效益明显,防雷工作则始于1999年;气象科研方面,昌都地区气象局已有《西藏昌都气候》、《昌都地区粮食产量预报方法研究》等5篇科研成果获得了自治区各类奖励。站在气象局大楼顶层举目远眺,只见大院内崭新的职工周转房与各类观测设备并肩而立,井然有序。作为西藏第一个气象站,近60年来,昌都气象人就在这个院内日夜观测着藏东的天地,严格从事着观测、记录、发报这样简单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气象工作者因为工作的准确性和严格性,常常被人们称为‘不穿军装的军队’,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我相信,即使再过60年,昌都气象人也始终坚守在这里。”阎昌生坚定地说道。在他身旁,今年刚投入使用的国内最先进的L波段探空雷达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温凯米玛涂显锋)
今天(11/23日星期六) 明天(11/24日星期日) 后天(11/25日星期一)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多云 多云 晴 晴 晴 晴 多云 多云 多云 小雪
低温-4℃~高温11℃ 低温-3℃~高温12℃ 低温-3℃~高温11℃ 低温-3℃~高温13℃ 低温-3℃~高温10℃
多云
3-4级转<3级

3-4级转<3级

3-4级转<3级
多云
<3级
多云转小雪
<3级
拉萨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