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探访西藏:珠穆朗玛见证《2012》?
2012-12-20 来源:东方网
绒布寺的喇嘛阿旺念珠望着远处的珠峰,心中充满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晚报记者王煜现场图片
绒布河旁,居民在取水。近年来这条河的水量猛增晚报记者王煜现场图片
东方网12月20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在描写“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中,人类制造逃难的方舟之处在中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而现实中,这个地区正面临着气温显著上升,冰川、积雪急剧消融退化带来的的生态危机。这个世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触发区和“指示器”,“离天堂最近的圣洁之处”,虽然并不会像电影里一般在12月21日被海啸吞没,却切实地向我们警醒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隐患。
◎现场记录
最高寺院喇嘛:见证珠峰冰川减退
12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珠峰脚下的绒布寺,这里距离珠峰大本营8公里路程,海拔52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寺院。寺院好客的僧人邀请记者坐在窗下,和他们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窗外不远处,“第三女神”珠穆朗玛静谧矗立。这场景,几乎就是《2012》里经典镜头的重现。
44岁的阿旺念珠不知道《2012》讲的是什么,但他清楚地感觉到近些年来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剧变。这位绒布寺的喇嘛已在此地修行了26年,每天他都守望着珠峰脚下的冰川、积雪、河流。“冰川和积雪融化得实在太快了。”阿旺念珠告诉记者。他指着寺院对面的一座大山说,几年前山的正中间还被冰雪覆盖,现在只能在山顶看到一些积雪了。许多以前洁白的山峰,都变成了黑黄黯淡的样子。
离开绒布寺继续向珠峰方向前行,不久就能看到绒布河,这是一条由绒布冰川的融水汇集成的河流,当地人称为“圣水”。阿旺念珠说,绒布河的水量近些年增加得非常厉害。
据气象学者最近的研究表明,近40年来,整个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至少缩减了6600平方公里,而珠峰地区的冰川正以平均每年10-15米的速度退缩,退缩速度为全球最快之一。
“过去,这里从不下雨到下雨,从雨少到雨多,天气大概是15到20天变化一次;现在,两三天就要变一次,频繁无常。”阿旺念珠说。而且,现在该下雨时不下雨,下雨时的雨量比之前明显减少。驻扎在距离绒布寺20公里的曲宗村检查站已经4年的边防武警战士巴桑说,无论是拉萨还是珠峰所在的定日县,都是以前雨雪多,近些年来变得很干燥。
环保车营地:为何不离珠峰更远些?
在阿旺念珠看来,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源头,是过多的游客开着车来到了离珠峰太近的地方。
按照珠峰地区目前对游客的管理制度,4-10月的旅游旺季,自驾车最远可以开到距珠峰大本营4公里的位置,在那之后,游客若不想徒步前行,就必须换乘保护区配置的环保车才能抵达大本营近距离观赏珠峰。
“环保车离珠峰太近了、太近了,去的车和人太多了。”阿旺念珠抱怨着。他认为,太多车辆开到了绒布寺和珠峰大本营之间,排放的尾气、燃烧的物品、抛弃的垃圾让气温上升显著,这些因素造成了周围区域的气候异常。他希望环保车的换乘位置能搬得离大本营远一些,最起码是搬到绒布寺以下,最好是能搬到二三十公里之外的曲宗村或者巴松村。
扎西平措的另一个身份是保护区的环保车司机。他说,在旅游旺季,特别是像十一黄金周这样的假日,来的游客熙熙攘攘,车辆在刚刚进入保护区的检查站就排成长龙,队伍最末的人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过检。他说,有些游客乱丢垃圾,他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与之理论,对方还不理解,还要吵架。“作为当地人,也真的希望环保车能够下撤些,让珠峰的环境更好点。”
在定日县城,记者把阿旺念珠们的意见转达给了县长顿珠。对此,他介绍说:“关于环保车下撤的问题县里已经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搬到绒布寺,一个是搬到曲宗村。”但是究竟何时可实行,他说需要等县城到大本营的120公里路全部修成柏油马路之后。“环保车一下撤,游客的营地也要随之下撤,这是一个系统的配套工程,所以必须要先修好路。”顿珠说。而路什么时候能修好,他也无法给出时间表。
珠峰保护:资金不够意识落后
定日县县长顿珠说,今年定日全县接待的进入珠峰区域的游客达7.3万人次。另据媒体公开报道,自2007年至2010年6月,保护区管理局从珠峰景区清理出垃圾280余车,共计500多吨。
这样的游客数量,在绒布寺的阿旺念珠看来是“太多了”,但顿珠并不如此认为。另外,他还表示,目前并没有在高峰期限制游客进入珠峰景区的想法。“以我个人看来,珠峰区域每年接待20万游客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谈话间,顿珠流露出了对旅游收入的重视:“环保车营地的60顶帐篷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而进入珠峰景区的每人和每车分别要缴纳180元和400元的门票。他表示,旅游是定日的支柱产业,他们已经请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全县的旅游做了全面的规划,方案很快就将确定并开始实施。
至于对珠峰环保的投入,顿珠说,目前定日县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2%的资金,约30万元拨给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分局,用于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这个数目是足够的。”
另一方面,定日县林业局副局长索朗次仁向记者介绍,定日位于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态保护任务非常繁重,面临资金短缺、保护意识落后等难题。他提到,珠峰地区的某些生态保护工作,例如野生动物肇事的勘察,基本没有专门的工作和宣传经费;设备简陋,植树造林没有挖坑机;作为有林县还未设置森林公安局。另外,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一些管理职能,有的分散在珠峰局、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有的在各部门有重复职能,分工合作并不完善。
◎对话专家
珠峰地区是全球变暖的指示器
绒布寺的阿旺念珠感觉到的珠峰地区变暖的现象和原因是否准确?珠峰地区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们究竟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种趋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对话人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副所长除多
记者:近年来珠峰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除多:根据我参与的研究,珠峰地区近30多年来的气温上升是很明显的。1971-2004年,珠峰地区的平均线性增温率为0.234℃/10年,海拔最高的定日站的这个数值最高,达到了0.302℃/10年。冬半年气温增长更为显著;并且,珠峰地区的变暖要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同时升温幅度较后两者更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降水方面则没有统一的总体性变化趋势。
记者:为什么珠峰地区会成为这样一个敏感区?
除多:高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变暖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珠峰地区是世界之巅,因而敏感度最高。另外,较少的人类活动影响,使之处于相对的自然状态,这也让珠峰地区对气温升高的反应非常明显。冰川是气温变化的指示器,而珠峰地区所在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是除两极外冰川储量最多的地区,因而在全球气候变暖中首当其冲。
记者: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除多:气候变暖主要是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高原是江河的源头,气温上升,冰川和积雪消融加快,短期内江河水量会增加;但由于冰川和积雪储量减小,长期而言,江河源头会慢慢走向枯竭,影响整个流域的气候和生态。冰川的退缩还会导致冰湖溃决洪水加剧、泥石流灾害增加、湿地退化、河流径流不稳定等。
另外,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冰雪融水,一旦水源消失,人们就无法生存。日喀则地区定结县原来有个村子就是因为气温上升导致冰雪水源退化,全村人不得不搬到300公里以外的日喀则机场附近安家。这种搬迁例子在巴基斯坦北部也存在。
不过,气候变暖也并非全是害处。例如,对某些高寒区域而言,适度的变暖会让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让青稞等作物的可种植区域扩大。
王伟:珠峰地区、青藏高原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天气系统的触发区、源区。例如,长江中下游暴雨天气系统的源区就在青藏高原。虽然一路东去的过程中,天气系统会接受各种影响,但源头的热力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高原气温升高有可能使沿海地区的极端天气出现机率更高。
记者:绒布寺的喇嘛认为,珠峰地区变暖是来的游客和车辆太多引起的。是这样吗?
除多:珠峰地区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对广大的珠峰地区、青藏高原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珠峰地区变暖最主要还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结果。虽然还有争论,不过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人类工业活动排放的过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减排是减缓增温的有效途径。
王伟:西藏的产业以旅游、加工业、农牧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几乎为零,当地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定日县县长说的珠峰一年接待20万游客,从气象学角度而言确实没有什么问题。
但从人文的角度而言,还是靠近珠峰的游客越少、越远越好。游客带来的打扰、遗留的垃圾等,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利用自然遗产,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预。
◎记者手记
对自然的信仰
常言道:眼见为实。
当我蜗行在拉萨往日喀则的逼仄的318国道上,只看到两旁长着灰褐色矮草的碎石大山;当我颠簸在前往珠峰的无数个“发卡弯”里,只看到无尽的碎石路和褐黄的大山;甚至直到我站在大本营的山坡上,以自己目前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仰望珠峰时,占据视野里大部分的,还是灰黑褐黄、碎石、大山。
这彻底颠覆了西藏先前在我心中的印象。我终于知道,心目中的雪域天堂,并不全是银装素裹、晶莹剔透;而那些被当地人奉为神明的圣洁冰雪,也正急剧消融。原来,它如此脆弱。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时常感叹生命的顽强多姿,在冰封高寒之地,孕育出了如此绚丽多姿的文明。而今天,这份坚韧还在延续:318国道旁,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正在修建中,几乎全是铸造高架桥、凿穿大山,不时能看到中铁某局的标语:“誓为西藏铁路做贡献”、“夺占高原,立功争优”。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修筑铁路,若无奋战的豪情壮志,还真拿不下来。人力可以如此伟大,但面对自然,又该如何应对?
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信徒赶着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来绒布寺里朝拜,阿旺喇嘛站在大殿里,为他们指引、诵经。应邀走出来和我聊天到快结束时,他忽地问了一句:“来找我的记者有很多了,可是问题还是没解决。你们的报道有用吗?”
我知道,就在我前往绒布寺的前一天,12月8日的多哈,世界气候变化会议结束,通过的“一揽子决议”并未获得实质性成果,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甚至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脱离。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警告说:“除非对气候变暖采取更多行动,否则全球温度将在本世纪末再上升4摄氏度……这将使得沿海城市和穷人面对灾难性后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期间呼吁:“时间不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必须加快行动”。可惜,当眼前的政治利益和长久的种族命运纠缠到一起时,许多人并不知该如何选择。
我也知道,当地的官员可能更多地是关注经济的发展——毕竟,这是个连县城的民居都不能连续供电的地方——而不是把环保放在多么优先的位置。但我还是回答说:“我的一篇报道力量很小,也许还是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可是,在我之前之后,许许多多的人都来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它就有解决的希望。”
阿旺听了我的回答,没有说话,抬头望了望远方的珠峰,高原的落日,正给山巅染满金辉。过了一会儿,他回到了寺里的正殿,接着为前来朝拜的信徒们诵经。
我和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然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信仰。
那么,请正视它、珍重它、实现它。
晚报记者王煜现场图片
绒布河旁,居民在取水。近年来这条河的水量猛增晚报记者王煜现场图片
东方网12月20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在描写“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中,人类制造逃难的方舟之处在中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而现实中,这个地区正面临着气温显著上升,冰川、积雪急剧消融退化带来的的生态危机。这个世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触发区和“指示器”,“离天堂最近的圣洁之处”,虽然并不会像电影里一般在12月21日被海啸吞没,却切实地向我们警醒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隐患。
◎现场记录
最高寺院喇嘛:见证珠峰冰川减退
12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珠峰脚下的绒布寺,这里距离珠峰大本营8公里路程,海拔52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寺院。寺院好客的僧人邀请记者坐在窗下,和他们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窗外不远处,“第三女神”珠穆朗玛静谧矗立。这场景,几乎就是《2012》里经典镜头的重现。
44岁的阿旺念珠不知道《2012》讲的是什么,但他清楚地感觉到近些年来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剧变。这位绒布寺的喇嘛已在此地修行了26年,每天他都守望着珠峰脚下的冰川、积雪、河流。“冰川和积雪融化得实在太快了。”阿旺念珠告诉记者。他指着寺院对面的一座大山说,几年前山的正中间还被冰雪覆盖,现在只能在山顶看到一些积雪了。许多以前洁白的山峰,都变成了黑黄黯淡的样子。
离开绒布寺继续向珠峰方向前行,不久就能看到绒布河,这是一条由绒布冰川的融水汇集成的河流,当地人称为“圣水”。阿旺念珠说,绒布河的水量近些年增加得非常厉害。
据气象学者最近的研究表明,近40年来,整个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至少缩减了6600平方公里,而珠峰地区的冰川正以平均每年10-15米的速度退缩,退缩速度为全球最快之一。
“过去,这里从不下雨到下雨,从雨少到雨多,天气大概是15到20天变化一次;现在,两三天就要变一次,频繁无常。”阿旺念珠说。而且,现在该下雨时不下雨,下雨时的雨量比之前明显减少。驻扎在距离绒布寺20公里的曲宗村检查站已经4年的边防武警战士巴桑说,无论是拉萨还是珠峰所在的定日县,都是以前雨雪多,近些年来变得很干燥。
环保车营地:为何不离珠峰更远些?
在阿旺念珠看来,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源头,是过多的游客开着车来到了离珠峰太近的地方。
按照珠峰地区目前对游客的管理制度,4-10月的旅游旺季,自驾车最远可以开到距珠峰大本营4公里的位置,在那之后,游客若不想徒步前行,就必须换乘保护区配置的环保车才能抵达大本营近距离观赏珠峰。
“环保车离珠峰太近了、太近了,去的车和人太多了。”阿旺念珠抱怨着。他认为,太多车辆开到了绒布寺和珠峰大本营之间,排放的尾气、燃烧的物品、抛弃的垃圾让气温上升显著,这些因素造成了周围区域的气候异常。他希望环保车的换乘位置能搬得离大本营远一些,最起码是搬到绒布寺以下,最好是能搬到二三十公里之外的曲宗村或者巴松村。
扎西平措的另一个身份是保护区的环保车司机。他说,在旅游旺季,特别是像十一黄金周这样的假日,来的游客熙熙攘攘,车辆在刚刚进入保护区的检查站就排成长龙,队伍最末的人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过检。他说,有些游客乱丢垃圾,他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与之理论,对方还不理解,还要吵架。“作为当地人,也真的希望环保车能够下撤些,让珠峰的环境更好点。”
在定日县城,记者把阿旺念珠们的意见转达给了县长顿珠。对此,他介绍说:“关于环保车下撤的问题县里已经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搬到绒布寺,一个是搬到曲宗村。”但是究竟何时可实行,他说需要等县城到大本营的120公里路全部修成柏油马路之后。“环保车一下撤,游客的营地也要随之下撤,这是一个系统的配套工程,所以必须要先修好路。”顿珠说。而路什么时候能修好,他也无法给出时间表。
珠峰保护:资金不够意识落后
定日县县长顿珠说,今年定日全县接待的进入珠峰区域的游客达7.3万人次。另据媒体公开报道,自2007年至2010年6月,保护区管理局从珠峰景区清理出垃圾280余车,共计500多吨。
这样的游客数量,在绒布寺的阿旺念珠看来是“太多了”,但顿珠并不如此认为。另外,他还表示,目前并没有在高峰期限制游客进入珠峰景区的想法。“以我个人看来,珠峰区域每年接待20万游客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谈话间,顿珠流露出了对旅游收入的重视:“环保车营地的60顶帐篷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而进入珠峰景区的每人和每车分别要缴纳180元和400元的门票。他表示,旅游是定日的支柱产业,他们已经请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全县的旅游做了全面的规划,方案很快就将确定并开始实施。
至于对珠峰环保的投入,顿珠说,目前定日县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2%的资金,约30万元拨给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分局,用于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这个数目是足够的。”
另一方面,定日县林业局副局长索朗次仁向记者介绍,定日位于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态保护任务非常繁重,面临资金短缺、保护意识落后等难题。他提到,珠峰地区的某些生态保护工作,例如野生动物肇事的勘察,基本没有专门的工作和宣传经费;设备简陋,植树造林没有挖坑机;作为有林县还未设置森林公安局。另外,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一些管理职能,有的分散在珠峰局、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有的在各部门有重复职能,分工合作并不完善。
◎对话专家
珠峰地区是全球变暖的指示器
绒布寺的阿旺念珠感觉到的珠峰地区变暖的现象和原因是否准确?珠峰地区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们究竟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种趋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对话人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副所长除多
记者:近年来珠峰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除多:根据我参与的研究,珠峰地区近30多年来的气温上升是很明显的。1971-2004年,珠峰地区的平均线性增温率为0.234℃/10年,海拔最高的定日站的这个数值最高,达到了0.302℃/10年。冬半年气温增长更为显著;并且,珠峰地区的变暖要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同时升温幅度较后两者更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降水方面则没有统一的总体性变化趋势。
记者:为什么珠峰地区会成为这样一个敏感区?
除多:高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变暖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珠峰地区是世界之巅,因而敏感度最高。另外,较少的人类活动影响,使之处于相对的自然状态,这也让珠峰地区对气温升高的反应非常明显。冰川是气温变化的指示器,而珠峰地区所在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是除两极外冰川储量最多的地区,因而在全球气候变暖中首当其冲。
记者: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除多:气候变暖主要是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高原是江河的源头,气温上升,冰川和积雪消融加快,短期内江河水量会增加;但由于冰川和积雪储量减小,长期而言,江河源头会慢慢走向枯竭,影响整个流域的气候和生态。冰川的退缩还会导致冰湖溃决洪水加剧、泥石流灾害增加、湿地退化、河流径流不稳定等。
另外,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冰雪融水,一旦水源消失,人们就无法生存。日喀则地区定结县原来有个村子就是因为气温上升导致冰雪水源退化,全村人不得不搬到300公里以外的日喀则机场附近安家。这种搬迁例子在巴基斯坦北部也存在。
不过,气候变暖也并非全是害处。例如,对某些高寒区域而言,适度的变暖会让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让青稞等作物的可种植区域扩大。
王伟:珠峰地区、青藏高原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天气系统的触发区、源区。例如,长江中下游暴雨天气系统的源区就在青藏高原。虽然一路东去的过程中,天气系统会接受各种影响,但源头的热力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高原气温升高有可能使沿海地区的极端天气出现机率更高。
记者:绒布寺的喇嘛认为,珠峰地区变暖是来的游客和车辆太多引起的。是这样吗?
除多:珠峰地区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对广大的珠峰地区、青藏高原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珠峰地区变暖最主要还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结果。虽然还有争论,不过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人类工业活动排放的过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减排是减缓增温的有效途径。
王伟:西藏的产业以旅游、加工业、农牧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几乎为零,当地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定日县县长说的珠峰一年接待20万游客,从气象学角度而言确实没有什么问题。
但从人文的角度而言,还是靠近珠峰的游客越少、越远越好。游客带来的打扰、遗留的垃圾等,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利用自然遗产,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预。
◎记者手记
对自然的信仰
常言道:眼见为实。
当我蜗行在拉萨往日喀则的逼仄的318国道上,只看到两旁长着灰褐色矮草的碎石大山;当我颠簸在前往珠峰的无数个“发卡弯”里,只看到无尽的碎石路和褐黄的大山;甚至直到我站在大本营的山坡上,以自己目前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仰望珠峰时,占据视野里大部分的,还是灰黑褐黄、碎石、大山。
这彻底颠覆了西藏先前在我心中的印象。我终于知道,心目中的雪域天堂,并不全是银装素裹、晶莹剔透;而那些被当地人奉为神明的圣洁冰雪,也正急剧消融。原来,它如此脆弱。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时常感叹生命的顽强多姿,在冰封高寒之地,孕育出了如此绚丽多姿的文明。而今天,这份坚韧还在延续:318国道旁,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正在修建中,几乎全是铸造高架桥、凿穿大山,不时能看到中铁某局的标语:“誓为西藏铁路做贡献”、“夺占高原,立功争优”。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修筑铁路,若无奋战的豪情壮志,还真拿不下来。人力可以如此伟大,但面对自然,又该如何应对?
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信徒赶着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来绒布寺里朝拜,阿旺喇嘛站在大殿里,为他们指引、诵经。应邀走出来和我聊天到快结束时,他忽地问了一句:“来找我的记者有很多了,可是问题还是没解决。你们的报道有用吗?”
我知道,就在我前往绒布寺的前一天,12月8日的多哈,世界气候变化会议结束,通过的“一揽子决议”并未获得实质性成果,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甚至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脱离。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警告说:“除非对气候变暖采取更多行动,否则全球温度将在本世纪末再上升4摄氏度……这将使得沿海城市和穷人面对灾难性后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期间呼吁:“时间不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必须加快行动”。可惜,当眼前的政治利益和长久的种族命运纠缠到一起时,许多人并不知该如何选择。
我也知道,当地的官员可能更多地是关注经济的发展——毕竟,这是个连县城的民居都不能连续供电的地方——而不是把环保放在多么优先的位置。但我还是回答说:“我的一篇报道力量很小,也许还是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可是,在我之前之后,许许多多的人都来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它就有解决的希望。”
阿旺听了我的回答,没有说话,抬头望了望远方的珠峰,高原的落日,正给山巅染满金辉。过了一会儿,他回到了寺里的正殿,接着为前来朝拜的信徒们诵经。
我和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然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信仰。
那么,请正视它、珍重它、实现它。
今天(11/21日星期四) | 明天(11/22日星期五) | 后天(11/23日星期六) | 第四天(11/24日星期日) | 第五天(11/25日星期一) |
低温-3℃ | 低温-3℃~高温10℃ | 低温-2℃~高温11℃ | 低温-4℃~高温13℃ | 低温-3℃~高温12℃ |
转多云 <3级 |
多云转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晴 3-4级转<3级 |
多云 <3级 |
拉萨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