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昆明天气 > 昆明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彩云之南气象谱新篇——十七大以来云南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成就综述

2012-10-29 来源:搜狐网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气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需求引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加快云南气象事业发展。云南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三支队伍”和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效益不断提高,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云南气象事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七大以来,云南省防御洪涝、干旱、高温、寒潮、冰雪、雷电、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部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思路,把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作为发展气象事业的首要途径。全省各级台站始终把为党政领导的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放在首位,做好每一次突发性气象灾害和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在2006年扑救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2007年2月滇中及以北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2008年楚雄“11·02”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2009年7月西行台风“莫拉菲”强降水过程和2010年云南历史罕见特大旱灾、局地特大暴雨、泥石流滑坡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中,为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扬。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方式和渠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预警信息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云南67%的人口为乡村人口,针对广大农村气象防御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云南省气象局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70%以上;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326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通道逐步扩大,全省气象信息员达到了13216人,覆盖了85%的行政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加强。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抗旱防雹、森林扑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逐步多样。全省人工增雨年均达14亿立方米,人工防雹保护农作物1100万亩,增雨防雹直接减少经济损失14亿元以上。开展了粮食、烤烟主产区、主要林区、生态区位敏感区和甘蔗、茶叶、橡胶、花卉、蔬菜、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专项服务和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雷电灾害预警、防护和应急抢险救灾、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不断深入,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得到增强。

  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高

  云南综合气象观测网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区域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级气象台站、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气层水汽含量(GPS/MET)观测站、风能资源观测塔、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即将形成,建成常规数字化雷达和高空气象探测站的L波段探空雷达系统;建成了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接收站等组成的,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气象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能力得到提升,预报更精准,天气预报逐步走向精细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分灾种预测预报预警系统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水平。

  盛州(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初步建成,雷达、卫星、闪电定位和大气层水汽含量(GPS/MET)等非常规资料在预报业务中应用,使全省的短时临近天气预警预报的时效性明显增强。广泛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和产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化运行、云南省精细化预报平台、干旱监测预警系统、中期天气预报系统、延伸期预报技术研究和短期气候业务平台的建成,预报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使全省重大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科研能力水平明显提升,15项科技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引进并实现了WRF模式的本地化业务运行,研发推广了县级天气预报综合信息集成分析系统。2006年~2009年期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4项,中国气象局科技项目14项,州市级科技项目132项。全省各类科研经费总投入达2356万元,是“十五”期间的近3倍。“十一五”期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57篇,被SCI(SCIE)、EI收录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全省气象部门共获得1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软件成果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气象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专业分布逐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台站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全省现有博士5人,硕士87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2%,处级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7.6%,45岁以下的处级领导干部占处级领导干部总数的39.5%。有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人享受中国气象局西部人才津贴。全省正研级高工10人,占职工总数的4.8‰,副研级高工249人,占12%;在全省预报员中推行“首席预报员”制度,聘用了15名“首席预报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了预报员的工作积极性。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气象部门积极与农业、林业、水利、电力、烟草、环保、旅游、国土和高校等部门(行业)开展合作交流,先后开展了干旱、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旅游、交通安全、大型水电站建设等专业气象服务,不断深化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先后与日本、越南、朝鲜、蒙古等国家在气象监测、洪水监测预报、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和气象信息发布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合作。

  气象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不断充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行政执法工作,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全省气象“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省人民政府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气象行政执法检查。出台了《红河州气象条例》和《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制定了《云南省气象局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完成了云南省首个气象类强制性地方标准《古树名木防雷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并于2010年11月1日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2012年10月1日,《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云南将通过地方法规形式进一步规范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和义务,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气象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全省气象部门保持省级文明行业和文明系统荣誉称号,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4个,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8个,省级文明单位40个。

  进一步健全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和盛州(市)、县三级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通过中央、地方、单位自筹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443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891万元,地方投资3153万元,建成业务用房面积80000余平方米。30个县级台站及6个州、市气象局建盖了业务办公用房,56个县级气象台站完成了水、电、路、护坡、围墙等附属设施改善,2个县级台站完成了整体搬迁。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多云 晴
低温7℃~高温17℃ 低温5℃~高温11℃ 低温4℃~高温13℃ 低温4℃~高温17℃ 低温4℃~高温18℃
多云
<3级
多云
<3级
多云
<3级
多云
<3级
多云转晴
<3级
昆明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