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吉林省气象局: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升2.0℃
2011-03-23 来源:中新网
"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在1951-2009年的59年中,吉林省平均年降水量减少了78.3毫米;近51年来吉林省的高温(>35℃)日数显著增多……吉林省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造成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趋于严重。"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22日,在吉林省气象局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吉林省的气候呈现"暖干化"发展的趋势。
●吉林省气候趋势
气温升高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近5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北方增温最为明显,近10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吉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0℃,是全国变暖幅度的近2倍,是全球变暖幅度的近3倍。
在1951-2009年的59年中,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减少了78.3毫米。夏、秋两季降水量减少明显,分别为53.5毫米、37.4毫米。冬、春两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分别增加了3.2毫米、9.4毫米。全省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西南部地区减少幅度最大,59年中减少了110毫米左右。
大于35℃高温天数明显增加
近51年来吉林省的高温(>35℃)日数显著增多,1956-1996年,高温日出现的站次在0.4天/站左右,但在近14年中达到1.0天/站。由于高温日数增加,农作物有效积温增加。近59年有效积温增加了336.1℃,仅2000-2009年这10年有效积温就增加了228.9℃。大于等于10℃的积温日数增加,近10年(2000-2009年)为154天,较前49年平均增加了7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从上世纪60年代的5月7日提前到现在的4月28日。
无霜期延长暴雨强度增加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全省平均无霜期为138天左右。近10年(2000-2009年)延长到153天,延长了15天。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延长16天,中部延长11天,西部延长17天。
近59年来,吉林省的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有所加大,暴雨强度有所增加。气候变化尽管使降水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减少,但由于变率和强度增加,暴雨发生的形势更为复杂、造成的灾害趋于严重。
人为原因是气候变暖主因
气候变暖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排放温室气体活动等人为原因最为主要。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2006年5月已达到385ppm。过去10年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1.8ppm/年的速率增长,而过去50年平均仅为1ppm/年。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一。
●对吉林省影响
春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
吉林省冬季漫长,制约了经济发展。年无霜日110-160天,冰冻期长达5个月,农业上只能单季种植,户外生产严重受限,御寒保温使生活和生产成本增加。降水的空间差异明显,导致旱涝灾害对农业和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西部的半干旱地区春旱十分严重,东南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1991年、1995年,1998年和2010年的洪涝灾害,对全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产生了严重威胁。
土地荒漠、盐渍化趋于严重
吉林省"暖干化"发展的气候态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方面,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适宜播种期提前,晚熟、中晚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温冷害频率减校不利方面,农业病虫害增多。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春旱、夏旱连年发生。
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趋于严重,牧草退化,天然牧草产量较过去明显减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近50年我省西部气温上升了1.68℃,而降水则下降89mm。干旱影响到草地地表蒸发过程和蒸发强度,使草地覆盖度和草层高度降低,导致草场退化,湿地面积锐减。
恶性传染疾病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给吉林省能源消耗带来有利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吉林省冬季气温升高明显,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冬季采暖期缩短,房屋保暖性相对增加,从而能源消耗量明显减少,同时也降低了煤烟型污染和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气候变暖加剧昆虫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还将不断地被发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也是一个例子。
进行气候变化检测、分析和影响评估,为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探测、普查评估,推进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充分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开展气象服务。
●极端天气事件
2007年3月4日,出现异常大暴雪天气,全省有34个县市降10毫米以上的暴雪,其中有8个县市日降雪量达40毫米以上。2010年6月,吉林省中西部大部分县市连续30天无有效降水。201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特多,出现7次明显降雨,降雨主要在东南部5地区重复,致使江河、水库频频告急,出现近年罕见洪涝。
有效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
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做客长春民生直播间
应对"暖干化"适时增雨作业
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22日,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做客长春民生直播间,对当前热门话题及关乎农业生产生活的气候问题进行解答。
最近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及核幅射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杨志东说,我们国家近10天连续报未来3天对我国没有影响,吉林省最近发了四期预报信息,均没有影响。我省属于西部带环流,吹西风的时候,核污染物不会吹到中国大陆来,基本都是往太平洋、北美、中北美一带吹。
"即使吹东风也是这样,我省离日本直线距离有几千公里,从地球自转来讲,它不会直线吹偏东风,因为地球自转以后风向需要划一个弧线走。"杨志东说。
杨志东说,气候变化在东北有"暖干化"的趋势。这个趋势本身使得缺水成为主题,所以应该有适合的天气条件就进行增雨作业。
人工干预天气会不会造成污染呢?
杨志东说,人工降雨本身是催化形式,长春市主要用干冰或碘化银,干冰是大气的组成部分,而且播撒量每公里也没有多少。用碘化银的量也是非常小的,基本上每平方公里是几克甚至零点几克的播撒量,所以对大气或土地不会造成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效益还是很好的。一克的碘化银可以产生上万甚至几十万的雨点,增加的降水量在5%或20%。
从全球气候变暖以后,大风的日数这些年呈现减少的趋势。因为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是一定的,不会全变暖,在赤道、热带,对变暖的反应不明显,而在北方反应明显,尤其在东北地区中高纬度,气候变暖反应特别明显。冷的地方气温升温,暖的地方变化不大。冷暖梯度小了,冷暖交换又少了,大风天气就少了。随着大风减少,沙尘天气也相应逐渐减少。
●吉林省气候趋势
气温升高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近5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北方增温最为明显,近10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吉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0℃,是全国变暖幅度的近2倍,是全球变暖幅度的近3倍。
在1951-2009年的59年中,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减少了78.3毫米。夏、秋两季降水量减少明显,分别为53.5毫米、37.4毫米。冬、春两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分别增加了3.2毫米、9.4毫米。全省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西南部地区减少幅度最大,59年中减少了110毫米左右。
大于35℃高温天数明显增加
近51年来吉林省的高温(>35℃)日数显著增多,1956-1996年,高温日出现的站次在0.4天/站左右,但在近14年中达到1.0天/站。由于高温日数增加,农作物有效积温增加。近59年有效积温增加了336.1℃,仅2000-2009年这10年有效积温就增加了228.9℃。大于等于10℃的积温日数增加,近10年(2000-2009年)为154天,较前49年平均增加了7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从上世纪60年代的5月7日提前到现在的4月28日。
无霜期延长暴雨强度增加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全省平均无霜期为138天左右。近10年(2000-2009年)延长到153天,延长了15天。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延长16天,中部延长11天,西部延长17天。
近59年来,吉林省的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有所加大,暴雨强度有所增加。气候变化尽管使降水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减少,但由于变率和强度增加,暴雨发生的形势更为复杂、造成的灾害趋于严重。
人为原因是气候变暖主因
气候变暖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排放温室气体活动等人为原因最为主要。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2006年5月已达到385ppm。过去10年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1.8ppm/年的速率增长,而过去50年平均仅为1ppm/年。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一。
●对吉林省影响
春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
吉林省冬季漫长,制约了经济发展。年无霜日110-160天,冰冻期长达5个月,农业上只能单季种植,户外生产严重受限,御寒保温使生活和生产成本增加。降水的空间差异明显,导致旱涝灾害对农业和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西部的半干旱地区春旱十分严重,东南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1991年、1995年,1998年和2010年的洪涝灾害,对全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产生了严重威胁。
土地荒漠、盐渍化趋于严重
吉林省"暖干化"发展的气候态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方面,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适宜播种期提前,晚熟、中晚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温冷害频率减校不利方面,农业病虫害增多。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春旱、夏旱连年发生。
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趋于严重,牧草退化,天然牧草产量较过去明显减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近50年我省西部气温上升了1.68℃,而降水则下降89mm。干旱影响到草地地表蒸发过程和蒸发强度,使草地覆盖度和草层高度降低,导致草场退化,湿地面积锐减。
恶性传染疾病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给吉林省能源消耗带来有利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吉林省冬季气温升高明显,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冬季采暖期缩短,房屋保暖性相对增加,从而能源消耗量明显减少,同时也降低了煤烟型污染和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气候变暖加剧昆虫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还将不断地被发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也是一个例子。
进行气候变化检测、分析和影响评估,为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积极开展风能、太阳能探测、普查评估,推进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充分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开展气象服务。
●极端天气事件
2007年3月4日,出现异常大暴雪天气,全省有34个县市降10毫米以上的暴雪,其中有8个县市日降雪量达40毫米以上。2010年6月,吉林省中西部大部分县市连续30天无有效降水。201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特多,出现7次明显降雨,降雨主要在东南部5地区重复,致使江河、水库频频告急,出现近年罕见洪涝。
有效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
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做客长春民生直播间
应对"暖干化"适时增雨作业
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22日,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做客长春民生直播间,对当前热门话题及关乎农业生产生活的气候问题进行解答。
最近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及核幅射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杨志东说,我们国家近10天连续报未来3天对我国没有影响,吉林省最近发了四期预报信息,均没有影响。我省属于西部带环流,吹西风的时候,核污染物不会吹到中国大陆来,基本都是往太平洋、北美、中北美一带吹。
"即使吹东风也是这样,我省离日本直线距离有几千公里,从地球自转来讲,它不会直线吹偏东风,因为地球自转以后风向需要划一个弧线走。"杨志东说。
杨志东说,气候变化在东北有"暖干化"的趋势。这个趋势本身使得缺水成为主题,所以应该有适合的天气条件就进行增雨作业。
人工干预天气会不会造成污染呢?
杨志东说,人工降雨本身是催化形式,长春市主要用干冰或碘化银,干冰是大气的组成部分,而且播撒量每公里也没有多少。用碘化银的量也是非常小的,基本上每平方公里是几克甚至零点几克的播撒量,所以对大气或土地不会造成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效益还是很好的。一克的碘化银可以产生上万甚至几十万的雨点,增加的降水量在5%或20%。
从全球气候变暖以后,大风的日数这些年呈现减少的趋势。因为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是一定的,不会全变暖,在赤道、热带,对变暖的反应不明显,而在北方反应明显,尤其在东北地区中高纬度,气候变暖反应特别明显。冷的地方气温升温,暖的地方变化不大。冷暖梯度小了,冷暖交换又少了,大风天气就少了。随着大风减少,沙尘天气也相应逐渐减少。
今天(11/25日星期一) | 明天(11/26日星期二) | 后天(11/27日星期三) | 第四天(11/28日星期四) | 第五天(11/29日星期五) |
低温1℃~高温8℃ | 低温-10℃~高温2℃ | 低温-10℃~高温-7℃ | 低温-8℃~高温-7℃ | 低温-10℃~高温-6℃ |
小雨转暴雪 <3级 |
小雪转晴 3-4级转<3级 |
小雪 <3级 |
小雪 3-4级转<3级 |
小雪转晴 <3级 |
吉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